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距離上只要是合格的線材對音質的影響,但這三個的區別是解碼和放大部分都不相同。

3.5mm是利用內置在設備中的晶元和運放進行解碼和放大。

TYPE-C耳機是利用內置在TYPE-C接頭內部的晶元進行解碼和放大。

而轉接線同樣是利用內置在接頭內部的晶元進行解碼放大。

這時候就要比那個的晶元更好,電路設計更優秀了。

比如說假如設備內置的是ESS的9038Pro,而轉接線的晶元是Realtek ALC4021,後者再怎麼做出朵花來音質也很難超過前者,當然實際中不會有差距那麼大的情況...


看到已經有大佬解釋的很好了。

不應該用外在的介面類型去評判音質,決定音質的是解碼晶元。

普通Type-C耳機,或Type-C轉接線+有線耳機,很可能不如3.5mm直插。

但高端Type-C解碼轉接之後的音質很可能更好聽。

如果非要做表面考察,不如換成資金消耗,也就是你額外消耗了多少錢,去讓被閹割了3.5mm耳機介面的手機給你提供更好的音質。錢沒到位,只是個轉接形式,或便宜的Type-C耳機,那你就只是解決了介面不兼容的問題,說不定還會降低音質,不如乾脆用藍牙耳機呢。


內置codec的typec轉接頭可以更好的驅動耳機,那就是最後一種。

如果typec轉接頭沒有內置codec且耳機沒有任何區別那理論上音質不會有任何區別。


總而言之音質不取決於介面而是取決於整套音頻方案。

3.5mm口不用說了就是模擬輸出。

Type-C口是指介面造型,有兩種輸出方式:

  1. 模擬輸出,除了幹擾更大之外和3.5mm沒區別。
  2. 數字輸出,說明音頻解碼放大等一整套流程都是外接的。外接的解碼放大決定音質。

音質取決於整套方案而不取決於介面,所以這個問題沒有固定答案。


音質好不好,跟2方面有關。

1 解碼能力

2 耳機實力

即使各旗艦手機,解碼採樣率僅44-48KHz,16bit。通常在這之上還有3擋:

HIFI:DSD解碼

頂級:384KHz,32bit解碼採樣率

優秀:192KHz,24bit解碼採樣率

一般支持DSD解碼的晶元比較昂貴,而且一首真正的DSD歌曲也是200-300M的大小,一般人不用他,我們忽略這個選擇。

頂級解碼384KHz,32bit一般出現在一些隨身解碼器身上,大概價位在1k-30k不等。為什麼價格差這麼大?因為聲音本來就是玄學。。。

優秀解碼採樣率192KHz,24bit,一般出現在入門級解碼器身上,價位在500-2000不等。

推薦貝殼王子K歌棒,同配置1/5價格,僅解碼能力已經值回票價。內置的專業電容麥,實時耳返和專業美聲軟體就當是白送的好了。我有做一個實拍視頻,傳送門在此。

這貨可以顛覆了K歌耳機,點歌機和KTV?貝殼王子K歌棒深度測毒舌鬧科技的視頻 · 4541 播放

然後,說到耳機實力,HIFI愛好者還是選傳統國際大廠的耳機好了。至少音準沒問題。只是提醒一點,直推千萬不要用高阻耳機,不然到時候只能發揮30%功力時,別說我沒提醒你。

純手打,如果沒事的話點個讚唄~


不是這麼說的……

首先我們先排除type-c耳機,我不是針對誰,我是說沒有一個中端甚至低端的耳機是默認用type-c介面的。

這裡我們拿一個final的A8000來作為例子,那人家默認3.5口,絕對是暴打type-c口吧

但是直插和轉接……這個其實就是手機的解碼耳放部分和轉接線的解碼耳放部分的PK,音質好不好還真不好說,萬一你用線聖紅蜻蜓呢。

就這麼說吧

低端轉接&


如果前端是普通手機,帶解碼的(內置DAC)的TYPE-C耳機或帶解碼的轉換線音質高一些,不過這類耳機和轉接線的價格都會貴一些的!


