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43208799?share_medium=androidshare_source=copy_linkbbid=XYF7BB6F5C3ED231F71493208F7BB02990783ts=1549986987502


視頻中關於林丹十幾年動作改變主要有三個:架拍時手臂的夾角、架拍時肘部和拍頭的高度、起跳後腿部的夾角,見下圖。

一、動作變化全知道

為了更好的驗證視頻的觀點是否屬實,第一步先確認動作的時間點,然後收集足夠多的素材,並加以比對。

1)動作對應時間

我們知道整個揮拍過程包括:架拍、引拍、揮拍、收拍四個部分。

視頻中的三個動作實際上分別對應了不同的揮拍時間點肘部的高度變化對應的是起跳準備的時間點(架拍前、起跳前);而手臂的夾角腿部的夾角變化則是對應起跳後開始倒拍的時間點(架拍後、倒拍前)。

2)起跳準備全對比

想要準確的對比動作的差異,就需要在統一的時間點截取對應的動作,以觀察是否如視頻所述之變化,首先來看起跳前的準備動作(起跳前、架拍前),見下圖。

可以看出,拍頭的高度大概從06年開始下降到了胸口,09年下降到了腰部,而13年拍頭更是降到了腰部以下,似乎有點不想把拍子拿起來的意思;同時,肘部的高度也越來越低,手臂的夾角也越來越大。

3)倒拍準備全比對

再來看一下倒拍前的準備動作(起跳後、架拍後),見下圖。

可以看出,03-04年期間,小臂有明顯的上揚打開夾角的跡象,05-08年期間手臂夾角有明顯變小夾緊,09年之後,夾角再次打開,但小臂並沒有上揚;腿部夾角僅能大致判斷早年間更小一點,但沒有明顯差異。

4)對的時間,遇上伯樂

根據上述的對比,可以看出林丹動作上的變化主要發生在起跳前的差異,而起跳後的差異主要表現在05年之前,可以說改變最大的是在05年到09年,分別是在兩屆奧運會之後。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奧運週期林丹動作上的變化或許是因為04年湯仙虎離開國家隊,雖「退」而不「休」,並在之後更多的側重於林丹的訓練,這其中是否有著一定的關聯性,也許只有林丹自己知道了。

更有意思的是,05年之後林丹開始改用反手發球,而李宗偉早就採用反手發球了,似乎這個時期對於林丹有著特別的意義。下圖為2006全英公開賽比賽截圖,林丹分別用了正手和反手發球。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國羽其他教練一無是處,畢竟國家隊不只有林丹,只是林丹在合適的時間遇到了伯樂。

為了方便後文的理解:

03-04年稱之為早期(出道期);

05-08年稱之為中期(成長期);

09-13年稱之為後期(巔峯期);

13-18年稱之為末期(衰退期)。

二、基本動作分析

瞭解林丹動作上的變化和時間點之後,還需要了解肌肉的情況,我們知道動作是肌肉收縮做功,想要更好的發力首先要將肌肉拉伸,那麼第二步就需要梳理一下三個動作分別拉伸了什麼肌肉以及對應的揮拍動作又是怎麼樣的。

1)手臂夾角變化

小臂夾角小(屈曲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拉伸;反之小臂角度大(伸展時),肱三頭肌收縮,肱三頭肌拉伸,夾角變大時兩個肌肉均處於較為放鬆的狀態(60度至120度之間)。

對應的揮拍動作為向上擺小臂

擺臂是小臂伸展,那麼先屈臂拉伸三頭肌顯然是為揮拍擊球做準備,這一點與林丹中期的架拍動作吻合(小臂夾角60度,甚至更小),也就是說架拍時小臂夾角過大似乎是錯誤的動作

(起跳前:早中期角度小、後末期角度大)

(起跳後:早期角度大、中期角度小、後末期角度大)

