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周圍的孩子有些上早教,有些不上早教。不上早教的總會說,上早教沒有用,就是亂花錢。前一陣和朋友吃飯,一個幼兒園老師也說,別上早教,沒有用。到底要不要上早教呢


真正重要的是【早期教育】,至於說要不要去上早教機構的課,就根據家庭實際情況、機構的專業性來理智選擇,並保持合理期待;

  • 就早期教育而言,父母/養育者的用心程度才是最重要的,這和去沒去上早教沒有必然關係;
  • 相比於家庭早期教育,早教機構課更像是主餐之外的「加餐」。如果主餐已經可以保證營養均衡就不再需要加餐;反之則可以通過加餐對某些短板進行補充,但不能寄希望於加餐能夠代替主餐,並注意質和量。

1、0~6歲是孩子腦發育的黃金期,恰當的早期教育帶來的豐富刺激,有利於兒童大腦可塑性發展

說早教,就離不開教育本身。我想,儘管對成功的定義有所不同,但大多數家長,應該都不會期待孩子成為一個不快樂、不健全的人。就我自己來說,我希望我的孩子,無論有錢與否、有名與否,至少身體健康、智力正常、心理健全、能夠感受幸福,如果TA在某些領域有一些突出的成就、實現精神的自我需求滿足,那就更好了。

廣義上的早教,包括了從0歲到上學之前這6~7年左右的時間。但由於國內實際情況是3~6歲基本都會上幼兒園,所以很多早教機構提供的往往是0~3歲之間的早期教育。[1]

發展心理學家將孩子的發展維度分成了3個:生理髮展、認知發展、情緒與社會性發展[2]這是一個不間斷的持續過程。因為孩子本身的發育特點,不同的年齡階段,可能存在發展維度不同的側重,或者說我們常常講的「敏感期」。利用這些敏感期,對孩子進行適當的引導和刺激,確實對於幫助孩子的生理、認知和情緒發展都有相應的好處,也已經有大量的研究證明了這一點。

要知道,孩子在早期的發展是非常之迅速的。懷孕6個月的時候,大腦的大部分神經元已經產生,並開始分化。神經元通過與臨近的神經元纖維產生突觸聯結,形成相應的功能。在0-2歲期間,神經纖維和突觸都以驚人的速度成長,而神經元形成聯結後,收到周圍環境刺激的神經元會繼續行程突觸,建立更精細更複雜的交流系統,才能夠支持人的各種複雜能力的發展。如果是很少受到刺激的神經元將會喪失突觸,使不需要的神經元暫時沉寂。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有大概40%的突觸將會被削減,達到成人的水平。而從大腦重量的維度來評估,嬰兒時期腦重大約相當於成人的30%,但2歲時就可以達到70%,6歲時基本達到成人腦重水平。

大腦各區域發育的黃金期

這個大腦的快速發育時期,對兒童大腦的刺激非常重要。6歲前,大腦的可塑性遠遠大於以後的年齡,這個階段兒童所處的早期環境是否有足夠的、豐富的、強度恰當的刺激,影響到未來認知能力的進步。

2、所以,我所理解的「早教」,核心目的應當是:

根據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在最佳的時期(比如對應的敏感期),從生理、智力/認知、人格/情緒幾個方面進行恰當的刺激、引導,幫助和引導孩子建立一個相對平衡、穩定的初級人生「操作系統」。

這套操作系統是孩子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人」的基礎。

當然人和環境是變化的,但就像電腦系統可以升級一樣,人也會升級,每個人都在不斷的成長。但如果初始的系統架構不好、bug太多,未來的升級就會更加困難,修復BUG就比比人要花更大的力氣,甚至隱藏著系統崩潰的風險。

3、是否要去早教機構上課?

