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個問題,亂碼認為華為Mate 40標準版是一款非常值得買的手機。

首先它採用了海思麒麟9000e處理器,性能相比高通驍龍865更強,同時也超過了蘋果A12仿生處理器,性能非常強大。

同時它有著很強的相機表現,主攝採用了IMX700感測器,加上不錯的超廣角和長焦攝像頭,拍照表現屬於一流的水平,除了落後於自家的更高端的旗艦機以外,基本上沒有華為Mate 40的對手。

並且華為Mate 40保持了不錯的手感,機身寬度僅為72.5mm,加上182-186g的重量手感十分優秀,在此基礎上,還擁有3.5mm耳機介面。

此外,華為Mate 40國行版和海外版相比還加入了40W的無線充電技術,使得它和華為Mate 40 Pro的差距變得更小了。

最後是它的售價,8+128GB起步價格為5000元,在這個價位段性價比沒有對手,而且還有不錯的質感,是非常值得買的手機。

圖片來自網路

以上就是亂碼對這個問題的全部看法,僅供參考。


Mate40發布的背景:絕唱版麒麟9000晶元給華為Mate40帶來了十足的話題性,深受美國打壓影響的華為依然正常運轉、正常發布新機,這正是我們想要看到的。

Mate40發布的時間定在iPhone 12開售的前一天,比iPhone的發布會晚一些,比iPhone的開售早一些,很有蘊意的時間節點,給用戶更多的選擇空間,給自己更多的操作空間。

Mate40在10月30日如期而至,搭載麒麟9000系列晶元+90Hz高刷屏+66W超級快充+強力後攝,正如人們期待的那樣,麒麟9000十分強勁,絲毫不遜色於A14晶元,搭載這枚晶元的Mate40系列毋庸置疑是迄今為止最強的Mate。

在餘承東先生講述為何會有夏日胡楊和秋日胡楊的配色時(綠和黃素皮版),我發覺其實現實並沒有網上洋溢的那樣絕望,正如餘承東先生提到的那樣,自強不息,斷了麒麟晶元還會有其他辦法的,事在人為。

回到Mate40身上,此次Mate40系列共有四款機型:

Mate40、Mate40Pro、Mate40Pro+、Mate40RS保時捷版,與iPhone 12系列四款機型正好形成對比,價格定位也十分接近。

最具性價比的無疑是Mate40,定價與去年Mate30保持一致,但卻有多項升級,就連屏幕也升級68°的曲面屏,明顯真香。

Mate40Pro定價略高,比去年Mate30Pro高出600元,雖然有多項強化升級,但在漲價600元之後來看,仍然覺得定價有些偏高,就像iPhone 12的定價一樣,我知道你更好了,但是好像還沒到這個價值。

Mate40Pro+定價略高,對於P40Pro+的7988元起步價,8999元的定價確實不低,但是Mate40Pro+標配12+256G並且具有更進一步強化的後置攝像頭,比P40Pro+略高的定價可以接受,但是高出1千元略高,對比現在P40Pro+線下只需要6千多就可以買到,P40Pro+略香。

RS保時捷版本從推出至今,一直是一種尊貴的象徵,如果你在街上看到一個拿1萬多元iPhone的人會覺得很平常,但是看到一個拿新款華為保時捷的人就一定會覺得這個人可能不簡單,這就是華為RS保時捷這幾年給用戶的感覺,從定價、體驗到表現力上,確實有一種卓爾不凡的feel。如果你實力雄厚,那麼買保時捷則是最好的選擇。

最後,看到Mate40如期而至並且表現搶眼,真心為華為感到高興,加油。


作為手機行業的「御三家」,華為、蘋果、三星每年的發布會都是科技節是一大盛事。而除了蘋果的凌晨新品發布會以外,還有13號下午華為Mate40系列搭載的麒麟9000 SoC跑分和參數曝光,又引起了一波熱浪。

和往年相比,今年的iPhone12系列來的有些遲。

iPhone12系列一定是重量級的選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華為MATE40系列正蓄勢待發,等待給出「致命一擊」。

