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著非常密切的連繫。

至大與至小之間也許存在著令人意想不到的關係。

請大家耐心往下看

1、中子星與引力波

1.3億年前,兩顆中子星合併,

釋放出帶有巨大能量的引力波,

在地球上人類公元紀年的2017年,

它到達了地球,

這是人類第一次與引力波邂逅

引力波信號(https://jila.colorado.edu/~ajsh/courses/astr1200_18/gw.html)

此後,不斷有新的引力波被探測到,

有雙中子星和並,有黑洞合併,

也有黑洞吞併中子星,

中子星和黑洞質量分布,縱坐標是質量(以太陽質量為單位)。https://media.ligo.northwestern.edu/gallery/mass-plot

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子星和黑洞被發現,

人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中子星的質量最大也就在大約兩倍太陽質量,

黑洞質量最小也至少是五倍太陽質量左右,

在兩倍太陽質量與五倍太陽質量之間的,

到底是什麼呢?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要清楚天體的內部結構。構成普通恆星的基本單元是原子,原子由原子核與核外電子構成。由於泡利不相容原理,對於特定原子核,核外電子的數量是有上限的,當兩個原子靠的很近時,就會產生強大的排斥力,普通恆星就是通過這種排斥力與自身引力抗衡,維持平衡而不坍縮。

但是當恆星的質量大於某個閾值時,這種排斥力也無法對抗自身的重力,核外電子就會被強大的壓力壓入原子核,與原子核內的質子生成中子,恆星也就變成了中子星了。這是對中子星的傳統認識。那麼這種認識是否正確呢?

2、中子星的內部結構

中子星是宇宙中密度最高的物體,它的結構與日常所見之物差異巨大。然而,其內部結構一直沒有確切的解釋和驗證。從中子星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中子星主要由中子組成。

中子並不是基本粒子,而是由夸克構成的。夸克與夸克之間通過強相互作用形成複合粒子,比如說三個夸克就能構成所謂的強子(Hadron)。質子和中子都屬於強子,質子是由兩個上夸克和一個下夸克夠成的,中子是由一個上夸克和兩個下夸克構成的。當密度非常小時,強子物質的形態為氣態,而隨著密度不斷增加,強子之間的間隔會不斷的縮小,當密度超過某一個臨界值時,強子強子之間會出現重疊,再繼續增加密度,強子物質還能保持完整的個體嗎?

在中子星的內核部分,中子是否會被壓碎,形成夸克由夸克直接構成的內核?或者,有沒有可能直接形成所謂的「夸克星」?我們所認為的中子星會不會就是夸克星?

不斷壓縮中子

不管是中子星還是夸克星,都是理論上的可能,通過理論計算,每一種都有可能存在,也都有能符合目前對中子星的觀測,那麼哪一種才是正確的呢?除了通過天文觀測,還有其它的實驗方法能對這些理論作出篩選嗎?

3、重離子對撞

中子星內部結構的研究,本質上就是對強相互作用物質在高密(低溫)下的性質。一般來說,我們主要研究的是強相互作用物質在不同溫度和密度下的性質,而不同溫度密度下強相互作用物質的物態可以用下面這張相圖來表示:

強相互作用物質相圖。橫坐標是密度,縱坐標是溫度。

當密度比較低且溫度也比較低時,這樣的物質為強子氣態;而溫度比較高時,就會變成所謂的「夸克膠子等離子體」;溫度較高且密度為零時,實際上就是宇宙大爆炸初期的狀態。而溫度比較低且密度比較高時,就是我們本文主要關心的中子星的內部結構問題。然而,這張相圖上的結構大部分都是大家「想當然」的結果,大部分區域並不是從第一性原理出發計算得到的。這是由於數學上的原因導致的。

對於相圖的探索,不僅需要理論,更需要實驗上的觀測。與大眾比較熟知的正負電子對撞不同,為了產生高溫高密的物質,需要進行重離子對撞。重離子對撞最早是由李政道先生在1970年提出的,通過加速重原子核——比如金核——到接近光速進行對撞,此時的原子核的運動是相對論性的,能量非常高,以此從真空中激發出大量的粒子。

