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出茅廬的畢業生,在教育行業工作。業餘興趣愛好是攝影,然而總是被同事吐槽審美不夠,希望各位萬能的知友們能給點建議謝謝!


知乎上的文學藝術領域看似狹窄,其實臥虎藏龍,人才濟濟;本篇文章是我作為一個藝術老師在學校時不時的聽到大家把「個人品味問題」這句話掛在嘴邊應付奉承別人,當然,說者無心,或是玩笑,但我還是想認真的談談「品味」,也是些著作上的經驗之談,所以不否認內容或許有所偏頗。在此懇請各位海涵,我會儘力簡潔說明品味的脈絡和應有的樣子。

人們通常儘可能的不去觸碰「品味」(在本文中引號的運用慎重,它帶有一種諷刺的意味)這個概念,因為這個詞在語義上不夠精確而且不容易下定義,但我仍然對大家理解的品味負責的做了幾個寬泛的詮釋。

品味,類似於一種典範或規範,意味著超出一般層次,代表一種高端、精緻的東西。

品味,總是帶著某種貴族氣息,超乎生存溫飽的基本需求,有一種文化層面的意義。

品味,是一種層次,品味把一些東西、事情和行為做出了細緻、精緻的層次與區分。

不過,歷史進入到二十世紀中葉,在西方,後現代主義把「品味」作為要打破的議題和對象;在中國,社會進入「共和國」時代,「無產階級」當權,打地主,搞貴族。所以,品味成為全世界都不大談的東西了。

更不過,物極必反,今天應該又到了我們重新看待「品味」的時候了。

我們改如何看待品味呢?當代的品味應該是什麼樣子呢?

為了了解「品味」的未來,我們至少要清楚的知道它的過去。

先說一說 ?品味? 的脈絡:

在中國,明確的「品味」出現是在16世紀,在這之前,文化藝術屬於貴族階層,大部分庶民無法接近文化,只是負責種地並繳租給貴族,貴族則有庶民提供的物質基礎來搞藝術文化,那時,單從外表就能區分庶民與貴族。但是,意外情況出現在16世紀資本開始萌芽,庶民有了多餘資產和時間來從事其他與生存無關的事情,況且已經有庶民商人階層中的個別成員已經在享用「文人」生活方式以及裝飾品,傳統的貴族精英階層感到其社會地位受到了威脅,轉向「發明趣味」,以此手段來強調藝術文化他們說了算,要緊的不是對文化藝術美學的佔有,而且是佔有它們的方式。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品味締造者,例如,文震亨,著有《長物志》。高濂,著有《遵生八箋》。曹昭,著有《格古要論》。他們細緻的辨析何物為雅,何物為俗,使得品味問題成為明代及以後的一個引人矚目的話題。

在西方,品味,taste ,形成稍晚,大約是17、18世紀。原因要追溯到中世紀,中世紀是一個神權的時代,把任何東西都看作是按上帝旨意呈現的符號,也就是一種精神象徵主義。15世紀文藝復興,自然主義深入人心,人們開始崇尚理性與規範。17世紀法國路易十八建立法蘭西學術院,主要任務是制定各種規範。18世紀從法國到義大利,歐洲各地的沙龍興起,討論文學,建立藝術審美觀念,決定社會上的文化品味,當然,那時的社會大眾也希望擺脫以前的「野蠻」,樂於接受另外一些有修養的人的指導或薰陶,社會自上而下認可這種階級層次的存在。