麒麟9000跑分泄露,穩坐最強芯

華為海思已經成為了5G晶元的標杆,而在頂級旗艦MATE40系列手機上所搭載的麒麟9000 SoC絕對是今年最有話題度和關注度的晶元,沒有之一。

13號下午,華為Mate40系列手機所採用的麒麟9000 SoC信息意外在網路上曝光,

安兔兔官方微博:

「配置方面,新機採用的是2772×1344解析度顯示屏,搭載麒麟9000處理器,內置8GB內存和256GB機身存儲空間,主攝像頭為5000萬像素。

架構方面,麒麟9000處理器採用的是四核心Cortex-A77搭配四核心Cortex-A55的設計,最高主頻達到了3.13GHz。GPU為Mali-G78,核心數量以及頻率目前還不清楚。」

簡而言之,此次麒麟9000 SoC是8核CPU,GPU採用了最新的Mail-G78架構,且規模驚人

安兔兔跑分(693605-603731)÷603731x100%≈15%,麒麟9000 SoC對比起高通865的機型有著明顯的優勢。

而安兔兔官方發布的蘋果A13 bionic晶元和A14 bionic跑分看來,A14 bionic的總分為572333,而A13 bionic的總分為524436,提升幅度非常有限

按照總分計算(693605-572333)÷572333x100%≈21%,麒麟9000 SoC的安兔兔跑分領先蘋果A14 bionic整整21%

A14 Bionic「耐人尋味」的宣傳方式

從iPhone4的年代開始,蘋果就正式走上了自研晶元的道路。而到了今年的A14,蘋果在發布會上打出了」比任何智能手機晶元都快50%」的口號。

值得注意的是,蘋果這次並沒有用「A14比A13快50%」的方式來說明A14的強大,並且也沒有說明這個「快」到底指的是CPU單核、多核,還是GPU快了50%,十分耐人尋味

iPhone11系列上搭載的A13 Bionic晶元採用了臺積電的7nm工藝,2顆高性能CPU、4顆效能CPU(共6顆)。GPU為4核設計,8核神經計算引擎。

在iPhone12系列上的A14 Bionic晶元同樣採用了臺積電的5nm製程工藝。6核CPU4顆GPU,擁有16顆神經計算引擎

在以往,蘋果都會對自家A系列處理器的核心構造、核心搭配、核心數量上給出明確的數據,而此次的A14 Bionic的數據卻十分模糊

根據發布會的信息對比安兔兔泄露跑分,A14 Bionic對比起A13 Bionic除了製程工藝、神經計算引擎以外,確實沒有太大提升

手機都有處理器,但是卻不都是SOC

SoC(System on Chip),中文可以稱為「晶元級系統」,意指它是一個有專用目標的集成電路,其中包含完整系統並嵌入軟體的全部內容。

簡單理解一下,SOC是一個整體概念,其中包含了AP(Application Processor)和BP(Baseband Processor)。

AP中文是「應用處理器」,裡麪包含了CPU(中央處理器)、GPU(圖形處理器)等。BP中文是「基頻處理器」,用於網路服務,並負責所有天線的射頻服務,有了BP,手機才能聯網、上網。

看到這裡,可能普通消費者已經迷糊了,你說的什麼AP、BP我不懂啊?和蘋果A14以及麒麟9000有什麼關係嗎?

小小的麒麟990 5G SoC,集成了CPU、GPU還包含了完整的4G、5G基帶。

有,並且這關係到手機信號手機續航等多方面因素。

為什麼iPhone11系列信號差?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採用了相對於海思、高通耗電更多、性能更差的英特爾XMM7660基帶。

英特爾的5G基帶,製程工藝落後,佔用空間大、耗電多。

而這個英特爾的XMM7660基帶,它不是集成在A13 Bionic裏的,而是額外佔用了一大塊手機主板的空間。

為什麼蘋果要選擇差的晶元,並且還要外掛

原因很簡單——「英特爾的基帶,雖然差,但是比高通便宜」。

回歸到「手機都有處理器,但是卻不都是SOC」的標題,由於蘋果A系列處理器缺乏集成BP(基頻處理器) ,是個「不完全體」,自然就不能稱為「SOC」了。

外掛基帶、集成基帶有差嗎?

