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同學我是知道的,女兒幼兒園的好夥伴,特別喜歡他。她告訴我的時候我通常是一臉平靜,沒有大驚小怪,告訴她,你現在還不能結婚,法定結婚年齡是女生20歲,男生22歲,而且至少得等你上完大學有了工作能自食其力了才能結婚。總覺得回復得不是很完美,想問下知友們有沒有更教科書式的回答。


幼兒園同款,不過是5歲男寶。

一天下午放學我去接米寶的時候,米寶的同班小朋友,閃爍著一雙明眸的大眼睛,認真地跟我說:「你知道嗎?我要和米寶結婚!」

我按捺住狂喜,裝作不經意地問兒子:「米寶,你們要結婚啊?她叫什麼名字啊?」「嗯,她叫XX,我們要結婚,而且我們還有一個小baby。」邊說邊舉起手裡的布娃娃。

幸福來得太快,讓我這老父親有點猝不及防。天啊,我這就要當「爺爺」了嗎?

孩子「戀愛」了,這是好事。

有很多家長,當聽到3、4歲的孩子說,「我要和誰誰結婚」,第一反應不是替孩子保守小秘密,而是昭告天下:「我孩子說要跟人家結婚啦……哈哈……」

幸運的是,在幼兒園,老師沒有嘲笑孩子們幼稚的想法,反而是保護了孩子們人生中這段最早的「戀情」。


3到6歲的孩子,普遍會經歷一個階段:婚姻敏感期。

「婚姻敏感期」是兒童認知社會關係和培養社會性的一個必經過程。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主要通過對父母的依戀行為來獲得快樂和滿足感,他們甚至會說「我要和爸爸/媽媽/結婚!」家庭是孩子非常熟悉並感覺到溫馨的地方,父母的言行舉止以及與孩子之間的對話,他們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所以他們希望繼續保有這種幸福感覺。

從3、4歲開始,孩子的自我意識和性別角色意識都逐漸增強。開始,他們會對自己的爸爸媽媽產生好感,會想和爸爸媽媽結婚,但是這種好感只是孩子對性別和對異性的最初認識。

隨著孩子社會交往的擴大,他們開始逐漸發展同伴關係。這時的孩子會通過言語和行為表達自己對異性的「喜歡」,也會產生和某人「結婚」的念頭,就像自己的爸爸媽媽那樣。如果你問孩子為什麼要跟別的小朋友「結婚」,他可能會回答「我們是好朋友」「我們可以一起玩玩具」等等。

實際上,當孩子在「婚姻敏感期」內表現出這些行為,並非大人世界裡的愛情和婚姻。這只是隨著他們性別意識的發展而對異性產生的一種好感而已,這是孩子世界裡的「過家家」、角色扮演類遊戲。父母大可不必用大人世界的婚姻觀、道德觀來評價自己的孩子,也不能盲目地對孩子的美好情感進行批評或打壓。

父母可以怎麼回應孩子呢?

1.正面回答孩子關於戀愛、結婚的問題

在婚姻敏感期,孩子可能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為什麼爸爸媽媽要結婚?」這時,可以用他能理解的語言,正面回答他。比如可以說:「因為爸爸和媽媽彼此喜歡對方。」當孩子得到這樣的回答後,就會慢慢理解喜歡是什麼意思,男女戀愛、喜歡、結婚意味著什麼。

需要注意的是,這是一個無法逃避的問題,沒必要敷衍或者訓斥,不要讓孩子們因為父母對婚姻的態度而產生排斥等不好的影響。

2.跟孩子輕鬆談論「喜歡誰」、「和誰結婚」的問題

當孩子跟你說他「喜歡誰」「想和誰結婚」等問題時,他們只是單純的喜歡和對方一起玩,孩子們互相喜歡是很正常的事情。

當孩子提出要和某某結婚,並有自己的寶寶時,父母可以告訴孩子一些基本的概念,比如男女要相愛、結婚,然後可以有自己的孩子。

3. 利用繪本

《湯姆戀愛了》就是米寶和幼兒園的小朋友說要「結婚」的時候,給孩子反覆讀的繪本。湯姆很喜歡新同學艾伊莎,總是忍不住看她,想跟她玩,但艾伊莎總不領情,就算湯姆把心愛的玩具送給她也無濟於事,這是一個關於如何交到好朋友的故事。

整個故事情節,有「一見鍾情」,也有「第一次送禮物」,也有「被拒絕」,有「英雄救美」,還有「成為好朋友」。

借著讀繪本的時機,給孩子解釋了「什麼是喜歡」,「什麼是結婚」,以及 「人為什麼要結婚」,「結婚意味著什麼」。

小兔湯姆成長繪本系列 正版全套30冊京東¥ 168.80去購買?