2)肘部高度變化

抬肘時,三角肌收縮,背闊肌、三頭肌、胸大肌拉伸;反之不抬肘時,三頭肌、背闊肌、胸大肌收縮,三角肌拉伸,大臂自然下垂時,各肌肉相對放鬆(與身體夾角30度左右)

對應的揮拍動作為向上擺大臂:

大臂的擺動需要提前抬肘拉伸胸肌,這一點與林丹早期架拍動作吻合,也就是說架拍時要盡量讓大臂抬高並展肩,這似乎也沒有問題。

(起跳前:早中期抬肘高、後末期不抬肘)

(起跳後:早期抬肘高、中後末期抬肘稍低)

3)腿部的夾角

腿部角度小(屈曲時),膕繩肌收縮、四頭肌拉伸;反之腿部角度大(伸展時),四頭肌收縮、膕繩肌拉伸,因為是蹬地起跳是最基礎的力量,再加上需要跑動,所以腿部基本上是間歇性交替放鬆

對應的揮拍動作為轉胯卷腹:

左腿後擺踢出需要提前拉伸股四頭肌,在揮拍發力時能看到明顯的踢腿動作(小腿伸展),這與早中期林丹的動作吻合,也沒有什麼問題。

(起跳後:早中期角度小、後末期角度大)

三、身不由己、隨機應變

瞭解動作的時間和對應的肌肉,就可以進行簡單的分析,總體上來說,這些變化是身體為了適應發力而隨之產生的變化。

1)肌肉與力量(改變理由之一)

先說最容易理解的部分,小腿摺疊的角度變大了,這一點似乎是年齡的關係造成的,這是由肌肉的特性造成的年齡差異,肌肉單元三種不同的類型(包括:耐力肌(慢纖維)、速度肌(快纖維A)、高爆肌(快纖維B))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改變比例,也就是說,年齡越大高爆肌的比例會越來越少。

肌肉的這個特點讓林丹在30歲之後肌肉的爆發力下降,導致起跳時腿部肌肉收縮速度變慢,無法再像年輕時那樣充分屈腿,爆發力的下降同時也降低了彈跳能力,這會令起跳高度降低以及起跳時間被縮短,這是原因之一。

2)力量與時間(改變理由之二)

然而實際上這些年林丹屈腿的變化並不明顯,而真正影響屈腿角度的主要原因還是起跳高度和時間改變了,可以在同年的比賽中觀察到這點,由於突擊帶來的擊球點變化,使得起跳高度和時間被壓縮,從而導致屈腿角度不足,發力不夠充分,這是原因之二。

3)肌肉逆向收縮(改變理由之三)

屈臂和抬肘動作都在一定程度上拉伸了三頭肌,而向後展肩動作則是背闊肌和三頭肌收縮,這與夾小臂動作產生了一定的矛盾,所以從動作上來分析,早期林丹的動作因抬肘過高,在起跳展肩時三頭肌的反向收縮使得小臂自然打開

林丹很快就意識到小臂的動作使得發力不夠集中,於是在之後的幾年內很快的改進了動作,隨之而產生的另一個結果就是肘部下降了,以減輕三頭肌的負擔這是原因之三。

下圖中可以看出,同是06年的比賽,肘部的高度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四、科學改變未來

通過上面的分析來看,動作的改變是理所當然的,然而這其中是否還有其他的意義呢?

在這十幾年裡,科技可謂是突飛猛進,羽毛球運動當然也從中獲利,年代的差異造成球拍的攻擊能力有很大的差異,身體素質的訓練也更為科學。

1)技術升級、精確打擊(改變理由之四、五)

球拍攻擊力的差異,讓現在的球速比過去快很多,在球速慢的時期,為了加快整體的節奏,會在出球速度上做文章。

可以看到當年的林丹多以快殺、點殺為主,所以提前抬高肘部、上揚拍頭應該是為了縮短了引拍的時間,使擊球的突然性增強,這一點也可以在老將蓋德身上看到。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林丹早期屈臂角度更大,實際上從側面看由於拍頭提前上揚了,就顯得手臂夾角變大了。

