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式,那已生育的女性怎麼改變這種模式呢?題主本人打算丁克 但是也想問問這樣的問題


謝邀。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其他的答案都說了很多。我主要是從提升父親參與親子閱讀的積極性角度來談這個問題,我覺得其他的問題也可以從中有些啟示。

答案略長,第一部分的內容是鋪墊,可以從第二部分的黑體字看起。我曾經專門寫過文章,談論這個問題。(《想讓孩子不「坑爹」,做爸爸的就要讓孩子敢「拼爹」!》(珞珈小徑))


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讓黃磊和他的女兒多多刷了屏。很多網友感嘆,多多實在是太女神、太聰慧。

這個小女孩會樂器,善配音,甚至能夠翻譯英文繪本。不僅僅是因為她有一個很棒的媽媽,也因為她的爸爸善於教女。

這個小女孩會樂器,善配音,甚至能夠翻譯英文繪本。不僅僅是因為她有一個很棒的媽媽,也因為她的爸爸善於教女。

黃磊有兩個女兒,面對二胎問題,他跟多多說:多多大,就是要承擔更多的責任。提起「早戀」,他說如果自己的女兒15歲戀愛很正常,「懵懵懂懂」的感情很美好,並不硬性阻撓。他還帶著女兒環球旅行、參加親子節目……可以說,黃磊這個爸爸,做的盡職盡責。

黃磊和多多的故事說明了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想讓孩子不「坑爹」,做爸的就得讓孩子敢「拼爹」。

「拼爹」,拼的是什麼?拼的不是爸爸有沒有權、有沒有錢,而是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的「教育力」!也就是:爸爸有沒有意識參與到家庭教育中,有沒有能力做好家庭教育!

所以呀,一個負責任的爸爸,要好好加入到對孩子教育中。孩子長大了,如果教育的好,你就不用擔心孩子一遇到事情,就說出「我的爸爸是李剛」來「坑爹」。相反,當你有難處時,孩子會很貼心的說出:「別擔心,爸爸,你還有我」。


說了辣么多,爸爸如何參與的家庭教育來呢?和孩子一起遊戲、旅遊當然都是教育的方式。不過今天,我們還是來說說童書閱讀。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寶媽反應爸爸不願意給孩子講童書,爸爸一讀書孩子就雞飛狗跳。

真實的原因可能是沒有選擇好合適的童書。如果童書選得巧,爸爸願意讀,孩子願意學。

那麼,如何挑選適合爸爸和孩子一起閱讀的書籍呢?我覺得可以從兩種類型的童書開始:

第一,挑選雙方共同成長型童書。這類書以講述爸爸和孩子的親子關係為突出類型。爸爸在讀這些書時,知道優秀的爸爸該如何做;孩子在讀這些書時,體會如何更愛自己的爸爸。

第二,挑選貼合爸爸性格的童書。有本書叫《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說的是男女在性格方面的差異。的確,相對而言,爸爸理性,媽媽感性。讓爸爸和孩子共讀科普類、動手類讀物,一般比和媽媽閱讀效果更好。

知道了這兩點,再把握住常規選書時應當注意的童書的內容性、孩子的興趣特點等因素,爸爸和孩子的共讀想「雞飛狗跳」都難。


具體有哪些書可以選擇呢?我們來看看第一類:我把它稱為:以父愛為主的「共同成長型」童書。

每個孩子在不同年齡段所看的書籍應該是階梯式的,不過我覺得這類書基本上是可以常讀常新的。

《我的爸爸》

作者: Browne, Anthony

出版社: Farrar Straus Giroux

出版年: 2017-7-1

著名插畫師安東尼·布朗的這個系列的繪本大名鼎鼎。爸爸穿著睡衣的形象在西方世界深入人心。作為人物形象。這個爸爸絕對不是那種「帥」的,但就是這樣的爸爸,讓孩子覺得更真實。

