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屏方案提出的初衷是為了正面看起來更美觀,但是如果做的極限從而研發出正面全是屏幕的手機,在我的想像中感覺並沒有太好看,在我的理解中魅族的對稱式全面屏方案是目前以來看起來最完美的解決方式,只是表達我自己的觀點不希望題目帶有主觀臆斷謝謝

PS:建議大家去B站看看尾巴大叔與楠總談手機設計形態那一期


天大的誤解

大家對硬體的設計,應該是存在某種誤解。。。

設計一般來說最難的是兩個階段,一個是尋找原型,另一個是完善原型

中國絕大多數的手機品牌的領導人,其實連第一個階段沒有意識到。用戶其實也類似,所以很多設計問題,根本扯不清楚。。。

比如某大廠 fxxx 系列高端,看過去的三代產品,對於高端旗艦的原型,完全沒有概念,每一代,都是不同的原型,看不到對任何美學概念的持續追求。

而極少數,會進入完善原型的階段,但是也有很多人也極大的,錯誤的估計了完善一個硬體原型所需的時間。

很多人以為找到原型很難,可是實際上,完善原型才真的難

蘋果是全世界能力最強大的品牌了,一個原型,他可以尋找多年呢?可能只需要四年

完善它,蘋果可以花費多少年呢?

16 年。

這才是硬體設計的魅力。這才是一個品牌可以積累複利的產品護城河。

一個栗子

當然,很多人並不相信 4 vs 16 的故事,好在,這是 iMac 這款產品的真實情況。當 2000 之後液晶顯示革命了桌面電腦之後,蘋果就必須尋找新的桌面計算設備原型了。

經過了 2002 年的搖擺,在 2004 年,他們就非常確信:顯示器應該和主機二合一,桌面的支架越簡潔越好。最終,必須存在的,只應該是不得不存在的屏幕,其他東西,越低調越好。

從 2004 年開始,蘋果在這個原型上,努力了 16 年。所以,如果有人以為上來就可以用兩三年改變世界。。。

當然,換個賽道,也不是沒有機會。去年,黑川雅之和我說,電動車的原型還沒有發現。我覺得,找到這個原型,有可能,也算改變了世界吧。但是完善他,仍然需要很多年。

所以說,對原型的持續追求是有複利的。今天 2020 年,隔離引爆了桌面的 pad 和 pc 市場,任何一個對設計有要求的高端用戶,看到這個迭代了 10 多年的產品,他很難找到可以比較的對手作為選擇了。

回到問題

當我們有了這些背景知識,才可以問出正確的問題:全面屏的原型是什麼?

其實答案行業已經找到了

屏下 Faceid 的無邊框,7毫米左右厚度的柔和一體化,無孔無線的個人設備。最好,還是個無摺痕柔性屏幕。這就是為什麼渲染圖總是特別誘人的原因。

應該是在 iPhone X,代表蘋果已經明確看到了這個原型的可能性 - 而不是其他任何手機品牌

這很類似 iMac 在 2004 年的狀態:不完美,但是方向明確了。

這也是為什麼 iPhone Xs ,iPhone 11 Pro 看上去停止 ID 迭代了的原因:有了明確的原型,為了變而變沒有意義。

所以,不知道接下來是 16 年還是 6 年,隨著工藝發展和技術進步,這個原型,會不斷的得到完善。比如蘋果的下一個階段性目標,肯定是縮小,甚至去掉劉海。

今天去掉劉海並不難,比如說升降攝像頭的設計。但是,這是另外一個對設計的經典誤解:

設計不是看上去的樣子,也要考慮他是如何工作的

升降攝像頭的問題在於,他工作起來,和 faceid 比較,太 sb 了。

iPhone 12 能否達成無劉海,我不知道。但是我相信蘋果會持續地推進 iPhone,不停逼近這個完美原型的狀態。

現實一點?