我們的思維視線再回到中國古代。公元2世紀末,漢代晚期的文學家王符曾言:夫富民者以農桑為本,已遊業為末;百工者以致用為本,以巧飾為末;商賈者以通貨為本,以鬻為末。「本」可以界定為農業,「末」則是手工業和商業,以此為觀念基礎,將社會分層,即「士」、「農」、「工」、「商」四個等級,前兩個階層視為社會必要的根基,後兩個階層則屬於多餘的,甚至被看成寄生於農業勞作之上的贅生物,對於工匠的社會角色及製造的產品懷有不信任,甚至厭惡,這在傳統的中國政治經濟中根深蒂固。帝國的財富基於農業生產,除了必要的生產工具或生活必需品,任何其他產品的製造都被看作是對這種專註追求的潛在動搖。更狠的是,統治者制定了完備的禁奢令體系,用來穩定社會中的身份地位體系與高度複雜的社會風尚,所以說,在這樣等級森嚴的階級固化的農業社會是不存在「品味」問題的。但是,這樣的問題在明代有所動搖,這一時期社會中突然出現了《長物志》及相關的一些文本,這類文本從各類物品入手,進行專門的描述,然後品鑒其社會屬性,定其性為「俗」或「雅」,成為了通向高雅生活的指南書。在此,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到以人為中心的對商品世界的看法,向另一種令人放鬆愉悅的「物」的主角認識轉變,社會階層進入到一個非常微妙的時期,紳士階層已經感覺到危機感,為了始終保持領先一步於那些意欲取代其文化權利操控者地位的人,作為階層衝突的副產品—— ?品味? 就此誕生了!在這之後的相當長的時期內,承認「品味」的存在就是承認品味的製造者和接受者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階層差異,而且在這種社會一旦行成了品味機制和效仿之風,它就成為一種恆常的、自足的體系,在其中,那些總是受到鼓動,要去追趕風潮的人永遠都實現不了他們的願望,因為那些被追隨的「品味」總是在變幻。

瞭解歷史之後,我們發現這種「品味」雖然有一些高雅的成分,但顯然不是我們當代要提倡的。

的確,品味曾經是國王、貴族為固化階級特權而存在的,可是近代以後,封建社會瓦解,新興中產階級抬頭,一般市民成為肩負文化的舵手。民主主義和資本主義經濟逐漸普及滲透,加速了文化的大眾化,文化藝術領域的拓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

我們可以先從質疑個人的品味著手,然後再讓它進一步發展並使其細化。煩請閣下您反思一下自己的品味,您有明確的品味嗎?您的品味是在模仿追隨什麼嗎?您現有的品味會貫穿一生嗎?

品味關係到美學,在美學的判斷上,要保有個人的獨立性,儘可能不讓自己的美學藝術體驗和喜好受到時代精神、熱門藝術家與時尚業者、設計師以及那些引導流行的人左右。還有,要特別當心那些所謂的藝術教育者(即使我也是一名藝術教育者),因為,每當他們的不被羣眾接受時,就會歸咎羣眾的無知與缺少鑒賞力,這樣處理品味的方式令人不快!因為,別人不喜歡並不等同於不瞭解,因為我們也不會喜歡自己瞭如指掌的東西啊!

我認為,由物質文化傳達出的審美品味的態度應該是「節制」的,「節制」類似但不完全相同於藝術上的極簡主義,極簡主義是沒有具象形象,沒有內容,不讓作品與自身以外的事物有任何關聯性,追求一種純粹藝術。「節制」在當代應該作為一種值得追求的價值,這類觀念就像是希臘格言「Nothing in excess」(過猶不及)。

山棲是勝事,稍一縈戀,則亦市朝。書畫鑒賞是雅事,稍一貪癡,則亦商賈。詩酒是樂事,小一徇人,則亦地獄。好可是豁達事,一為俗子所擾,則亦苦海。

借用汪道昆觀點來說明當代民主商業時代應有的品味態度:審美品事但令雅素季靜潔。


我覺得吧~日常可以關注關注周圍覺得身材還有長相比較類似自己的,你覺得打扮的還不錯的,可以借鑒一下他們的打扮,穿衣風格。或者是周圍有打扮的好看,你又喜歡他們的風格的,可以請教一下。感覺很多雜誌都比較會教女孩子怎麼搭配和打扮,男孩子,我實在也不太懂。

覺得還是要多多嘗試不一樣的風格吧,找到合適自己的。

其實我覺得吧~可以嘗試下多逛逛淘寶,其實也有穿搭,慢慢你也會提高審美的,因為看多一些你覺得好看的啦,可能後面也覺得一般般,反而沒那麼容易買到不合適的。

(ps:僅個人觀點)


和一羣跟自己差不多品味的人在一起啦~(≧▽≦)/


多上攝影網站看看,前期可以照你喜歡的照片構圖進行模仿,後期要多實戰……

還可以找個愛拍照(不僅僅愛自拍)的女朋友


自然美景多看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