重離子對撞演化示意圖。

原子核形狀近似為球體,原子核被加速到接近光速時,其在運動方向由於洛倫茲收縮變的非常窄,對撞時系統的形狀為橢球狀。接近光速的兩個原子核相互對撞,相撞的部分瞬間升溫熔化,變為一團「夸克膠子等離子體」(QGP)。這團物體又迅速演化,先是膨脹,然後迅速降溫,當達到一個「冷凝點」是,粒子開始大量從QGP中飛出,最終被探測器探測到。通過調節對撞能量,能夠調節通過對末態粒子行為分析,就可以反推出中間過程物質的性質。也就是強相互作用物質在高溫/低溫、高密狀態性的性質。

4、至大與至小的結合

人類對中子星的研究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了,隨著近幾年引力波的發現,又掀起了一股新的研究中子星的熱潮。雖然我們對於中子星結構的認識不斷加深,但是很遺憾的是,即使是目前,並沒有任何一種理論和實驗能確定其內部結構。兩倍太陽質量與五倍太陽質量之間,我們還無法確定存在著怎樣的物理結構。

非常有意思的是,為了研究宇宙中宏觀天體的性質,我們需要了解構成此天體的物質基本單元的性質;通過研究基本粒子的性質,我們可以得到宏觀宇宙中天體的性質。我們在地球上對微觀粒子的研究,給出了遙遠宇宙中天體的性質;通過觀測宇宙中天體的性質,我們能知道基本粒子的性質。在這裡,宏觀和微觀非常好的結合起來了,基本粒子與宇宙天體展現出了密切的聯繫。

最後,用李政道先生在1996RHIC暑期學校中做的一首詩作為結尾:

Large things are made of small, and even smaller.

To know the smallest, we need also the largest.All lie in vacuum, everywhen and everywhere.

How can the micro, be separate from the macro?

Let vacuum be a condensate, violating harmonyWe can then penetrate, through asymmetry into symmetry.


插播一條新錄的視頻:

【子乾科普】反物質消失之謎(2):發現反物質子乾的視頻 · 194 萬播放

我的上一個回答 (*^▽^*) 我的下一個回答


大多數物理系統都可以被看做是

[一片漂浮在河流上的葉子]

嗯? 啥是河流? 啥是葉子?

我的意思是, 許多物理系統都可以被形象化成"一片葉子", 而這個系統的演化可以被形象化成"這片葉子在水流中的隨波漂流". 例如:

  1. 一個諧振子是在相空間中運動軌跡, 就是一片葉子在一個2維環形水流 (漩渦?) 中的隨波漂流

2. 100個互相各種糾纏耦合的諧振子的軌跡, 仍然是一片葉子在一個200維環形水流中的隨波漂流

幾個彈簧的示意圖...

3. 電磁場的演化或電磁波的傳播, 仍然是一片葉子在一個無窮維的水流中的隨波漂流.

(這你想像不出來了吧)

4. 即使是各種更加複雜的系統, 比如"一摩爾的氣體分子相互碰撞" 也可以看作是一片葉子[公式] 維數的河流中的漂流. 這就實際上就是系綜理論.

5. 一個河流的流動本身以及它的各個水分子是怎樣運動的, 也是一片葉子在一個非常大維度的"河流"中的漂流. 注意這個第一個河流和第二個"河流"是不一樣的概念. 前者是具像的事物, 後者則是更抽象的概念.

6. 一片葉子在一個河流上的運動, 顯然也是一片葉子在一個河流上運動. 但是當你考慮颳風下雨無重力隕石墜落火山爆發等等因素對這片葉子的影響後, 這片葉子仍然是在河流上安靜地漂動.

我認為這個很有趣, 是因為這種想像方法可以被看作是物理學的抽象之後的再具象.

物理學本身是對各種物理現象進行歸納抽象的學科, 本身的理論是抽象的. 抽象的其中一個目的在於"剔除掉無關的信息, 將各類事物的相同點提煉出來".