對於沒有那麼多資金和技術能力的品牌,也不一定就不能對原型有所追求。

比如其實我們也清晰的知道,一體化,無線無孔,四邊框等寬都是一個理想原型應該進化的方向。魅族 zero 就是這個方向上的驗證。 IF 金獎,其實只是對這個方向的認同而已。

而設計原型,也不是沒有商業價值的。基於這些技術驗證,再根據現有技術能力,退化出商業化產品,就會有大家所說的所謂:設計感。

本質上,因為他真的盡了最大努力,把未來帶給了用戶。

比如今天如果我們秉承我們相信的原型方向,用現有技術,也可以設計出與眾不同的手機。也許 faceid 的四邊框等寬並不現實,但是基於側邊指紋,挖孔攝像頭的四邊框等寬,已經可以做到。

這只是個設計原型,考慮堆疊, c 口可能需要換個位置,但是,經歷兩道三代的打磨,他也可能把四邊框等寬的全面屏原型,在 iPhone 的成本之下,完善到一個難以達到的高度(這不是拿到高刷新屏幕,柔性屏幕,無孔前攝這種供應鏈技術,堆疊一下的品牌可以理解的)

另外,這個只是工業設計的一個 idea,雖然落地不難,但是因為我說了男籃不入四強,我不會做手機。所以大家看看就好,落地就指望別的品牌吧。

只是希望他們抄的時候,把原型一起抄到。

投入多年打磨一個原型的對於未來的設計信念,也一起抄到


謝邀

我一直認為魅族16spro是全面屏的最優解,把額頭和下巴做到極限的同時也保留了一塊完整的屏幕,給人的視覺體驗堪稱完美。而且沒有用到機械結構,未來如果要做防水或者耐用性的話是很好的方向。

(上圖!感謝評論區大佬建議~)

至於魅族16系列的全面屏解決方案沒有成為主流,我認為還是由於魅族影響力不夠,體量太小。

劉海丑吧,但是蘋果影響力夠大,華為也上劉海(有支付級別人臉識別),米8也上了。

華為的浴霸丑吧,iPhone11系列也上了;華為的奧利奧丑吧,好幾家廠商也跟進了。

這就是影響力。

當然也有好的例子:

華為的背面配色:天空之鏡、珠光貝母、翡冷翠、素皮版,很多廠家也都「學習」了。

當然,現在華為mate系列和iPhone都有支付級別的人臉識別,這也導致額頭不可能做到很窄,劉海的存在是必然結果,這種情況可能一直要延續到屏下鏡頭的出現。


3.29日更一下:

1、我不否認其他探索全面屏的方案,因為我自己也在用劉海屏,我只是主觀表達對魅族16spro這類產品的全面屏解決方案的贊同,我很喜歡白色前面板+對稱式真全面屏。

2、歡迎大家在評論區友善討論,表達自己對不同全面屏探索方案的看法,畢竟這麼多的全面屏解決方案也給不同需求的消費者帶來了不同的選擇。

3、但是抬杠就沒必要了,這本來就是個人觀點罷了。如果不認同我的觀點,完全可以在這個問題下再答一發,而不是評論區抬杠。


先說自己的體會和結論:

  • 全面屏的完美形態:屏下攝像頭(代表機型 VIVO APEX 2020)

VIVO APEX 2020

  • 全面屏的過度形態對稱式全面屏(代表機型 魅族16s);中置挖孔屏(代表機型 三星S20系列);升降式全面屏(代表機型 REDMI K30PRO);劉海屏(代表機型 iphone 11系列,Mate30 PRO)

左: 魅族16s ; 中: 三星S20; 右:華為mate30 pro
  • 全面屏已基本被市場淘汰的形態:滑蓋式全面屏(代表機型 小米MIX3,榮耀Magic2);

左:小米mix3 右:榮耀magic2

以目前的技術水平來看魅族對稱式全面屏三星的中置挖孔全面屏,應該是比較接近完美的全面屏解決方案。

接下來我們花點時間回溯全面屏的發展歷史;是否還記得第一次我們了解到全面屏這個概念的時候?沒錯:它就是充滿黑科技的小米MIX!在2016年;手機的分類可能只有:小米MIX和其它。

2016年的小米MIX第一代;

全身黑科技的小米MIX

2016年的其他手機:

依次為:OPPO R9 VIVO X9 華為P9

當其他手機還沉醉在大屏16:9時;小米的三邊無邊框MIX給我們帶來了足夠的震撼,也基本確立了全面屏的標準:至少三邊(上左右)超窄邊框;屏幕比例高於16:9 (MIX一代為17:9;以現在的審美眼光來看顯得有些寬...)。

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2017年進入了全面屏的爆發期;

  • 小米在MIX一代的基礎上推出了功能更完善的MIX2;

2017年的 小米 MIX2
  • 2017年的其他手機,基本都是18:9;小米依然在三邊無邊框上獨領風騷

依次為OPPO R11S, VIVO X20 華為Mate10 PRO

  • 2017年的三星發布了第一代全視曲面屏S8(後來的NOTE8,S9,Note9都延續了這一經典設計);雙曲面+上下窄邊框;一時間獨領風騷;