隨著科技的發展,球拍的攻擊力增加,球速上的優勢慢慢大於出手速度上的優勢,這就不得不把大量的快殺升級為重殺(屈臂降肘蓄力),以增加球速和準確度,這是原因之四。

另外一點,架拍時小臂打開對擊球非常不利,會因為擺臂時的離心力使小臂脫離揮拍路徑,導致發力不夠集中,落點不夠精準,通常只有在擊球點太靠右的時候,才會先將小臂打開對準來球,所以林丹早在05年就改正了這個動作,這是原因之五。

2)核心發力,以腰帶手(改變理由之六)

因為科技的落後,教學缺乏更多的數據支持,不能形成系統,也就沒有所謂的規範動作,一切皆憑經驗教學,這種傳統的口口相傳式教學會帶來一個很大的問題:重視動作、以手帶腰!

由於早年間的突擊打法,使得教學時,都過於強調手臂動作,甚至有以手帶腰的誤區,曾經一度忽視核心力量的存在,也就出現了林丹早期時提前抬肘架拍現象。

而之後林丹的揮拍動則作用到了更多的腰腹力量(腹斜肌),從以手帶腰改為以腰帶手。

可以對比08年起跳時的肘部較之05年時有明顯放低,並在轉體後(左右肩互換)獲得更大的揮速更高的擊球點,這也就意味著,架拍時不再需要把肘部抬高超過肩膀了,這是原因之六。

3)體能分配,放鬆肩部(改變理由之七)

年輕時的林丹體能充沛、更加專註,可以隨時保持架拍的高度,隨著揮拍次數的增加,協調性大幅提升,動作本身的融合性增強,所以在揮拍之前,動作會更加放鬆(降肘),抬肘動作逐漸伴隨在起跳架拍的過程中,而不再是起跳就擺好架子,同時年齡的增長需要更好的分配體能,提前架拍無疑是消耗更大的。

另外,作為肩部的發力核心三角肌擁有多個方向的發力能力(包括:抬肘、前屈、後展、內外旋),而長時間的抬肘會讓三角肌頻繁工作,這也是導致肩部傷病的原因之一,相信很多人都看到了殺球更多、架拍更高的李宗偉右肩經常貼著很多的繃帶。

再者,提前抬肘也不利於擊球瞬間的內旋,所以中後期的林丹在起跳前儘可能的放鬆了肩膀,起跳後也沒有過度的抬高肘部,僅在揮拍時才會出現大幅的抬肘動作,這是原因之六。

五、不變的真理

15年來林丹的跳殺雖然改變了不少動作,同時也有很多動作沒有發生變化,我想這些動作應該可以得出一整個揮拍發力的真理吧,包括了改變的動作和一直沒變的動作,總體上來說林丹中後期的動作屬於比較合理的範疇。

1)七大理由,合理動作

七大理由:

理由之一(屈腿角度大):肌肉力量衰退;

理由之二(屈腿角度大):起跳高度和時間被壓縮;

理由之三(90度架拍):抬肘過高,三頭肌被動打開小臂;

理由之四(抬肘高度):戰術升級,快殺改重殺;

理由之五(60度架拍):屈曲小臂,精確打擊;

理由之六(不抬肘):核心發力,以腰帶肘;

理由之七(不抬肘):分配體能,放鬆肩部。

合理動作:

起跳前,手臂放鬆,小臂夾角在90度左右,拍頭位於腰部,大臂自然下垂與身體保持30度夾角左右,屈雙腿(或單腿)準備起跳架拍。

起跳後,小臂屈曲,保持在60度角左右,架起拍頭稍高於頭部,肘部抬起,大臂與身體保持75度夾角左右,小腿向後屈曲,準備轉胯發力。

2)仰腰展肩動作

仰腰展肩架拍是為了轉肩擺臂揮拍,所以這15年裏,林丹的仰腰展肩動作始終保持著很大的幅度,並沒有明顯的變化。

3)關於立腕動作

有人說架拍需要立腕(即展腕),殺球才能更有力,但在林丹這15年的殺球動作裏並沒有看到有特別的立腕動作,這或許說明瞭倒拍前並不需要立腕,只需要在擺臂倒拍時順勢立腕,並在最後收腕擊球。