外掛基帶、集成基帶有差嗎?有,還很大

手機空間寸土寸金,晶元大了就會佔用其他的區域,比如——電池

為什麼iPhone11系列手機WiFi很耐用,開4G卻狂掉電?因為A13 Bionic晶元的製程工藝是7nm,而外掛的XMM7660基帶製程工藝是14nm,數字越大越耗電

碩大的蘋果A13 bionic晶元,裡面不包含基帶晶元。

橙色框裏的晶元代號「9960」,就是iPhone11系列外掛的英特爾XM7760基帶。

為什麼XMM7660性能差,很簡單,因為這是一款2017年底發布的晶元,14nm製程已經跟不上最新科技了。

紅色方框區域就是麒麟990 5G SoC

裡面不僅整合的5G基帶,還和LPDDR4X SDRAM整合在了一起。

而不說即將發布的麒麟9000,早在2019年9月華為發布的MATE30 系列5G手機上的5G晶元,都早就集成在7nm製程的麒麟990 5G晶元裡面了。

左側:A13 bionic,中間:麒麟990 5G SoC,右邊:iPhone11系列外掛基帶

兩者圖片對比,A13 bionic+XMM7660基帶的佔地面積,比集成了5G基帶的麒麟990 5G明顯要大得多。而MATE30 5G系列手機的網路信號、5G性能也不用多說了,早就有口皆碑。

蘋果A4(2009年)到A14 Bionic(2020年)整整11年的時間,都沒能把基帶晶元整合進處理器之中。

美國為什麼和中國企業過不去?現在懂了。

消費者不是盲目的,消費者是精明的

蘋果在此次發布會上針對5G功能大書特書,大談5G基站在美國的建設,針對無線充電重點宣傳,讓人啼笑皆非。

和美國「水深火熱」的現狀不同,中國的5G基站已經全面鋪開,甚至都已經商用很長一段時間了,意思就是,蘋果iPhone12系列最大的賣點——5G,安卓用戶已經用了快2年了。

世界上最創新最具實力的科技公司,花了整整兩年纔跟進5G時代,而最先進、實際應用最廣的5G技術仍然掌握在中國公司手中。美國企業落後了,跟不上中國的技術了,這咋辦呢?OK,國家出來打壓競爭對手。

小小的晶元,實際上是整個人類工業技術的結晶,過去最先進的晶元技術都掌握在美國的手中。而這一次,麒麟9000 SoC穩坐手機最強芯的寶座,美國能做的,居然只能是用國家層級來打擊中國公司。

美國為什麼和中國企業過不去?現在懂了。

「真沒意思!」


iPhone12昨天解禁,引用小白測評的安兔兔數據


搭載「絕版」麒麟9000晶元的華為Mate 40系列今天終於發布,其5000萬像素1/1.28英寸RYYB大底+17倍光學變焦的「地表最強」五攝拍照,外加集成了153億晶體管的5nm「性能怪獸」5G SoC讓其坐穩了2020年安卓機皇的位置。

此次發布會採取了線上發布的形式,開頭華為特別製作了兩分多鐘的精美開場視頻,一改往常短促開場的傳統,可以說,華為這次花了不少心思。華為Mate 40系列也可能是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在接棒十年以來,發布的最重磅的一款產品。當然,對於每一個關心華為的人來說,華為Mate 40系列的走向,或許就預示著華為智能手機產品線的未來。此次華為共發布了華為Mate 40、Mate 40 Pro、Mate 40 Pro+、Mate 40 RS四款手機新品和華為首款頭戴式無線主動降噪耳機FreeBuds Studio、智能手錶、智能音箱、智能眼鏡等多款IoT產品。