然而辛幾何+哈密頓力學為這種抽象的理論提供了再次具象化的方法. 於是: 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物理現象被普通物理所抽象, 被看作是同一個抽象的東西; 然後再次被哈密頓具象化, 於是所有的東西便都成了葉子.


盧瑟福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世界上所有的科學,不是物理學,就是集郵。」然而他卻得了一個諾貝爾化學獎,還宣告了地質學家的勝利。


在所有的自然科學中,最「硬」、最能揭示世界本質的,無疑是物理學。換言之,如果物理學家與其他學科的科學家就某個科學問題發生爭執,一般都是物理學家笑到最後。


但凡事總有例外。物理學家也曾被其他學科的科學家狠狠地打過臉。其中最典型的被狠狠打臉的例子,就是英國著名物理學家開爾文勛爵。


開爾文勛爵原名威廉·湯姆森,1824 年出生在英國一個知識分子的家庭。他是一個神童,10 歲就考上了格拉斯哥大學,22 歲就當上格拉斯哥大學的教授。終其一生,他發表了 660 多篇科學論文。


更重要的是,他是熱力學的開創者之一,對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建立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此外,他還發明了後來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絕對溫標。這讓他成為 19 世紀最有名的物理學家之一。


除了在學術界享有盛名,湯姆森也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企業家。他成立了一家公司,專門生產和銷售自己發明的一種航海羅盤;很快地,這家公司就成為英國海軍最大的供應商,讓他賺了很多錢。


此外,他還成立了一家電力公司;所以他的家,就成為整個格拉斯哥市第一棟裝上電燈的房子。更有影響力的是,他領導著一家公司,成功地鋪設了第一條跨越大西洋的海底電纜。


由於在學術界和工業界的傑出貢獻,1892 年威廉·湯姆森被英國皇室冊封為第一代開爾文男爵(「開爾文」原本是一條流經格拉斯哥大學的河流的名字)。不過,人們更習慣稱他開爾文勛爵。


當然,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開爾文勛爵也曾擺過兩次烏龍。最有名的一次烏龍發生在世紀之交的 1900 年。在那年的一次演講中,開爾文勛爵公然宣稱物理學的大廈已經建成,剩下的只是一些修修補補的簡單工作。

雖然他提到在物理學的天空上還飄浮著兩朵烏雲,但是他認為那只是兩個用不了多久就能徹底解決的小問題。事實證明他大錯特錯。


在 20 世紀初,那兩朵烏雲變成了兩座全新的物理學大廈,即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這件糗事甚至被寫進了不少國家的初中課本,讓開爾文勛爵至今還受世人的嘲笑。


開爾文勛爵擺過的另一次烏龍就是他對地球年齡的錯誤估算。他是用熱力學的方法估算地球年齡的:假設地球最初是一個巨大的火球,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火球就由外向內逐漸冷卻,從而變成今天的樣子;而這個冷卻的時間,就是地球的年齡。


1862 年,他發表了一篇論文,宣稱地球的年齡在 2 億年到 4 億年之間。而到了 1897 年,他又發表了一篇論文,宣稱地球年齡其實是 2400 萬年左右。


可能你會覺得奇怪:為什麼兩篇論文的結果會有天壤之別?這是因為開爾文勛爵中途意識到,基於當時的物理學理論,太陽最多只能燃燒幾千萬年。所以他就修改了自己的理論模型,從而大幅減小了地球的年齡。


不過,很快就有一群意想不到的人跑了出來,毫不留情地打了開爾文勛爵的臉。


著名美劇《生活大爆炸》的謝耳朵(謝爾頓,Sheldon),一位相當自負的理論物理學家,很喜歡貶損除理論物理以外的學科。他特別瞧不起地質學,甚至公然宣稱地質學根本就不是一門真正的科學。