@知乎親子


結婚和生孩子是學齡前兒童普遍具有濃厚興趣和探索欲的兩大話題,家長如果不認真對待或者不給出讓他們能夠釋疑的回答,不僅會一定程度上打擊到孩子們的求知慾,而且這個問題大概率會一直縈繞在他們心上,反覆被提及、各種相關疑問層出不窮。

我就說說我們家的情況吧。

我女兒三歲多還在上小班的時候,就對結婚生孩子表現出非常濃厚的興趣。到四歲多上中班的時候,談論結婚這件事已經在她們班上形成了一種風氣。但我女兒比較特殊的一點是,她堅定不移地認為自己今後會和弟弟結婚。

由於我跟她爸每天早出晚歸,女兒跟外公外婆相處的時間比較長。外公外婆的反應,一開始覺得這些小大人的言行很有趣,一邊笑一邊說她:結婚是大人的事,小孩子別成天說這些話。然而一方面外公外婆不讓她提這個話題,另一方面又表現出被這個話題取悅到的樣子,這讓孩子覺得說結婚是件非常刺激的事,於是經常用戲謔的口吻在親戚朋友面前說要和弟弟結婚,故意引得大人們哈哈大笑。

外婆很快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確需要和孩子好好聊聊,於是跟我女兒之間進行了一次比較認真的談話,告訴她要到法定結婚年齡才能結婚,你和弟弟不能結婚,因為你們是同一個爸爸媽媽生的,你會和另外的男孩子結婚。

然而讓外婆沒想到的是,她這樣的解釋反而讓孩子的疑問越來越多:為什麼同一個爸爸媽媽生的就不能結婚了?另外的男孩子是誰?我可以和某某某結婚嗎?……最終這場談話被外婆倉促終結,之後似乎也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孩子還是成天把結婚的話題掛在嘴邊。

我其實有全程關注這件事,但因為沒想好如何跟她解釋,所以一直按兵不動。

在我看來,要向孩子解釋清楚結婚這件事,首先要找到他們的關注點在哪裡。通過女兒的種種表現和提問,還有我們聊天的內容,我發現她對結婚這個話題的關注點大致可以歸納為兩個問題:「是不是人長大了都要結婚?」、「為什麼不能和弟弟結婚,而是要和其他男孩子結婚?」。

——————

第一個問題其實更複雜一些,因為它的破題角度非常多,社會學、人類學、生物學、經濟學等等,都可以對此作出相應的解釋。但是對於小孩子來說,他們需要的解釋應該是具體的、直觀的。所以我想來想去,選擇了以經濟學的角度來切入。

用經濟學來給小孩子解釋結婚是最簡單且直觀的,避免了很多類似情感需求、社會行為這樣的抽象概念。家庭經濟學理論認為:婚姻是一種經濟組成形式,是一種夫妻雙方利用各自的專業優勢分工合作,促進資源的充分利用,使雙方的經濟成本、時間成本更小而收益更大的規模經濟。

在這樣的理論基礎上,我根據我女兒的各種喜好,給她編了個故事(邏輯不一定嚴密,僅做參考):

1.

有個男生叫小明,他想當一名警察。他3歲開始上學:幼兒園3年,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學考上了警察大學又學習了4年。大學畢業的時候他22歲,終於成為了一名真正的警察。

小明工作後,經常晚上要出去抓壞蛋,怕打擾爸爸媽媽,所以就自己另外租了一座藍房子,住在裡面。

小明的生活:每天喝半盒牛奶,但是因為沒有冰箱,剩下的半盒牛奶放在外面時間長了就壞掉了。

小明的專業技能:會開警車,而且開得飛快。

小明的缺點:不喜歡打掃衛生,可是當警察要有健康的身體,家裡太髒亂可不行。

小明的理想:存錢買一台冰箱,可以放牛奶;還想買一台電視機,可以看看《汪汪隊立大功》。

2.