4)包擊球理論

在不考慮劈吊和點殺情況下,這15年裏林丹幾乎所有的殺球都在擊球瞬間內旋包擊球頭,這與《擊球法》中所提及的包擊球理論是相符的。

5)制動與收拍

林丹的爆發力使得殺球後產生了制動反彈現象,同時配合大臂動作完成收拍,可以看到大部分的殺球之後,收拍並沒有到左下方,而是下收大臂順勢卸力,依然將球拍留在了身體右側,這與《擊球法》中提及的制動理論和《揮拍注意事項》中提及的收拍理論也基本相符。

下圖中李宗偉的收拍同樣是在右側。

6)腿部收拍動作

與收拍動作對應,在殺球發力後,左腿都有明顯的向後跨出動作,用以分擔落地時的衝擊,這是避免落地衝擊,損傷下肢關節很重要的動作。

7)關於快殺

在這15年裏,林丹所有的殺球的發力基本都以內旋為主導,重殺和點殺(快殺)的區別主要在於鞭打,重殺有很明顯的鞭打發力,而點殺省略較多。

可以說林丹的整個發力體系非常統一,肩部的主要的作用是擊球瞬間內旋,這跟印尼雙打的肩部下壓式殺球有著明顯的差異,這似乎在提醒我們,揮拍練習是需要選擇一個體系的(或者說流派),在既定的體繫上將動作發揮到極致,而不是集各家之所長,當然也許有人天賦異稟,可以另闢蹊徑找到更合適自己的方法那就另當別論了。

綜上所述:

早期的林丹因打法和基礎教學的原因而動作略顯不妥;

中期的林丹動作上幾乎接近最合理的狀態,最早修正了架拍時90度屈臂和上揚拍頭的問題,之後慢慢降低了肘部;

而後期的林丹協調更好,動作變得更加放鬆;

末期的林丹,因肌肉和體能等各方面因素,導致動作衰退和變形,

或許這也是業餘愛好者學習羽毛球的必經之路,同時我們要相信科學,學會最合理的發力揮拍方式和訓練方法,以求事半功倍,快速成長,遠離運動損傷。

(註:相關動圖共計約70多個,均為右手版,有需要的愛好者請從今日頭條圖集下載,僅供學習之用,請勿做任何商業行為)


這個視頻非常有意思,反映了這十幾年的男單變化。

為什麼2004年前後都是直角架拍,充分的收腿?

因為那時候打的都是控網突擊,在網前沒有優勢時,選手們更趨向於挑高遠球到底線,給了進攻球員充分的準備時間。

所以林丹可以把手舉起來,充分收腿,90度架拍可以讓小臂更快更充分地發力。注意這時候的殺球,移動和起跳是分開的,先移動到位,然後起跳殺球。

為什麼現在林丹的手肘變成了銳角,收腿不充分了?

因為現在的球速越來越快,選手們挑球的線路越來越平,不願意給對手充分準備的重殺機會。所以視頻裏近兩年林丹的殺球,起跳高度肯定低了,因為就沒有那麼高的擊球點,自然就沒有充分展腹收腿蓄力的時間,移動和起跳的銜接也越來越連貫,都是移動中直接向後起跳的突擊。

動作連貫起來以後,腰腹力量必須更多地用於移動過程中的身體平衡,勢必會導致在起跳殺球的時候不能夠完全地藉助腰腹力量,於是為了維持球速,只能用更大幅度的引拍,靠肩肘關節來代償。