  • 2017年的蘋果帶來了face ID和劉海屏的iphone x(從此劉海屏一直沿用到2020)

時間來到2018年,

  • 這一年手機行業內帶來了一項革命性技術的量產應用:屏下指紋。大家是否還記得第一款屏下指紋量產手機?可能要出乎意料的是:這款手機是:VIVO X20 Plus(有點驚訝 ^_^)

  • 同時,屏幕技術的革新使得屏幕樣式發生了各種各樣的變化;水滴屏也逐漸稱為主流;

依次為 OPPO R17,VIVO X23, 華為Mate20
  • 也是在這一年6月,VIVO帶來了第一款升降式攝像頭手機VIVO NEX;OPPO也在同一個月帶來了一款在當時看來的黑科技產品:OPPO Find X;整機精巧的機械結構在當時看來也是非常驚艷。

左:VIVO NEX 右:OPPO FIND X
  • 2018年的魅族(是的,它終於出現了...);帶來了對稱式全面屏16th;獨特的外觀設計加2698元的售價;在當時的市場引發極大熱度,答主當時一直想買一台,奈何黃牛加價300以上...

  • 我們容易忽略的是;在2018年12月,三星悄然發布了第一款挖孔屏手機A8S;從此挖孔屏在2019年成為主流...

梳理到現在,全面屏手機的主流形態(水滴,挖孔,劉海,不開孔對稱式)已經都出現了。

2019年剛剛過去,屏幕上的創新(例如瀑布屏,摺疊屏)更多的集中在形態上;大家也都非常熟悉,就不在贅述;曾經走過的彎路(滑蓋全面屏),也被市場拋棄。

綜合以上信息;挖孔,劉海,彈出式攝像頭,不開孔對稱;都是一種全面屏的過渡形態;終極形態應該是:屏下攝像頭;例如VIVO APEX(不過沒有量產);

比較目前的過渡形態:

  • 彈出式攝像頭:機械結構複雜;增加手機厚度和重量,有點得不償失的感覺
  • 劉海,靠左或靠右挖孔:看視頻或玩遊戲時總是覺得彆扭;

如果能像三星S20系列;將挖孔做的足夠小;保證美觀和實用性;或者將像魅族16s系列使用非挖孔對稱全面屏,在目前階段的體驗上應該是最好的。

左:三星S20 右:魅族16s

三星S20 遊戲體驗

魅族16s 遊戲體驗

如果題主預算充足,強烈建議上S20系列:鋼鐵俠紀念款目前還支持12期免息

三星 S20 漫威鋼鐵俠紀念套裝【12期免息】 12GB+128GB京東¥ 6999.00去購買?

如果想買一台備用機後續再轉5G;推薦一台魅族16S Pro 獨角獸版本,現貨噢;

魅族 16s Pro 驍龍855plus6GB+128GB 夢幻獨角獸京東¥ 2689.00去購買?

或者一台16T,超優惠價格體驗對稱全面屏 ^_^

魅族16T 6GB+128G 驍龍855 4500mAh大電池京東¥ 1999.00去購買?

如果覺得升降式攝像頭也可以接受,可以考慮K30 PRO,3399的價格也還是比較香的

Redmi K30 Pro 5G 8GB+128GB 天際藍京東¥ 3399.00去購買?

答題不易,拜託關注知乎賬號 @jxxfabc,答案點贊,點喜歡,問題會優先答覆,謝謝 ^_^


雖然不是小米MIX第一個做出的全面屏概念,但全面屏的潮流卻實實在在是MIX一代帶來的。

2016年11月4日發布的小米MIX,真正引爆全面屏概念

雖然MIX一代也有一些為了全面屏而做的不合理妥協(如砍掉聽筒,採用骨傳導,實際效果並不好;攝像頭移到右下,影響自拍)

但總體來說,MIX在外觀審美上,還是很合理的,何況彼時的MIX系列還是偏向探索未來的概念機系列,不是專門走量,能做成這樣已經是非常不錯的。

不過之後小米6並未採用全面屏設計,而之後的三星s8、小米MIX2、努比亞z17s、華為mate10Pro在全面屏潮流下都交上了自己的答卷,而這幾台手機的審美還是很合理的。