有個女生叫小花,她想當一名醫生。她3歲開始上學:幼兒園3年,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學在醫學院里學習了5年。大學畢業成為一名真正的醫生的時候她23歲。

小花經常在晚上被叫去搶救病人,為了方便,她也不和爸爸媽媽住在一起,而是去租了一座紅房子住在裡面。

小花的生活:每天吃半個西瓜,但是因為沒有冰箱,剩下的半個西瓜放在外面也壞掉了。

小花的專業技能:特別注意衛生,所以她經常把家裡打掃得乾乾淨淨,保證家裡人不生病。

小花的缺點:她不會開車,每天上班只能坐公交車,開車10分鐘的路程,她坐公交車要1個小時。有時候醫院有急診需要她馬上趕過去,她花1個小時坐公交車過去,人都死了。

小花的理想:也是存錢買一台冰箱,可以放西瓜;再買一台電視機,可以看《超級飛俠》。

總結起來,小明和小花每個月都要一人交一份房租錢,小明請保潔阿姨打掃要花錢,小花坐公交車要花錢,而且小明喝牛奶每天倒掉半盒,小花吃西瓜每天扔掉半個,太浪費了。所以他們每個月工資都花光了,總是存不了錢買冰箱買電視機。該怎麼辦呢?

3.

後來小明認識了小花,兩人成為了好朋友。在交往一段時間後,大家都了解到了對方的生活、優點、缺點和理想,於是小明跟小花商量:要不我倆一起生活。

我們都住在藍房子里,你就可以把紅房子的房租存起來了。牛奶我喝一半你喝一半,西瓜你吃一半我吃一半,這樣就不浪費了。(資源整合)

我每天負責開車送你上班,你負責打掃家裡的衛生。這樣我就不用請保潔阿姨了,你也不用花錢坐公交車,還節省了時間。(專業能力互補)

我們每天都能把牛奶和西瓜吃完,就不用再買冰箱了;我們把一份房租的錢、保潔阿姨的錢、公交車的錢節約起來,很快就能買電視機了,而且只用買一台電視機,又可以看汪汪隊又可以看超級飛俠。(收益最大)

同時,他們生活在一起了以後,萬一小明抓壞蛋的時候摔斷了腿,小花可以照顧他;小明因為摔斷腿,沒法抓壞人,沒有收入了,小花可以用兩人的存款還有自己的工資來維持大家的生活。(提高風險抵禦能力)

此外,小明每天帶著小花跑步鍛煉身體,小花可以教小明很多個人衛生知識,讓小明不生病。(共享增益)

4.

小明和小花在一起生活,成為了夥伴。如果以後另外有人要來拉小明或者小花去跟他們一起生活,豈不是破壞了小明和小花的這種夥伴關係嗎?所以小明和小花的這種夥伴關係,需要政府來保護:誰來破壞他們的夥伴關係,誰就要受到懲罰。

政府怎麼保護呢?這就需要小明和小花去政府領一個紅本本。小明和小紅到了政府那裡,政府首先要看他們兩個是不是已經都是大人了,有沒有達到男方22歲,女方20歲的標準。其次,還要看他們是不是親戚,基因上有沒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最後,還要看他們身體合不合格,有沒有一些特殊疾病。

結果小明和小紅都通過了,他們都是大人了,而且兩人也不是親戚,身體很健康。於是政府給他們一人發了一本紅本本,啪啪蓋上兩個章。以後小明和小紅可以拿出這個蓋了章的紅本本告訴別人:我倆已經配對,一起生活了。也可以在別人來破壞他們夥伴關係的時候,憑藉這個紅本本來申請政府保護。

小明和小花去政府領紅本本的行為,就叫作結婚。

紅本本就叫作結婚證(為了幫助她更直觀的理解,我還把我的結婚證拿給了她看)。

領了結婚證以後,小明和小花的夥伴關係就叫作婚姻關係。

隨後我也給孩子傳遞了我的婚姻觀:在小明和小花的婚姻中,他們結婚以後比沒結婚的時候過得更好更快樂;每個人的缺點都被很好的彌補了,而優點都得到充分的發揮;他們還在婚姻中互相幫助、互相進步,所以他們的婚姻就是好的婚姻。你想要有好的婚姻,首先要讓自己有很多優點,才能吸引優秀的人來和你交朋友。大家互相了解以後,都覺得一起生活比自己一個人生活更快樂,那你們就可以去結婚了。如果你覺得還是自己一個人更快樂,那就不用結婚,或者等到下一個合適的人出現了再去結婚。

——————

對於第二問題「為什麼不能和弟弟結婚」,其實可以劃入生孩子這一大類的話題中去一併解釋。破題角度比較明確,資料也比較多,各種關於生孩子、基因、遺傳等等知識,醫院、科技館都有大量的科普材料,市面上也有相應的繪本。