華為FreeBuds Studio支持主動降噪和觸摸滑動控制;新一代Gentle Monster智能眼鏡可以支持最高12dB的通話降噪;最新的華為Sound智能音箱採用了四振膜單元,頻響範圍和音頻解析力都有提升;Watch GT系列智能手錶此次還特別推出了保時捷限定款,機身採用陶瓷和鈦金材料。上週蘋果剛剛發布了iPhone 12系列,這次華為Mate 40系列的發布,可以說將今年10月的重磅新機潮的熱度推到了頂點。有意思的是,儘管蘋果提前亮相,但各路文章評論區一片「華為加油」的聲音,無疑表明了消費市場對華為這款新機的期待。餘承東在開場時說,2020年是非常困難的一年,但是華為「敢想敢做」,希望通過創新來改變人們的生活。過去十年,從3G到4G再到5G,華為在通信領域一直處於領先的地位。在手機拍照領域,華為也帶起了AI攝影的風潮。另外,華為通過對系統的優化提升了安卓系統的流暢性。

華為手機仍然在2020年上半年實現了國內市場出貨量第一,佔比超過第二、第三名總和的成績。並且在第二季度頂住壓力一舉擊敗三星,登頂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第一名。餘承東特別提到,十年前,華為手機只有100萬用戶,今天,華為全球連接設備數量超過了10億,其中7億是手機用戶。華為過去在每一代產品上,都推出了在當時領先的技術。

此次華為Mate 40 Pro共有白色、黑色、銀色、褐色和橙色五種配色。其中褐色和橙色為皮革背板材質。華為Mate 40 Pro+只有陶瓷黑和陶瓷白兩種配色,機身採用了被華為稱為「納米晶陶瓷」的材質。

華為Mate 40 8GB+128GB版本售價為899歐元,約合人民幣7102元;Mate 40 Pro 8GB+256GB版本歐洲售價為1199歐元,約合人民幣9473元;華為Mate 40 Pro+「超大杯」售價為1399歐元,約合人民幣11053元;華為Mate 40 RS限定版售價為2295歐元,約合人民幣18132元。

值得一提的是,華為此次發布了兩款麒麟9000系列產品,分別為麒麟9000E和麒麟9000,華為可能希望藉此讓產品覆蓋更多的價格段,讓更多用戶有機會體驗到搭載華為海思「絕唱」晶元的新核彈。

華為Mate 40系列發布的背後體現了華為怎樣的考量,華為今後又將走向何方?智東西將第一時間就Mate 40系列的重要特性進行深入「拆解」評析,如果想一文看盡今年「科技春晚」的下半場,你來對了。一、麒麟9000 153億晶體管碾壓A14,Mate 40系列或「史上最難搶」此次華為Mate 40系列中最受業內關注的焦點之一自然是麒麟9000這枚SoC,餘承東曾說,這可能將會是華為海思旗下的最後一款麒麟晶元了。從9月15日美國晶元限令生效以來,臺積電已經無法為華為出貨5nm晶元。

儘管華為在9月15日之前包機連夜將臺積電為它加急生產的晶元運輸回自家倉庫,但據供應鏈消息人士透露,供華為Mate 40系列使用的5nm晶元只有大約800萬顆。2019年底就有媒體報道稱華為Mate 30系列出貨量已經超過1200萬臺,而有業內人士預測整個Mate 30系列生命週期內出貨量可能在2000萬臺左右,因此麒麟9000如果只有800萬顆,Mate 40系列著實會變得異常「搶手」。餘承東特彆強調說,這是全球第一個5nm 5G SoC(因為蘋果A14採用的是外掛高通X55基帶的方式,非集成5G SoC)。

麒麟9000採用了臺積電目前大規模量產工藝中最頂級的5nm製程,集成了153億個晶體管,超過A14約30%。

這也是繼蘋果A14晶元之後,全球第二款5nm量產移動SoC。不過麒麟9000依然延續了集成式的5G基帶,在集成度上要優於蘋果A14的外掛高通5G基帶。麒麟9000的CPU具有8個核心,採用了「1+3+4」的模式,一顆性能大核為Arm的Cortex-A77,最高主頻為3.13 GHz,另外三顆A77的主頻為2.54GHz,四顆小核A55頻率為2.04GHz。其GPU採用了基於Arm架構的Mali-G78,具備24個核心。

據稱,麒麟9000在安兔兔平臺上的跑分約為69萬分,相比安卓陣營的一眾驍龍865 Plus約64萬分左右的跑分,要高出約7%。並且其GPU得分為29萬分,高於驍龍865 Plus的25萬分。

