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分得越細緻、越準確就需要越高的成本。同時,垃圾分類的收益是遠期的、強外部性的,所以無論垃圾分類的成本無論由誰承擔,他都幾乎感受不到垃圾分類的收益,或是即使能感受到也會認為自己得到的收益小於自己付出的成本。

所以別看有那麼多各種各樣的看法和意見,歸根結底還是一個問題:「我費事了、我掏錢了,我能得到什麼好處?」

人就是這樣的。好事未必有人做,只要好處落不到自己頭上。壞事也未必沒人做,只要能找到人擦屁股。


以前在加州住的時候 基本沒啥垃圾分類的事情。少部分地方是有個可回收垃圾箱。

這次上海垃圾分類搞的這麼熱鬧。特地問了當初學環保專業的 某個人。

現在美國西海岸3州 加州 俄勒岡 華盛頓 是後端垃圾分類 不過不是一次 就完成分類。比如 A公司從垃圾 裡面分類出 可回收垃圾。B公司分類出 可燃垃圾。C公司回收 有毒垃圾。

據說這幾條流水線現在 產能過剩。在考慮接別的地方 單子。

然後 我還 特別問 垃圾破袋問題。他很鄙視的問我 你不知道 自動破袋機嗎?


如果想比較一下社會文明程度的話,恐怕沒有比垃圾分類更直觀的了;如果想比較一下社會偏見的話,恐怕沒有比垃圾處理問題更多樣化的了。


儘管今天社會物質豐富,人們也越來越富有,但想要進行垃圾分類,甚至想在全社會層面推動垃圾傾倒環保意識仍然是很難的。比如說,即便我想進行垃圾分類,但是清理人員沒有這個意識,他會將已經分好類的垃圾混裝,那我之前的分類就白做了;即使清理人員有此意識,沒有混裝,但也可能物業公司管理上沒有這一條,他們不鼓勵這樣做,不想找這個麻煩,那也不行,因為清理人員無法將分類垃圾分別處理;即使物業也識大體,鼓勵這種行為,但社會層面力度不夠、有關部門沒有制度上的強制就仍然不行。所以,只要其中任何一個環節不暢通、不到位,我分類的垃圾還是被混合倒入大堆中,個人的努力都會付諸東流,其結局就是:最後連我自己也倦怠了。


所以,想要推行垃圾分類,必須過這三關:個人、社會、行政部門。個人靠什麼?當然靠其道德水準,而這種道德水準經常是通過教育才能獲得的;社會靠什麼?當然得靠持續不斷的宣傳,將環保理念深入人心;行政部門靠什麼?當然要靠規章制度和強制,獎勵垃圾分類,處罰亂扔亂倒,而且要有一定力度纔行。在這三點上,我們國家居民做的都遠遠不夠,所以無論留學生還是出國人員,一旦到了國外還得從頭學起。而這種學習往往從尷尬開始,因為教育你的人可能就是穿制服拿著垃圾袋的清潔工人。

從個人角度看

大家想不到的是,直到 2020 年,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從事垃圾分類的踐行者依然是那些拾荒者和廢品收購人,就是俗稱「撿破爛的」。我這樣說可能讓人喫驚,但事實一直如此。想想看,雖然他們以贏利為目的,不收取家庭廚餘垃圾,甚至將垃圾桶弄亂,但是他們至少將污染嚴重的塑料瓶分揀出來,至少將可回收的紙箱子分揀出來,從而實際上增加了垃圾桶的容積,至少後面的人還可以投擲幾個塑料瓶。


在我們國家,直到今天,絕大多數家庭還沒有垃圾分類這根弦,大家都為了省事把所有垃圾都統統裝一個垃圾袋裡,最後扔到小區垃圾桶裏便萬事大吉。其實,他們完全可以將礦泉水瓶、紙殼包裝等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分揀出來賣廢品,雖然得不到幾個錢,至少能為環保做一點貢獻。否則,等到垃圾清運車將整體垃圾運走後,再做精細的分類就很困難了。


