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凈本然,一切知見就象鏡中像,猶如空花,本不存在?

一切事究竟堅固。


說的是如來藏像石頭一樣,什麼都不是,不需要理解,也不能夠去理解。

但不去探究追尋放下這些虛妄的幻象以後,山是山水是水有就沒有分別了。

沒有一個道可以悟,也沒有一個自性可以得,本來不存的問題,只是心的幻想。

既然是心的幻想,那麼就如同浮雲吹拂,皆是無恆久的認知。

所以放下吧

放下吧

無修皆無證,無道皆無得

忘記這些事情。


清凈本然是本元的這個法身,知見如象如花就流於六識了。知見換成現代語就是見地、思考、理解。一有為就不能無為了。當然不能否認有為。有為也是無為所化。

中間還有一個在,就是能所,法身——報身——化身/本元——兩儀——四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虛空性,常不動,都是說道。

如來藏,說一。

無起滅,說二。

無知見,說三,三後衍萬有,下生萬物。

對照著修吧。不會亂,有參考。東土本就大乘氣象,會歸一乘極易。


你提到的這句圓覺經裏的句子,說的是 你的本心 類似於虛空,沒起滅 沒語言文字念頭這些東東,但你不能否認它不存在。句子裏 沒提到 如鏡子。


楊同修好,看來你對大乘佛法裏的如來藏理論很感興趣。這裡再說一個我的個人意見,有可能是錯的,僅供參考:

原始佛教裏,其實大多數的說法是【實用思辨】,就是隻講究在自我意志、思想、慾望的調整(也可以叫調伏,或降伏)上的效果,而不過多去追求世界本源等哲學問題。但是後佛學時代裏,弟子們的思考漸漸深入,逐漸由原始佛教的【滅苦】轉向精神現象學的研究。

後佛學時代的古印度裏,主要研究:人如何正確認識世界、人如何正確認識自我,如何進行自我反思,這些問題,在討論這些問題的時候,就要求很嚴格的邏輯範式,所以古印度的邏輯學也十分發達。圓覺經裏講的內容,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已經非常接近西方哲學體系,西方哲學體系的集大成者是哲學家黑格爾。

圓覺經的這句話有前後文: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凈覺隨順,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

圓覺,圓滿的覺悟,按照精神現象學的解釋,就是:精神發出分化,深入認識事物本身,並回到自身之中,完成一個認識的閉環,這就是完整的認識。如果沒有成功或正確地發生分化、或沒有成功回到自身、那麼就不成為一個完整的認知,不能得到真理。精神之所以能深入到事物本身,是因為萬物(的差異性)皆因精神的分化而來。

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這句話說的是,死生本是人在思想中假定的生命規定性,如果認知了死生輪迴的本質,就能對其進行揚棄,從而認知到本質的空無屬性。佛學理論中的空,不是不存在,而是無規定性。所以,死生本身也是無規定性的。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凈覺隨順。如果認識了虛空(無限),則能知道人的知覺性是客觀實存,沒有規定性的差異,故無限的事物只能被理性所認識,靠感知的有限性不能思維和理解無限性的事物。所以,知覺和思維,不能用有規定性的思維定勢去進行定義和認知。

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因為人的思維和意識是自在自為的精神的一部分,精神本身是沒有生滅的,是能不假他物而存在,並在客觀上是運動的。因為它沒有規定性,屬於無限的事物,所以完整地存在於每一個有形有限的地方。

所以,人的認知也能作用域任何一個實存的事物中,當這些實存的事物已經消滅或改變之後,認知的主體和對象不斷產生和消滅,但是認知本身是沒有發生與消滅的,因為它是精神「自為」的一部分,是客觀實在。

所以佛學裡既說「空」,也說萬物「堅固」。一種是表達實物本質的無規定性,一個說法是表達認知(精神活動)本身的客觀實存性。

也即是:一切對實體事物的知見,追溯到實質都是有侷限性的,而只有(反思)思維本身是自在自為的。 在西方哲學裡,這個說法被進一步延展,人如何形成正確的理念:存在與思想在絕對差異化中達到統一。


沒有矛盾就沒有問題,沒有問題就沒有知見。


本心是 本來無一物的

但是因為有了知見

所以纔要時時勤拂拭

「我」思故「我」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