繪本里的爸爸超級強大,不怕大灰狼,能在父親們的田徑比賽中輕鬆的獲得第一,還像房子一樣高大,像泰迪熊一樣溫柔。最後的一句畫龍點睛:「他愛我,而且永遠愛我」。

《我的超級英雄》

作者:[澳] 克里斯·歐文 / [澳] 莫伊拉·考特

出版社: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版年:2017-03

這是一本把父愛、動物科普和美國漫威動畫人物結合起來的繪本。

繪本中動物很有英雄感,帶著英雄眼套,穿著英雄盔甲,然而卻實際上隱喻的是爸爸。繪本還對不同動物的習性進行了科普,在親子教育的同時還能有別樣的知識收穫。

整本繪本很有韻律感,每隔幾頁就會有一個閉合的大紅「門」,翻開都是孩子和父親的那些暖心瞬間。比如「在他背上,我能看見最瑰麗的彩霞。」

《小豬佩奇》

作者: 英國快樂瓢蟲出版公司

出版社: 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

譯者:苗輝

出版年: 2013-5-1

嚴格說,這套書並不是一本專門講父愛的書。但豬爸爸對女兒佩奇和兒子喬治的愛全都在每個故事的字裡行間,它「無為而治」的教育方式更是讓人受益匪淺。你看,雖然跳泥坑很臟,但豬爸爸還是願意和孩子一起跳。


第二種類型我們再來看看科普和動手類童書。

相對來說,這類書的選擇和年齡貼合度要比第一類更高一點。這裡只做一個舉例,沒有考慮年齡的因素。

那些重要的事兒——DK幼兒百科全書

作者:英國DK公司

出版社: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出版年: 2017-7-1

一直覺得中國大百科全書引進的DK書籍質量和內容都是杠杠的。

看了很多dk的科普書,覺得還是這本最好。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恰到好處,插圖和排版風格比較養眼。同一系列的還有一本兒童百科,叫做《DK兒童為什麼?你知道!》,相對這本內容多了些、深了些。說是幼兒百科,但其中涵蓋的很多知識點,我這個科班出身的中年媽媽都不知道。

其實,一本百科全書可以在不同的時間段發揮不同的作用。比如孩子如果還小,那麼爸爸可以拿著這本書和孩子認識裡面提到的動物、植物、水果等;孩子稍大一點,可以給他講述其中的知識點;孩子如果再大一點,有了更多的知識需求,還可以作為一個索引去了解更多的知識。

《星座百科》

作者: 英國DK公司

原作名: Starfinder For Beginners

出版年: 2018-5

又一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的專業類書籍。推薦這一本,是因為這是一本父子(女)互動性很強的書籍。書中不僅僅有星座的傳說和科普,更重要的是告訴我們了觀星路線,爸爸們完全可以在秋天或者春天的夜晚帶著孩子其樂融融的觀星。同類的書籍也有很多,比如《點亮夜空的星星》、《飛向太空》等。我個人比較喜歡這一本,看個人口味選擇一本就好。

全書使用的方式簡單易行又很具體,是標準的科學探索模式,而且用複習的方式幫助我們虛擬環境實現星座的定位和尋找。讀完了以後,發現自己真的能在漫天星斗中找到星座了,滿滿的全是成就感。如果天氣不好,現在手機也有很多軟體APP,也可以根據書中的觀星路徑在APP上模擬實踐。

《寫給中國兒童的昆蟲記》

作者: [法] 亨利·法布爾/著 / 季海東/改編 /米笑等/繪

出版社: 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

出版年: 2018-5

我超喜歡的一套書。原作是大名鼎鼎的小學指定閱讀書目,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的專著。這套書進行了改編,以偵探小說的形式講述關於昆蟲的那些事兒。插畫也美得不要不要的。

法布爾的《昆蟲記》國內有不同版本,原作以通俗易懂出名。但是不管再出名,畢竟涉及到「科普」二字,孩子們有沒有興趣讀下去還真是兩說。爸爸帶孩子讀這套改編版的書籍,書籍中有精美的插畫,故事絲絲入扣高潮迭起,孩子們感覺興趣盎然,自然而然的就吸收了書中的知識。如果做的再功利點,教孩子寫寫思維導圖、讀書筆記整理知識,就可以避免孩子們關注情節,可能會忽視與主線相關內容的小知識的問題。

讀書這回事,當爸媽的得多用心。當媽的挑書合適,當爸的樂於配合,孩子形成讀書的習慣。不亦樂乎?

歷史相關文章:

我願意陪你觀星,你願意嗎?