我更建議,要根據家庭實際情況、機構的專業性來理智選擇,並保持合理期待。

一方面,早教機構涵蓋的時間階段是0~3歲為主,這個時候孩子的發展特點是什麼?動作體格發育、智力的啟蒙、初步形成氣質及良好的依戀質量、形成自我概念和初步的成就動機、基本的性別認同...體格發育、依戀質量、語言的啟蒙等等,事實上很多發展都是在家庭中發生的,家庭也發揮了最重要的影響作用。

另一方面,孩子的早期發展,是一個以孩子為中心,融合了家庭、學校、同伴、周圍的環境、社區氛圍、社會文化、大眾媒體的生態系統[3]。這個生態系統中的每個方面,都會與孩子自己的探索形成互動和影響。儘管很多父母出於焦慮或者種種原因,寄希望於早教機構的教育,但實際上,早教機構也只在這個生態系統中佔一個小模塊而已,孩子不是24h待在早教中心的,也不是只接觸早教老師的。

同時,早教機構的專業性與否,老師對早教的理解、對孩子生理和發展特點的理解,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上早教課的作用。老師 能不能以符合孩子發展規律的方式,引導孩子自我的形成、發現孩子的興趣與天賦、促進孩子形成夥伴關係等等。而像認字、背算術之類的知識性學習,看起來明顯的所謂「學習成果」和進步,並不應當是這個階段的重點。要知道,絕大部分早教機構的課程並不便宜,父母付出這些費用,想要達成什麼結果自己心理要有個數。

所以,看一下:

  • 家裡經濟條件如何
  • 父母能夠在家完成哪些早教啟蒙
  • 所在區域的早教機構足夠專業嗎?老師的教育理念如何?是否契合孩子的性格特質?
  • 對早教機構的期待是什麼?比如彌補藝術啟蒙的短板 / 促進孩子的社交 / 解放父母的一部分時間...

要根據目標和家裡的實際情況,理智選擇,並保持合理期待。

4、事實上,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父母的用心程度才是主力,這和去不去上早教機構課沒有必然關係

初為父母,總會覺得有些惶恐。我不懂教育啊,我第一次養娃啊,我沒有藝術細胞啊,我不會英語啊...

也有大把雞娃的人,讓你覺得似乎再不把娃送去學點什麼,就落後在起跑線上、追不上這個時代了。

說實話,我也挺惶恐的。

但早期教育的階段,乃至貫穿孩子的一生,家庭的影響佔了不可忽視的位置。

孩子的發展既是TA主動探索與成長的過程,也是被動接受影響而改變的過程。既是孩子自我天性影響教養者採取什麼方式來教育的過程,也是父母家庭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情感、智力發展、社會性產生影響的過程。

大量的研究帶來一個很一致性的結論:經常和小寶寶交流,並儘力激發孩子好奇心的溫暖、敏感的父母正在促進兒童積極的發展。他們的孩子容易形成安全依戀,願意探索、善交往,展露出智力發展的積極跡象。如果父母雙方都是既敏感又負責任、且相互支持的照料者,也有利於兒童的發展。這不僅促進這一階段的健康心理功能,還為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就像我第一部分提到的,早期教育,就是幫助孩子搭建一個早期的生理、智力、心理底層操作系統。

父母願意用成長的心態,給予愛,給予尊重,陪伴孩子一起長大,才是最重要的。

去上早教機構的課,最好只把它當成對父母技能短板的補充,比如英語、比如藝術啟蒙,但這不是主菜。而且現在也有大量的線上早教課程,可以教父母如何更系統的為孩子做早期啟蒙。

父母的愛,以及對教育的用心程度,才是影響孩子綜合發展水平的最大變數。

@知乎親子

參考

  1. ^CNKI早期教育合輯 http://xuewen.cnki.net/CCND-CQRB200008140095.html
  2. ^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
  3. ^發展心理學(第九版)


關於早教這個問題,我還真有點發言權,帶娃上過線下早教班,線上早教課,現在又成了早教行業的一員,所以這個問題我得答一個;

最近幾個月認真觀察了一下身邊帶娃上早教的父母,劃分了一下類型:

土豪型:無論有用沒用,咱們都上吧,只要孩子開心就好。

理智型:根據孩子的喜好與特點,結合家長對孩子的發展意願,篩選不同早教中心的特點,選擇適合孩子的早教中心。

逃避型:這是有錢人的消費,我們自己在家玩玩也一樣的。跟風型:不知道到底好不好,身邊人鄰居朋友家孩子上我們家就上,他們如果不上我們也不上。鬥爭型:媽媽支持,爸爸反對。父母支持,老人反對,一直處於在鬥爭、角逐和糾結中。不負責任型:交給老人帶娃,自己偶爾抽空去看望一下娃。

各種不同類型的家庭,我相信教育出來的娃也會不一樣,因為教育的本質,還是在於家庭教育!

