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投資對象非常瞭解,把握很大的時候,例如有多年行業經驗,跟目標企業是合作夥伴或競爭對手,熟悉行業和市場時,當然要選集中投資。

例如,許多地產從業者都喜歡買萬科、龍湖的房子,定投萬科的股票,這其實就是集中投資的一個例子。

如果只能做一般性的表面瞭解,例如看財報,做簡單的市場調查。那還是要分散買幾家企業的股票。因為有些企業會財務造假,例如最近退市的樂視,財務造假的康明葯業等,要是把錢全壓在上面鐵定虧損嚴重。


想想巴菲特的信息獲取渠道和你的,你說你該集中還是分散?


首先要明確個前提,本部分所說的「分散」,更確切的說法是「過度分散」,對於科學合理的適度分散,我們是從不反對和排斥的。我們提倡的是在個體投資者身上,集中投資應為主體,風格應更突出。接受了這一觀點後,我們進入話題:我們為什麼提倡集中而不是分散?首先,投資者對分散的推崇,主要原因是認為分散有助於將風險降到最低。以格雷厄姆為例,對於安全邊際的極度重視使得他對風險控制有著嚴苛的標準。同時,他又認為企業的明天無法預測。在這樣的認知下,他認為將投資集中在少數幾隻股票上是冒險激進的行為,將會置自身於危險境地。施洛斯也說,「分散是對不確定性的保護。」。對於我們普通投資者,無論認知水平是否與大師們在同一高度,但分散即降低風險的意識與其如出一轍,所以「不要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的觀念才會如此得人心。

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分散投資對於降低風險的作用並不如我們認為的那麼大。對於經濟危機等系統性風險,分散投資無招架之力;對於個股一般性風險(個股「黑天鵝」風險除外,下一段將對此詳細闡述),分散投資同樣不能防禦和降低,你買入一個爛西紅柿是糟糕的投資,你買入一籃子爛西紅柿同樣是糟糕投資,衡量你是否規避了個股一般性風險的,是你買入股票的品質,而不是你買入的數量。

作為個體投資者,其能力圈與精力終究是有限的。全面撒網不如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林奇說,「在時間和精力有限的情況下,你有可能去了解少部分股票所有需要了解的信息,但是絕對不可能瞭解一大批股票所有需要了解的信息,簡單說就是投資者只能去研究相對少的投資品種。」而另一方面,分散投資成功的前提,仍然是判斷的準確性,而不是分散行為本身。買入超過投資者能力圈範圍與精力之外的股票,會讓判斷的準確性大打折扣,反而不可能取得良好投資效果。


做對了就要集中投資,做錯了就靠分散投資,不知對錯所以既要集中又要分散


小資金集中,大資金分散


都是對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在格雷厄姆那個時代也就是經歷過大蕭條的那個時代,他的策略主要是看重價格上的安全邊際,也就是說不怎麼關心公司的基本面,而著重去考慮一個價格的優勢,價格足夠便宜,但這種情況會面臨一個問題,就是今天看的價格便宜,在日後可能更加便宜,所以說他的這種策略是比較適合於分散投資。

而巴菲特不一樣,他在認識費雪之後,採用了集中投資的方式,更看重公司的質量,他和格老最大的區別就是策略的不同,而你不能去評判一個麻辣的火鍋和一個清淡的鱸魚到底誰更好喫?因為在不同的環境下,投資者採用自己認可的一種方式投資,其實都是正確的。最重要的就是你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我自2018年以來一直滿倉茅臺。期間和一些業內朋友交流時他們對此也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見。主要體現在:一、滿倉一隻股票是否過於集中?二、到目前為止茅臺的估值是否過高而導致未來的投資回報效率下降?

對於這兩個問題我也做了認真的思考。

關於集中持股,股神巴菲特做過精彩的論述。

——「如果你是懂一點的投資人,看得懂公司的經濟狀況並找出5-10家股價合理的公司,握有重要的長期競爭優勢,你根本不用去理會人云亦云的分散投資。」

——「我們的策略是集中持股。對那些缺乏足夠吸引力的生意與價格,我們試著盡量避免這也買一點,那也買一點。當我們覺得某個投資對象有足夠的吸引力時,我們就會大量買進。」

——「我越來越相信正確的投資方式是將大部分的資金投入到自己十分了解且信任其管理的事業上,那種通過把資金分散到一大推自己不太瞭解且沒有什麼信心的公司上面以便藉此去控制投資風險的想法是錯誤的。因為,一個人的知識和經驗一定有其限度。」

巴菲特的助手查理·芒格則是更加堅定的集中投資者,在其投資生涯中,芒格很少持有超過3隻股票。

芒格說:「一個人一生能夠懂的東西是有限的,而這些東西又恰巧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其價格比較便宜,甚至遠遠低於它的價值,這樣的情況就更少了。因此,當這樣的機會到來時,就必須要重倉。