直到……iPhone x的出現

劉海屏的萬惡之源amp;發佈於2017年11月3日,iPhone x

小米MIX的全面屏成功嗎?很成功,你看連一向高傲的iPhone都採用了全面屏設計。

但同時,一向特立獨行的蘋果在全面屏上也走出了自己的個性——砍掉大下巴;額頭砍一部分,留一部分做劉海。正好和小米MIX系列砍額頭,留下巴的設計反著來。

劉海看著彆扭當然是感知很強,但窄下巴同時也很有吸引力,況且還是iPhone的設計,很快就被消費者所接受。

雖然三星s9仍然堅持完整全面屏,但在供應鏈和iPhone x引領下,劉海屏遍地開花。

圖源魅族16發布會

蘋果砍掉了下巴,又拒絕後置指紋,為了依舊採用生物識別技術,而用劉海放置face id模組,這是無可厚非的。而之後一眾手機並未採用face id,卻依舊模仿蘋果搞劉海,很明顯,是盲從。

就連曾走在全面屏概念前列的小米,為了求穩,也在米8上面採用了劉海屏設計

可能是最沒有設計感的一代小米手機,小米8

至此,全面屏概念被蘋果徹底帶偏。

說是蘋果帶偏,其實有點冤枉蘋果。不由得想起「東施效顰」的故事。

《莊子·天運》:「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絜妻子而去之走。」

蘋果就是因為要用生物識別技術的安全性,不得不有了「劉海屏」這個心絞痛。結果被其他廠商當成美了,紛紛效仿。

但與「東施效顰」的結果不同的是,多數普通消費者沒用多久就接受了劉海屏。想想也是,要是只有個東施裝心痛噁心人,大可以罵兩句;結果全天下大多數女人都開始裝心痛,那總不能為了這不娶老婆了吧?(無疑冒犯女性群體,只是拿典故比喻)

大家忍著噁心過了一段時間,看習慣了,突然覺得劉海屏也能接受。

這個時候魅族突然跑出來,大喊劉海屏不好看,完整的全面屏才好看!

2018年8月20日才發布的魅族16

已經有點晚了。

同時,魅族縮下巴縮額頭的做法,辨識度很低,而魅族16拉胯的備貨,也使魅族16最終只能說成功了一半。

之後的16x、16s、16spro、16xs、16t……採用同一全面屏設計概念,亦使原來的用戶審美疲勞。

而在劉海屏潮流之後,全面屏整體的風向已經跑偏了,全面屏已不是為了用戶舒服而設計,死磕屏佔比的怪風氣蔓延開來。

升降、推拉式、挖孔、水滴等新奇設計,令消費者眼花繚亂。

而推拉式和水滴已經被淘汰,升降、挖孔、和魅族式(壓平的三星式)是依舊被採用的幾個全面屏設計。果子還是在因為心絞痛而採用劉海屏,不過大家終於都不跟著學了。

從實用性角度來講,魅族的全面屏設計自然是在前列。但較低的辨識度、缺乏震撼感、小廠帶不起來風氣、已經太晚跟上全面屏潮流等多個因素,導致魅族式設計並未成為主流設計,甚至被視為平庸。

最終在三星這個大頭屏幕供應商引領下,多數廠商高高興興走上了挖孔之路。

第一台挖孔屏手機,三星a8s

據說魅族17也是挖孔。


全面屏的需求來源於「小」的手掌、口袋尺寸與更大的屏幕之間的矛盾。手掌就那麼大,口袋就那麼大,手機做太大了使用和攜帶都不方便。

而同時人又希望有一塊更大的屏幕,更大的屏幕可以帶來更好的視覺和交互體驗。

所以手機在這方面的發展方向有兩個:

1、全面屏,最大化的利用屏幕。

2、摺疊屏,更小的手機可以有更大的屏幕。

對於摺疊屏由於技術太複雜,目前幾年之內應該都不會太便宜,註定屬於超高端產品。那麼剩下的就只能盡量的去把全面屏做得更完美。

全面屏最大的障礙來自於前攝,先是盡量把上下額頭做小,後來是劉海屏,挖孔屏,也有升降前攝,都有各自的優點和缺點。但無論如何目的都是明確的,就是在保證前攝功能的前提下盡量提升屏佔比。

而能提升屏佔比的情況下而不提升屏佔比,這就與主流大眾的需求有些背道而馳了。所以只能是小眾產品。

額,那題主說的「全面屏方案提出的初衷是為了正面看起來更美觀」,我覺得應該不是這樣的,全面屏主要的應該是為了屏佔比,美觀只是一個次要因素。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