小小昆蟲,亦可大觀

《我的超級英雄》|致敬每一位超級英雄

關於早教的相關書單

世界正在狠狠獎勵那些參與好好育兒的爸爸


夫妻關係是家庭的定海神針。

把喪偶式婚姻解決了,育兒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怎麼解?

先給你的男人分分類:

主要分兩種男人:一種是無良型,已經壞到一定程度,像殺妻騙保、吸毒家暴、反社會人格障礙等等,想要影響他,可能轉世投胎來得更快一些。

一種是身邊常見的、不好不壞的男人。

我們想要影響的當然是第二種。

既然是想要影響,那肯定不能站在對立面去聲討男人,因為我們都知道,想要讓一個人儘快離開,一味的指責抱怨就可以,而且還沒有負作用。

我相信這也不是女人們想要的。

我們想要的,不過是男人能用我們想要的方式對待我們。

指責或聲討並不能根本性的解決問題。還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心,把他們越推越遠。

那在找到解決辦法之前,我們先來試著找一找問題發生的源頭:

  • 男人關注整體,女人關注細節?是因為情感需求與大腦差異?

男人思維更偏於理性而且比較關注整體,而女人更關注細節,對安全感和控制欲的需求非常強。這也能很好理解為什麼操心補習班作業功課的以媽媽居多。

而且,女人比較感性,需要交流和陪伴。就比如女生上學時,去衛生間常常都要手拉著手嘰嘰喳喳結伴一起去,男生這樣,你不覺得畫面過分美麗嗎!

在生理方面,由於男生的左右腦之間的聯結不多,所以很少把自己的情緒通過語言表達出來,而女性則相反。不僅如此,吵完架後,男生可以很快恢復情緒,而女生卻不行。

這是血清素的問題(一種有助於振奮心情,防止情緒低落或抑鬱的重要大腦化學成分)男生製造血清素的速度比女生快52%,簡單來說就是他消氣比你快。

男人呀,連老天都如此幫他。

所以,了解這種生理性差異之後,男性就不用再埋怨女性啰里啰嗦說個不停,女生你也不要再指責男生不在意自己。

  • 社會環境

由於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即使時代發生改變,女性也和男性一樣工作,但人們潛意識裡還是覺得養育孩子是母親的事。父親努力工作能養活家庭就是盡職盡責了。

說說看,你小時候是不是也被家裡大人洗腦過。

還有,快速發展的社會,不斷膨脹的慾望和攀比心理使得大部分人時刻都處於高壓之中,尤其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在愛的部分連自己都吃不飽,哪裡有多出來的愛去為別人著想呢?

說完原因,我們來想想,有沒有解決之法。

1、在合適的人身上滿足需求

長時間的閑聊、逛街這些女人比較愛做的事找閨蜜就好了。

畢竟你們身上有相同的需求,可以相互滿足。

還能交流一下,哪家打折力度比較大。既陶冶情操了又放過了丈夫。

體力活、勞神動腦的活,男生們願意做的話找他們接盤就好了。

曾經聽過一段印象深刻的採訪,她是一位作家。丈夫非常愛她。

觀眾問她婚姻幸福的秘決是什麼?