鑒於這種情況,我多年前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我與收破爛的有約》,講到自己在北京奧運會之前的許多年就已經將垃圾分類,等候小區收破爛的那個又矮又瘦的老頭上門收取的故事,並呼籲社會:「如果每個家庭都與收破爛的有約,這個世界就會是一個綠色的世界,一個環保的世界。」因為在回京工作之前,我在法國已經習慣垃圾分類並踐行多年。而時至今日,法國垃圾分類更為嚴格,設施也更為完善,每個住宅樓門前從原來一個垃圾桶增至三個,排成一溜在街邊,乾乾淨淨,整整齊齊,不會像我們印象中那樣髒亂差,好像垃圾堆就應該有「垃圾堆樣」。那個位置如果將垃圾桶移開,放一張躺椅,你依然可以在那裡曬太陽而不會感到有多大異味。當然,這些垃圾桶每個都有不同用途,上面的圖片和文字也很醒目,警示著每一個前來投擲垃圾的人。以至於我每次回到巴黎,扔垃圾時都會小心翼翼,仔細閱讀後再將垃圾袋放進去,之後還不放心地觀察一下別人怎樣做。當然這樣做顯得有點複雜,感到有點約束,但習慣後就好了,而且還會有一種成就感,因為做對了一件事。


垃圾分類是個好事兒,也是一種負擔和約束,而人們面對要求和束縛會有一種自然的抵抗心理,會有逃避心理。怎麼克服這種心理呢?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認清「垃圾分類制度」背後的那份責任心。

個人責任,往小了說是那種人窮志不短的勁頭,往大了說是那種窮亦獨善其身的精神。全面推行垃圾分類制度在全世界是一個大趨勢,是從西方國家開始的,體現著社會文明程度,還體現著社會各階層的良心。無論你從事何種行業,無論你貧窮或富有,無論你身處何種階層,正確對待人類造成的污染,人人對社會都有一份責任。


要想讓垃圾分類做法深入人心,成為像喫飯喝水那樣認真的話,在一個環保意識不強的國家短期內不可能形成。當傾倒有了約束、分類成為負擔時需要社會持久的教育,同時伴以嚴密的監督和「誇張性」的獎懲。比如在德國,垃圾分類已有 50 多年的歷史,德國人對此有宗教般的虔誠,一板一眼,如工作般認真。但是在敘利亞戰亂後湧入了大量難民,德國出於人道主義考量收留了很多無家可歸的中東人,社會秩序也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脅,德國政府不僅加強了治安管理,還特意對他們進行了垃圾分類的培訓。


壓力和約束會強化我們的責任心。記得一句話說得好:噴泉之所以漂亮是因為她有了壓力;瀑布之所以壯觀是因為她沒有了退路;水之所以能穿石是因為永遠在堅持。環保的要求使得我們有了外部壓力,污染日益嚴重也讓我們沒有了退路,如果我們能像水滴石穿那樣堅持做下去了,留給後代的就真的是綠水青山,就真的是金山銀山。


如果我們國人都能夠學會順應時代潮流,在下一代面前樹立一種健康而環保的生活觀,及早幫助孩子熟悉垃圾分類的規則,讓他們在日後的生活中不在理念上輸於他人,那麼,當他們長大成人後,無論面對自己同胞還是出國留學面對國外社會,都不會措手不及,都不會被人詬病。


當然,如果我們做不到,就會有人提醒我們做到。這就涉及第二個問題,也就是社會責任了。

強制的責任

2018 年春夏相交之際,兩個在日本旅遊的中國女孩在餐廳喫大蝦被店主趕出來的例子,或許已經被大家淡忘,但對她們則是刻骨銘心。在網路自曝經歷希望獲得「愛國式」的同情、卻被國內同胞暴風驟雨般討伐後,她們應該不會再將蝦殼扔得遍地,惹得餐廳周圍食客側目,惹得當地日本老闆連錢都不收、只要她們兩個「滾開」就行。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雜誌查看完整 17 篇內容

雜誌

世界博覽 2020年11期

報道世界重大事件,展示世界各國人文地理新版圖、新景觀

¥12.00 會員免費


回答了快一年了,效果顯而易見,現在還有人提嗎?

