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明顯是一個不對等的東西,很奇怪,但是確實存在


我表弟,在計劃生育最嚴格的年代裡,父母生了三個小孩,終於等到他,為了他,把大女兒送到別家養,十幾歲了才接回來。

他曾經疑惑的問我,為什麼有人說男女不平等,我從來感覺不到男女不平等的存在。

++++++++++++++++++++++++++++++++

補充說明提問的曾經的時間點是去年,表弟是大學剛畢業的年紀。

++++++++++++++++++++++++++++++++++

我決定再說一點吧,我表弟其實就是普通大男孩,絕對不是什麼壞人,我說這個不是為了diss他,就是做個類比。她們姐弟感情挺好的(大姐工資高,不僅贊助他也贊助妹妹)不是電視劇裏那種誇張的重男輕女,就是農村裡最普遍的那種。

但是他確實對家庭裏父母對他的資源傾斜是沒有感覺的,都習慣了你能感覺啥,而且周圍環境都這樣。

大概是現在女權的聲音大了,所以他才會產生疑惑,其實是一個好現象哦。不然他永遠也不會想到這個問題。

發聲是有用的,就這樣,後面就不再補充了。


老實說,大四找工作的時候,我發現男生確實有性別紅利。

去年我們學校的秋招,有兩種職位:80%是男女一視同仁的,據女生們反映,她們在應聘時,確實沒有受到性別歧視;20%是「男生優先」的,據女生們反映,她們在應聘時,確實受到了性別歧視,必須比男生優秀兩個檔次,才能應聘上。

然而,這並不代表我就能享受這種性別紅利。那些「男生優先」的職位,都有一個特點:加班強度很大。我專業能力不錯,但先天體力弱,對加班的承受力比較差,尤其不能通宵,通宵必病倒,所以無法勝任那些「男生優先」的職位,儘管那些職位意味著高薪。

後來我應聘上了我喜歡的一個雜誌的編輯(就是我現在的工作),感覺還行,但總有人勸我「男生應該努力賺大錢,不應該圖安穩」。

在求職過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今年4月,上海某助殘類NGO招人,要求「法學專業,熱愛助殘事業」,工作內容是「向殘疾人普及國家的助殘政策,協助殘疾人申請國家救助,為生活中權益遭受侵害的殘疾人提供法律援助」。對公益感興趣的我,毫不猶豫地應聘了,並在筆試中得了96分,排名第一,比第二名高23分(筆試內容為法學知識綜合)。然而,過了兩天,HR就發郵件給我,潑了我一盆冷水:

「你很優秀,但很遺憾地告訴你,我們這個工作不適合男生。眾所周知,男生是要承擔買房、養家的責任的。我們這個NGO,資金有限,從業人員的收入不是很高,在上海只能自給自足,不能買房、養家,所以我們只能盡量把這個工作留給女生。」

我難過了好久,連續兩個星期喫不下飯、睡不著覺。

這就是性別刻板觀唸的危害吧,在剝奪了一部分女性的選擇權的同時,也剝奪了一部分男性的選擇權。


問題問錯了,根本沒有性別紅利,但是性別歧視是存在的,性別歧視歧視的不僅是女性,也有男性,教化男性承擔更多以禁錮女性,把男性作為勞動力,女性作為勞動力生產者,如此循環,這是女權主義要解決的問題,女權主義並不是不是把現有的男女地位互換,「你負責賺錢養家,我負責貌美如花」這類明顯違背女權主義,女權主義核心就是讓廣大女性和多元性別羣體融入社會,投入到社會建設生產中,打破刻板映象。


朋友在國企當個小領導,和我聊到,單位裏有個類似化驗的崗位。

按照他的說法,施工隊把礦給搗鼓出來,檢驗一下品位,再送到國企裏,國企這邊再次檢驗。

兩邊核對以後才能訂價。

化驗的崗位技術性不強,學歷要求要不高,一般中專大專即可。

大概就是這麼個意思,具體內容我不是專業人士,可能有偏差。

他所在的國企,選礦還是化驗什麼的,相關整個部門將近三百人,每年用人成本是兩千萬左右。

熟知的某乙方,此部門僅十幾人,一年要開將近兩百萬工資。

國企勞保到位,定期體檢,保證雙休,每天工作清閑,每天不超過7小時,偶爾加班一定有加班工資,五險一金不用多說,單位提供宿舍食堂。

至於收入嘛……三百個人,用人成本才兩千萬,到手能有幾個錢?

小城市,這個收入餓不死,但也只是餓不死罷了。

乙方那邊,錢是真的給的多,月入八千很常見,在相對貧困的小城市裡,這個收入已經天下無敵了。

我說那你們國企還能招得到人嗎?一樣的工作,八千對兩三千?

朋友說,當然有跑的,都是男的,女的不可能去的。

然後來了句:「資本家的錢,也不是那麼容易賺的。」

我覺得朋友的發言,正好回答這個問題。

女性真真切切能感受到性別歧視:月入八千的崗位,還沒進門就被篩掉了。

男性也感受不到性別紅利:不賺錢的崗位咱們公平競爭,甚至競爭不過你,賺錢的崗位我能上——資本家的錢,也不是那麼容易賺的,你要願意你也能來賺。

反過來,有沒有針對男性的性別歧視?