她說:「我從來不用違背男人本能的方式去證明自己值得被愛。「

2、尊重本能,靈活調整

你知道嗎?男人很多時候不做為,其實與女性本能的控制欲和安全感有關。

控制欲與安全感帶來的是對伴侶高標準、高要求。

通常這些很容易激發人本能的拖延心理,如果再加上不被看見和認可,你想要讓他做事就更難了,回想一下你小時候寫寒假作業就能理解了。

有一次,表姐讓姐夫做牛排,很少做牛排的姐夫忘了把它敲松。

牛排上桌後,又硬又咸,姐夫眼巴巴的等著評價,結果表姐當著我的面從下鍋到裝盤大公無私的點評了一番。

我看著姐夫的表情從期待漸漸的變成沒有表情。

你看,如果你意識不到這些差別,雙方的誤解就會越來越深,直至把婚姻推入絕境。

建議暫時放低要求,鼓勵他們參與到家庭生活當中,並適當的肯定他們的付出。同時接受他們暫時做得不夠好的事實。

初期讓他們先做一些相對簡單的;比如:接送孩子、擦下桌子、掃掃地等增加他們對家庭的參與感,等熟練之後再持續增加。這樣你就能慢慢解放了。

人都是需要被需要的和重視的,特別是在家庭生活中。這一點不分男女。

3、調整我們的溝通方式,男人有時候可能不太會「轉彎」。

比如我們經常聽到的笑話,女人讓她男朋友洗碗,等他洗完,結果發現他真的只是把碗洗了,盤子還放在那裡,連桌子都沒有擦,甚至調料盒都沒有蓋上。

從這點不難看出,男人更能聽進具體的要求。

所以我們在與男人溝通需要的時候,一定要簡單、直白且數量化。

比如希望他們幫忙洗碗,就要直白的表達:「老公,我今天覺得好累,希望你能幫我洗今天的碗筷。」

不要用抱怨的方式來表達:「我這麼累,你都不知道幫我洗下碗嗎?」

感受一下語氣,換做是你,是不是本來想洗也會不想洗了。

老話說得好,嘴甜的孩子有糖吃。

講到這裡,很多人心裡可能就不平衡了,又不是我一個人的家,憑什麼要我去適應他,哄著他,我也很辛苦呀!

對呀,好不公平哦!

講到這裡,給你分享個小故事:

有兩個和尚要一塊為城區的廟宇抬水。

路上他們遇到很多問題,比如總是出現洒水、站在後面的人總是看不到前面的石頭老是摔跤。

他們叫苦不迭,因為如果日落之前沒有進城,不僅要在外面露宿,而且廟宇因為沒有足夠的水,無法正常運轉。

其中有一個和尚經過觀察、學習、總結,只是能恰到好處的避開誤區,和同伴輕鬆按時完成了任務。

那麼,你更喜歡哪個和尚呢?

4、擁有成長性思維,找到彼此最舒服的相處方式,為幸福加分!

只有不斷學習,深入的了解對方和自己,並找到雙方都舒服的相處方式,才能擁有持久的親密。

就像心之助目前正在做的事一樣,幫忙學員真正了解自己和對方,用專業的心理諮詢技巧給那些在婚姻中迷茫、急需找到出口的女性朋友提供一個新的可能性。

當然,世界正是因為有男人和女人那麼多的不同點,才能相互吸引、互助與合作,共同構成豐富、獨一無二的婚姻生活。

大家都對喪偶式婚姻深惡痛絕,但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我們的需求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我們現在正面臨從安全需求過渡到更高層次,以前,男人們為了掙錢養家,可能一年都回不了一次家,大家也覺得理所當然。

可現在它發展成為了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其實這也是社會發展越來越好的信號。

抱著這種理性認知,並且持續的學習和實踐,幸福就是你的啦!

更多情感實操方法@心理諮詢師盧悅

如何看待女強男弱的情侶關係??

www.zhihu.com圖標有哪些道理是你結婚後才明白的??

www.zhihu.com圖標

——心有助,不孤獨——

心之助(xinzhizhunvxing)專註於親密關係和提升自我領域,這裡有專業的情感諮詢師免費為你答疑解惑,添加助理微信:Xinzhizhu010,桃子老師會幫你預約免費諮詢喔!婚姻情感問題也歡迎給我私信!

本文心之助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不錯先生跟我同齡,騎行愛好者,肌肉結實,膚色健康,年輕時很像王學兵。


多年來,辦公室里坐的多是女生,桌子上堆滿了五顏六色的零食、文具和滿是少女心的小擺設。他勉強開闢出自己的領地,規規矩矩地整理好,收納有序。


一起春遊,燒烤,扎帳篷。他體力好,手也巧,一個雞翅烤得金燦燦的,調料塗抹得均勻。一堆女生圍著,強忍著喜歡調戲他:「你這種男生,娶回家該多好。」


他聽了,嘿嘿一笑,說:「看起來不錯。」——這是他的口頭禪,我常覺得這是他對付世界的武器。


果然,女生們聽了這句話,意興闌珊,恨恨地說:「你這麼笑,一臉褶子,看上去像范偉!」


不錯先生的女兒降生時,我也才當媽半年。他跑來聊新手爸媽經,我一副過來人的姿態,自以為是地念叨:當媽媽有多辛苦,你們這些當爸爸的啊,哪裡操得了這份心。沒聽說嗎?世界上有種睡眠,叫作「嬰兒……爸爸般的睡眠」。