?首先,我想義正言辭的說一下,在目前中國大環境絕對是不可以的。

垃圾分類是一項對社會運行制度要求相當高的工作,不是任何國家、社會的任何階段都能做到的。首先,垃圾分類對社會(社區)自治能力要求較高。『自治』意味著需要存在一個自發形成,基於某一個共同利益點而成立的基層組織。在國內的具體情況下,該基層組織可以是小區居委會,或者是村莊內的村委會等,從這一點來說,目前我國還是(基本)符合的。不過這裡也存在小區居委會運行不順暢,居民參與度不高等因素。我在此強調『自治』的原因是,盈利性質的單位或企業(如物業公司等)對垃圾分類並不會很歡迎,因為很明顯這樣做會大大增加其運行成本,如果將該成本均攤到居民,則又會引起居民的不滿。所以,垃圾分類比較理想的運作模式應當是以『自治』為出發點,才會有較高的可持續性。其次,既然垃圾分類應當遵循『自治』的原則,那麼顯然對居民的社會責任感要求就會相應提高,居民應當認識到自己與生活的社區,乃至社會之間的聯繫,而要達到這一點,在我看來目前難度比較大。一方面由於目前政府扮演的『包攬一切』的角色,導致居民們普遍缺乏相關的獨立、負責的態度,更傾向於由政府來完成;另一方面政府也有意無意引導居民們不能形成現代公民理念,從而變成『原子化社會』。第三點,是垃圾分類對居民自我學習能力要求較高。我覺得目前政府推廣垃圾分類進入了一個誤區,認為只要加強引導,就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可根據早些年(2010)的新聞報道北京垃圾分類形同虛設 就地處理垃圾試點失敗,以及去年的中國城市報-人民網 等,都顯示了垃圾分類在過去的十幾年裡推廣失敗。事實上,我們需要意識到推廣垃圾分類的成本是非常高的,這個成本並不僅僅是金錢成本,更多的是時間成本和注意力成本。由於垃圾的種類非常多,分類標準也不同,有的分成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的;有的分成餐廚垃圾、紙製品、塑料,不一而足。無論哪種分類標準都是重新學習和記憶的負擔,普通居民如果沒有接受過專門的培訓,很難搞清楚到底哪一種垃圾往哪個垃圾桶裏扔。這恐怕纔是垃圾分類在目前國情下無法開展的主要原因。

接下來談一談在當代中國,垃圾分類是否有必要。顯然從常識的角度來說,我們應當支持進行垃圾分類,從而減少資源的浪費。可是在中國的現階段,我認為推廣垃圾分類時機不成熟。原因有兩點:

社會整體學習成本太高,特別是成年人。原因上文已經提及。我個人認為現階段比較可行的是加強在幼兒園以及小學階段對孩子的垃圾分類教育,因為孩子思維可塑性強,新觀點接受比成人快得多,因此通過正確的引導,若干年後中國的垃圾分類會推進比較順利。

當個體付出努力差異巨大,同時無法收穫相應的成果時,容易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在垃圾分類方面尤其如此,個別人垃圾分類的努力很可能完全被其他人不分類垃圾,或者分揀時隨意重新混合在一起等現象淹沒,此時恐怕很難有人會繼續堅持下去,最終也不會再分類垃圾,這就是所謂『劣幣驅逐良幣』。

同時我們還需要意識到,當前中國垃圾處理的模式,即混合回收,統一分揀,統一填埋(焚燒)可能是一種更為『經濟』的方法。可能很少有人會意識到,讓人人都學會垃圾分類所導致的學習成本,很可能比統一回收、統一分揀的成本更高。我認為目前的當務之急,應當是組織專業的、受過相關訓練的垃圾分揀人員,在政府或當地社區保障他們的人身安全和健康的前提下,僱傭他們進行垃圾分揀,而不是一紙命令,強行推行。

垃圾分類是公民素質的良好體現,但是推行的時機、推行的方法、損耗的社會成本,都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內容。另外,垃圾分類究竟是不是一個偽命題,還有待經濟學家們去求證和解答。


完全支持這種做法的強化。且不說循環利用節約資源或促進環保這些大方面,這對於居民的生活環境也能帶來極大改善,畢竟沒有人希望出門路過各種怪味混雜的垃圾桶,或在家裡就聞到。