在GeekBench 5基準測試軟體中,麒麟9000的單核得分為1016分,與三星即將發布的5nm SoC Exynos 1080單核1040的得分比較接近,但麒麟9000的多核得分為3688分,要高於Exynos 1080的3107分。不過蘋果剛剛發布的5nm「地表最強」A14 Bonic,其單核得分達到了1593分,多核得分為3893分,可以說,在移動SoC性能方面,蘋果依然是「一騎絕塵」,華為和三星的旗艦SoC與其仍有較大的差距。

▲GeekBench 5公開跑分成績,從左至右依次為麒麟9000、Exynos 1080、A14 Bonic此次麒麟9000的ISP性能提升了48%,可以更好的處理圖像信息。

當然,除了CPU和GPU,華為麒麟晶元歷來的殺手鐧要數NPU單元,從2018年麒麟970首次搭載了NPU單元以來,華為手機就邁入了計算攝影的時代,NPU強大的AI處理性能,讓手機在處理照片時有更高的效率,同時支持更多的智能優化演算法。也就是從華為定義了NPU單元開始,高通、聯發科等SoC廠商也紛紛開始強調自家晶元中的AI運算模塊,各家手機終端廠商在發布新機時,也開始強調其所搭載的SoC具備多少AI算力,智能手機的攝影也開始進入了AI大戰階段。可以說,如果谷歌開啟了計算攝影時代,那麼蘋果和華為則將戰場擴大至了全球範圍。此次麒麟9000的NPU單元再次升級,具備個核心,AI運算性能相較驍龍865 Plus提升了2.4倍。

並且CPU、GPU、NPU模塊的功耗都有進一步優化,尤其是NPU的能效比提升了150%。

在機身存儲硬體規格方面,華為此次全系升級了UFS 3.1快閃記憶體。值得一提的是,此前華為通過自研的內存優化管理技術,在UFS 2.1的硬體基礎上做到了與其他廠商UFS 3.0同樣的傳輸速度。這次華為更換了UFS3.1快閃記憶體,數據傳輸速率進一步提升。在系統運行流暢度方面,餘承東說,在使用36個月後,華為Mate 40手機的流暢度僅僅會降低2.5%。

在充電方面,此次華為將有線充電功率提升至66W,可以說是趕上了目前安卓陣營的主流水準,但是與小米、OV等廠商的「百瓦快充」還有一定差距。不過餘承東說,他們這樣選擇功率和電池容量是一種「平衡」,而非追求極端參數。

可以看出,雖然華為的出貨量跟三星、蘋果一樣十分可觀,但是在新技術的採納上卻顯得更加激進大膽,目前三星頂級旗艦使用的仍然是去年的45W有線充電,而蘋果更是延續了「祖傳」18W快充,蘋果的中國區廣告語還稱18W也「超速了」,著實有些耐人尋味。

在66W有線充電的基礎上,Mate 40 Pro還支持了50W無線充電,追平了目前小米已量產的50W無線充電功率,並且電池容量做到了4400mAh。當然,支持反向充電的優良傳統也被Mate 40 Pro繼承了下來。

二、5000萬像素+10倍光學變焦,AI計算攝影將曲線實時「拉直」從華為P9引入徠卡雙攝開始,影像性能就成為了華為旗艦智能手機關注的重點特性之一。而隨著P30系列「拍月亮」的特性廣為人知,「拍照好」已經成為了普通消費者對於華為品牌手機的普遍認知。今年年初華為P40 Pro+上的10倍光學變焦潛望式鏡頭,更是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起了國內一波「潛望式」熱潮,各家旗艦手機如果沒有個50倍以上的變焦,都有點「拿不出手」的意思。當然,目前影像系統的比拼已經成為了蘋果、三星、華為、小米OV等主流廠商比拼旗艦產品時的關鍵爭奪點。華為P40系列的影像系統固然強悍,但也給Mate 40系列影像系統的提升設定了一個很高的門檻。此次華為Mate 40 Pro採用了「廣角+超廣角+長焦」的環形「四攝」的組合,之所以是四攝,是因為還有一枚後置鏡頭是激光自動對焦鏡頭,能夠全面提升手機在拍照、視頻錄製等場景下的對焦能力。華為將這樣的鏡頭外觀設計稱之為「星環」。

