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不單指經濟全球化。

現在都在說全球化,那麼全球化最後的目的是什麼?或者說倡導全球化的人想要追求的是什麼?


全球化的目的是互通有無,優勢地區發展自己的優勢產業,減少浪費,物盡其用。增大市場規模,更多供需需求。共同進步。

但強勢文化會漸漸吞噬弱勢文化,減少文化差異性,不同文化之間也更易發生衝突。


全球化的目的是效率,因此,必然帶來公平不滿,所以,全球化必然進兩步退一步地艱難前行。


其實全球化的歷史是很久遠的,並不是近年來的新興事物。所謂全球化也不是什麼人刻意推動的,而是不同地區的人自發的交互,自然而然產生的。「全球化」其實是對這種現象的總結,觀察到這一現象,就將其稱為「全球化」。

早在哥倫布時代,隨著遠洋帆船的發展,殖民開拓的開展。各地的人們產生了聯繫,美洲為歐洲帶來了土豆與黃金,歐洲人知曉了美洲的文明。歐洲也為美洲帶來了馬、火槍與天花,可悲的是美洲人被歐洲人征服,甚至是滅絕。不只美洲,殖民者的遠洋帆船也將非洲、中東、印度與東亞、大洋洲聯繫起來。世界被聯繫成了一個整體,越來越緊密,物資、知識與人力從一個小範圍流動到全世界。

更早以前,通過絲綢之路,東亞與中東、歐洲也產生了貿易聯繫,各地的商品通過漫長而艱苦的陸路聯繫起來,思想、技術與物產也據此傳播開來。但是因為交通技術的落後,其效率並不能與後來的大航海時代相提並論,各地的文明接觸機會很少,其政治軍事影響力也只能投射到伸手可觸及的地方,遠方的大食、契丹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邊緣。

再早以前的商周時期,神州大地列國並立,話語、習俗極為不同。對當時人而言,他們的世界就是這片大地。他們理解的「全球化」,也就是這片大地上的事務。最終,隨著社會的發展,商周的一套制度瓦解了,中央集權國家崛起了,這片土地被整合成了一個國家。

從長期的歷史趨勢看來,人類總是從一小塊域的許許多多的部落,整合成一個部落聯盟,進而是方國、諸侯國,以致於帝國。從小發展到大,從簡單發展到複雜。

這背後有著交通工具與通訊手段的發展,從通信靠吼到信鴿,再到無線電、互聯網,從靠人力運輸到畜力,再到火車輪船。以前從帝國中央到邊疆要幾個月,現在僅僅幾天,甚至幾小時。技術的發展拉近人們的距離,也在政治上促成了大一統帝國的誕生,有了先進的技術,帝國的觸手才能伸到遙遠的邊疆,進而控制邊疆。這在遠古部落那裡,是不可設想的奇蹟。

今天經濟全球化,商品的生產、運輸、貿易分散到全球各地。各地的經濟聯繫日趨密切,隨著商品的貿易,也必然會導致文化的交流與政治的衝突。從歷史視角上看,隨著經濟的全球化,一定會帶來文化的趨同與政治的統一。而這個過程必然是動蕩的,和平的手段與血腥的手段並存。這個過程的勝利者會將自己的文化傳播到全球,讓全球各地廣為接受。但文化的融合是雙向的,勝利者也會失去部分文化,而接受其它文化,只是成分比失敗者少一點。

我們其實生活在這種動蕩時代的前夜,之後舊的民族與文化消融,形成新的民族與文化,如此反覆,最終導向全球的大一統。而我們的任務應該是儘可能讓自己取得勝利。

而想要抗拒全球化,保留自己的特點,抗拒文化的趨同,只有把自己縮在一個殼子裏,不與外界產生聯繫,自給自足。這無疑是對社會發展趨勢的反動。就算縮起來不管外界,對方最終也會打上門來,必然失敗。唯一的辦法就是直面衝擊,發展自己的經濟、科技與文化,改良自己的文化,吸收對方文化中好的方面,努力將全球化向有利自己的方向發展,將自己的文化與技術傳播向全世界。讓自己成為最終的勝利者。


問他們沒用,人有時候以為自己的動機其實不是意義所在

廣義的全球化是為了在各種不同意識形態之上建立一個全球共識,就是寬容

你的特殊信仰,但大家達成其他方面的共識,環境、慈善、少數人權益保護、弱勢羣體保護


薅別人的羊毛


國家擴張的一種表現形式....

土地是有形的,經濟發展空間是無形的...

例如互聯網與防火牆....