我認為需要注意的問題有三個。

一、實際操作上執行它。垃圾分類早就有了,只是很多人不遵守(或者說是沒有意識,相關教育欠缺)。這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社會化的教育才能形成習慣。尤其是農村地區,需要普及之,否則垃圾分類難以執行,效果上也會減弱。其次是整個過程,若垃圾分類只在扔垃圾時候,運輸和處理時候卻不管,那麼在大方面的目的也確實達不到(但至少讓居民居住環境有了改善,自私地來說這就足夠了)。

二、勞動者待遇的改善。例如監督者的權力、可遮風避雨的值守場所(或通過現代科技監視及廣播提醒),以及環衛工人的人數、減少勞動強度、普及裝備等。這些人的工作環境和待遇改善至關重要。

三、分類標準。垃圾分類的標準應當貼切人們的理解。例如「濕垃圾」不如沿用以前的叫「廚餘垃圾」,「幹垃圾」叫「不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等等。這樣能讓人們天然地更容易理解,而不是被各種新詞整得焦頭爛額。

彼得·克魯泡特金:什麼纔是真正的環保主義?你對環保有怎樣的認識??

www.zhihu.com圖標

只想說,像上海這樣全甩鍋給市民,並對市民扔垃圾各種嚴格限制:定時定點破袋的做法,是搞不下去的。無論是小區內還是街上,上海比過去更髒了!


分類很好,很支持,不過有點觀念…

第一個之前國外垃圾都到國內處理,然後沒地方了,國內人倒黴了,這個放一邊

學習日本分類,不管國情,國內有主婦分類垃圾嗎?沒有,強行推動民眾接受度不高

拋開這些,其實民眾包容度和忍耐度很高,現在大家都很反感的時候,不如按地區公佈每種垃圾車的路線和回收時間,然後公佈各個垃圾處理廠,按照半個月一個開放日提供參觀,讓大家知道自己辛辛苦苦費時費力分類的垃圾最後是去了哪裡,讓大家覺得努力是一起在進步,而不是隻管民眾分不分類,不讓民眾知道怎麼處理的,現在大家還是怕分好的垃圾上了一個車吧,希望增加透明度,這樣大家才會有積極性的,分類是好的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太強硬了…


先說一下為什麼要垃圾分類:

1、節省土地資源,減少環境污染

目前我國的垃圾處理一般採用衛生填埋甚至簡易填埋的方式,佔用很多土地,也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垃圾分類可以把有用的垃圾回收再利用,減少垃圾的填埋,也減少了對環境的危害。

2、再生資源的利用

利用好垃圾資源,通過垃圾分類回收,就可以將垃圾變廢為寶,避免廢棄資源對整個生態系統造成損失。

但是目前居民在垃圾分類實際執行中總會困難重重,垃圾分類制度完善的同時,通過技術手段的加持減少居民垃圾分類的人力、時間成本,也是保障垃圾分類有效執行的重要途徑。

這是南京江寧一處的智能垃圾分類箱房的真實使用場景。

手機掃碼垃圾箱自動開門

人臉識別,自動稱重,自動換裝桶

成功扔垃圾還能積分領禮品

垃圾分類小知識學習

大數據分析優化...

科遠智慧綜合利用GIS、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前沿技術,建立統一的實施管控平臺,對環衛管理所涉及的人、車、物、事進行全過程實時管控,有效提升環衛作業質量,降低運營成本,同時對城市環衛設計規劃及管理模式進行數字化評估,提出合理化建議,為客戶提供智慧垃圾分類完整解決方案。

新聞中心-科遠智慧官網?

www.sciyon.com圖標

垃圾分類好!但是很不切實際!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為自己的同胞們感到羞恥和悲哀。

為什麼呢?

如果把垃圾分類比做跑步 ,那麼不隨手扔垃圾就是走路 。雖然我不想承認,但是必須要面對我們中國人都不會走路的事實!