我對這個問題的解釋是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進行的。大熊貓繁育目前面臨的一大難題就是近親繁殖:雄性大熊貓生育能力的下降,使得能夠承擔繁殖任務的雄性大熊貓很少,所以一頭雄性大熊貓的基因在一個種群里大量存在,導致遺傳病增加,種群退化。在熊貓基地,我們可以很多大熊貓的資料中,媽媽可以是不同的大熊貓,但爸爸不是勇勇就是科比。同時基地也有關於大熊貓野化放歸的科普內容,介紹了在卧龍野化訓練出來的大熊貓最終選擇在幾百公里以外的雅安放歸,為的就是增加雅安大熊貓種群的基因多樣化。除此之外,基地還有很多大熊貓繁育難的科普畫冊和視頻。通過這些知識,孩子很容易就明白了為什麼要避免近親繁殖。

在這兩個疑問有了答案以後,女兒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在任何人面前提過結婚這個話題,真的是從每天提到突然絕口不提。倒是我會主動找她探討探討。因為她爸對我這種用經濟學來解釋婚姻的做法不太認同,覺得我是在物化婚姻。為了減少這種傾向,我偶爾會在時機合適的情況下,主動跟她聊一些爸爸的優點,當初為什麼想和她爸爸結婚;我和她爸爸在婚姻中的感悟和成長之類話題,傳遞一些「情感需求在婚姻中非常重要」的思想。


這麼懵懵懂懂的純粹的喜歡,相信很多人都會把它看作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段有趣的經歷吧!

不過,如果題主有所擔心,那關於孩子們超前的「婚姻大事」確確實實還是有一些需要提醒和注意的地方。我特地請教了在幼兒園工作的小馬君,結合他的意見和大家嘮嘮:家有小小結婚狂,何時該祝福,何時該hold住。

乾貨提煉:

1. 「我為結婚狂」是兒童發展必經的階段,無需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

2. 面對「小小結婚狂」,我願做個安靜的聆聽者

3. 兩種情況不可娶(取),大人需干預

  • 「小小結婚狂」的經歷,你有我有全都有

回想一下自己小時候,是不是也曾經對幼兒園裡的某位異性怦然心動呢?其中還有不少幸運兒,最終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如果你就是這樣的幸運兒,歡迎評論區分享一下你們特別的經歷!)

小馬君在美國幼兒園工作,他說閑下來時,孩子們的「緋聞」也常常會是老師們的八卦內容,像是班上哪個孩子又換了女朋友,哪個孩子偷偷跑過來告訴他誰是她的新男友。美國對此有一個非常甜蜜的稱呼叫做「Preschool Crush」 (學齡前的怦然心動),大部分家長和老師都不會覺得這是什麼事兒,反而挺為孩子感到開心的,覺得在這樣天真的年齡,可以毫無負擔地去表達感情真的太棒了!

他特意看了一段採訪視頻,採訪者問美國小學低年級的孩子有沒有怦然心動過,自己為他/她做了一些什麼。孩子們回答得特別認真,比如:

不難看出,其實孩子們已經非常懂「愛」了。孩子的社交圈就是一個小社會,每個孩子像是在玩「過家家」的遊戲,有的當爸爸,有的當媽媽。孩子們在日常生活里也會觀察成人的各種舉動,把他們作為「角色扮演」遊戲的一部分。

在幼兒園,如果有孩子說另外一個同伴是自己女朋友。小馬君一般都會附和道,哦,你是說你跟她關係很好是嘛?有時候也會調侃一下說,你有幾個女/男朋友呀?一般孩子對於男女朋友的定義還是相對模糊的,他們會把關係很好的「朋友」,定義成男女朋友。

但是,視頻中的孩子已經是小學低年級,過了這個模糊不清的階段,真正出現了「對愛的懵懂」。

「懵懂」是怎麼來的呢?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infatuations」(瞬間迷戀),它是大腦發展非常重要的標誌。

孩子在出現這種感覺之前,認為只能與媽媽或親人產生這麼親密和「愛」的感覺;出現這種感覺後,他們才知道與同伴也可以建立「迷戀」的情感,並且超越了普通的「喜歡」。

「瞬間迷戀」的感覺,是由大腦深處的一種叫做「implicit memories」 (暗示性記憶)觸發的。這種記憶是不受人的主觀控制的,當你與某一個人接觸很多的時候,他/她的某些習慣或者個性就會引起你大腦的注意,大腦就會自動把這部分記憶埋藏在「邊緣系統中」。這個系統與感情中樞又緊密相連,讓人產生非常愉悅的感受,這種感受就統稱為「愛」。