重倉後,一塊錢就不能同時放在兩個地方。結果自然就是投資的集中。」

巴菲特身體力行,用實際行動踐行自己的集中持股理論

1976年巴菲特投資蓋可保險,最終以自己當時一半以上的身家購買了蓋可保險的股票,並獲得了不菲的收益。

巴菲特在1988到1989年之間,共買入可口可樂公司股票9340萬股,投資總額達到10.23億美元。截止1988年和1989年年底,可口可樂公司的股票市值分別佔伯克希爾股票總市值的20.7%和34.8%。

1964年初,巴菲特開始買入運通的股票,到1966年對運通的持倉已達1300萬——這已經佔伯克希爾公司資產凈值的40%,算是一次非常大的押注了。

總結巴菲特的做法就是在你能力圈範圍之內選擇最優秀的公司集中持有。

我是學金融專業出身並且做了二十多年金融實踐工作。對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比較熟悉。但是對互聯網、電子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行業不熟悉,這些領域的後期學習成本很高,無法和技術專業出身的人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根據統計,美國前五十年漲幅最大的十隻股票有八隻集中在消費和醫藥行業。所以消費是一個容易理解的好的投資方向。而在消費行業中白酒行業無疑是最好的一個細分行業。(至於為什麼白酒行業是消費行業中最好的細分領域,已經有很多人做過研究和論述,這裡就不作為重點展開)選擇白酒作為自己的投資重點方向就變成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

在建倉茅臺時我也猶豫過,是全部買入茅臺,還是一半茅臺一半五糧液?還是茅臺、五糧液、老窖各三分之一,亦或是茅臺、五糧液、老窖、順鑫的白酒組合?

巴菲特曾經引用過一則伊索寓言「兩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來解釋他的投資理念。意思是寧願賺取有把握的穩定收益也不要去追求飄忽不定的高收益。

在金融理論裏風險和收益是一對密不可分的矛盾體,風險和收益成正比,意味著收益和安全成反比。在投資決策過程中是把安全放在第一位還是把收益放在第一位,是我們無法迴避的一個問題。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當然安全第一。投資這個行業的本質就是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追求儘可能高的投資回報。

保證企業安全和收益的唯一途徑就是深挖企業競爭的護城河。誰的護城河越寬闊,誰就在競爭中就越安全,誰的持續收益和增長就越有保障。

從茅臺的品牌、獨特的自然資源稟賦和工藝流程、超強的定價權和出廠價與市場價之間巨大的價差空間來看,顯而易見白酒行業中茅臺的護城河是最寬闊的,投資茅臺是最安全的,收益也是最有保障的。

傳統理論講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裏。其實要看提籃子的人是誰。與其把雞蛋放到五個不靠譜的人提著的籃子裏,不如全部放在一個最靠譜的人手裡。

我做了十年的股權投資,看到風險投資機構喜歡像撒胡椒粉一樣把不多的錢投資到一大堆的初創企業。主要原因就是對這些沒有經營歷史沒有盈利記錄的初創小公司看不懂,看不準,只能分散投資賭概率。

所以,我對分散和集中的觀點就是,你越有把握時越要集中,越沒有把握時越要分散。

借用巴菲特的一句話「我實在不明白一個投資人為何要把錢放在排名第二十好的股票上,而不是把錢集中在排名更為靠前、自己更加熟悉、風險更小且獲利潛力更大的股票上。」來回答關於集中持有茅臺的問題,我實在不明白為什麼要把錢放在排名第二第三的白酒股票上,而不是把錢集中在風險更小,獲利潛力更明確的茅臺股票上。

金融資產的流動性和安全性都是有溢價的。所以藍籌股和龍頭股會比普通股票有明顯的溢價。也就是投資人願意為自己的投資安全支付的保費。對比同樣是飲料行業的可口可樂和帝亞吉歐,茅臺的盈利增長要甩出他們幾條街。在那些外資機構眼裡,茅臺既是藍籌價值股,又是妥妥的成長股,掃起貨來一點不猶豫。不是北上資金有多聰明,而是他們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沒有找到像茅臺這樣把安全性和成長性結合得如此完美的公司。

用自有資金投資時,不受持倉比例的限制也不會刻意關注短期的投資效率。我只知道可以通過確定性增長和時間的推移來降低估值。


  分散持股還是集中持股?這一直是困擾投資者的一個問題。今天凡凡就和大家談一談在股市奮鬥這些年,自己的一些理解。

  在股市裡混過的都聽過這麼一個金句:「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但股神巴菲特也有一句名言「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然後把它小心看護好」。這兩句話看似非常矛盾,就像中國的兩句俗語「兔子不喫窩邊草」和「近水樓臺先月」一樣矛盾。兩句話放在一起看你會發現非常矛盾,但是單獨去看一句的話卻很有道理。那這其中的問題出在哪裡了呢?

