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是最常見而嚴重的運動損傷之一,多發於足球、籃球、滑雪等較激烈的運動之中。隨著全民運動熱潮的展開,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運動的行列中,前交叉韌帶損傷也逐漸進入大眾的視野,受到廣泛關注。

前交叉韌帶損傷會引起膝關節不穩,嚴重還將引起膝關節功能嚴重障礙,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前交叉韌帶損傷的治療根據損傷情況分為重建手術和保守治療兩個方面,可不要以為手術重建之後就皆大歡喜了,術後康復纔是重頭戲哦!那麼重建術後多久可以正常行走和生活呢?且聽我為您慢慢道來,我們先來看一下前交叉韌帶的相關知識

1.什麼是前交叉韌帶?

2.發生前交叉韌帶損傷的原因有哪些?

3.前交叉韌帶損傷的表現及檢查方法

4.前交叉韌帶損傷重建術後的必要性,以及應該如何康復呢?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下什麼是前交叉韌帶?

前交叉韌帶又稱前十字韌帶,位於膝關節內,起於股骨外側髁部的內側向前下方止於脛骨平臺的內側髁間棘,其功能是限制脛骨向前過度移位和膝過旋,是膝關節主要的穩定構造。

發生前交叉韌帶損傷的原因有哪些呢?

有身體衝撞或者高速度的運動,就十分容易發生前十字韌帶斷裂。常見的受傷機制包括屈膝外翻傷,外旋傷和過伸傷等。

1.足部固定在地面,膝關節在幾乎伸直的狀態下做外旋或內旋動作是前交叉韌帶損傷的常見機制。

2.受到外力打擊造成膝關節外翻和過伸也是常見原因之一,如足球運動時「踢漏腳」

3.膝關節屈曲位支撐傷:即在膝關節屈曲90o左右時大腿前面被撞,股骨髁向後錯位,都可使前交叉韌帶單獨受傷。

前交叉韌帶的損傷分為急性期和陳舊性兩種表現:

急性期韌帶撕裂時伴有撕裂聲和關節錯動感,關節內出血,導致關節腫脹,疼痛,多數不能繼續從事原來的運動,甚至伸直和過屈活動受限;

陳舊性韌帶損傷會感覺關節鬆弛不穩,患者在運動中有膝關節錯動感或打軟腿的感覺,不能急停急轉,不能用患腿單腿支撐;運動中膝關節容易反覆扭傷,疼痛,造成半月板損傷後甚至出現反覆交鎖。

前交叉韌帶損傷的檢查方法分為影像學檢查和特殊試驗兩部分:

1.膝關節核磁檢查:

急性期顯示為關節內積血,前十字韌帶腫脹或連續性中斷,可以看到殘端,股骨髁間窩外側壁或股骨外髁後方和相對應的脛骨平臺骨挫傷表現;陳舊性顯示為前十字韌帶連續性中斷,可以看到殘端,股骨外髁和脛骨平臺骨挫傷表現。時間過久的,韌帶的形態消失,出現骨質增生表現。

2.前抽屜實驗

患者平臥位,將患膝屈曲至90°,助手固定患者足部,如單人檢查則檢查者可坐於患者足背,雙手拇指置於小腿近端前方,另外四指置於小腿近段的後方,膝關節前向用力。前交叉韌帶損傷患者可有明顯前向鬆弛感。該實驗的優點是簡單方便,但是,這個實驗存在很多缺點,如對於急性損傷患者因關節內血腫而不能屈膝檢查。

3.Lachman實驗

本實驗和前抽屜實驗操作要點相同,唯一不同就是受試者膝關節屈曲的角度需要保持在30°,更適用於關節腫脹無法完成90°屈膝動作的情況。

為什麼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後需要進行康復訓練呢?

很多患者從醫院做完手術出來,醫生都建議他們:「回去自己多活動活動啊,彎彎腿掰掰角度,抬抬腿練一練肌肉力量」,可是,增加角度有什麼需要注意的事項?練力量到底需要練哪兒的力量?穩定膝關節靠什麼穩定?緩解疼痛的機理是什麼?醫生從未告訴過他們,也完全告訴不了他們,因為醫生只管如何做好手術,手術之後你的生活或運動狀況和他不太相關。在國外有專門的康復醫院,在患者手術之後會直接轉入康復醫院由專業的治療師進行康復性訓練,從而達到最佳的恢復效果。在國內,由於康復熱潮剛剛興起,康復項目還未完全納入醫保,另外三甲醫院人來人往,牀位緊張,患者恰恰是在康復的黃金時期,被醫生給「轟」出了醫院。

甚至很多患者以為傷筋動骨一百天,在牀上躺個叄月,活動度和力量自然就恢復了。錯過了黃金的康復時期,等到萬不得已纔去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所以,如果您在術後1~2月內膝關節活動度還小於90度、還存在明顯的疼痛、肌肉有明顯的萎縮或者日常生活受限,建議您尋找周圍的專業康復機構進行一下康複評估,越早進行專業的康復幹預效果越好。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進行前交叉韌帶術後康復呢?