華為Mate 40 Pro的主攝仍然為索尼IMX700,一枚5000萬像素的廣角鏡頭,單像素尺寸1.22μm,感測器面積為1/1.28英寸,支持光學防抖。索尼IMX700仍然為當下智能手機市場中尺寸最大的CMOS圖像感測器。

這枚大底主攝,可以帶來更強的暗光拍攝效果,同時日常拍照時對物體色彩的表現也更好。

餘承東特別說到,在暗光拍攝時,華為的默認模式比許多友商的夜景模式成像質量要高。

三星今年也推出了最新的CMOS圖像感測器產品GN1,5000萬像素,單像素尺寸1.2μm,感測器面積1/1.3英寸,顯然,這款產品就是奔著跟索尼IMX700一爭高下去的,目前已經在vivo X50 Pro系列上應用,市場反饋不錯。在智能手機拍照領域,今年一至有著「超高像素」和「超大底」之爭,三星、小米的1億像素是超高像素的代表,而華為作為大底、高單像素尺寸陣營的代表,繼續延續了大底RYYB感測器的傳統,從P30系列首創RYYB感測器以來,華為就一直堅持著這條技術路線並不斷進行優化。

有科技領域資深從業者曾提到,當初跟華為P系列高管聊天時,他問為什麼華為會選擇RYYB這樣一條幾乎「從零起步」,「變態級」難度的路去走,華為當時的高端就說,華為要「把別人逼死,把自己逼瘋」。從華為P30系列發布至今已經過去了一年半,華為並沒有死,而是將自己「置之死地而後生」,將5000萬像素這個段位的RYYB感測器精心調教到了自己的「最佳拍照性能」。在供應鏈方案趨同的當下,這就是華為的獨特優勢,即使別人有了RYYB感測器,也沒法做到華為的演算法和調教。華為不需要刻意去追求什麼潮流或者趨勢,他只需要把自己所擅長的打磨到極致。就如同蘋果,憑藉對1200萬像素索尼定製CIS的精心打磨、不斷調教優化演算法,在上億像素感測器「橫行」的今天,依然做到了「地表最強」視頻拍攝的影像系統。

華為Mate 40 Pro另外兩枚鏡頭分別為2000萬像素的超廣角鏡頭和1200萬像素支持5倍光學變焦的長焦鏡頭。

值得一提的是,這枚長焦鏡頭也採用了RYYB感測器,因此這枚長焦鏡頭的夜景拍照能力有了比較明顯的提升。

華為此次繼續用這枚2000萬像素的超廣角鏡頭作為視頻拍攝的主力鏡頭,因此也沿用了上代P40中「電影鏡頭」的說法。這一次得益於麒麟9000強大的NPU運算性能,華為再次在相機的影像演算法上進行了優化提升。除了P40系列時就亮相的路人消除、反光消除等AI圖像處理功能,此次華為首次推出了「FreeForm」視頻防畸變技術,可以在拍攝時自動校正超廣角鏡頭的成像畸變,該功能在拍攝視頻時可以直接實時將畫面中的曲線「拉直」。

視頻拍攝能力一直是華為在影像系統中特彆強調的部分,此次Mate 40系列支持8K視頻拍攝,並支持5倍變焦下的視頻錄製。另外,華為Mate 40系列支持4K HDR視頻的拍攝,照片的亮度、對比度和色彩表現從現場展示來看都要優於三星Note 20系列。

在這一次的影像系統中比較有意思的是,華為Mate 40 Pro的前面板「藥丸」開孔中,再次塞入了三枚鏡頭,華為頂著無數消費者的壓力沒有去掉這枚「藥丸」,究竟是為何呢?此次華為Mate 40 Pro搭載了一枚1300萬像素前置廣角鏡頭、一枚ToF鏡頭和一枚紅外對焦鏡頭。華為還推出了「雙超廣角技術」,前後兩個超廣角鏡頭可以同時拍攝視頻。

得益於ToF和紅外鏡頭的使用,Mate 40 Pro延續了Mate 30系列對於隔空手勢操作的支持。用戶可以通過手勢控制手機進行播放/暫停、切歌、增大音量、截圖等功能。

