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支出是每月一萬,分別是分析費+督導費+系統培訓費。


心理諮詢師是每天八個小時坐在一間狹小的、通常也不太舒適的房間裏,傾聽一個又一個來訪者的故事,感受每一個個體內心的喜怒哀樂,觸摸一個又一個痛苦或者受傷的靈魂。

心理諮詢的工作內容是處理那些內心的創傷,撫慰受傷的靈魂,陪伴一個個體在人生的艱難旅程中一起走一段,讓來訪者的生命再次煥發活力。從本質上講,它是一個助人的行業。

這已經註定了它只能是一對一的,一個人小心翼翼的去觸碰另一個人的內心,用一個小時一個小時的時間熬出來,兩顆靈魂慢慢相遇的過程,這也已經註定了它無法被量化、被流程化操作,無法大規模的複製和商業化。

在金錢幾乎主導一切的中國當下,它真的是一種稀缺品,是一種奢侈品!

所以,對從業人員來講幾乎永遠不要指望它能讓你名利雙收。如果你因為這個想法而選擇進入這個行當,事實上,你已經和心理諮詢師這個角色徹底南轅北轍了。

對那些想要加入這行的人員來講,也許你需要考量的要素只有兩點:這個職業本身能否幫助到你的靈魂以及你是否有強烈的助人動機,否則你很難堅持下去。你會非常快速的被淘汰掉。

高校系統和心理治療系統的隔離

很多年的中國社會一直還處於喫不飽飯的階段,無暇顧及個體的精神健康。對那些處於精神困境的人們放任自流,自生自滅。

在中國的主流科班體系內,無論是教育系統還是醫療系統,並沒有一個相對成熟和系統化培訓心理諮詢師的流程。

心理學是介於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一門交叉學科, 具有自然科學性質,也有社會科學性質,也是與醫學相交叉的一門學科。科班的本科培訓體系裏包括基礎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心理學統計方法等基礎學科。

中國的高校是一個以科研和教學為主導的機構,同時帶有一定的行政性質,象牙塔的大門不是朝著普通老百姓開的。對於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婚戀關係、內心信仰等,中國的學者們會用宏觀數據去研究、去分析,去做報告。但距離實質性地幫助到一個個具體的來訪者,還需要漫長的自上而下的體制改變去推動。

中國高校設有心理學專業,以師範類院校為主。在百度上搜索:國內最厲害的心理學專業院校,跳出來的是:北京師範大學。

心理諮詢的本質是諮詢師和一個活生生的人打交道,和一顆豐富複雜的內心進行溝通的過程。

而人是這個世界上極為複雜的一種動物。中國的教育裏並沒有關於人本身、關於生命本身的教育。中國的教育更注重知識的傳播,而沒有關於生命本質的追問。

就像我們看到的:馬加爵事件之後,高校的心理諮詢室建設大面積的展開。而目前每所高校的心理諮詢室,大多數來訪者都是來自本校的學生,而很少看到來自社會人員的求助。

無論是一個培訓體系的建立,還是一個心理諮詢師的成長,永遠是要在一線大量的接觸真實的來訪者,踏踏實實的做一個又一個的個案,去積累去摸索,去真實感受人的內心感受,去實際的接觸到中國人的創傷痛苦,才會知道如何成長起來。

交叉學科的多元背景、中國人文教育的孱弱、功利主義的導向,都已經決定了中國心理學的科班體系很難培養出合格而優秀的心理諮詢師。

精神衛生系統和心理諮詢領域的隔離

中國目前的抑鬱症患者人數高達一億,這些人的首選求助途徑是:精神病院。

而中國的精神病院更多是一個出診斷、開藥方的機構。

因為精神類疾病的複雜性,誤診率極高,很多的長期病患,從市裡的精神病院輾轉省會城市再到北京的精神病院,來回奔波。於他們而言,相對幸運的情況是一旦確診成功,藥物匹配,他們的癥狀可以得到控制和緩解。

更理想的情況是:重回內心的健康平靜,走入主流社會。而這一步,必須要有心理諮詢的介入。

這時就會發現:在中國的精神病院內,可以做心理諮詢的人寥寥無幾。

在中國的醫療系統內,一個醫生的首要職責是:診斷開藥。首先,醫院系統內並沒有培養心理諮詢師的體系,成為一個心理諮詢師,意味著精神科醫生本人內心具有救助患者的強烈動機,繼而自己探索學習,需要付出極高的成本和精力。這種完全需要個體自發的行為,幾乎就已經斷滅了。