就像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在《行為主義》一書中寫的一樣:

給我幾個健康的嬰兒,一個由我支配的特殊環境,讓我在這個環境里教育養育他們。我可以擔保,任意選擇一個,不論他父母的才幹、傾向、愛好如何,他父母的職業及種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願把他們培養成為任何一種人——醫生、律師、藝術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強盜。

這段話正好說明了環境對於娃的重要性!

然後,我再來說說,到底什麼是早教?早教需要從什麼時候開始?到底教些什麼?

早期教育是指在大腦發育的黃金期,對孩子進行專業的引導教育,在運動、社交、情感、語言、認知等多方面,通過環境影響、遊戲活動給予孩子成長所必須的營養和能量,這些營養與能量將伴隨孩子一生,並對其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面產生影響。

而孩子的大腦發育黃金期就在三歲前,性格形成黃金期在六歲前。

在這個時期的早期教育,對孩子大腦發育的激發和影響是巨大的。

有科學研究表明,新生寶寶的腦重只是成年人的25%,三歲時達到成年人的85%,五歲時達到95%。這個期間寶寶大腦發育的核心是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即建立「突觸」。

寶寶剛出生時,腦突觸很少,在0-1歲間,神經元以每秒700-1000個的驚人速度建立著新的連接。3歲時的連接數目甚至超過了成年人。一旦某個突觸成功參與大腦某個功能的運作,它就會受到強化,相反,沒有用到的突觸就會變弱,最終被裁剪掉。神經元連接和修剪的過程就是塑造孩子大腦的過程,基本都在0-6歲完成,因此這個時期的早期開發以及在幼年時期獲得的教育,就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其次、孩子的發育是遵循敏感期的規律的。

例如爬行敏感期、語言敏感期、社交敏感期、繪畫敏感期等等。在敏感期的時候,對孩子進行引導與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錯過了敏感期,也很難去彌補。

我們很多家長其實並不了解孩子的敏感期發展規律,包括題主你的幼師朋友,她也並不了解。而早教中心的作用恰恰滿足了這一點,幫助我們做出一個全面而系統的指導,讓孩子在相應時期得到鍛煉,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家孩子的發展規律。

所以在早教課程裡面,家長學比孩子學更重要。

但是我們還需要要明白一點,早教不僅僅等於上早教課,而是等於早教課+環境教育+父母自身的成長。

所以上早教班有沒有用?其實核心取決於家長自己的選擇、配合與堅持程度。

報不報早教班其實也是要綜合考慮的,如果題主為了報早教班,家裡會面臨比較嚴重的經濟負擔和極大的家庭矛盾與糾紛,那麼一定不要太讓自己為難。

早期教育是每個孩子的必修課,也是每個家長的必經之路。但無論採用哪種方式給孩子做早教,請務必給孩子進行一些科學且專業的早期教育引導,務必給孩子一個豐富、充實的環境,因為孩子的成長真的不會重來。


類似問題我回答過一次,但是剛好同時接到這兩個邀請,所以就直接COPY過來了。


以下是正文:

我在杭州,據說這裡是新一線城市,但我家熊孩子沒有上過早教。

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我窮。

2 、機構爛。

窮這個事情就不攤開講了,畢竟在這個人均年收入只有6萬元左右的國家裡,早教中心至少上萬,動則三五萬的價格,對於這個國家裡80%以上的人來說都是高消費。

因此這裡我們主要談談機構爛的問題。

杭州的早教機構主要分布在大型商場以及社區周邊。

社區周邊的早教機構一般規模較小,私人機構居多,安全和質量都很難保證,所以直接被我Pass掉了。

而大型商場,諸如萬達廣場、銀泰城、印象城、歡樂城,在這些地方營業,早教機構的運營成本一定會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地高。正常來說,按照早教機構一般200-300平的場地用地面積,它們的月租至少就需要幾十萬。

但如果你有心,去招聘網站上搜索一下這些機構的招聘啟事,你就會發現他們給早教老師、幼教老師開出的薪酬水平僅僅在3500-6000元之間。

那麼你猜猜3500-6000的工資,這還沒有扣掉五險一金的前提下,在杭州這樣租個單間都要1500元往上,郊區房價20000每平米往上的城市裡,能夠吸引到什麼樣能力水平和素養水平的老師?