我們一般將前十字韌帶重建術後康復分為以下6個階段,分為術前準備期、術後急性期、術後初期、術後恢復期、術後鞏固期和功能恢復期。

第一階段:術前準備期

通常大家都會忽略這個階段,大部分人認為受傷之後就要馬上制動休息,然後等待手術。其實不然,有時候因為內部血腫還未達到手術指徵,有時候甚至需要在傷後半年纔可以進行手術。長期的活動減少肌肉很快就會發生萎縮,我們在傷後的術前就要開始康復幹預,這樣才能增加手術成功概率。1.理療:可以採用冷療(冰敷,冷水)、幹擾電、壓迫等手段可以控制炎症和腫脹。

2.關節活動度練習:在疼痛忍受範圍內可做主動或被動的屈伸膝輕微練習,保持髕骨的活動。

3.力量練習:在關節活動度範圍內進行髖關節屈伸肌羣、股四頭肌、 膕繩肌、小腿後羣肌的力量練習 。例如:仰臥位的直腿抬高,俯臥位的後抬腿,側臥位的側抬腿,支架保護。

股四頭肌內側肌羣練習

股四頭肌外側肌羣力量練習

第二階段:術後急性期(0-2周):

本階段我們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傷口的癒合、限制腫脹、接近或到達健側的伸膝活動度、增強腿部的神經肌肉控制、增加屈膝活動度(接近90°並且疼痛忍受範圍內在5分以內)和促進正常步態。

1.放鬆下肢緊張肌肉

2.推髕骨

因為0-2周內膝蓋還是腫脹的,髕骨活動度很差,所以我們需要做各個方向(前後和左右方向)的髕骨鬆動來增加髕骨的活動性從而增加膝蓋的靈活性。如果髕骨過於僵硬我們可以藉助掌根的力量。30次一組,一天三組。也可以嘗試將髕骨進行適當的分離提拉來鬆動。

3.踝泵

將彈力帶放置在前腳掌處做勾腳、綳腳的動作,通過活動下肢來促進血液循環進而消除膝關節腫脹。50次一組,一天三組。

4.被動伸膝

伸膝角度又是0到2周需要解決的問題,因為膝關節伸直時膝蓋是痛的,膝關節為了閉痛,患者常常會將膝關節微微彎曲,這個時候也是膝關節最舒服的姿勢。但是如果長期保持彎曲膝關節或者睡覺會造成膝關節內部軟組織的粘連,影響功能。15-20分鐘一次,一天三次。下面是常見的兩種增加膝關節伸角度的方式:

5.膝關節外旋

膝關節在伸直的過程中小腿有一個5度左右外旋。但是你如果沒有練習小腿的外旋其結果是它很能影響你膝關節的下角度。5分鐘一次,一天三次。

6.膝關節力量訓練

以等長收縮練習為主。股四頭肌、膕繩肌和小腿後羣肌肉的協同等長收縮練習。30次一組,一天三組。

第三階段:術後初期(2-6周):

以下是我們這一階段的訓練目標

1、限制腫脹(盡量減少腫脹到最小程度);

2、保持伸膝活動度、恢復全範圍的屈膝活動度:我們要求在2-6周屈膝角度最少達到100°-120°,同時120度也是最小屈膝功能角度。也就是說達到這個角度之後我們就可以完成生活中的動作,例如走路、跑跳、上樓梯和騎車等等。

3、增強肌力:2-6周在角度達到一定程度之後,我們可以加上一些閉鏈和向心動作。4、拆除支架、形成及強化步態,爭取達到有自信的單腿站立。

訓練方式

1.邁步訓練

按照下面的動圖的動作先進行第一個動作,第一個動作做的沒有問題之後再做第二個動作

2.上下臺階訓練

上樓梯時先邁好腿後邁患腿,下樓梯時先邁患腿後邁好腿

3.被動掰腿

患者俯臥放鬆,協助者被動使患者患肢屈曲,向下緩慢按壓,增大其活動度。每天三分鐘。

4.靜蹲

雙腳分開與髖同寬,站在牆前方20公分左右的位置,屈膝下蹲,始終保持小腿垂直於地面,身體腰背部和頭都貼緊牆面,保持一段時間。膝關節屈曲角度可以從60°開始逐漸加大。