另一方面,也是林丹的年齡增大,身體素質下來了,跳不了那麼高了。

個人意見,歡迎討論。


我是這個視頻的搬運工和翻譯者

雖然這個視頻部分確實有失偏頗,比如說起跳那段時間所截取的時間點,還有拍攝位置不同造成的不可避免的角度問題,但是明顯可以看出來,04年的時候比如00:49,林丹在起跳之前,已經把手肘抬高,在空中一次性完成揮擊動作;(或者說,在空中達到舒展蓄力,所需的動作幅度小了。)

而之後比如視頻的06:10,林丹在起跳之前,確實手肘是下沉的,就

在空中完成提拉手肘向上,倒拍擊球在兩個動作,也就像李矛教練說的「掄」起來打,兩個動作。這兩段同屬於在底線原地起跳殺球,並非突擊殺

這種下沉,可能是為了放鬆,幫助他跳得更高,拿督李宗偉原地跳殺也是這種姿態。

而在空中舒展蓄力完成,倒拍擊球之前,雖然角度有些差別,但可以看出04年的手肘高度,比2013年的要高。

這裡開始倒拍擊球了

另外其實林丹正手突擊也是手肘比較低的準備姿勢,不過沒有原地跳殺這種下沉。不信看下2011世錦賽

素材來源

【暴力的林丹II】之世錦賽特輯?

www.bilibili.com

這個手肘和拍頭,與水平角度看起來略低於45度;這和幾度殺穿拿督李宗偉的重炮手魏楠,一對比,差別就很明顯了

魏楠的正手突擊殺

魏楠的架拍在起跳之前已經趨向於90度

魏楠VS李宗偉 魏楠的完美殺球 低視角?

www.bilibili.com

林丹的原地起跳殺球

側面(起跳前)

側面(空中)

正面(起跳前)

正面(空中)

而魏楠

原地起跳前

林丹的頭頂突擊也是不一樣

魏楠的頭頂突擊

這個角度可以看到林丹手肘是如此之低

結論:(就像我在簡介寫的那樣)

魏楠像早期的林丹那樣架拍很高,減少依靠腰腹力量,完成爆發性的殺球;而林丹後來,則是全身充分發力擊出勢大力沉的殺球。 當然,每個選手的動作都是不盡相同的,我們需要在標準動作的基礎上,找出自己發力最舒服的方式。 顯然,林丹的腰腹力量比以前弱了,所以他不能像之前那樣快速地轉動腰部和上半身。


我們在看老一輩球手如趙劍華,陳宏,夏煊澤等人比賽錄像時會覺得動作優雅,擊球動作一板一眼,吊球高球運用的淋漓盡致,林丹早期的動作就是老一輩傳統訓練的成果,架拍到位,動作節奏感強。而隨著技術的更迭,羽毛球訓練理念的變化,技戰術的開發,運動員的能力也越來越強,各國球手的動作也就沒那麼統一,怎麼實用就怎麼來,很多情況下轉身都被削弱了,再也沒有標準動作。而林丹也隨著對羽毛球理解越來越深入,找到效率最高的動作,最適合自己的動作。動作變小,突擊性變強可以在運動員能力普遍提升的男子單打項目中打出好的效果,側身收腿大幅度一系列操作後即便得分也降低了得分效率。至於沉肩等動作細節我作為愛好者我覺得沒必要深究吧……找到合理的適合自己的動作就好,個人觀點。


說明打法變了

十幾年前,不只是林丹,其他球員扣殺之前也是把胳膊架得很高,是為了保持出手的一致性,看起來像是要打高遠球。

以前球拍的科技含量沒那麼高,扣殺直接得分的難度比較大,經常是靠很多拍的連續鋪墊才能得一分,每拍之間的連續性很重要,平高球的比例比較大,所以很多球員練就了那樣的架拍動作,不只是林丹。到現在,架拍普遍不抬那麼高了,也不只是林丹