很明顯,他不太了解物理學史。因為跑出來懟開爾文勛爵的人,就是一群地質學家。


可能你要問了:「這群地質學家是怎麼計算地球年齡的呢?」答案是:通過觀察一些古老的沉積岩(圖 1.16)。


在地球上,有一種很重要的岩石類型,叫作沉積岩。沉積岩的結構是一層層的,越下層的沉積岩,年代就越久遠。通過研究某層岩石的沉積速度,就能計算出形成該層岩石所花費的時間;再把各層岩石的形成時間都加起來,就可以估算出形成整個沉積岩地形所花費的時間。那些地質學家就把這個時間,近似看成是地球的年齡。


圖 1.16 沉積岩


很多地質學家都用這種辦法估算過地球的年齡,而他們算出來的數字明顯大於開爾文勛爵公布的結果。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電子書查看完整內容

電子書

宇宙奧德賽:漫步太陽系

王爽

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社

¥33.00 會員免費


廣義相對論中允許有網路小說中的空間戒指存在[1](不考慮能量條件的話),

設度規 [公式]

其中 [公式] 為階躍函數,在戒指表面靠近裡邊一點以及以內的地方超級大,其他地方正常

(可以借雙曲正切函數構造出接近階躍函數的連續函數[2]

則體元為[3] [公式]

是平直時空體元的 [公式] 倍,不妨設 [公式]

這樣外表看起來(階躍發生在戒指表面以內) [公式] 的戒指內部空間高達 [公式]

增加 [公式] 的值就可達到介子那須彌的程度

參考

  1. ^a warp drive with more reasonable total energy requirements,1999
  2. ^The warp drive:hyper-fast travel within general relativity全文翻譯 https://zhuanlan.zhihu.com/p/69475588
  3. ^《微分幾何入門與廣義相對論》上冊P116


1)通常人們只聽說過6種夸克,即上夸克u,下夸克d,粲夸克c,奇異夸克s,頂夸克t,底夸克b。而實際上,由於6種夸克都有反粒子,還由於他們都可以有三種,這樣,就有36種不同狀態的夸克。這裡的"色",指的是"色力",指的是夸克之間存在著的非常強的相互作用力,因為假想每種夸克都可能有3種不同的狀態,故取原色"紅,綠,藍"而命名為紅夸克,綠夸克,藍夸克。

2)勻速圓周運動如果採取直角坐標系分解的話,在兩個坐標軸上的分運動是簡諧運動,和彈簧振子的水平運動有異曲同工之妙。

3)以太陽為參考系,如果考慮地球的運動,一幢樓房的運動速率在夜間比在白天的大。這是因為,在白天地球的自轉方向與地球的運動方向相反,而夜間則相同。

4)如果只考慮地球和太陽的引力,實際上這是個二體問題,即太陽和地球是繞著二者的質心旋轉的,並不是我們平常想像的地球繞著太陽做橢圓運動。但開普勒實屬幸運,他以不精確的數據得到了正確的答案,因為這個質心是十分靠近太陽中心的。順便說一句,二體問題很容易解出來,而三體問題是沒有解析解的。

5)如果把一力 [公式] 寫作 [公式] ,那麼問題來了,這力的單位是在 [公式] 中還是在 [公式] 中呢?答案是在 [公式] 中,因為你不妨假定有一個矢量也寫作上面的形式,如果其單位在 [公式] 中,則會與上矛盾, [公式] 不可能同時帶兩種單位。

6)有一根粉筆,如果扔出去,大概率會折成3截。這是由於粉筆在扔出去的時候,既有平動又有轉動,並且它會和地面發生碰撞,計算一下,可以發現這個規律。

7)物體的質心和重心不是同一個概念,但當物體比較小,或者相對小的時候,人們通常把二者認為在同一位置。但物體較大時,則不能這麼看,這是因為在計算物體重心的時候,要考慮到重力場分布的均勻性

8)物理書有時候可能會給我們一個錯覺,感覺法拉第的數學水平不高,而實際上大多數的人是不能達到他的數學水平的。

9)從宏觀上講,宇宙是往混亂的方向走的,即宇宙是熵增的。但是,我們人是逆熵的,因此我們要好好的度過我們的年華,不負這自然賦予的能力。

10)假使我講的能使你對物理髮生一點點的興趣,我也就滿足了。而如果拿這些事實去炫耀,不能究其理,我算是在此處無話可說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