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個是正常的操作吖。

一般來說,除了專業學術人士,很少會有利益不相關的第三者對一個社會問題有深入的思考並且能進行理性分析,之後還有答題衝動的。

大部分時候,看到受邀的那一堆問題,感覺能答的,有答的意願的,通常都是跟自己切身相關的。

這時候其實情緒已經代入,隊伍已經站好。

而且情緒強度跟答題意願是正相關的,越是戳到G點的問題,越是有宣洩的慾望。

只有宣洩完了,或者被打臉了之後,情緒下去了,理性上來了才能好好分析。

總的來說,知乎有如此的現象就是因為:

大佬少了,乾貨少了,大眾閱讀者更多的期待從理性分析轉為情感共鳴。

君不見認真分析的答案收穫多少贊,而激進宣洩的又有多少?

特別是在熱點問題上,其實普羅大眾也都本身有了站隊定位,所以立場鮮明的答案能獲取更多的熱度和眼球也是正常的。


因為這是心理規律 當人被情緒籠罩時,智力和理性分析能力也是受限的。所以要先處理情緒,情緒平靜後智商才會重新上線


其實不是這樣的。

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就是宣洩情緒。如果打臉了,再冷靜分析。


疫情在家裡呆這麼久了,多多少少心理都有問題,這些情緒總要找出口發泄。


首先,我個人認為並不是變化趨勢,而是一直都是這個樣子,也永遠是這個樣子。為什麼呢?因為人是感性動物,直接宣洩情緒是最原始的表達方式。表達意味著存在,只有存在了,才會更進一步考慮利弊,才有所謂理性分析,其實即便是理性分析也是進一步爭奪舉動而已。

再進一步探討一下,為什麼一直是這個樣子?因為所謂真理總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裡,或者說是掌握在所謂智者手裡。人總是從無知但知道,從知道的少但知道的多,所以縱覽整個人類群體,真正的智者永遠是少數。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