3.膝關節周圍肌羣的力量練習

動作一:俯臥抗阻勾腿

患者俯臥勾腳尖,發力勾腿,協助者需用手按壓患者腳踝處阻止其向上,但力要小於患者發力,保證患者可以勾腿至九十度。在患者勾腿到達九十度時,協助者增加發力將腿按壓至起始位置。注意:在整個過程中,患者都要向上勾腿。每天三組,每組八次。

動作二:坐位抗阻伸膝

患者坐位,勾腳尖,起始位置為膝關節彎曲九十度,大腿發力向上踢腿。同時,協助者需向下按壓阻止其上抬,但力要小於患者發力,使患者可以把膝關節伸直。伸直後協助者增加力量,將患者小腿按壓至起始位置。注意:在整個過程中,患者都要向上踢腿。每天三組,每組八次。

動作三:臺階提鍾

雙腳腳掌踩在踏板上,雙手扶牆做腳跟抬起、下落的動作,每組15次,每天3組。

動作四:單腿平衡

首先採用站立姿勢,右腳微微抬離地面。目視前方,左臂置於身前。動作開始後屈髖,隨之降低軀幹,保持雙腿微屈,注意不要轉動背部。將左腿向後伸展來維持平衡,用左手去抓右腳,保持三秒後慢慢回到起始姿勢,然後換邊重複動作。每天三組,每組兩側各十次。

第四階段:術後恢復期(7 - 12 周)

這一階段我們的訓練目標是

1、繼續增加屈膝活動度:7-12周角度仍需要繼續加強,達到135度。2、繼續加強整體的下肢肌肉的力量:包括髖關節、膝關節和小腿。3、改善平衡和協調能力:增加相對有難度的平衡穩定性練習4、為跑步作準備

動作一:箭步蹲

雙手叉腰、緊收腹部、雙腳與肩同寬。一腳向前跨一步(跨步距離約比走路時的步伐再大一些即可),然後下蹲。將重心擺在軀幹及後腳上,身體保持中立,不要過度前傾或後仰,後腳盡量不要跪地。這時身體最理想的狀況會呈現4個90度(如上圖標示)。再利用後腳及核心的力量,把身體及前腳推回到起始位置,然後換邊。每天三組,每組十次。

動作二:單腿臀橋

患者仰臥屈膝三十度,單腳支撐,臀部向上頂,腹部向下壓。另一腿屈髖、屈膝、勾腳各九十度。維持五秒後緩慢下落,在剛剛接觸墊子後臀部繼續向上頂起,持續動作。每天三組,每組八個。

動作三:單腿閉眼站立

單腿站立,另一腿屈髖、屈膝、勾腳各九十度。閉眼站立,若失去平衡雙腳落地後立即繼續,直至完成規定時間。每天三組,每組一分鐘。

動作四:BOSU球站立

雙腳站在BOSU球上,雙手搭肩,腹背部肌肉收緊,通過調節下肢肌肉盡量保持平衡。

動作五:平衡墊上旋轉

做一個弓步,前腳踩在平衡墊上,屈膝保持小腿與地面垂直,後腿伸直,保證腳尖朝前,雙手前平舉掌心相對,前側腿的同側手緩慢向後打開,眼睛看手,下肢保持平衡。

動作六:單腳圓錐訓練

單腳站立,微屈髖屈膝保持平衡,伸手觸摸不同方向的圓錐標誌物。

第五階段:術後鞏固期(3-6個月)

這一階段的訓練目標是維持的力量水平、改善有氧能力、改善協調和靈敏能力、逐步進行專項訓練和跳躍功能(患膝能達到健側的75%以上)。

動作一:跳躍練習

微微下蹲蓄力後雙腿同時跳躍到踏板上,落地後屈膝緩衝。

動作二:BOSU球上接球

單腳站在BOSU球上保持平衡接住來自不同方向的球。

OK,我們現在來梳理一下前交叉韌帶損傷術後康復中的幾個關鍵時間點:

術後6周:達到伸膝和全幅度屈膝活動度,可以拆除支具,均勻負重,單腿站立

術後3個月:能夠自由走路和上下樓,回歸日常生活

術後6個月:能夠正常進行各項體育活動,運動員能夠有自信的回歸賽場

所以就要求我們在前交叉韌帶損傷術後儘早康復,儘早恢復活動度,儘早恢復力量和功能訓練!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題主有所幫助,祝願您早日康復,回歸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您好,前交叉術後恢復正常可以行走,以下內容希望能幫到您;

ROM前交叉韌帶-重建的康復

劉錦

公眾號【大眾運動康復】專註於運動康復技術的研究和推廣。

前交叉(ACL)是維持膝關節穩定一條韌帶,防止脛骨平臺相對股骨前移。ACL是一種常見的非接觸損傷,如籃球落地。接下來就如何恢復前交叉運動後損傷問題展開贅述。

術後康復

1.第1階段康復訓練 (0-2周)

術後2周內以減輕疼痛、控制術後腫脹與滲出為重點。

(1) 儘早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將膝下墊一枕頭有利於股四頭肌訓練。術後控制關節滲出後和股四頭肌訓練緊密相關,研究表明膝關節滲出後,關節囊上的機械感受器抑制支配股四頭肌的運動神經。所以術後控制關節滲出有利於股四頭肌功能恢復。

(2) 訓練後冰敷20-30分鐘,若需要,間隔一小時後可以再次冰敷,以減少術後關節滲出、腫脹及疼痛。

(3) 膝關節的屈伸活動度達0-90度,漸進負重,但行走時應鎖定支具0度位。開始時扶拐,50%部分負重,漸進增加負重力量,但要避免長時間站立、行走。

本階段的康復訓練具體如下項目:

(1)踝泵練習:踝泵練習,儘可能多做,有利於促進循環、消除腫脹、防止深靜脈血栓。應緩慢用力,全範圍屈伸踝關節。

(2)股四頭肌等長練習: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每日大於500次。

(3)膕繩肌等長練習:患腿膝下墊枕,用力下壓所墊枕頭,大腿後側發力。

(4)直腿抬高練習:股薄肌、半腱肌重建前交叉韌帶患者,術後第一天開始嘗試直腿抬高。伸膝後直腿抬高至足跟離牀300度,保持至力竭10次/組,2-3組/天。髕腱切口處疼痛明顯,可術後2-3日在行上述練習,且次數減半。

(5)側抬腿練習:30次/組,2-4組/天,組間休息30秒。

(6)後抬腿練習;俯臥,患腿伸直向後抬起至足尖離牀面5釐米,30次/組,2-4組/天,組間休息30秒。

(7)內側抬腿練習;側臥,患腿伸直向上抬起至足尖離牀面5釐米,30次/組,2-4組/天,組間休息30秒。

(8)平衡訓練;前交叉韌帶重建後本體感受器受損,平衡功能下降,應早期進行本體感覺訓練。患者可以50%負重時,就可以用不同質地的平衡訓練墊或不同平面的平衡訓練板進行本體感覺訓練。逐漸增加難度以提高平衡功能。當ROM&>90度和股四頭肌肌力增強,增加蹬腿器械閉鏈練習,開始時在5-70度無痛範圍雙腿進行,以後隨ROM增加,可單腿練習。

2.術後第2階段康復(術後第2周-6周)

康複目標:ROM屈伸達到0-125度;髕骨活動良好,恢復正常步態,在無痛的情況下進行上下階梯訓練。

(1) 隨著股四頭肌控制能力的提高,將支具活動範圍調到0-50度,可以滿足平地步行的需要,在可耐受的範圍內逐步增加負重,間斷扶拐步行以恢復正常步態,當步行無痛時,可以去掉柺杖。

(2) 如果傷口良好,進行水下訓練與抗阻直抬腿練習。有條件時進行水下跑臺訓練可減少步行過程中患肢負重,一般認為深及胸部的水可減少負重60%-70%,深及腰部的水可減少負重40%-50%。

(3) 隨著ROM和肌力增加,加上其閉鏈訓練,如靜蹲可減少向後的剪切力(抵抗前抽屜的力)。前後、側向跨步練習。前跨步練習:患腿向前跨出,再向前轉移重心。後、側向跨步練習方法相似,30次/組,4組/天。