好久以前的教學視頻(李玲蔚的,趙建華的)教的動作手肘角度大抬的也高,現在的教練更強調手肘收緊,貼身體更近些,這樣出手更穩定也更隱蔽。

重殺動作的微調很正常。其實我覺得更值得注意的是林丹正手殺球後轉體比例大了不少,可見核心力量沒原來那麼強了(李宗偉狀態不好的時候也有這個現象)

另外,林丹頭頂殺球的時候肩膀後束的程度也有不小變化,個人覺得11年的時候拉的最開,與現在差別明顯。

殺球拉

那麼開的反正我是沒見過第二個,從側面拍依舊可以拍到手肘,當然現在也沒那麼開了

手肘的角度和高度是應對發展技術性的調整。而殺球轉體越來越多,揮速的下降就應該是對年齡段妥協了,雖然真的不想這麼說,丹神真的老了。

補充:

蓋德和趙劍華等老一輩球員的動作,手肘幾乎90度角,且抬的高。跟林丹早期較像。


每個人的肌肉細微之處都是不同的,也造成了每個人打球時候的動作都不會是完全一樣的,因此羽毛球不可能像數學一樣存在一個適用於所有人的標準東西。肩部夾角多少度,手腕角度多少之類的....

即便是同一個人,肩部肌肉是否受傷,也會造成不同時間點技術動作的不同。運動員最重要的是根據自己的肌肉狀況、身體狀況、精神狀況去調整....

所以分析這些過於細節的東西意義不大。

而且對於業餘選手來說,架拍位置不同對殺球的效果可以影響很細微,不如把注意力放在放鬆和動作的連貫上。

不要期望學了林丹動作,就可以一拍把別人打死,不實際....

不如把注意力放在殺出去之後,怎麼連慣;不能殺出去一拍被別人反攻搞死。 所以重殺這種東西,看看就好了,反正也用不太上.....


對於我們這些業餘球友來說,這樣的技術分析,並不實用。


我覺得完全分析不出什麼東西阿...架拍難道不是...那一下動作幾乎沒有什麼很大的變化,前面的回答都是從羽壇趨勢,整個人的動作協調,收腿等等來分析的,難道問的不是從重殺架拍變化能看出什麼嗎...而且視頻截的相對於擊球的時間點也不一樣,真要說改變肯定是有一些,陶菲克和早年和生涯末期包括現在出席王者之志的時候後場動作都稍有不同,但是要說能從這方面看出什麼東西完全就是瞎吹吧

下圖是我以為他要說明的架拍的變化,上圖是點開以後發現他說的變化,上圖的變化的確是非常明顯的,這也是羽毛球現在高水平裡面看到的比較多的姿勢,因為可以更加流暢隨意,但是下圖架拍的變化其實除了手肘下沉了一點真的區別不是很大

可能是我對於架拍這個動作有很大的誤解吧,我教練教的時候一直是手起來那一下動作叫架拍,下一步在腦後叫引拍,按照視頻這樣的話手起來可能就直接算引拍了??

這是我覺得是架拍的動作...視頻裏那個動作好像是就叫沉肘?


這這個視頻雖然截取的時間不是一樣,但是並不意味著他就什麼都沒有說明。在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出,林丹14年來的架拍是有改變的,不是一成不變的。

從從一開始,林丹的架拍確實是架的比較高,這也是當時羽壇的共同現象,這是趙建華楊陽他們當時的技術。隨後技術不斷發展,重殺出現,我認為架拍架的比較低,更有利於力量的發揮。這樣肘加速距離比較大,能夠得到更高的速度。可以說是羽壇技術的改進吧。就如雙打封神的後場重炮傅海峯,架拍與林丹後期架拍是相同的。

這種東西主要還是看個人習慣,比如李俊慧架拍架的高,傅海峯架的低,但兩人殺球都很重,要是讓傅海峯架高,李俊慧架低,估計就……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