更加直白地講,你愛上的從來就不是一個人,而是與他/她相關的一段「暗示性記憶」。當這部分記憶被觸發得越多,那麼愛情的感覺也就會越深。

  • 面對小小結婚狂的「愛情」,小馬君願意安靜地做個聆聽者

(以下部分為小馬君自述)

大部分父母都會把孩子小時候嚷嚷著要結婚當成一件趣事來看待,我非常讚許這種態度。只要不出現過激的行為, 盡量讓孩子多說。等孩子再長大些,你想讓他這麼無厘頭地暢所欲言勇敢表達,恐怕都沒機會了。

以前有個4歲的小男孩跑過來和我說,「老師,我要和小A結婚!」我會說,「我看得出你非常開心!你為什麼要和小A結婚呀?」

「我們兩個是好朋友!」

我聽了哭笑不得,接著問,「你很喜歡和小A一起玩是不是呀?那是不是好朋友都要結婚呀?」孩子認真地想了一想說,「我還有很多好朋友的。有小B, 小C,我們可以一起結婚!」聽完頭上彷彿飛過一群烏鴉。但是我沒有做更多的解釋,而是安靜地聽他接著講這離奇的「愛情」故事。

孩子在這個年齡段,會把對別的孩子的「喜歡」用他們看到的成人世界的辭彙來表達,比如「結婚」或者「男女朋友」。仔細想想,恰恰反映出他們對於這份親密感情的珍惜和真心。作為成人,安安靜靜地聽就好了,不用做過多的干預。

只有出現了以下兩種情況,我才覺得父母有必要干預:

身體接觸過多、對朋友太「苛求」需要家長干預

1、兩個孩子的身體接觸過於頻繁,常常強吻對方

之前我曾提到過,從小父母就應該告訴孩子什麼是「隱私部位」,沒有任何人有權利去觸碰你的隱私部位。

同樣的,如果有人想抱抱你,也需要經過你的同意。如果你不想被擁抱,你可以拒絕。關於親吻,我也提到過,不建議父母對孩子有任何「嘴對嘴」的親吻,更多的是可以親吻臉頰。

如果你發現你的孩子不停地強行嘴對嘴親吻對方或者被親,或者總是和某一個孩子抱在一起的時候,你需要介入。

你可以在孩子一個人的時候,認真地跟他說:

「媽媽知道你和XX關係特別好,媽媽很鼓勵你勇敢地表達感情。但是看到你老抱著XX或者嘴對嘴地親對方讓我很不舒服,這其實也是對好朋友的不尊重。如果你真的很喜歡XX,可以想一想有沒有別的辦法去表達,比如你可以為她寫一本書,或者畫一幅畫。」

這樣的交流好處是讓孩子知道你鼓勵他勇敢表達感情,同時也對他一些不太恰當的肢體動作做明確要求,讓他知道界限在哪裡。

2 、不允許同伴有自己以外的朋友

孩子表達「喜歡」和「愛」都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如果他想要「獨佔」或者「排擠」同伴的時候,父母需要介入。

父母可以先問問孩子為什麼會想要「獨佔」?是不是害怕對方如果有了別的朋友就會冷落自己?

你可以抱抱孩子,告訴他很理解他有一些嫉妒的情緒。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喜歡的人對自己是最特別的,但很多時候我們不能去要求別人這麼做。而且可以反覆和孩子說,我們可以不止有一個朋友,我們可以有很多朋友。

  • 就想「霸佔」爸爸/媽媽怎麼辦?

對於這種比較特殊的情況,我專門找了2個案例與大家分享:

案例1

育兒博主Best Shaw建議,如果你女兒想要和你丈夫結婚,你可以順著她的話說下去,直到她自己停止往下說。

「媽媽,為什麼你不能嫁給你的爸爸?」

「你的意思是為什麼小女孩不能和她的爸爸結婚嗎?」「是的」「你想要嫁給爸爸嗎?」「我可以嗎?」「如果你和爸爸結婚了,你妹妹就變成你女兒了,你就變成了她的後媽!」「那媽媽,你是不是就是我的孩子了?」「不不不,應該就沒我什麼事兒了,你就不會再在照片上看到我了。」「哦,那我還是不想和爸爸結婚了,因為我不想沒有你。」

這是一組非常搞笑的對話,其實仔細分析,孩子只是希望和父親有非常親密的關係,並不是真的想要結婚。因此Best Shaw給我們的提示是,你可以直截了當地和孩子聊下去,並不需要遮掩。