ToF鏡頭的應用還可以提升空間測量的效率,這對於後續AR應用的發展也十分有利。目前蘋果種種專利都表明其在大力發展AR技術,雷達感測器的佈局也可以略見一斑。華為是否也在進行類似的佈局,我們拭目以待。當然,華為Mate 40 Pro+和Mate 40 RS限定版這兩個「超大杯」的影像系統還進一步進行了升級,祭出了「五攝」。除了相同的5000萬像素主攝、2000萬像素超廣角,超大杯還增加了一枚800萬像素的10倍光學變焦潛望式鏡頭。年初華為首次祭出自己的十倍光學變焦鏡頭,至今沒有廠商可以做到與之比肩。為了做到更平滑的變焦,超大杯還配備了一枚1200萬像素的3倍光學變焦鏡頭,另外還有一枚3D ToF鏡頭。據稱,在這兩枚變焦鏡頭的加持下,華為Mate 40 Pro+最高可以實現17倍光學變焦範圍。

比較值得一提的是華為Mate 40系列RS限定版,其背部鏡頭模組輪廓採用了「正八邊形」設計,並且在鏡頭模組與背板的過渡處採用了弧面處理,整體的稜角感和質感都進一步提升。在後置相機配置上,華為Mate RS版本多加了一枚溫度感測器,據稱可以檢測零下20度到100度的環境溫度。在當今硬體趨同的大勢下,許多人都感慨手機後置除了「麻將」(矩形排列)就是「嘆號」(豎直排列),設計難有新意,此次華為Mate 40 RS版著實顯得有些「個性十足」。三、首次採用2K+90Hz大麴率屏幕,實體音量鍵回歸如果說華為旗艦手機通常都是「無死角水桶機」,那麼一直以來,它的屏幕經常被業內看作是這個水桶中稍短的那個木板。不論是Mate 20系列曾經的「綠屏門」還是P40屏幕像素的「周冬雨排列」,都曾經成為業內熱議的焦點。這一次在屏幕方面,華為可以說是從解析度到刷新率全面升級。華為Mate 40 Pro配備了一塊6.76英寸比例為18.5:9的AMOLED顯示屏,內置指紋識別,解析度為2772×1344像素,超過了2K解析度的標準(2560×1440),屏幕像素密度為456 PPI。

如果與蘋果做比較,華為Mate 40 Pro在解析度上要高於蘋果剛剛發布的iPhone 12 Pro Max的2778×1284,但由於屏幕尺寸稍大,其像素密度略低於蘋果的458PPI。

這次在2K解析度的基礎上,華為將屏幕刷新率提升為90Hz,並且90Hz可以與2K解析度同時開啟。目前華為Mate 40 Pro、OPPO Find X2系列和一加7、8系列是僅有的三款能夠同時開啟高刷和高解析度模式的智能手機。

餘承東曾在華為P40系列發布會後的答記者問中說,華為選擇1080P+的解析度和90Hz的刷新率,而沒有採用一些友商旗艦中所使用的2K+120Hz的組合,最重要考量是要在提升流暢性的基礎上保證用戶的續航體驗。顯然,得益於麒麟9000 5nm工藝的功耗優化,華為這次大但的提升了屏幕解析度。高刷新率和高解析度是可以顯著提升用戶體驗的硬體指標,一旦功耗問題能夠通過晶元製程工藝的提升來解決,越來越多的廠商都會邁入「高刷+高分」的時代。在屏幕形態方面,華為Mate 40系列依然採用了被業內成為「瀑布屏」的大麴率曲面屏,曲率達到了°,正面觀看幾乎不會察覺到邊框的存在。從Mate 20系列開始華為就開始了大麴率曲面屏的嘗試,Mate 30系列正式開啟了「瀑布屏」時代。