  凡凡認為,這兩句話所適用的環境和緯度是不一樣。首先我們先找到金句的出處,巴菲特的導師本傑明·格雷厄姆曾說過,「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我們都知道,格雷厄姆是一個十足的風險厭惡者,為了分散風險,他提倡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裏。因為如果把投資比作一籃子雞蛋,那麼把雞蛋全放在一個籃子裏,萬一出現判斷失誤摔了一跤的時候,雞蛋就會全部打碎,作為普通投資者,承受的將是巨大的損失。

  那麼股神巴菲特為什麼跟自己導師唱反調,提倡「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然後小心看護好」?是股神錯了嗎?當然不是!巴菲特作為職業投資者,他對於一家公司,一支股票的理解是我們一般投資者很難達到的。為瞭解釋前面的話巴菲特還說過:「如果你有40個妻子,你不會瞭解她們之中任意一個。」這句話充分體現了對於集中投資自己能力優勢領域的重要性。

  下面我們來做個分析!假設一個市場有100隻股票,有50隻股票虧損10%,40隻能獲得20%,10支能獲得40%的回報。那麼我平均分散的買這個100隻股票,我的預期回報率是7%。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假設,當然市場不會那麼規律。對於巴菲特來說,他有能力也有資源去排除掉大部分的劣質企業的股票,所以他選擇在自己能力圈裡面選擇自己十分了解的企業,不熟不做,集中持股。那麼對於我們普通投資者來說,我們在信息和資源方面處於劣勢。那麼我們為了降低風險成本,我們應該選擇分散持股。但過於分散就成了市場本身,那就相當於投資指數。所得到的收益率也就大打折扣。但#乾貨# 在股票投資市場,多數人是不滿足於指數收入的。那麼,多少程度的分散纔算合適呢?舉個例子,如果你是一個剛入市的小白。你迫不及待的想要買一支股票,那麼根據上面那個假設,你隨機買入一支賺錢的概率是50%,和拋硬幣正反一個概率,那麼這種情況下你去買入,你就不是投資者,而是賭徒。對於,小白這種情況,我的建議是買進指數,因為整個市場中能戰勝指數的也僅有10%,作為小白你戰勝市場的機會渺茫,那麼你就可以選擇成為市場本身。再如果,你是一個資深投資者,你身處一個行業,你對本行業深有研究,對於行情如數家珍,那麼你可以選擇本行業裡面的優質企業,集中持股。那麼在你的能力圈裡,分散持股反倒成了你降低收益率的風險。

  上面兩個例子都過於極端,但是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我們持有股票的集中度和你本身的能力是正相關的。那麼對於我們大多數人,我的建議是,如果你還沒有自己的能力圈的時候,你不妨先成為市場本身,然後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提升,建立自己的能力圈,然後逐步集中。

  在建立自己能力圈的過程中,不要大面積撒網,要先堅守一個行業,喫透嚼爛,把這個行業歷史,規律,經驗像讀書一樣,由薄到厚的讀,有了自己的理解之後再由厚到薄的吸收,只有經歷這個過程,你才能說自己對行業是瞭解的。不能隨便看兩篇大V的解讀就自信的認為自己有了能力圈。

  總結:持股越集中,收益率越高。但持股的集中度和你自身的能力是正相關的,我認為,越瞭解越集中。如果對股票和公司沒有深入瞭解,就去買指數。但是人都容易高估自己,所以一定要對自己保守估計,敬畏市場。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凡凡筆記

更多乾貨請關注公眾號獲取

轉載請與本人聯繫。


巴菲特的意思是集中倉位到好公司,真正偉大的公司太少了,但是也是要分倉。對於大資金不可能拿超過五成倉在一個票上,對於小資金我個人認為就是all in在兩個票上足夠了。

格雷厄姆的核心思想是隻要價格低安全邊際足夠就行,且要做組合避免黑天鵝事件,畢竟他是經歷過1929美國股市的大崩盤。那應該是人類歷史最慘的一次股災,所以老人家對風險極其厭惡。

巴菲特後期受費雪和芒格的影響,改變了開始一味遵從老師的做法,認為拿住一兩個世界級優秀公司享受公司長期成長的巨額回報,即使買入的價格貴了點也可以的。也就是說優秀偉大的公司太少了,你不可能批量找到然後均分倉位,但撿煙蒂在市場非理性下跌時是可以找到大量機會的。

結論就是沒有哪個對,對於小資金就撿煙蒂足夠了,因為個人投資者很難找到有潛力的偉大公司,價值派的另一位傳奇格林布拉特曾經說過這個問題,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沒必要去找下一個畢加索的畫,只要在人少的地方淘到一副被低估一半以上的畫就可以了。因為顯然後者更簡單,一樣賺大錢。


各有利弊,看你對平臺瞭解多深,平臺的信譽度,決定你的投資額度,重倉或者輕倉,和股市一樣,看好的公司就多持倉,總體來說,分散投資更符合現在的趨勢,雞蛋不要都放在一個籃子裏,就本人來說,一方面也做股票拆分,一方面做共享租賃礦機挖比特幣,倆頭都賺錢,都是特別靠譜的,雙保險一樣!


都是對的,但是老巴對的更多一些。股市中,最重要的永遠是防範風險,那麼就需要將資金盡量集中到最優秀的股票上,優秀股票的數量是有限的,持股越分散,賬戶資產的質量就越差。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