貨幣、匯率與兌換管制等等


在《韋氏字典》的定義中,全球化指的是一個「在全球空間與實踐領域中」促進各種活動、孕育各種動機的演繹過程。而這個過程已經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如果要追究全球化的目的,還不如改成思考為什麼要做全球化這件事。

耶魯大學的專欄中曾經提到:從歷史角度看,有四種重要的動機可以促使人們離開自己賴以生存的家園:征服(對確保自身安全和擴大政治權利的渴望);繁榮(對更美好生活的追求);傳教(傳播自己的宗教並且皈依更多的教徒);以及一個看似世俗但卻始終更具推動力的因素—人類天生的好奇心與旅行欲。

其中,繁榮與好奇心可以算是全球化的目的之一:追求更多的繁榮,好奇自我世界之外的世界。

在過往的發展過程中,全球化所促進的繁榮不僅僅是經濟層面上,更是科技、文化、教育、政治等層面的內容。只是,其好處可能會更直接的體現在經濟層面,例如國家間的自由貿易所促成的經濟發展和資本流動。

但在人類以科技為主要動力推動全球化、對外探索世界、與世界交流的同時,全球化也在不斷推動科技的快速發展和文化的國際交流。因此,我們纔可以看到通訊設備為代表的一系列科技的飛速發展。科技在全球化概念的支持下快速發展,也為更多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參與的機會,就像電商平臺的出現為低收入國家和羣體提供參與國際貿易的機會。

因此,說到底,全球化的目的應該就是為了發展,為了經濟的發展,也為了科技文化的發展。


全球化的目的是效率最大化,經濟的本質我覺得是一樣的,比如全球化。從生產分配的角度看我覺得全球化是由經濟效率最大化所自發推動計劃經濟。不同的是,計劃經濟是行政命令推動的產業劃分,你做啥,他做啥,我做啥。而市場化的高級版---全球化是效率推動的,你適合做啥,他適合做啥,我適合做啥。


我覺得人的社會性驅使人更多參與社會協作,交流……科技和經濟的發展,讓溝通交流合作變得可行。

所以,全球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階段,並不是由個別人推動的,人民羣眾是歷史的締造者,全球化是全球人民推動的,大勢所趨。就像地球人忍不住探索火星,宇宙,向外的可能性驅使人類不停探索,文明演進,歷史更迭。

最後的目的應該是打破國家的邊界,世界更好融合,協作。消除歧視、剝削,不平等,高度文明後,人類共和。


全球化,最初是自發形成的,並非人為推動。

全球化是指一國的經濟要素向世界其他國家延伸 ,以達到降低生產成本 ,提高產品競爭力 ,從而擴大市場的目的。

追求全球化的人想要追求的無非如此,生產和資本的擴張。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這個其實是根據個人理解吧,我認為是資本全球化。經濟利益,永遠是核心。


竊以為,充分的利用各國的生產資源,最大化的提高資本利潤。

無他。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全球化是什麼。

是發達國家想用全球的人和資源為他們服務。

當然,這個過程中,為他們服務的人也能得益就是了。

畢竟低級技術的溢出和生產效率的提高,大家會感覺衣食行總是廉價而且方便了。

不要提房地產這個超級韭菜收割機。


謝邀,但是本人非這個方向,以下為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全球化,其實啥都不是,只是因為兩個東西的改變而必然造成的現象:交通方式和通訊方式的進度

當然,附帶的,肯定也有材料學的發展,造船造車業的進步,食品生產和貯藏的進步

當我們能在單位時間內跑得更遠,能夠跟更遠的人(實時)通訊,我們自然就會去到更遠的地方,自然就會跟更遠的人溝通,貿易。

剛開始,我們全村化

後來,我們全鄉化

後來,全國化

今天,全球化

將來,全太陽系化,全銀河系化

這是自然發展的結果

當然,區域的變化,產生了文化,意識形態,語言,文字,工具的改變。

比如,你在村子內活動,自然不存在文字需要的差別

但是去到外省,口音自然變了,去到藏區,意識形態自然變了。

再回過頭,全球化收到文化,文字,語言的影響,而這些也回過頭影響著全球化。

我想,這麼說,挺通俗易懂吧

至於全球化的目的,當我們明白了為什麼會全球化後,大概也就明白了全球化的目的:

1,更方便獲取當地沒有的資源

2,資源的最優化配置(擅長種甘蔗就種甘蔗)


全球化沒有目的,而是一種現象,有人發現全球化符合利益,那就支持全球化,這時候就會說全球化有各種好處,要為了達到這種目的而全球化;哪天發現不符合了,那就逆全球化。


去到勞動力更便宜的地方,降低用人成本?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