本人生活在二線城市,地處蘇南,也算是新一線城市吧!相對來說已經算是全國比較富裕,文明程度也相對高的城市了。但是高架,隧道,大橋隨時可見車窗拋物的,易拉罐,煙頭,紙片,包裝袋。本人居住在中檔小區,小區裏的業主在地庫,在電梯亂扔垃圾亂丟煙頭,租戶更是連洗腳水都往樓下潑,衛生紙,衛生巾四處丟棄!

我不知道一線大都市怎樣,但新一線城市尚且如此,更何況二線,三線,四線。。。。如果哪天能每個人都能為自己隨手丟棄垃圾感到羞恥,那麼垃圾分類纔有成功的希望!

僅代表個人意見,不喜勿懟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我覺得垃圾分類勢在必行!

你們不要鬧了,就這樣,都聽我的好好垃圾分類!

我不管幾個人抗議垃圾分類,我要全部搞定,我再說一遍,全部搞定,不要再問我幾個,全部,聽懂了嗎!全部搞定!


雖然我們都不太贊同垃圾分類現在的規定,但是就政府目前的態度來說,應該是必須將垃圾分類行下去。

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 《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要求,46個城市將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類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2025年前,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

據我瞭解到的信息,上海、北京、杭州、成都、重慶、廈門、合肥、廣東等地方的一些重點城區都開始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還有不少的地方都規定,違反垃圾分類規範的將面臨罰款在內的多種處罰。廈門市規定,對違法管理責任人可以處以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對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以單位罰款數額10%的罰款;杭州市規定,對分類投放管理責任人未履行職責等行為,處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5000元以上3萬元以下的罰款。上海、合肥還將垃圾分類義務和個人的徵信掛鉤。

而且據新聞報道,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在46個重點城市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生活垃圾處理系統正在逐步建立的同時,並將繼續投入213億元加快推進處理設施建設。

儘管現在的垃圾分類辦法或許有些不盡人意,我想目前都是試行階段,會慢慢的調整,最後形成一套適合各地區的實際情況的政策法規。總而言之,垃圾分類是件好事,我們都得進行下去。


垃圾分類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好政策。從環保的角度來講,我們知道塑料垃圾,他要經過上千年的降解纔能夠被完全分解。這對於土壤。影響是非常大的,一些植物,必須依靠地底下充足的養分纔能夠健康茁壯的成長。在貧瘠的土地上肯定是長不出大範圍綠色的植被。那麼對於水土流失來講,就會造成很大的影響,經常發生的一些自然災害跟這個就莫大的聯繫。

垃圾它可以分為很多的類別,有的可以循環再利用,可以給社會經濟創造更多的價值。我們就比如講一些塑料垃圾,其實在生活當中經常常見塑料垃圾,他作為廢品到了廢品收購站之後,可以繼續將塑料垃圾分解製成新的塑料製品,而不是重新利用材料來生存塑料產品。這樣一個資源的損耗就相當的大,並且塑料是垃圾當中非常男被分解的這類物質。一個資源的循環利用可以創造更大的價值。

我們就比如講一些塑料垃圾,其實在生活當中經常常見塑料垃圾,他作為廢品到了廢品收購站之後,可以繼續將塑料垃圾分解製成新的塑料製品,而不是重新利用材料來生存塑料產品。這樣一個資源的損耗就相當的大,並且塑料是垃圾當中非常男被分解的這類物質。一個資源的循環利用可以創造更大的價值。

我們一定要從生活當中的,小事情做起,樹立這種環保意識。當政策開始實施的時候,就告訴人們一個信息,國家對這方面已經非常的重視,目前環保問題的嚴重性,也希望讓大家能夠引起重視。保護好環境,就是給我們的子孫後代留下綠水青山,留下金山銀山。

在不影響原有產業鏈格局的情況下以政府、運營商作為渠道,為其提供完整的物聯網硬體以及成熟的解決方案,使得業務模式形成完整閉環。此模式可大幅度降低設備生產成本與物流成本,且以較輕資產的模式快速搶佔市場;另一方面為政府提供數據輸出與決策參考功能,讓政府在決策環節科學化、信息化。