(4) 繼續加強平衡訓練,包括單側肢體負重、多種不同平面的平衡幹擾訓練。可嘗試消除或改變來自視覺、前庭和軀體感覺系統的感覺信息,以綜合訓練平衡功能。讓患者閉眼改變視覺,平衡練習時接球和扔球,以提高神經肌肉反應時間,增加膝周圍的動態穩定性,保護靜態的重建組織,防止過度疲勞或再度損傷。

(5) 當ROM屈曲增加到110-150度,進行標準功率自行車訓練,功率自行車練習時前交叉韌帶應力峯值較低。

(6) 單腿閉鏈,彈力訓練帶抗阻練習健側髖外展和伸直,逐步增加前邁步,以強化力量和神經肌肉訓練 。

(7)直臂撐腿後伸,呈直臂支撐位,大腿向後伸腿,30次/組,2-4組/天,組間休息30秒。

(8)臀橋,在無痛的情況下,30次/組,2-4組/天,組間休息30秒,肌力較好的話,可做單腳臀橋。

(9) 術後6周,患者可無痛地上訓練階梯,能很好控制下肢。此期較常見的併發症是膝前痛,多是由於患者在下肢力量不足時,提前活動過多。所以要限制患者站立、行走和上、下樓梯

3.術後第3康復階段(術後6-14周)

康複目標:ROM恢復正常,提高下肢靈活性;無痛且很好控制下訓練階梯,提高日常生活的耐力;保護髕骨關節。

(1) 本階段要繼續輔助主動ROM練習,加強ROM訓練直至恢復正常ROM。

(2) 開鏈和閉鏈漸進性抗阻訓練增加下肢肌力和靈活性。

(3) 在傾斜跑臺上反向行走並逐步增加傾斜角度並逐步增加傾斜角度,可以增強股四頭肌力。

(4) 漸進性延長靜蹲練習的時間,下階梯訓練的高度從低逐步遞增至高臺階,注意應在無痛下 練習。

(5) 閉鏈蹬腿練習,繼續跨步練習;

(6) 進一步增強本體感覺訓練,在跑臺倒走或後跑練習;

(7) 股四頭肌牽伸治療(仰臥位和俯臥位),也可利用跪坐練習進行股四頭肌牽伸治療。

術後3個月時進行膝關節相關康複評定,如韌帶強度,屈伸角度,肌力,平衡等評定。

4術後第4康復階段(術後第14周-22周)

康複目標:能無痛跑步;滿足靈活性的需要;跳躍功能患側膝能達到健側的75%以上。本階段要注意提到病人膝關節的全面功能。治療重點是為患者重返運動做準備。

(1) 跑臺上逐步進行前向跑訓練,重點是短距離加速跑及長距離慢速跑。

(2) 全關節活動範圍進行加強抗阻訓練和靈活性訓練;

(3) 運動員還要根據患者的運動項目與教練員協商進行靈活性等專項訓練,還應注意訓練正常 側肢靈活性,調整家庭治療計劃。

5術後第5康復階段(術後第22周以後)

康複目標:下肢獲得最大的力量和靈活性,全面恢復日常生活及各項活動,運動員應滿足專項運動的要求;跳躍功能患側達到健側的85%以上;運動員應對專項運動動作沒有恐懼感。

本階段是康復的最後階段,目的是重返運動,要讓患者的ROM、靈活性、肌力和耐力恢復到最佳狀態,這樣才能降低再損傷的幾率。

以下幾篇相關文章,希望能幫到您;

訓練前熱身必備-動態伸展

恢復平衡能力訓練

夜來風雨聲,冷敷應知曉。

春眠不覺曉,熱敷知多少

能幫到您是我們的榮幸!!!


「正常生活」這標準太寬泛了,還是先把「生活」定義一下:能上下樓梯、能臨時蹲個坑、能開車、按正常上下班節奏走個3000-4000步……

我們得把正常生活定義為:可較輕鬆完成上述日常活動!

然後再是問題結論:積極康復個把月,畏手畏腳大半年

圖源於網路

積極康復就是積極進行康復治療,消腫、關節活動度訓練、肌力訓練等一樣不落的,

並且隨著疼痛和受限程度的下降積極調整康復方案、提高方案難度,不斷突破自己的能力瓶頸,

那你會發現自己的恢復情況真的是日新月異的!

1個月開車?

2個月全形?

3個月小跑一下?

這都不是夢!!

啥?

還傷筋動骨一百天呢?

今兒可是0202年了,現代康復都發展快一個世紀了,您接的是前交叉韌帶!韌帶!

骨頭照樣承重,肌肉照樣收縮!

半月板只要是沒縫該下地下地,該走路走路!

