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足成像公式即可成像,被攝物是什麼樣,感光元件就呈現出什麼樣,不要再做什麼工作,物和像就是一樣的。

  1. 凸透鏡呈現出的原始圖像有什麼不足 ?使得我們需要測光
  2. 測光到底是對自然形成的像,做了什麼處理?

希望回答問題的本質,問的不是「各自測光模式的區別」,謝謝


測光這個東西說起來能說一大段。

簡單的來說吧,自然界最黑到最亮的區間我們假設為0到100,0是最黑,100是最亮,但是這個東西不是固定的,而且也不是簡單的線性變化。不過都是以為我們日常能遇到的舉例好了。

相機無論膠片,還是數碼,都會有一個感光的動態範圍,就是能記錄光色彩信息的區間。好的相機動態範圍大一點比如30,差一點的也算他有個20吧。然後就回到測光,測光就是需要知道你拍攝物體的光的數值,數據都是做個簡單假設,比如,晴天稍微亮點光室外就是80,陰天的話50,晚上算個20。理論條條框框一大堆,還是圖片比較能說明問題。以下面這個圖片距離吧,天空光80,人臉上的光線大概是75到70的漸變,周圍草大概就是70,右手下的衣服暗部因為被遮擋,光較弱,光設定也就50吧。因為相機能記錄的光的範圍有限。動態範圍只有20的相機曝光就是你需要決定你能記錄的範圍。如果你以為天空測光,得到的底片區間就是70到90,這時候衣服的暗部你就得不到細節了,暗部就全黑了,相機沒辦法記錄這裡面的光線信息。同樣的,你以暗部測光你得到的區間是40到60這時候你天空一系列的都是全白,過爆的也是沒有信息。準確的測光按照人臉比如70你得到的就是60到80的一個區間,這個時候天空的細節還是有一部分,人臉也是曝光正常,衣服也會有一個曝光的變化。暗部的死黑那是沒辦法,大光比的環境這就需要你做一些取捨了。我都只是寬泛的說,畢竟這個體系也不是這麼簡單的定性就能瞭解的,不是簡單的線性變化,剩下的自己悟了。

所有的照片,底片都是有一個拯救的範圍,有時候你曝光超過了一點點是可以救回來的,但是你不能讓這個區間和環境差別太大,這就是你需要測光找到準確的曝光值的基礎需求了。


測光的目的是為了正確地曝光。肉眼本身是一個寬容度非常高,光圈(瞳孔)可變,感光度可變的定焦相機,由於肉眼並不能準確瞭解被攝物的光線強度,單反也只是通過五稜鏡把光線反射到人眼中,對於相機的感光元件到底需要多少進光量就需要先行測光,再瞭解需要的合適的參數。

測光對於現在的絕大多數單反也確實不再重要,半自動擋足夠好用,加上感光元件寬容度也足夠高。

不過中畫幅大畫幅的膠片相機,測光仍然是首要的。


你完全理解錯了。成像是需要光照積累的,積累就涉及到量,涉及到量就要控制照度和積累時間,就需要測,這叫測光。

跟你所說的成像公式和1啊2的都不挨著。


所謂測光,本質就是快門-光圈-ISO感光度 3者的一個組合,共同決定了照片的明暗程度,以前膠片時代需要測光防止照片過曝或過暗。

現在數碼單反時代已經不需要測光這個東西了,數碼單反都有測光系統,自動實時測光,就是單反取景器裏都有的那個曝光指示條,往左過曝,往右曝光不足,調整到中間位置即是曝光剛好。(見下圖)

比如拍剪影需要曝光不足。教條主義的 裝x犯都說:要先對亮處(夕陽處)測光,然後再鎖定曝光對焦人物拍攝。

其實完全是多此一舉,直接對準人像對焦,調高快門/縮小光圈/降低ISO, 使得取景器中平衡條往右(曝光不足)即可拍出剪影。哪怕曝光差了一點,後期PS裡面二次調整曝光即可。

數碼時代。測光已經可以扔進歷史垃圾桶了。


測光的意義:

通過對被攝對象光線明暗的偵測,獲得數據調節光圈、ISO、感光度曝光三要素,給出一組推薦組合值,以使得感光元件記錄的圖像落入人類正常審美的明暗範圍。

你的開頭是對的,相機任何一次拍攝都是如實記錄,沒有例外。

但是記錄的任何圖像都能夠被人類欣賞嗎?注意,是任何一次,即曝光三要素的任意一個組合。

你顯然不能對著一片白色的照片說:這個是曝光了15秒的白天的西湖美景,好美啊!!!

是吧??!!特麼的不正常啊~~~~

是不是覺得這個時候相機該做點什麼工作?

測光程序根據自帶的資料庫評估,給出了曝光三要素的推薦組合值,和鏡頭沒有關係,和成像過程沒有關係,也不涉及色溫(色溫是另外一套程序),不對圖像做修飾。

M擋位情況下就是人肉測光,測光程序沒發揮評估作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