他一如既往地嘿嘿一笑,等我說得差不多了,忽然沒頭沒尾地說了一段:


「我前幾天給女兒寫了一封長信。


「好像從來沒有給女生寫過這樣的信。但是你知道嗎?除此之外我不知道還能做什麼。在那個家裡,我像個外人,完全插不上手。


「我想那就別添亂了吧,回去工作,多掙點錢給女兒讀書用。然後我就變成婦女公敵了,被老婆、丈母娘、我媽,還有全世界的女性指責。


「應該有人關心一下我們這些新手爸爸。怎麼做都是錯。」


我聽了這幾句話愣住了,大概是我太習慣他的「看上去不錯」,明明一直插科打諢地活著,幹嗎忽然這麼嚴肅!


「小核桃醒了,要去餵奶。」我逃跑一般結束了對話。


那天小核桃剛好半歲,我帶著他跟爸媽一起回老家已經住了快兩個月。臨走時,老公哭喪著一張臉,為難得要命。


「我捨不得你們。」


初為人父的這幾個月,他自己也像個孩子,看什麼都新鮮,晚上八九點下班回來,盯著沉睡中的小嬰兒左看右看。長輩路過房間,常常笑他:「你雙手抄著褲兜,這是來家裡做客嗎?」


我失眠得厲害,他提出晚上親自帶孩子。這位新手爸爸換尿不濕要十幾分鐘,我跟著醒來,在一旁寒磣他:「等你這片換完,又要換下一片了。」


半夜核桃哭,他迷迷糊糊爬起來,半天沒弄明白髮生什麼事兒了。我早已經驚醒:「我來吧,幾分鐘的事兒。」忍不住一臉嫌棄。


在那幾個月里,月嫂負責嬰兒的吃喝拉撒,爸媽負責照顧我的衣食,我負責產奶。帶孩子回老家時,眾人對著被留在原地的新手爸爸說:「你這段時間自己好好休息……你白天那麼忙,睡不好怎麼行。你也幫不上什麼忙,還跟著操心。我們會好好照顧小核桃的,很快就回來。」


那時還沒有「喪偶式養育」這個詞,身邊的所有人都覺得正常。「男人就是不擅長照顧孩子啊。」一句話,死死封住了所有人的可能性。


是不錯先生的幾句話,給我當頭一棒。


「我們是怎麼變著花樣把爸爸趕出了養育孩子的領地的?」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電子書查看完整內容

電子書

不焦慮的父母,更自由的孩子

崔璀

磨鐵出版社

¥18.00 會員免費


我們家算半個「喪偶式育兒」,老公在家能幫幫忙,但他經常出差,有時我會開玩笑說我是「單親媽媽」。可氣的是,親戚朋友都覺得我老公挺照顧我和孩子。

什麼是「喪偶式育兒」呢?是指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父母一方的顯著缺失。

基本上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父母一方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另一種是,父母都在身邊,缺少一方的情感關懷。

上面這個例子就是典型的「喪偶式育兒」,比對一下,你家是「喪偶式育兒」嗎?

我們一直以為,中國傳統的家庭觀念是「男主外女主內」,其中母親自然要承擔孩子的方方面面,包括衣食住行、學習、健康、娛樂;父親只負責在外面賺錢,供妻兒花。

這樣的家庭分工,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父母的負擔,但卻給媽媽們帶來很大的壓力。對於媽媽來說,誰還不是自己內心還是個寶寶,就要承擔得起另一個寶寶的重擔。

對孩子而言,缺少來自父親的關懷和影響,會造成性格上的不健全和情感上的缺失。

中國的大多數家庭,都是「喪偶式育兒」,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媽媽們不僅承受著身體的疲憊還承擔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因為,她們一邊感覺自己辛苦、無助,另一邊又告誡自己這是必須要經歷的,為了孩子自己必須要承擔。有時候「為母則剛」這句話,只是媽媽們無奈的自我安慰罷了,它帶來的不只是嘉獎和鼓勵,更多的責任和壓力。

所以,媽媽這個群體,更需要社會的重視、關懷和幫助。

1、「媽媽」是不是沒有價值的「職業」?