沒關係的!!

附一張隨手拉的ACL康復指南,對第12周的活動能力目標定在:1.騎漸進負荷的自行車2. 上跑步機3. 游泳。

走路?走路在前面早就可以完成了。

按照我們診所遵循的康復進程:

術後1個月90°-120°,適當跛行;

術後2個月135°-全形,正常行走、上樓梯;

術後3個月全形,正常下樓梯、可小跑。

啥?中國人和外國人體質不同,不能這麼比!一沒多幾根骨頭,二沒多幾塊肌肉,三沒多什麼特異功能,大家都是智人。

所以套用國外的先進、成熟的康復理念,1-2個月回歸生活,3-4個月回歸社會,他不香嗎


前段時間給大家講解了前叉術後早期如何下角度和如何拄拐行走及上下樓,引起了叉友強烈的反響。今天我們來繼續聊一聊大家關心的問題——前叉術後如何脫拐

首先我們要了解,前叉術後的脫拐時間。一般來講,在系統康復的情況下,純前叉的脫拐時間應該是滿四周,如果有合併半月板縫合和內側副韌帶損傷的話要慢一點,五到六週後再脫拐行走比較保險一點兒。

腳尖點地的重心轉移

術後兩周

在脫拐前,我們可以從兩周開始逐漸嘗試負重,先從25% 負重開始,比如先練習腳尖點地的重心轉移。

腳尖點地

練習時,雙手扶住單拐,重心先放在健側患側伸直繃緊腳尖點地,重心逐漸向患側轉移,轉移到患側後稍停頓,再轉移回健側。

腳掌著地的重心轉移

術後三週

大概三週開始,逐漸過渡到50% 負重的腳掌著地的重心轉移,方法與腳尖著地類似。

左右方向的重心轉移

練習時,雙手扶住單拐,重心先放在健側,患側伸直繃緊全腳掌著地,重心逐漸向患側轉移,患側腿踩實後稍停頓,再轉移回健側,既要做左右方向,也要做前後方向。

前方向的重心轉移

後方向的重心轉移

逐漸嘗試脫拐走路

滿四周後

當滿四周後,這些負重練習都比較熟練了之後,便可以嘗試逐漸脫拐行走了。

01 藉助跑步機

在有別人保護的情況下,可以在跑步機上嘗試單腳的逐漸增加負重的行走,然後雙手扶著跑步機的把手行走,再逐漸鬆手

跑步機上的單腳負重

能在跑步機上行走後,再接觸地面,在別人保護下慢慢嘗試行走。

02 練習跨障礙物

如果自己在家康復的話,一開始可以拄拐練習跨障礙物,來練習把腳拿起來往前自然屈膝的能力,因為前叉術後不滿6周的話,是不能主動屈膝發力的,否則會引起後羣取腱處半腱肌和股薄肌的損傷

跨障礙物

把較為低矮均勻的障礙物在患側腿行走方向的正前方擺放成一列,中間間距適宜,患側腿注意不要提髖,而是屈髖後自然屈膝,也就是把大腿根往前抬著拿起來,讓小腿自然下垂腳跟先落地,跨過障礙物,然後健側腿邁步,雙腿交替行走。

03 逐漸嘗試脫拐

逐漸嘗試擺脫對柺杖的依賴,從正常拄拐逐漸減輕拄拐力度,然後變為扶著雙拐慢慢行走,最後再逐漸放下柺杖,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

減輕拄拐力度

扶著雙拐行走

04 加強穩定和力量

當能基本脫拐後,可以扶著東西,練習單腳站立。能夠順利單腳站立和單腳站立的平衡訓練的話,會大大提高脫拐行走的力量和穩定能力。單腳站立時,注意膝關節伸直鎖死

05 擺脫心理障礙

心理障礙是大部分術後早期脫拐的朋友的最大的一道坎,其實角度和力量都已經足夠脫拐行走了,但是由於長時間沒有自然行走,會對柺杖和傷腿不負重產生習慣和依賴

除了按照我們上述逐漸負重的步驟來克服心理障礙外,也可以在家人的幫助下,讓家人用雙手(可以橫過單拐作為支撐)代替柺杖攙扶,然後逐漸鬆手,來達到脫拐行走。


激進的康復方案中,術後即刻嘗試部分負重到全負重。

在經過正規的康復訓練後,大多數人還是可以回歸非職業的競技體育的。目前前叉術後通過康復治療回歸職業比賽的最快紀錄為三個月。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