案例2

有個爸爸問,「我3歲的女兒不停地說想要嫁給我,老婆都有點生氣了怎麼辦?」對此,心理學家Dr. Meg的回答是:

我想你一定是一個很好的爸爸。在你女兒的小腦袋裡,她想要表達的是「不希望生活有什麼變化」,希望你能一直在家庭里。她並不理解「婚姻」與「愛」的區別,她要的是在你的生命里,她必須要成為一個與媽媽一樣佔據特殊地位的人。

其實很多小女孩都想嫁給爸爸,對此,你可以先說「謝謝你親愛的!」然後告訴她,「你媽媽是我唯一的妻子,但是你可以成為我最特殊的小天使!」因為孩子想要的,只是在你心裡有一種特殊的身份。如果她現在會生氣,或是不理解,你也可以慢慢等待,這個時期自然會過去。不用太擔心。

同時你也需要照顧到你妻子的一些情感,和她解釋孩子這段比較特殊的「情感」需求。

寫在最後

類似的問題都有一個通用的解法,就是用孩子聽得懂的話分析「婚姻」與「愛」的區別。

大部分孩子有「結婚狂」的意願,其實是想表達他們很愛某個人。你可以告訴孩子,表達「愛」並不一定需要「結婚」來體現,而且「結婚」不只是儀式,而是一種公共的約定。

你可以讓孩子猜一猜中國社會對「結婚」有哪些具體的約定?比如年齡需要到20多歲才能結婚,因為這時候人的身體和腦子才為結婚做好準備;比如有血緣關係的人不能結婚,因為他們的小寶寶可能會生很嚴重的病。

和孩子討論這些問題的關鍵,是別把他們當孩子,而是把最真實的內容告訴他們。

參考文獻

Lewis, T., Amini, F., Lannon, R. (2000). A general theory of love. New York, NY: Random House.

https://blogs.babycenter.com/mom_stories/you-cant-marry-daddy-hes-taken/

https://megmeekermd.com/blog/help-my-daughter-wants-to-marry-me/


從描述中可以看出你非常認真地聆聽了閨女提出的問題,給出的答案很完整,教育的方向很清晰——不僅滿足娃的好奇心,正視她提出的問題;而且藉機進一步引導,開展愛的教育或婚戀科普。

之所以有「不是很不完美」的感覺,或許是因為你就事論事,給出的答案標準且理性,有點普及法律知識的意思,這樣一來就跑題了~

對於5歲的小朋友而言,這樣的答案會有一定的距離感,少了一些可以引發思考的趣味性和幫助理解的故事性。

在這種情況下,相關話題的繪本能幫助家長給出「教科書式的回答」,畢竟有些話題很空泛,有的感性之處難以描摹,最好有個參照物。繪本的文字和圖畫能直觀地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引發觀察和思考,也許現在孩子年紀尚小、事事報備,但總有長大或羞於表達真實感受的時候,所以被告知答案不如自己探索答案。

接下來,我借一套有戀愛結婚三部曲之稱的趣味繪本現身說法,先分享好書,再展示如何用講繪本的方式回答你閨女提出的問題:

作者:達妮拉·庫洛特 文/圖 方素珍/譯

這是一套有愛、有趣又有心的繪本,三本分別是愛情篇《鱷魚愛上長頸鹿》、婚姻篇《搬過來搬過去》和社會篇《天生一對》,講述了鱷魚先生與長頸鹿小姐從陌生到相識,再到相愛的點點滴滴,從一起克服生活中的種種困難,到被周圍人接受並尊重的整個過程。孩子會讀出歡笑,原來談戀愛結婚是這樣的;大人會讀出思考,愛本該如此堅定包容。

  • 第一課——喜歡一個人是什麼感覺?

矮小的鱷魚先生愛上了挺拔的長頸鹿:

鱷魚先生使出千方百計,試圖讓心上人看見自己,但屢戰屢敗、屢敗屢戰:

愛情令鱷魚先生大腦發熱,他想到了一個笨辦法,卻把自己送進了醫院:

正當鱷魚先生心灰意冷的時候,一個小意外讓幸福悄然而至:

屁桃娘備課筆記:

作者慣於觀察現象、精於總結類比、善於生動表現。閱讀時,孩子會被文字和圖畫所感染,自然地進入鱷魚先生的世界。家長不妨引導孩子觀察作者刻畫的種種細節,喚起認同感,進而表達個人想法。

你可以考慮從這些方面切入:

1. 你知道喜歡一個人是什麼樣的嗎?鱷魚先生冷得發抖、熱得發昏、有時候不開心、有時候超開心,原來這就是喜歡一個人的表現。

2. 當鱷魚先生喜歡長頸鹿小姐,他會做什麼?他會時刻思念著她,冰箱和洗衣機上的擺件是長頸鹿,牆上掛著的畫是長頸鹿,天空的紋路還是長頸鹿……

3. 當鱷魚先生喜歡長頸鹿小姐,他會做什麼?他會改變自己、渴望關注,比如踩上高蹺,填平身高差;再比如送鮮花、送吃的、演奏音樂……

4. 當鱷魚先生喜歡長頸鹿小姐卻得不到回應,他衝動了,試圖用繩圈套住長頸鹿。儘管鱷魚先生的出發點是喜歡,但這不明智的舉動帶來了傷害,所以我們在表達感情時,應當坦蕩真誠,也應得體克制、選擇合適的方式。

  • 第二課——結婚是怎麼回事?

這對愛侶正式開始同居生活,一開始長頸鹿住在鱷魚家,施展不開,處處受限:

後來鱷魚住到了長頸鹿家,生活不便,步步危險:

面對問題,鱷魚和長頸鹿一起想辦法解決,還真是男女搭配幹活不累:

原來他們修建的是一個大游泳池呀,現在可以在同一個高度上享受幸福啦:

屁桃娘備課筆記:

解釋婚姻著實是一件難事,怕深奧,孩子難以理解成年人面對的圍城,他們還停留在因性別意識發展而對婚姻好奇的「過家家」階段;也怕膚淺,簡單的解釋或王子公主幸福生活的童話故事似乎有點文不對題、隔靴搔癢。

本書在深淺之間找到了平衡,以鱷魚和長頸鹿同居的幽默故事為殼,還原了婚姻的重頭戲——互相磨合;以鱷魚和長頸鹿自帶的矛盾屬性為例,引出了家庭幸福的「秘密」——換位思考、彼此包容。

你可以考慮從這些方面切入:

1. 鱷魚和長頸鹿住在一起後遇到了哪些問題?為什麼會有這些問題?他們有沒有互相生氣?他們是如何解決的?

2. 鱷魚家的房頂太矮,長頸鹿弓著腰;長頸鹿家的挑高太高,鱷魚坐在一樓,長頸鹿坐在負一樓,這樣就平起平坐了……這些做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了嗎?

3. 在挖坑改建的時候,他們一起努力、團結一致,這樣的做法好嗎?值得我們學習嗎?

4. 游泳池這個設計妙在哪裡?你喜歡他們的游泳池嗎?為什麼?

  • 第三課——愛是什麼?

鱷魚和長頸鹿相處得非常融洽,這一天,他們決定去長頸鹿城轉轉:

儘管一起做了許多快樂的事情,但來自外界的嘲笑還是影響了他們的心情:

於是他們又去了鱷魚城,情況並不比長頸鹿城好:

突然,消防車的警笛響了起來,長頸鹿抱著鱷魚立刻前往救援:

長頸鹿變身雲梯:

危急時刻,鱷魚信任自己的愛人,勇敢地跳了下去:

屁桃娘備課筆記:

前兩課關於戀愛婚姻的概念科普和諧關係的建立保持還算輕鬆有趣,這一課乾貨更多、分量更重——愛是什麼?其中有分享的快樂、承擔的勇氣,還有堅定的責任感。

前兩課側重體現鱷魚先生和長頸鹿小姐各自的特徵和彼此的差異,這一課著力於「合二為一」,真正彌補二人差距的是真摯的感情和一致的三觀:當外界投來不友好的眼光,矮小的鱷魚把長頸鹿護在身後;當遭遇危機,他們挺身而出、施以援手。

你可以考慮從這些方面切入:

1. 在長頸鹿城的時候,發生了什麼?他們有沒有鬧彆扭或者不開心?

2. 在鱷魚城的時候,發生了什麼?他們有沒有逃避或者吵架?

3. 火災發生的時候,長頸鹿抱著鱷魚第一時間沖向出事現場,你猜猜他們會害怕嗎?如果不害怕,原因是什麼呢?

4. 如果你是長頸鹿/鱷魚,你會相信對方嗎?你願意在確保自身安全的情況下幫助別人嗎?

5. 如果你是長頸鹿/鱷魚,除了變身一架雲梯,你還能想到什麼辦法救助被困在房子里的鱷魚?