我經常帶著孩子在外面玩,偶爾和帶娃的爺爺奶奶閑聊,總是被問到「年紀輕輕的怎麼不去上班?」有些朋友知道我在家帶娃,也不免覺得可惜,也有親戚朋友直接勸我:你把孩子放家裡給婆婆帶,你去上班掙錢多好?

全職帶娃在有些人的觀念里就是「無業游民」。相比於全職媽媽,一個職場女強人更讓大家欽佩。即使媽媽們很辛苦,其價值仍然得不到社會對等的認可。大多數人認為,女性上班才能實現自我價值。這是「喪偶式育兒」的一個原因。

放在生孩子前,我也沒想過要為了孩子放棄工作。在新時代女性精神盛行的今天,經濟獨立、有自己的事業,才是被推崇的。誰都不牢靠,只有靠自己,女性能在社會上立得住的唯一途徑,就是經濟獨立。我深受這種思想的影響。這都沒錯,我現在也是這麼認為,但我同時也明白「全職媽媽」就是一份工作,全職媽媽可能沒有在職場帶來價值那樣直觀,但它帶來的價值更深遠。因為對孩子的教育,決定一個家庭的走向,決定了一個家庭走的有多快走的有多遠。

更多的人不理解媽媽的重要性,是因為沒有正確對待孩子的教育。尤其是老一輩的人,更注重孩子吃得飽穿得暖,孩子的教育基本都依賴學校。其實,學校教育只是孩子教育的一部分,在孩子幼年時期,家庭教育更重要,只有學校和家庭配合,才能教育出更有未來的孩子。

需要區別的是,帶孩子並不只是照顧孩子的衣食住行。不管是全職媽媽還是在職媽媽,都要不斷的學習教育孩子的知識,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塑造孩子的優秀性格,提升孩子創造和愛的能力,從而教育出自立自強、責任擔當、健康快樂的孩子。

另一方面,再成功的人生最終都要回歸家庭。當你年邁時,不一定會為了曾經賺幾個億開心,但會為了孩子家人的笑臉而幸福。家的味道,在歲月的長河裡,才是最令人回味無窮的。一個有愛的家,不僅是孩子的樂巢,也是爸爸們加油站,事業的成功並不代表幸福,而有「人情味」的家,才是爸媽及孩子最終的歸屬。

孩子的教育及家庭的幸福,才是無價的。那麼這項工作,只是「媽媽」的事情嗎?

2、帶娃是不是只是「媽媽」的事情?

很多男人不明白:「女人就在家裡帶帶孩子做做家務,有什麼好累的?我在外面上一天班,難道回到家不應該被伺候嗎?」說這樣話的男人,就應該給他一個機會,讓他在家帶一周的孩子,體驗一下「媽媽」的感覺。男人以為帶孩子不就是玩玩玩、吃吃吃,誰還不會似的。孩子出門要準備很多東西,對他們來說就是把娃抱出去而已。

我偶爾周末出門一趟,讓老公帶孩子,回來就向我抱怨自己什麼事都沒幹成,小傢伙又纏著他怎樣怎樣了,帶娃好累。我家兒女還是比較乖的,自己會玩,但好帶也不代表帶著不費勁。

在更注重教育的今天,帶娃從來不是一項輕鬆的活,親身經驗告訴你,帶娃比上班累多了。我一個閨蜜的弟媳,自己帶了一年娃,過年回到家直接情緒崩潰,再也不想帶娃了。我一個人帶娃,有段時間孩子他爸一直出差,直觀的感受就是沒有自己的時間,也沒有一刻喘息的空間,身體上很累精神上都很壓抑。帶娃期間病都不敢生,自己生病了沒有人照顧,還要照顧一個嗷嗷待哺的孩子,手受傷了也要硬著頭皮做家務。有一刻我就在想:「母親偉大嗎?母親是被偉大!」

有人說了:你看國外一個人帶幾個娃,也沒有讓父母幫,不也帶的很好?