雖然瀑布屏會對屏幕觸控演算法的調教提出更高的要求,以避免誤觸,但瀑布屏在觀感上帶來的視覺衝擊力、對於邊框的「收窄」效果,是要遠超普通的直屏設計的。不過,目前三星已經逐漸告別了大麴率屏幕設計,其Galaxy S20系列和Note 20系列基本採用的是2.5D的近似直屏,蘋果更是直接採用了純直屏設計。安卓陣營今年普遍在旗艦手機上採用了曲面屏設計,後續是否會向三星、蘋果靠攏,有待觀察。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華為Mate 40系列重新找回了在Mate系列上「失散一年」的實體音量按鍵。誠然,華為曾對瀑布屏的虛擬側邊觸控音量調節做了大量的優化,但大部分消費者仍然對使用了多年的實體音量按鍵情有獨鍾。

此次回歸實體按鍵的設計,也側面證明瞭華為對於用戶心聲的重視。當然得益於曲面屏的設計,華為Mate 40系列的握持感也會有所改善,因為由於堆料「豪華」,華為Mate 40 Pro的機身重量已經來到了212g,厚度為9.1mm,支持IP68防塵防水。

華為Mate 40系列也搭載了目前旗艦手機標配的雙揚聲器系統,據稱低音效果提升了150%。

四、EMUI 11劍指數據傳輸+設備協同,搜索應用看哭谷歌

在軟體系統方面,華為推出了EOD功能,相比傳統的AOD息屏顯示功能,EOD可以在用戶目光注視的時候實現屏幕息屏顯示,而目光移走時則會徹底熄滅,從而降低息屏顯示功能的功耗。

在跨設備協同方面,華為繼續優化了多屏協同功能。筆記本現在最多可以同時打開三個手機應用。另外華為還優化了同屏多應用窗口顯示功能,也就是安卓陣營中常見的「小窗功能」。

在出海方面,Celia語音助手已經支持了5種不同語言,在15個國家中有所應用。餘承東特別介紹了Petal Search搜索應用,海外用戶可以通過這個應用搜索自己想要的APP,極大的提高了華為手機在海外覆蓋的應用範圍。

華為在P40系列上首次嘗試了HMS的落地,據稱目前HMS已經集成了9.6萬的應用,基本上可以滿足海外用戶全部的辦公、生活、學習需求。同時HMS的開發者已經達到了約200萬,餘承東說,HMS已經是全球第三大移動應用生態了。

在安全和隱私方面,EMUI 11系統可以阻止網站追蹤用戶的位置信息,在投屏時,用戶的電話和信息都不會顯示,進行隱藏。

對於鴻蒙系統是否支持的問題,餘承東曾經在今年9月上旬舉辦的華為開發者大會上說,明年華為手機將全面支持鴻蒙系統,因此今天發布的華為Mate 40系列暫時不能體驗鴻蒙系統。結語:2020年無冕機皇坐實,華為下一步要怎麼走?從今年8月餘承東宣佈麒麟9000即將成為華為海思晶元「絕唱」之時起,業內對於華為Mate 40系列的發布就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猜測,華為Mate 40系列是否會集華為眾多「黑科技」於一身,它能否成為2020年年末的安卓機皇,它的售價又是否會有驚喜?今天,靴子落地,無論從影像性能、處理性能、屏幕素質、系統交互還是快充續航方面來說,華為Mate 40系列都可以說是對得起市場對它的期待。在華為最困難的時候,餘承東仍然頂住壓力給所有人交出了一份超出預期的答卷。華為曾經引領了安卓陣營的計算攝影時代,推動了SoC中AI模塊的發展,讓拍照成為華為的代名詞。而今天,華為卻反被SoC的生產限制住了手腳。有供應鏈消息稱,小米、OPPO等廠商紛紛宣佈2021年出貨量將達到2-3億部,欲將華為失去的市場全部吞下。但是先不說華為留下的市場和用戶其他廠商是否能夠完美的承接,單是美國11月3日的大選,就帶來了許多的不確定性。目前拜登民調綜合領先近10個百分點,一旦拜登當選,美國對華為的晶元限令是否會有所鬆動,華為的晶元代工是否能夠找到新的出路?就算美國換湯不換藥,國內半導體產業是否會給我們更多驚喜?要知道,每到看似「山窮水盡」之時,常有「柳暗花明」一刻。


每次的鏡頭造型都很衝擊三觀,每次都覺得這有人買?但時間長了還是挺好看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