智能垃圾分類亭/房在提供無人化自助服務,擺脫對現場保潔人員依賴的同時,避免與居民作息時間衝突,隨時隨地,靈活自由;精細化垃圾分類,將原有的四分類垃圾細分成八分類,讓居民在投放垃圾時能更準確地分辨垃圾類型,降低垃圾分類壓力,提升居民的參與度和認知度;降低運營成本,減少專職人員駐場和提升垃圾分類準確性的效率,對於減輕政府市政服務支出壓力,具有重要意義。

智能垃圾分類模式的推進有利於提高居民的文明行為,更引導著垃圾分類逐漸向無人化、自助化發展,讓垃圾分類充滿科技感和智慧感。未來互聯網+垃圾分類也將打破傳統垃圾分類存在的信息孤島問題,實現全方位數據共享,形成因地制宜的特色管理。垃圾分類行業前景可期,華展誠邀有識之士,共享市場。


垃圾分類本身是好的,也是有必要的,這一點大多數人都認同。

現在大家吐槽的是垃圾分類麼? 不是吧,大家吐槽的是 把垃圾分類的成本直接往居民身上推。

浪費時間就是浪費金錢就是浪費生命。一個垃圾分類要浪費多少人的時間、精力。社會總成本明顯增加,這不是「謀財害命」麼。

在增加居民分揀成本和垃圾分類環保之間,需要慎重的權衡,也應該逐步、分批次的實行。

舉個例子, 現在突然規定,有害垃圾要丟單獨的垃圾桶,並且一個小區只有1到2個桶。你覺得大家就會把有害垃圾隨意亂丟了? 也許有,但我想大部分人是會注意的。因為有害垃圾本身丟的頻次就不高,形成習慣並不困難。

一段時間後,再推行廚餘垃圾分類。丟單獨垃圾桶,同時推廣可降解垃圾袋(初期可以免費發)、是不是又會好很多呢?

總而言之,不能總說XX是必須的,就馬上不計成本的去做。這是不現實也不合理的。


垃圾分類這一概念早在2010年發改委發布《關於組織開展城市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處理試點工作的通知》時就已經被提出,我國大部分城市垃圾桶均已實現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兩類分別收集,但經歷幾年的發展,垃圾分類在我國卻並未得到很好的貫徹和落實,其癥結在於後端的混運和統一處理。居民看到分類後的垃圾被裝到同一個垃圾車回收並集中處理,逐漸失去了分類的動力,混合運輸和處理成為制約我國垃圾分類政策推進的主要因素。

6月6日,住建部、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關於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通知》,提出自2019年起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到2020年,46個重點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到2025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

我們認為,與以往垃圾分類政策不同,這次政策提出的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建立纔是真正解決了混合運輸混合處理的問題,可以從根本上促進垃圾分類政策的順利推行。此次垃圾分類政策將帶來行業的根本性變革而非單次的主題投資機會,除了後端分類運輸處置外,還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餐廚垃圾處置不當會引發地溝油、豬瘟等多種衛生和健康問題,是亟待規範整治的領域,垃圾分類後對於餐廚垃圾的獨立處置可以最大程度降低這些問題發生的概率;

2.由於資源是有限的,我們需要做到垃圾減量化以保護環境,同時增加能夠再回收利用的部分,替代一部分洋垃圾進口。目前發達國家的垃圾分類都比較完善,我國的垃圾分類進程也亟待推進;

3.垃圾分類並非是純政府付費類項目,其商業模式是可以實現居民付費的。在西方國家,居民每月給市政管理部門交固定的垃圾處理費,再由市政管理部門與廢棄物處理企業簽訂合同,日韓等國家也都對垃圾根據體積和重量的不同進行收費。目前我國在上海的試點是通過未分類進行罰款來促進政策推行,預計未來向居民收取更合理的垃圾處理費用是最為有效的商業模式。

從上海的政策試點來看,在2019年1月31日,上海市十五屆人大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並將於7月1日正式開始實施,標誌著上海將於7月1日進入垃圾分類「強制時代」。