如果不是專業播放器前端的話,顯然type c轉3.5mm方案可能帶來一定的音質提升,因為很多轉接線都會內置專業DAC晶元(數模轉換晶元),而這個DAC晶元一般會比手機搭載的DAC晶元要好,自然就有更好的音質表現。當然那種幾塊錢的轉接線基本沒有提升甚至可能影響音質。建議購買內置DAC晶元的耳放線。譬如搭載晶元es9280c的耳放線等等。

如果是專業播放器的話,就沒這種必要了,因為專業播放器基本都會內置一個性能很好的DAC晶元,所以直接用耳機連接播放器就行。

至於type c耳機很多都在線材裏內置DAC晶元了,但性能不一定很好,音質就不一定好了


肯定是typec+3.5mm最好。但也是有前提的,必須是dac解碼線。俗稱小尾巴。

但是如果只考慮手機+解碼線

目前最好性價比最高的方案是艾巴索dc02+你的3.5耳機。

我個人是dc01+2.5。平衡輸出。但是有些耳機也推不動。

也看你的耳機好不好推。

我這套其實就不太行,需要自己調均衡器。。。才能好聽一點。

附一個akm的解碼晶元排行,目前最屌是4499。

其實小尾巴真的不太行。跟真正的磚、便攜耳放根本沒辦法比。

人家的電路設計就很好了。小尾巴說白了就是晶元加根線。除了方便沒鳥用。


耳機聽數字模式的音樂,都需解碼十放大十耳機三個環節,區別在於解碼和放大是內置於手機、與耳機一體,或獨立.假設三種模式都用同樣的解碼、功放晶元和周邊元件,一樣的耳機線和耳機頭,理論上可能手機內置解碼功放的方案有更好的可能(主要是覺得如果想要追求極限不慮成本,可以在供電和電磁幹擾方面做得更好),轉換線模式多一個介面和一根外接線理論上會影響音質因而最次,但這些都是理論上的,我認為實際上是沒有什麼能用耳朵聽出來的差別.,實際使用時,轉換線加耳機模式無疑更方便,我投這種方式一票,我覺得這種方式會成為近兩三年內的主流,會對國磚們形成嚴重衝擊。


沒啥差別,說白了,出門這些方案能聽出來差別才奇怪了。

然後,唯一有可能產生差別的源頭就是功率輸出差別,單獨的3.5模塊供電輸出偏小,大多數設計的電路導致的(但不是沒有大的),至於typec對type-3.5那點轉換損耗,真在意的話,可以把耳機線剪短到0.01米再換金線,這樣損耗肯定小於轉換損耗


只?鹽,只?醬油,又?鹽又?醬油這三種方案,那種的味道會更好?


不用問,3.5直插是王道,如果播放器沒有設置平衡口的話。

除非一些特殊的typeC介面轉換線中集成了解碼晶元,對音質有二次提升,其他的都不會超過3.5介面直插。


內置dac的type-c轉換線加耳機,部分可以識別阻抗的轉換線可以騙阻,進一步加大推力


這東西就是玄學了,你聽他好就是好,就好像水電火電一樣,不要在乎那麼多,就算有差別你也聽不出來,不到百分之一的差別那是機器檢測能出來的東西,咱們不需要,也可能玩不到那個地步


typec加裝轉接線肯定是最差的咯


肯定是3.5直接插入的最好


音質取決於DAC和後級模擬放大(以下簡稱音頻模塊)的性能,如果電路相同的情況下,這三種方案的音質是等同的。以手機為例:

方案1就是純粹的有線耳機;方案2有兩種,一是集成外置音頻模塊、TYPE-C輸入介面的耳機,數字輸入。二是跟普通有線耳機相同只是介面不同,相當於介面轉換器;方案3就是方案二的基礎上把耳機線剪斷再用3.5㎜介面實現接駁。


怎麼說呢,這兩種耳機的區別在於解碼器,傳統手機可以把數字信號轉換成模擬信號,3.5mm耳機只需要把模擬信號轉為聲音。而Type-c為純數字信號,耳機必須自帶解碼器,完成所有操作,只要Type-c耳機的解碼器夠強,音質上限比3.5mm更高。

嗯嗯.停不下來了,再來說說入耳式和頭戴式耳機的區別吧。

萬魔(1MORE)耳機 入耳式 有線 蘋果 華為 小米 適用京東¥ 99.00去購買?

不管哪個調大音量,都不好。但音質越好,對耳朵損傷越小,聲音嘈雜,劣質耳機分貝更高,入耳式傷耳道,頭戴式壓耳廓,都要避免長時間的佩戴。

Beats Solo3 Wireless 頭戴式 藍牙無線耳機 手機耳機京東¥ 1698.00去購買?


我只知道3.5mm的最方便,音質說實話,我沒聽出啥具體區別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