我也舉個例子。

讀博時候賊窮,得了空閑就想找個診所賺點快錢。

我心裡打著主意是幹一個月就走,但嘴巴上肯定說想長久乾的。

這麼一來,自然不能提讀博的事情,就拿出了碩士學歷,我覺得應該夠了。

問了兩家,一家要求籤一年以上合同,帶違約金那種,我跑了。

另一家直接拒絕,說:「咱這兒房價沒有低於四萬的,你在這兒幹不長的。」

到我女朋友讀博前夕,她也找診所。

別人問為啥要來,她說跟著對象來的,別人就開心地收下了她:「女孩子少賺點,顧家就行。」

幹了一個半月跑路了,可把診所老闆給氣壞了。

這時候我感受到了性別歧視,我女朋友也不會覺得有紅利。

老孃好歹全日制碩士,啥臨牀都能幹,到你這裡幹活,社保都得自己交,還TM是紅利?


還是先說幾個數據。

在我國目前每年的猝死羣體中,男性的比例大概是女性的3~4倍。

此前深圳某醫院接診的工傷病例中,男女患者的比例大概是12:1。

類似的數據你還可以去找。這些數據都說明瞭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在當代社會中,男性承擔了大多數高強度、高危的工作崗位。

如果說現在把性別倒轉,男性全面退出這些工作崗位,換由女性來做。當女性的傷亡比例是男性的幾倍甚至十幾倍時,很多女性依然會認為這是一種歧視,是一種壓迫。

這個數據上的差異和我們的假設,正好可以回答你的兩個疑惑。

第一,為什麼很多男性並沒有感受到性別紅利?

因為大多數男性也都是底層,他們從事的工作或者收入低,或者強度高,或者危險性大,這算個什麼紅利。

第二,為什麼大部分女性卻明確感到受到了歧視?

因為大部分女性連獲得這份工作的資格都沒有。

如果從男女的生理特性上說,男性的體力普遍高於女性,並且沒有孕期、哺乳期等可能影響工作的條件的制約。在雙方能力同等的條件下,企業肯定傾向於僱傭男性。與此同時,由於孕期、哺乳期等期間的空白可能會造成女性與行業的脫節,因此很多女性在擇業時也傾向於去那些技能更新較慢的行業和崗位——比如行政、人力資源、會計、客服等,這樣可以保證即便自己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活。這種「穩定」的代價,則是自己的收入相對較低。

在企業看來,由於女性在職場上的「性價比」相對較低,因此在遇到危機的時候,女性被辭退或裁員的概率比男性大得多。比如在2008年的美國金融危機中,女性失業的比例就比男性高得多。

很多人在談女性被歧視的問題時,都忽略了一點至關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經濟。即便是同在中國,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城市女性被歧視的狀況遠好於鄉鎮農村——你總不能說北京和西北地區的農村不屬於同一個中國吧。而比起北上廣深來,大多數發達國家的女性平等情況則要更好一些。基本上,經濟越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女性的地位越相對獨立,這是一個八九不離十的規律。

這種現象之所以會出現,其實也非常容易理解。因為發達地區的經濟條件更好,能夠給國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即便是女性也能獲得相對不錯的工作和福利保障。女性在經濟獨立後,自然就可以為自己爭取屬於自己的權利,被歧視的情況也就能逐漸改觀。

在過去一百多年,西方的女權之路就是這麼走過來的。

如果你能明白經濟與女權之間的正相關性,一開始提出的兩個問題也就可以用理論來進行解釋。在發展中國家,就業崗位是相對稀缺的資源,勞動密集型產業佔多數,而男性在勞動力市場的「性價比」更高,企業自然傾向於僱傭男性。無法獲得相對優質的就業機會甚至無法就業的女性,自然會感到被社會「歧視」。

當然,現在這種對立不止出現在性別之間,還出現在階級、族裔等問題中。這也是因為過去幾年國內外的經濟增速整體下滑,一些原本存在的問題無法用高增速的經濟來掩蓋。當企業在有限的就業機會和越來越多的勞動者之間做選擇的時候,跟錢沒有仇的人肯定願意選擇男性勞動者。至於說這個選擇可能會進一步加劇性別對立——別鬧了,這事跟我又沒關係。

所以,為什麼我在回答女權和性別相關的問題時,一直說不要搞對立、不要試圖用打倒另一方的方式爭取或者維護自己的權益——因為這種對立只是存量博弈,對於解決問題本身並沒有任何幫助,反而只會讓問題進一步激化。美國搞了那麼多年的身份政治,把各種疊標籤的技能玩得爐火純青,如今已經完全把應該擁有統一利益訴求的無產階級羣體分割成了互相對立的羣體。當你覺得美國因為有幾千萬人支持同性戀而感到「自由」的時候,別忘了也還有另一半人是川皇的支持者,他們對於同性戀可是欲除之而後快的。而這兩羣人,一羣人的口號是「自由多元」,另一羣的口號則是「捍衛美國價值觀」——每個人都有著「堅不可摧」的理由,你能說誰對誰錯呢?

至於說那麼多美國窮人因為無錢治病而死於新冠,該怎麼說呢?

在支持同性戀的人看來,那些反對同性戀的死者都是阻礙美國邁向自由的紅脖子,該死。

在反對同性戀的人看來,那些支持同性戀的死者都是試圖把美國搞亂的破壞分子,該死。

於是,一個窮人被國家拋棄的故事放在標籤政治的框架之下,變得與政治本身沒有任何關係。這纔是美國的政治體系最讓人敬佩的地方。

最後,請記住,無論你是男是女,你大概率都只是個無產者。無產者的鬥爭應該是聯起手來,向資本家鬥爭要回本屬於自己的權利,而不是像那些蟹簍裏的螃蟹一樣,看見別的螃蟹向上爬,就把它拽下來。

最喜歡看到螃蟹們這樣打來打去的,恰恰是那些準備把螃蟹賣了的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