垃圾分類最主要的措施是實現乾濕垃圾分離,即將一般生活垃圾與餐廚垃圾分開收集、運輸和處理,垃圾分類政策的推行使餐廚垃圾產業鏈市場熱度快速提升。

在住建部2012年底發布的《餐廚垃圾處理技術規範》中,餐廚垃圾概念明確為餐飲垃圾和廚餘垃圾的總稱。

1、餐飲垃圾指餐館、飯店、單位食堂等的飲食剩餘物以及後廚的果蔬、肉食、油脂、面點等的加工過程廢棄物。餐飲垃圾以餐後垃圾為主(飯後食物殘餘),具有產生量大、來源多、分佈廣的特點。

2、廚餘垃圾指家庭日常生活中丟棄的果蔬及食物下腳料、剩菜剩飯、瓜果皮等易腐有機垃圾。廚餘垃圾以餐前垃圾為主,油脂含量上略不及餐飲垃圾。

3、由於餐廚垃圾具有顯著的危害和資源二重性特點,對其集中無害化、減量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存在必要性與經濟性。基於餐廚垃圾自身的特點,含水率高、可達80%-95%,高油脂、高鹽分含量;內含有機物豐富;存在有病原菌、病原微生物;易腐爛、變質、發臭、滋生蚊蟲。

國內餐廚廢棄物處理工藝主要有厭氧消化制沼氣、高溫消毒制飼料、複合微生物高溫好氧堆肥等工藝方法,根據「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原則,對以上幾種工藝方法分析如表所示。與其他工藝相比,「預處理+厭氧消化」技術項目應用較多、可靠性較高;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發展方向,產品為沼氣,可發電,也可制天然氣外售;產品能平穩銷售,可保證餐廚廢棄物的長期持續性處理;國內外成功應用案例較多;適合規模化連續化生產;二次環境污染較小;易於控制;選址比較容易。而且「預處理+厭氧消化」技術體現了節能環保、循環經濟等多種理念,能夠實現環境、社會和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對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政策的制定方向是好的,但實施的步驟是操之過急了。尤其還是交給上海綠化市容局這種邊緣化機構,如果不是上海市民確實支持垃圾分類,效果堪憂。


首先應該明確,垃圾分類並不是目的,而是分類處理纔是目的,所以目前最關鍵的是,研究如何分來處理。就目前上海的情況來看,雖然已經分類,但是並沒有進行分類處理。所有分類的規則應該按照分類處理垃圾處理廠的工藝的要求來進行,而不是靠豬能不能喫來判斷。

就目前重慶來看,垃圾填埋場通常分為三種車,一種是餐廚垃圾,一種是建築建築,那一種是生活垃圾。但是這三種車並不是為了分類處理,而是為了運輸方便。最終這些垃圾的終點站都是垃圾填埋場,通通都埋在一起。所以按照現在的分類方式,其實並不合適。


有好有壞 好的肯定大家心裡都有數 至於不好的其實就是麻煩了 人是最討厭麻煩的 同樣一件事的處理方式肯定選擇最簡單易行的 當然結合現在的發展來看可能有那麼點急功近利了 也許會欲速則不達


有必要但是很難!

除了長期堅持監督,還要立法落到實處纔好。人都是利己的,目前上海只懲無獎的垃圾分類讓大家抱怨連連。

以及,垃圾分類方法一定要明確!!!然而這一點上海的乾濕垃圾分類並不清楚!!!

又及,上海和北京的垃圾分類辦法竟然不一樣!!!也是不是很懂了!!!

總之,垃圾分類很難,但是為了我們的家園,為了我們的家國,為了我們所居住的地球,垃圾分類還是要堅持下去的!!!


首先要搞清楚一個概念,什麼是垃圾分類?

一般普遍的認為是,垃圾分類就是將垃圾分門別類,將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分開,可回收垃圾繼續發揮它的價值,不可回收垃圾則送去填埋、焚燒。

百度百科的解釋是垃圾分類一般是指按一定規定或標準將垃圾分類儲存、分類投放和分類搬運,從而轉變成公共資源的一系列活動的總稱。

第二點是,為什麼要進行垃圾分類?

