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菊花,枸杞,石斛


我在我的專欄裡面說過這個問題,不知道是不是搜索不到的緣故,我長話短說。

中藥始於神農嘗百草,但是從歷史角度和社會角度來看,部族穩定沒有戰爭人口就增加,人口增加糧食就不夠喫,就得出去找喫的。這個和現在基本沒有什麼變化,去看看歷史,基本上都是和平時期人口暴增,然後矛盾增加,主要還是糧食問題,老百姓能有口吃的就不會鬧事,豬肉都喫不起也不會鬧事,只有沒有飯喫的時候才會鬧事,活不下去了嘛!神農是華夏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你有沒有發現中國人基本上什麼都喫,我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猜想,神農氏族的人餓的不行了,光靠打獵的食物根本養不活這麼多人了,但是突然看到了大熊貓,我去,這丫竟然在喫竹子,在喫竹子,在喫竹子,竹子都能喫?人還能為打不到足夠的獵物發愁,於是有了神農嘗百草,開一個玩笑而已。神農嘗百草基本上開始了一個試喫的時代,不喫你怎麼知道能不能喫,所以天上飛的地上爬的土裡長的水裡生的基本上都沒有逃過中國人的嘴巴,為什麼,為了活下去,為了種族繁衍。在喫的過程中,就區分出了葯,有了藥性之說,其實就是毒性,神農嘗百草一日七十毒。神農本草經上品葯都是可以久服的,毒性小,可以益壽延年,基本上可以當食物喫的,有食物填飽肚子就可以益壽延年,古代的時候除了疾病因素主要就是食物因素限制了壽命,人生七十古來稀,現在的人活個七八十歲都是簡單事,所以得感謝袁隆平。從神農嘗百草開始,對所有的事物包括礦物質比如鐵礦石都進行了毒性的劃分,按照喫進肚子裏的反應來做毒性區分,喫到肚子裏是熱的就是熱性的食物,喫到肚子裏是涼的就是寒性的食物,寒熱之間再做兩個區段就是溫和涼,正好對應四季,為什麼對應四季,因為四季變化明顯,而且你想對應別的有溫度變化的你得有東西啊,你遠查諸天近取諸物,把你放叢林去試試看看你能找到啥,所以對應四季的溫度是最合適不過了。食物喫到肚子裏,一會就覺得身體發熱就好像過夏天一樣,夏天你熱不熱,肯定熱,喫了就過夏天就是熱性的食物了,同理,喫了就過冬天就是寒性的食物,剩下的就是溫性和涼性的,你說你喜歡過春天還是秋天,喜歡過春天就喫溫性的食物,喜歡秋天就喫涼性的食物。從這方面講,四性對應四氣,也就是四個節氣,並非什麼玄乎事,我覺得是一種很樸素的表達方式,當然,當時的語言表達應該也不是很豐富,用這種方式很合理也很聰明,如果把我放在那應該也會這樣做,而且你還得考慮部族人的接受能力,你說個別的名詞他得懂啊!

從食物裏分出了葯,得寒病用熱葯,得熱病用寒葯。除了四性,還有五味,就是喫到嘴裡是個啥味道,酸苦甘辛鹹,這裡先略過吧,時間不夠了,一會得睡覺。藥材和食材的區別,我舉個例子來說明。我小時候經常喫一種野菜,就是馬齒莧,老輩的人沒糧食或者糧食短缺的時候都是採了野菜混著麵粉一起喫,後來學了中藥才知道原來我們喫的野菜都是中藥,後來問別的人發現各地基本都差不多,不一定是馬齒莧,都是當地的可以食用的野菜,你去查,十有八九都是藥材。但是有一個區別,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比如我喫馬齒莧覺得沒有多難喫,他喫紫蘇葉和紫蘇子沒有多難喫,但是我喫不了南方的敗醬草,但是人家喫著也沒事。從這方面來說藥材和食材其實沒有明顯的界限和區分,你不喫只是你不知道而已,所有能喫的藥材除了一些礦石基本上都有人當菜喫,只是根據當地的情況作調整罷了,花多的地方就喫花,野菜(草)多的地方就喫野菜(草),祖輩都是這麼喫下來的。他喫了一輩子不一定知道這個野菜的學名也不知道有啥藥用,就是知道能喫味道還不錯,你說他會不會得病,肯定那味中藥所治的病他是不會得的。你治病了其實你根本不知道,治病於無形,有時候你不得不感嘆祖先的智慧。我看有一期的舌尖,講的就是種植姜,那些種姜的人你看看多少姜的喫法,你看看那些採藕的人,看看藕都多少喫法,你就會發現,藥材是啥,食材是啥,無他,唯有一個喫字纔是最好的詮釋!

所以,高明點的大夫開藥,都會問你是哪裡人,盡量用點當地的藥材,最起碼從喫上來說,你應該能喫順口了。聽說一個故事,有人出國留學在國外水土不服,就讓家人從國內郵過去一袋土,就直接煮土喝了然後就沒事了,當然渣滓肯定倒掉不喝的,竈心土也是包煎煎湯帶水喝的,千萬別覺得煮土怎麼樣怎麼樣的,沒事。說了挺多,就這麼回事吧!


藥材的偏性比較強,比如過熱過寒,食物都是平性!


謝邀。區別有用量,配伍和適宜人羣等,更多的就不是業餘愛好者需要掌握的了。


藥材在力道上更強,食材要達到一定效果必須大量使用


有區別,用量、極性、偏性。正常來說可以入葯的物質極性、偏性都超過一定閥值,整體上來說藥材的用量普遍不會太大,因為太大會造成矯枉過正的問題,食材普遍更接近於中性,但是不是說食材就不具備寒熱等特性,只是相對藥材來說其極性和偏性一般要弱很多,低於一定閥值,屬於人體可自然調節範疇,但是單位時間內食用特定特性的食材達到一定程度可以達到某些藥物能夠做到的效果,並且沒有藥物那麼強烈的副作用。與此同時,如果將藥材的極性和偏性中和到一定程度以內,可以直接作為食材被使用,這就是中醫中「葯食同源」的醫理


區別在於

1.以使用目的作為區別,你把它當成藥物,按照性味歸經四氣五味升降沉浮和功效來應用,它就是中藥,你把它拿來滿足口腹之慾,它就是食物。例如《救荒本草》裡面把許多可以做為食物的中藥總結出來,供人災荒之年參考

2.檢驗標準不同,作為食物,需要要求口感外形,滿足農藥殘留重金屬的標準。作為藥物,還要求有效成分灰分水分等。

具體表現在商品的外包裝,你仔細看,如果是按照《中國藥典》的標準,就屬於中藥材,如果批准文號為「國食健字」則屬於食物。

3.售假的懲罰力度不同,賣假藥和賣過期食品你說哪個判的嚴重?

4.種植採收加工儲存銷售各個環節的區別。


沒什麼區別,葯食同源的藥材多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