以上一連串問題梳理下來,不僅復盤了整個故事、提高了閱讀質量,而且無形中開展了一場場愛的教育——在一個個幽默的生活場景中,借可愛的角色和戲劇化的情節,回答了孩子的問題,什麼是談戀愛?什麼是結婚?展示了人們相處時可能遇到的難題、樂觀的應對態度和積極的處理方式。在此基礎上,引發了孩子的觀察和思考,我是這樣的嗎?我可以解決問題嗎?我的爸爸媽媽是這樣的嗎?

也許有人會質疑,有必要和孩子說這麼「深」嗎?他們長大了自己戀愛了不就明白了,孩子會長大,不去解決的疑問也會長大,儘管愛是一種天賦,但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愛的教育。

最後,屁桃娘要表白這套好書,它有太多亮點:主題有愛、故事有趣、畫面生動、文字搞笑……但它最令我佩服的是作品的包容和作者的豁達:

你可以把它當成親子共讀的兒童繪本,

你也可以把它當成治癒自己的成人童話。

你不必擔心孩子無法理解,因為鱷魚先生和長頸鹿小姐之間的點點滴滴都植根於最普通、最真摯的人類慾望表達和感情抒發,

你也不必擔心孩子讀了就會早戀,因為你完全可以站在不同的立場進行引導,這套書同樣適用於理解友情、親情、我們和寵物夥伴間的感情等等。


「阿姨,你知道嗎?今天我和小寶結婚了!」下班接小寶的時候,小寶班上的捲髮小女孩熱鬧得擠在我身邊,開心地跟我分享今天在幼兒園跟小寶玩的事情。

「是嘛!是誰求婚的呢?」我也開心地應著。

「是小寶,他說要跟我結婚,我就答應了。」小女孩驕傲地答著。

我知道我加入了年輕父母經常會遇到的狀況:當4或5歲的兒子或女兒宣布男朋友甚至是已婚夫婦時,我們會感到驚訝。

其實,這是非常普遍的。對於4歲或5歲孩子來說,這是孩子們開始探索人際關係的某些方式的信息


【具有探索精神的小傢伙們】

3歲左右,孩子們會將他們的家當成整個世界。他們專註於建立能夠提供安全感的家庭成員(媽媽、爸爸)的親子關係,尤其是在2歲前,要成為家裡的獨立個體。

隨著這些任務的成功完成,3歲的孩子們感到更加安全和有能力,他們開始利用不斷增長的認知能力將自己投射到他們眼裡的未來。

他們開始想知道他們長大後會是什麼樣,並想像他們將擁有的家庭以及他們將來從事的工作。

孩子們開始把自己接觸到的職業,開始幻想自己成為父母,卡車司機,老師和醫生。

當然,這些想像並不總是現實的。例如,有時,孩子會把自己想像成蜘蛛俠。

他們正在計劃自己的未來,即便是那些虛構的人物,這個階段的想像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此期間,孩子們將成長為一個將超越家庭成員的人。這種認識可以使他們相信自己可以實現遙遠的目標和夢想。


當小寶和小朋友們開心地玩著結婚的遊戲,說明小寶很欣賞我和他爸比的生活,喜歡自己現在的生活。這跟我們小時候玩的過家家的遊戲很相似,裝扮自己是爸爸或媽媽來表達希望組成同樣幸福地家庭的願望。這些都是表達建立伴侶關係並擁有家人的願望的表達方式。

看著小寶感受幸福、渴望將來自己的幸福,當媽媽的是不需要做太多事情。

這時候,我需要跟小寶說你為什麼要跟這個小朋友結婚啊?肯定小朋友的優良品質,脾氣溫和、愛乾淨、對小朋友溫柔,等等,做媽媽當然贊成小寶的明智選擇啊。

這些會為將來他在女朋友的選擇搭建一個遙遠的設計圖,並增強了他對媽媽的信心和認同感。

當然有些父母會有些不必要的擔心

  1. 誤解了小朋友結婚的含義並認為需要提供干預。例如,告訴他們的孩子,他或她還太小,還沒有男朋友或女朋友,或者在這個年齡討論適當的戀愛關係。
  2. 通過大笑或詢問孩子關於女友的身份,好像這個宣布不是一個嚴肅的回應。這些反應很可能使一個勇敢地想像自己像父親的孩子蒙羞。

有時候,孩子們只是在探索身邊的社會和環境,稍微放開手,讓孩子們自己探索,做牽風箏線的家長才是對的。

@知乎親子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