這個問題應該這麼問:一個人窮盡一生能把已經拍過的電影內容和套路都看一遍麼?
當然沒拍完,但你要說符合普世審美和理解基準的,也許拍完了。就好像哈利波特里有鼻涕味糖豆,新奇吧?東西都這麼編的話永遠不會重樣,但畢竟是非主流,也不會成為一部作品的主體。


瀉藥。

不是現在,50年前基本就拍完了。


內容遠遠沒有。

套路:

之前跟業外朋友討論電影,聊到套路,他提出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為什麼炸彈一定要剪藍線紅線?為什麼非要有個倒計時顯示屏?這也太不真實了。

當然,這個情景在電影裏現在越來越少見了。不過依然是個經典套路。

我反問了一個問題:一個演員一旦出名,他最怕什麼?

朋友:最怕從此只能演這一種角色。

我:沒錯,為什麼出名了之後就只能演一種角色了呢?

朋友:定型了唄。

演員演壞蛋出名,以後就永遠演壞蛋。是因為在有限的兩小時內,觀眾一看到你,就再也不需要電影做任何解釋工作:他性格如何他壞在哪裡。觀眾一看他就知道:壞蛋。

同理,炸彈藍紅線和倒計時也一樣:動作性強、直觀、刺激。觀眾無需鋪墊教育。

這就是套路的魅力:在有限的時間內最高效的完成功能。

所以套路不是那麼輕易能被換掉,套路都是經過檢驗最有效的辦法。電影工作者的挑戰,就是在不破壞套路的有效性的情況下,增加新鮮感。所謂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電影的發展歷史其實不長才一百多年,電影能拍的內容是複雜多樣的,即使同樣的內容表達的情感也是不一樣的.藝術來源於生活.電影作為一門藝術,內容也來自於生活,無論是拍電影的主體還是被拍的客體都是複雜的,靈活的,所以:

電影作品的內容是永遠不可能拍完的,套路也只是相對時間內為了追逐資本所謀求的一種相對穩定的規律.比如經過大批電影工作者的研究實踐,他們發現劇本要這樣安排才能更加吸引人.所以纔有了好萊塢劇作模式,使得劇本和電影都比較工業化.但這個模式會不會一直有用,隨著電影受眾審美和欣賞能力的變化這個模式的作用會不會慢慢削弱,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電影從誕生至今,產生了各種不同的拍攝手法,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從黑白電影到彩色電影,長鏡頭的運用,一系列理論的形成等等,一開始人們在看《火車進站》的時候肯定也不知道在不久的將來,電影的內容和形式會如此多樣,上課的時候,學習電影的結構都有十來種,為什麼會出現這些可供我們學習的東西,就是一代代電影人勇於創新和實踐的精神 .另外,劇本創作的元素更是數不勝數.作為電影創作者可以有一百種方法組合這些元素,甚至可以打破固有的結構,合理的拍出自己想要的東西。

在此舉例《鋼的琴》:正如北大戴教授分析:儘管我們知道電影作為一個大熒幕比較扁平,所以大多電影人會在場面調度實更注重縱深感,垂直方向拍攝,而《鋼的琴》則大膽的運用大量的水平拍攝鏡頭,使得電影畫面缺乏立體感,反而形成一種逼仄之感,為什麼要這樣安排,因為創作者要告訴我們這羣底層人正在一種逼仄的處境之中,隨著處境的變化,開始慢慢給了一點縱深感,這羣人沒有那麼逼仄了,鏡頭的變化和人的處境是相對應的。戴教授對這種手法表示認同,因為雖然不符合常規,但是用的恰到好處,表達了創作者的意圖,這就很棒棒。

不同的導演拍同類內容肯定有不同的方式,所以表面的內容並無所謂,只要表達的東西不同就好,就比如拍愛情,可以有一萬種愛情。只要你願意甚至可以拍反內容的電影,類似《等待戈多》這種風格,當然賠錢是肯定的。 最後,因為,國內市場龐大,受眾水平參差不齊不齊,為了資本,一大堆類似套路的腦殘劇越來越多,給人一種沒有什麼可拍了的錯覺,電影創作者要想獲得市場又拍出藝術品,是很困難的。所以還是商業片居多。根著試水者走,來錢快,模式自然相似。 希望以後能看到越來越多的好電影和電視劇,編劇加油,導演加油。


其實套路肯定寫完了,比主角光環,難道讓主角死了,下面怎麼寫,沒有主角只有現象嗎,這樣的話觀眾的心理沒有寄託。真正優秀的電影總是能把套路拿捏的恰如其分。而且套路是和受眾人羣的生活狀態所關聯的,新的文化下會產生新的套路,不然大家會不認你那套的。


好電影就算是套路還是讓你想看下去
取決於有沒有人願意想新套路,以及新套路能不能掙錢
不可能,並且永遠也不可能拍完。人生百態,沒有一種表現形式能夠完全表現出這種奇妙。一個人,兩個人,三個人……這之間排列組合都會產生許多奇妙的反應。
現在高考題已經把能出的內容和套路都出完了嗎?
電影源自生活,故事每天都在發生,拍不完的。
拍完了不可怕呀。你可以從以前故事很好,就毀在導演,演員手裡。或者毀在各種技術手段裏的電影去找找翻翻揀揀。誰叫你一定要創新了?你哪個條件允許你創新了?日劇在創新上別具一格。最討厭的就是為了創新,什麼三觀,什麼東西都可以不要了。。日本愛情動作片多創新啊,情色片那也是相當創新啊。。上影院肯定轟動啊。不過有幾個真上電影院看三級甚至四級?能掙到錢呢。。。套路不可怕,套路可以翻新。能拿獎的,能讓人記憶深刻的,除了橋段,還有很多東西。人的認識裏,能讓人感動的,標誌性的動作,極易引起人們共鳴的,可能就是電影裏常見的橋段。。虎口脫險勉強還是戰爭片呢。。。不是不能創新,而是有用的創新,能用的創新。。。

太陽底下無新事。套路基本拍完了,但是內容還有新的,畫質還可以改進。


我特別希望能出一部第一視角的電影,全程跟著攝像機的單機位去探尋一個故事或者一個案件。
沒有。因為已有的套路是觀眾或者編劇一直以來被潛移默化灌輸的思想,也是觀眾在心理上想要得到某些情感上的滿足,而希望看到的,也可以說我們所看到的內容或套路都是來自編劇一個人的想法。早在很多年前,電影的部分套路便引導了觀眾的思想,如果不安套路反而可能會讓觀眾感覺怪異。其實很多內容在生活中並不像電影中那樣,很多套路在生活中也是有不通的。而大部分電影,或許是顧及觀眾的思想,為了守住票房,不敢推翻套路。
我們家還是黑白電視的時候我爹就感嘆,現在的電視木得可演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