所以,雖然當年我家熊孩子早教適齡的時候,經常有機構打電話約我帶著熊孩子去上他們的早教體驗課,但其實很多機構我一進他們的門就判了他們「死刑」。

因為他們雇來的「早教老師」實在是缺乏必備的專業素養。

舉個栗子:

這些「老師」一看到我家熊孩子進門,立刻就過分熱情地涌過來。無疑這會讓小朋友感覺到不舒服或者害怕,所以我家熊孩子會本能地往我身後躲。

然後,這些「老師」竟然會嘻嘻嘻地自以為自己很溫和、很有親和力,實質卻是在嘲笑、否定和貼標籤地講:「小朋友,你這麼害羞的啊~~~」或者「男孩子還這麼膽小啊,哈哈哈~~」

說老實話,當時我真的很生氣,因為她們連最基本的幼兒心理(陌生人焦慮)都不懂!你要是普通人我可以原諒你,但是你要吃這碗飯還不具備吃這碗飯的基本功,那我就真的很想砸了你的飯碗!

另外,幼教市場的典型特點是付錢購買服務的人和接受服務的人不是同一批人,所以這裡面就可以存在大量的欺詐和水分。

比如說,「老師」替孩子完成作品,然後給家長製造出一種「上了這個課竟然可以讓我的孩子如此牛逼」的幻覺。

再比如說,選址在高端商場,裝潢高端大氣上檔次,號稱國際連鎖機構,高薪聘請白皮或者黑皮其實開口發音或許還沒有我標準的、不知道是來自非洲還是哪旮旯的所謂外教。但是,這些「外觀」的漂亮都需要支出高昂的成本,那為了使利潤最大化,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從什麼都不懂,無法評判優劣的孩子這裡下手,以節省成本。所以,你就能夠理解為什麼這些機構里所謂的「早教老師」會犯一些讓我們這些專業人士狂怒的低級錯誤。

畢竟, 機構開設早教中心的目的並非是為了幫助各位望子成龍的家長教育孩子,而是為了迎合市場需求賺大錢!

因此,機構一定會將支出的大頭放在誘惑家長付費上面。至於孩子會接受到什麼樣的教育,他們可能並不在乎。

當然,我說上面這些並不是反對所有家長給所有孩子上所有早教課,也不是說所有早教機構不靠譜。而是對於要不要給孩子上早教這個問題,家長要綜合考量各方面的因素,並仔細考察之後再做出決定。

並且,最好能夠在做決策之前想清楚下面這三個問題:

1、你是在為孩子報班,還是在為自己報班?

什麼是為自己報班呢?

就是你看到別人家孩子都上早教班了,你擔心害怕自己家孩子趕不上人家孩子,你為了解決自己內心的焦慮和恐慌而盲目地想要報班,這叫做為自己報班。因為你的行為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而並不是為了培養孩子。

那什麼是為孩子報班呢?

就是切實去考慮孩子的需要,孩子的感受,孩子的興趣,孩子的成長,以及仔細考察孩子在這個環境中是否會受到傷害,這個環境這個課程是否真正有利於促進孩子的成長,之後再做出決策,這叫做為孩子報班。

2、是你的教養水平高,還是機構的教養水平高?

你看啊,雖然我周圍的許多機構我在我眼裡都不合格,但許多家長卻對這些機構趨之若鶩。

這是為什麼呢?

這一方面是因為普通家長沒有教育學方面的專業知識,所以更容易被機構誘惑或者欺騙。但另一方面,其實是因為部分家長自身的教養水平其實還不如機構雇來的「幼教老師」。

所以,我會因為這些「老師」嘲笑我的孩子膽小而對「老師」生氣,但普通家長往往會因為孩子被嘲笑膽小而對孩子生氣,從而更加堅定地認為自己的孩子需要到這樣的機構里鍛煉一下膽量。

我和我先生會因為這些「老師」強制抱著我的孩子去爬單杠而對「老師」生氣,帶著孩子憤而中途離開課堂(時間寶貴,不能浪費)。但普通家長往往會因為孩子害怕而對孩子生氣,並且他們很可能會去助「老師」一臂之力,雙手捆住孩子的手腳,防止孩子掙扎,呵斥孩子,禁止孩子害怕、哭泣或者退縮,忽視孩子的感受和情緒表達,並命令孩子配合老師的強制。