拋開國外的各項社會福利,爸爸們非工作時間比較多,是帶娃最好的幫手。養娃從來都是一個家庭的事,而不僅僅是媽媽的事,即使是全職媽媽,也不能所有關於孩子的事都自己處理。雖然現在社會爸爸們的主要分工是賺錢,但養育、教育孩子是爸爸們的基本責任。

首先,爸爸這個角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古語云:「子不教,父之過」。在中國幾千年文化中,在教育子女方面,父親是最重要的角色。即使在今天,爸爸們能教給孩子不一樣的東西,比如勇敢、探索等。著名的心理學家格爾迪也曾說過:「父親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

其次,孩子需要爸爸的陪伴和關懷,爸爸的關愛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有些爸爸們說自己工作很忙,沒辦法照顧孩子,而美國總統奧巴馬不管多忙,每天都會陪女兒吃晚飯。他曾說,他最自豪的事不是當上了美國總統,而是在長達21個月的選戰中,他沒有錯過一次孩子的家長會。有多少人比美國總統還忙?

在「喪偶式育兒」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性格總有缺陷,「媽寶」、「戀母」都是其具體表現。

3、「媽媽」要不要有自己的生活?

要,很需要。

當一個人沒有了自己的生活,所有的事情都是為別人而做,那麼他就會很期待別人的認可和回報。一旦結果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就會患得患失、情緒不穩,就會覺得自己很委屈、壓抑,甚至是抑鬱。而媽媽在情緒不好的情況下,很難照顧好孩子,也很難給與孩子正確的行為引導。

借用知乎網友張奶油一句話:「大家習慣性的把母親推到了一個很高的位置,媽媽就必須天生自帶母性,必須為孩子付出生命,必須義無反顧的犧牲一切照亮孩子,只要孩子過得好就心滿意足。如果做不到這一切,就是不對的。可是,在成為母親之前,她也是一個獨立的人,也會有自己的夢想,有選擇的權利的。」

這些年媽媽自殺事件頻頻發生:

2017年1月,湖南湘潭一位31歲的媽媽抱著2歲多的兒子和幾個月大的女兒跳樓自殺;

2017年9月,山東濟南一位28歲的媽媽帶著八九個月大的女兒在家服毒自殺;2018年5月,一位36歲媽媽在有8個月身孕的情況下服毒自殺,留下兩個年幼的女兒;2018年6月,長沙一位31歲的媽媽從26樓跳樓自殺,留下兩個年幼的孩子;2018年7月,河南洛陽一位女教師帶著大女兒一起自殺身亡;……

媽媽都快成為高危職業了,這些媽媽為家庭付出了全部,卻得不到情感的慰藉和生活幫助。他們對生活失望透頂,又無力改變,最終抑鬱甚至是自殺。

面對媽媽們的困境,一方面我們希望社會及伴侶給與更多的關注及幫助,另一方面我們更要「自救」。我們是媽媽,但首先我們是人,是人就有需求,不正視需求就會出問題。試想,一個喜怒無常的媽媽能教出性格很好的孩子嗎?所以,為了孩子媽媽們也應該有自己的生活,看看電影、與朋友聚聚會,學習自己想學的東西。生活過的有意義,你的快樂也會傳遞給孩子。

孩子遲早要離開,不要等到孩子離開的那一天,忽然就沒有了生活的意義。媽媽們要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同時也要有自己的生活。

「喪偶式育兒」對於媽媽來說,毀人生;對於孩子來說,毀未來;對於家庭來說,毀幸福。

微信公眾號:樂媽派

一個致力於提升「媽媽力」的團體。


花些小心思 找回育兒門外的爸爸

先來講一個有趣的小故事。

1952年,科學家在研究靈長類動物的行為特徵,在一塊獼猴的棲息地做了仔細的觀察。

科學家將一些番薯扔在沙灘上,猴子們喜歡吃番薯,但是討厭番薯上的沙子。

一隻一歲半的小猴子先發現,可以用海水把番薯洗乾淨。但是,猴子們沒有專門的語言來傳遞這個方法,那如何傳播給更多的猴子呢?

科學家們繼續觀察,首先學會這個方法的是小猴子的媽媽,因為媽媽的目光總是追隨著它。

媽媽又把這個方法傳給了小猴子的哥哥姐姐,因為它們時刻都注意著自己的媽媽在做什麼。

接下來,猴媽媽的這些孩子們傳給了一起玩的小夥伴,再接下來,這些小夥伴的媽媽們也學會了,可以傳給自己的幼崽。

於是,在整片的棲息地里,其他猴子都學會了這個新方法,除了十三隻公猴!他們依然吃著帶沙子的番薯。

這個關於猴子的啼笑皆非的故事,被記錄在了《教室里的靈長類》一書中。

很多寶媽,是不是也在經歷著像猴子一樣,感覺孩子自己一個人在養,爸爸缺位的生活呢?