而對中國的精神病患來講,這個過程裏,因為抑鬱症、強迫症、雙向情感障礙等精神疾病的標籤化,中國社會對精神類疾病的羞恥和歧視,再一次讓這些人的內心雪上加霜。

主流培訓體系的缺失和匱乏,導致培訓心理諮詢師的責任落在了整個社會身上。

當培養一個心理諮詢師,成為一個社會行為時,那麼隨之而來的就是市場化的參與。同時因為它的巨大稀缺性,那麼市場價值也就變的非常高。同樣,買單的人也就需要付出極高的金錢成本。

一個粗略的計算是:想要成為一個合格的諮詢師之前,上課費用至少是在20萬以上。1000個小時的個人督導費用,應該是在5萬左右。

心理諮詢師是一個需要終生受訓和學習的職業。 一個成熟心理諮詢師每年的受訓費用是7萬到10萬。

中國心理諮詢領域的結構性矛盾

精神類疾病是一個連續譜,它並不存在絕對值。

回歸到每個個體,我們人性中的相似性遠遠大於差異性。

每個人的人性中都有瘋狂的一面和健康的一面。

隨著城市中產階級的崛起,精神層面的匱乏、信仰的缺失、中國式創傷的長期積累帶給每個個體內心的精神困惑,正在快速的突顯出來。

大部分人所面臨的內心困惑並不足以被定義為臨牀意義上的精神疾病,但那種憂傷和痛苦已經足以促使他們:也許有必要尋找心理諮詢的幫助。

可以說,此時此刻的中國社會,正在爆發著一股「心理潮」。

巨大的需求和極為匱乏的心理諮詢資源之間,這一結構性的矛盾,是中國目前心理諮詢領域最為棘手的一個問題。

這一矛盾,也催生出這個領域內的魚龍混雜、亂象叢生。

對於每個想要進入這一領域的人們,最應該問的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想要進入心理諮詢領域?

在我們的經驗裏,選擇進入這一領域的人們,大致有三類:

因為看到了中國心理潮的爆發,覺得心理諮詢是一個朝陽行業,肯定大有商機;

有的是因為自己面臨很大的內心困惑,而實在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心理諮詢師,最後被迫去考個心理諮詢師證,學起了心理諮詢;

有的是因為:心理諮詢師這一職業特有的光環,神祕而又神聖、受人膜拜及尊敬等特質可以極大的滿足自己的自戀而選擇進入這一領域。

這一結果,即悲哀又好笑,而這就是現實情況。

任何一個心理諮詢師,選擇這個領域,都有著充分的個人原因。

所以那些能看見自己的痛苦並且和痛苦相處過的人或許更有成長空間。當然前提是處理過內心的創傷以及接受了相關的培訓。

很多想要進入這個領域的人員往往低估了這個職業對人的要求,低估了這個行業需要你付出的金錢、時間和精力成本,也低估了它對一個人的知識和人格層面的要求。

我們看到很多人在剛進入這一領域時,熱情膨脹、好學不倦、無知者無畏的往前沖,馬不停蹄的上各種工作坊、各種培訓班和課程,以至於患上「學習綜合症」。以及學習幾個心理學術語後,就開始實踐,拿來分析身邊的親戚朋友,弄的哭笑不得,成為孤家寡人。

幾乎,每一個中國的心理諮詢師,在最初都會遭遇這樣的情況。

可以說中國目前的心理諮詢市場,充滿了浮華泡沫,到處都是打醬油的人,從而導致外界對心理圈的認識更是褒貶不一。

而隨著時間,慢慢的深入,那些需要處理自己困惑的人,處理完自己的困惑,也許就慢慢的回歸自己的領域,生活繼續往前走。

那些想要指望心理諮詢來賺錢的人們,也在不斷失望的邊緣上掙扎,因為這個領域內的大多數人連溫飽都成問題。

那些想要尋找存在感和滿足感的人往往非常聰明,他們快速的意識到想要得到這種滿足感付出的代價太高了,於是快速掉頭,空留一個心理諮詢師二、三級證書在手。

而那些能夠在這個領域內堅持下來的人和機構,一方面已經突顯了他們自身人格特質和這個行業本身的切合,另一方面在現實層面上,也在尋找著自己的出路和生存之道,探索著自己的發展模式。

以及,等待國家制度層面的改變和扶持。

希望給你一個新的認知,幫到你。

這篇文章來源於 【心之愛】專精於一對一個案諮詢的我們 ,想了解更多的心理相關知識讓自己變的更好,歡迎關注我們微信公眾號:xinzhiai-xinli


或許自我提升這也不是錢的事


坐標日本,請老師說想成為精神分析師的話,需要的費用可在東京近郊買個房子。


如果你有一份不算低的收入(非心理諮詢所得),那麼提升費用取決於你想在哪裡用什麼方式提升。如果你以心理諮詢為業,或者有一份平常或者略低的收入,談到提升,不如自己先買點書看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