所以,如果你是這樣的普通家長,也就是說你自己可能也不太懂該怎樣教育孩子、培養孩子,發展孩子的自信心和能力,那麼這一個小時,孩子和你一起度過,可能還不如和這些在我眼裡不夠專業的「老師」一起度過。

當然,這裡我並沒有歧視普通家長的意思,而是實事求是地做出分析,希望家長的金錢和孩子的時間這些投入的成本,要儘可能地產生出正效益。

而對於我自身來說,因為我是專業的,而機構不如我專業,所以如果我把錢和時間花在早教班裡,那我的效益就是負的,我自然就沒有必要去花這個時間和金錢。

3、選人還是選機構?

不論是給孩子報早教班,還是再大一點要報興趣班,不要只關注機構那些花枝招展、富麗堂皇的外觀和表象,不要被銷售員危言聳聽的語言技巧嚇到,也不要被天花亂墜的胡編亂吹給誘惑,真正靠不靠譜,你得去花點心思去查一查這些機構里老師的學歷、專業背景以及最重要的——他們的薪酬水平。

另外,仔細觀察並且和她們聊一聊,然後儘可能地選擇那些更友善的、更平和的、更有耐心的、更敏感的、更懂得尊重兒童的,而不是那些遲鈍、強制、嬉笑、嘲弄、否定、貼標籤的「老師」。

因此,如果要給孩子上早教班的話,記住:選人遠比選機構重要。

因為,對於三歲之前的孩子,提升智力和技能並不是很重要,讓他們感覺到安全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只有他在這個階段建立足夠的安全感,他未來才能夠有足夠的自信心和勇氣去應對這個世界。並且,在這個階段,其實孩子只要能夠和這個世界產生足夠多的互動,家長能夠放開手讓孩子去接觸這個世界,他的智力和技能不可能會差。

最後,我們需要明白,機構的早教課很難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也就是說它不可能通過每周一兩個小時的課程就達到提高孩子的智力和能力的目的。

早教課更多是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也就是說,如果平日里在家庭中家人都在和孩子進行積極的互動,那麼這個時候每周一兩個小時的系統性早教課,才可能會對孩子的成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所以,如果真的很想要提高孩子,幫助孩子成長,或許應該優先考慮把這筆錢用來提升自己,比如說,參與一個《父母學堂》,讓自己成為教養水平更高的家長,那應該會對孩子的成長有更大的幫助。

—END—

下面這個回答是我對兒童興趣班的態度:

不上興趣班,孩子的天賦會不會被父母錯過??

www.zhihu.com圖標

綜上,三歲之前孩子安全感和自信心的建立是主要的發展目標,三歲之後孩子有了一定的應對能力,可以逐漸接入興趣學習和技能學習。


我們想上的,是理想的早教——教育者了解孩子的發展特點,理解孩子的內心需要,能科學地觀察孩子,在適宜的時機加以支持引導……

事實上大部分的早教——找個好門面砸錢裝修,招聘一堆中專大專畢業的小姑娘,培訓一下,再砸錢做廣告做活動發傳單,然後用課程顧問的技巧讓家長交錢來上課。一節課玩點簡單的小遊戲,美其名曰發展這個開發那個,然後你深感這個錢,交的值!!

所以,emmmm ……我們都懂得。


我家是上早教的。我覺得對孩子有沒有用另說,對家長特別有用。解放家長啊!

我選擇早教中心最重要的指標就是孩子玩耍的空間要大,空氣凈化系統要好。然後在北京寒冷的冬天,炎熱的夏天,早教中心就是兒童樂園啊。

無論是剛會爬,還是三四歲都能找到安全玩的地方。在家裡是準備不了這麼大的地方的,也不可能有那麼多設施的。

雖然早教三歲之前需要家長陪同上課,但是好歹是消磨時間的好方法啊。不然在家裡絞盡腦汁的做遊戲,哄孩子太累啊。三歲之後好多課就可以孩子獨立上了。周末上午報一個班,下午一個班,孩子在裡面做遊戲挺開心,家長玩玩手機聊聊天,一天就過去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