01 爸爸去哪兒了?

寶媽們聚在一起聊的話題,除了孩子和化妝品,應該就是家裡的「甩手掌柜」了。

和閨蜜們好不容易聚在一起,一定要吐槽吐個夠。情況嚴重的,可能覺得自己正在經歷著喪偶式婚姻。

我們的社會現實,還做不到像冰島的爸爸們一樣,有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一邊陪伴寶寶,一邊領薪水。

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依然在很多人的心裡紮根,但不表示爸爸只應享受孩子成長的喜悅,而不承擔成長路上的瑣碎和家庭的責任。

其實,很多爸爸不是不想照顧孩子,只是笨笨的不知道如何與孩子相處。如果讓寶寶和他們獨處,可能沒過多會兒就大眼瞪小眼了。

比如孩子哭了,抱起來還是哭,他們不知道原因,又沒有辦法,只能去找媽媽;讀繪本時,覺得那些圖片都很簡單,故事都很傻,只是他們沒有意識到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待書本和世界。

寶媽們需要做的,不是埋怨,吵架,而是引導他們,有的時候甚至需要手把手教他們如何照顧孩子,和孩子玩耍,幫助他們克服心理距離,拉進爸爸和孩子之間的距離,而不是單純的做他們之間的橋樑。

02 把爸爸拽回來

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則,對寶爸也可適用。

比如給孩子讀繪本的時候,可以讓爸爸一起參與進來。

有一次給小島讀《從頭動到腳》的繪本,我在跟小島說,「這個是企鵝,它在轉頭,那什麼是轉頭呢?我們讓爸爸演一下好不好?」

爸爸就很配合的轉了轉頭,後面讀的過程中也一直是這樣的模式,小島看看我,又看看爸爸,笑的咯咯咯的。

同樣,在和孩子玩耍的時候,也可以想辦法讓爸爸參與進來。

有一次我在跟小島玩積木,跟他講這個積木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然後讓爸爸拿著這些講過的積木堆一個形狀,跟小島說:「我們讓爸爸堆一個動物園好不好?」這樣爸爸可以不用說太多的話,也可以陪伴寶寶。

有些時候,真的需要手把手的教爸爸怎麼陪伴孩子。

有一次,我讓爸爸給小島讀繪本,但是爸爸一言不發的在那邊翻書,空氣特別安靜。

然後我便提醒說你要跟他講一下這一頁裡面都有些什麼動物,它們在做什麼,故事是怎麼發展的,可以放手讓他自己去翻書,你只要講就好了。

於是,爸爸便試著開始講書里的動物,故事情節,小島也變得活絡了起來。

所以,與其花時間在無意義的抱怨和無止境的爭吵中,寶媽們不如想想辦法,主動拉自己的老公參與育兒吧!

03 發揮爸爸的長處

爸爸在某些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比如體力運動。在打鬥遊戲中,通常是孩子最好的遊戲對象。

適度的打鬥遊戲,比如摔跤,對孩子的成長是有益處的。爸爸會掌握分寸和力道,又能讓孩子享受到遊戲的樂趣。

還有各種球類運動,小島不喜歡玩球,球從腳邊過,從來都不看一眼。但是有一次,爸爸轉球給他看,小傢伙看的津津有味的,還和爸爸玩起了擲球和接球。

這些只屬於他們兩個人的連接,會讓爸爸欣喜異常,也可以增加爸爸育兒的信心。

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小驚喜,是需要在一次次的陪伴中發覺的。

寶爸肯定也不想錯過這些驚喜的瞬間,在慢慢融入育兒的過程中,會收穫越來越多的驚喜,便願意花更多原來刷手機的時間來陪伴孩子,形成了這樣的良性循環,不僅對孩子有益,整個家庭關係也會變得更和諧,融洽。

爸爸去哪兒了?其實爸爸一直都在,只是很多時候找不到開啟親子關係之間的鑰匙,寶媽們,主動把鑰匙遞給他們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