日益增多的垃圾產量和持續惡化的自然環境嚴重影響到了人類的生活質量,讓人們不得不開始重視垃圾分類。作為一個全球關注的問題,垃圾分類是為了讓我們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垃圾的資源價值和經濟價值,爭取物盡其用,減少垃圾處置量,改善我們的生存環境。直白一點說就是,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用完了就沒有了,所以要省著點用、循環利用,而且誰也不會喜歡自己的生存空間被臭味熏天的垃圾不斷覆蓋。

「我國人口眾多,是垃圾產生大國,根據住建部發布的城市垃圾統計數據,每年,我國城市垃圾產生量已經大於兩億噸;還有1500多個縣城產生了接近0.7億噸的垃圾;至於村鎮垃圾方面,由於村鎮數量太分散,暫無準確統計數據。總體來看,我國生活垃圾產生量在四億噸以上。」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固體廢物處理與環境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劉建國在2017(第五屆)城市垃圾熱點論壇上指出。

目前大部分的垃圾還是被簡易堆放或直接填埋,還有焚燒處理。堆放或填埋都會在臭氣蔓延的同時還導致土壤和地下水體被污染,焚燒更是會直接造成空氣污染,對環境造成的傷害是不可逆的。況且垃圾填埋場所能容納的垃圾量是有限度的,一旦超過其最大容量,垃圾該何去何從?

第三點是,怎樣把垃圾分類變成人人願意去做的事情?

垃圾分類在中國其實由來已久,只是國人還沒有培養起一種垃圾分類的意識,很多人有意識也不會去做。如果垃圾分類變成一件有利可圖的事情,大家的行動力可能就會強一點。傳統的垃圾分類只是將分類垃圾桶放置在那裡,是否會正確投放全靠人們的自覺,但很多人其實是沒有把環保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的,再加上沒有強制性的處罰措施,所以會導致垃圾分類的成效並不高。但是智能垃圾櫃就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它將互聯網與垃圾很好地結合在一起,人們通過丟垃圾就能賺取收益,人人參與,人人得利,這樣就能夠很好地帶動人們參與環保的積極性。

垃圾分類是件任重而道遠的事情,培養全民的垃圾分類意識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們要一起開創智能垃圾分類新時代!


定時扔垃圾是全世界都罕見的擾民惡政。

————

我這兒最近就鬧垃圾分類災呢。

我今年之前都是在加拿大生活,非常習慣垃圾分類,住進來第一天我還跑到前臺去問:每層樓都有「其他垃圾」的大桶,那別的垃圾扔哪?

前臺那意思是,你還真分啊。

這兩天鬧災了。

把每層樓垃圾桶全撤了,逼你去垃圾點扔。行,這我同意。

結果還要定時去?

定時就算了,每天加一起才四個多小時?

我們樓裏多少在旁邊科技園工作的人,6-8pm他們回得來嗎?

這明顯是沿用惡政,完全不考慮實際情況的結果。

我一腦門子官司地去找物業說這個,答覆大致意思是:

最近有檢查,過陣子時間就會放開。

哦,原來就我一個人認真遵守規定+不滿意就去提。

大家其實都是心照不宣的。

————

問題是這種鬧劇是在幹啥?究竟有什麼實際意義?

集體進行行為藝術嗎?

————

哦,忘了說了,

我按照習慣把錫箔的裝外賣的紙盒、外賣塑料碗這些都分在了可回收裡面,

結果那傢伙直接說:不可回收的放那。

我說,這是可回收的啊。

那傢伙把瓶子抽出來,把紙殼子拿走:瓶子可回收,別的不可回收。

——敢情你是讓我把能賣錢的挑出來就行了是吧??

這真的是在搞垃圾分類嗎??


還是先分類吧,垃圾填埋,焚燒對環境傷害很大,為了環境好點,分類吧,自己犧牲點時間,唉說的好可憐,可是垃圾分類究竟有多難呢,主要是分類和投放垃圾時間,兩部分,看起來很難,只是不習慣,習慣了就好了,而不應該一開始就拚命抵抗,外國往中國運送垃圾自己能禁,自己產生的垃圾呢,往哪運?好聽的都會說,一旦涉及到自己的利益那怕犧牲一點都不願意,這是人性的黑暗還是道德的淪喪,簡單點就是自私,各掃門前雪,,一但別人不掃,自己掃了多喫虧,可以,到時走出門的自己,垃圾填埋場滿了怎麼辦,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