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群裡面都集中再聊孩子沒有責任心,一個比一個苦。

最典型的是孩子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各個都是小皇帝、小公主;東西都是丟三落四,基礎簡單的家務也不太會做等等。

大家有什麼好辦法能推薦一下,謝謝!


從錯誤中學習

父母們會犯的最大的錯誤之一,就是認為孩子在九歲之前能夠從自己的錯誤中進行合乎邏輯的學習。

父母們試圖教孩子從錯誤中學習,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增進合作並指導孩子的適當行為上。當孩子犯了很多錯誤時,毫不奇怪,他們會繼續錯下去。

九歲之前的孩子不能也不會有意識地或者合乎邏輯地從錯誤中學習。

然而,他們能夠自動地進行自我糾正。他們是通過模仿和指導學會尊重、幫助、傾聽、合作和分享等行為技巧的。

經過一次次的指導,孩子最終會明白什麼是正確的。

當孩子不斷地犯令人煩惱的錯誤或者忘了你要他們做的事情時,經常是因為他們沒有得到所需要的活動安排、生活規律或者監督。

從這個角度來看,當孩子犯錯時,父母總是負有責任的。讓孩子覺得自己有責任實際上是不正確的。

九歲之前的孩子沒有能力自我監督或者指導,因為他們還不能進行邏輯思考,而只能模仿。

從九歲到十八歲,孩子依然在學習承擔責任。一旦他們到了十九歲左右能夠承擔全部責任時,我們就可以完全放手,讓他們對自己的行為全權負責了。

很多父母錯誤地期望年幼的孩子有十九歲孩子才應該有的責任感。

孩子不是通過承擔責任來學會尊重事物或者他人的,而是通過看到父母對別人的尊重才學會的。

母親一邊打孩子,一邊說:「我不希望你打你弟弟,現在跟他說對不起。」這種情況並不罕見。

孩子通過模仿來學習。

如果父母沖孩子大吼大叫或者打孩子,那麼孩子也會打架並互相吼叫。如果父母之間互相尊重,彼此道歉,那麼孩子們最終也會互相尊重,並為九歲時學習承擔起責任作好準備。

如果孩子能夠有九年的時間體驗純真,並無需對錯誤負責,那麼當他們大腦充分發育好之後,就做好了從錯誤中學習的準備。

沒有經歷過九年純真時光的孩子也能夠從錯誤中學習,但他們可能不容易原諒自己所犯的錯誤。他們更容易為自己的錯誤辯解,並且不能自我糾正。

如果孩子經歷過九年的純真,那麼他們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以後可以用健康的方式處理錯誤。他們就能夠原諒自己,並能逐漸從錯誤中進行學習。

在九歲之前,孩子如果知道自己該做什麼,那是因為父母的要求在指引他們。積極的養育技巧激發孩子合作,不是因為對懲罰的害怕,而是因為讓父母高興以及與父母合作的天生本能。

關注錯誤無論如何都不能幫助孩子。

當孩子配合父母的意願時,他們就認識到了什麼才是正確的。

孩子不是通過分析自己做錯了什麼來學會什麼是正確的。

在讓孩子「暫停( time outs)」的時候,叫他或者她想想自己做錯了什麼,這種做法是錯誤的。當你讓孩子「暫停( time outs)」時,只是要讓孩子重新回到控制中,不是要教給他們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當孩子跟父母合作並且獲得積極的反饋時,他們就學會了以一種負責任的方式來做事。

他們「能夠」對父母的需要、願望和要求作出「響應」。這種方式就是孩子負責任的表現。

這是年齡小於九歲的孩子能發展的惟一的責任感。

來源:則一心理(ID:zeyixinli),是杭州一家有深度有溫度的心理諮詢機構。心理專家團隊由4年以上國際培訓背景、平均臨床工作5000小時以上的資深心理師共同搭建。

如果需要幫助,點擊則一心理官網,預約諮詢。


責任心是一種擔當,一種約束,一種動力,也是一種魅力。他是能力發展的催化劑。也是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不可或缺的基礎。現代家庭大都只有一個孩子,「四二一」 式的家庭結構,使孩子時刻都能享受到六名成年人全方位的呵護。家長過多的包辦和代替使孩子失去了承擔責任的機會和能力。這樣就形成了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導致孩子自私、沒有愛心、缺少責任感,而且犯錯誤時習慣性的先給自己找個理由推脫,把責任都推給別人,學習馬虎,上課隨便說話,東西用品隨意亂丟,做事不計後果等都是孩子缺少責任心的直接表現。

場景一:

「明天要上學了,快去睡覺吧,書包我來給你收。」媽媽對小學一年級的兒子說道。

場景二:

「今天輪到小明和小紅做值日,放學後記得打掃衛生。」「我要回家看動畫片,你幫我做一下值日吧。」小明對小紅說。

場景三:

「幫我把我的校服拿出來,我明天要穿。還有昨天穿的那件,幫我洗了吧。六年級的女兒晚上臨睡前對媽媽說道。

場景四:

「最近你的孩子作業問題很多啊。」「唉,老師,真是不好意思。最近我在出差,沒有幫孩子及時檢查作業。」爸爸回答老師的來電說道。

場景五:

「孩子,怎麼這些玩具都到處亂放呢,快去把它們收起來。」不是我拿出來的,那是妹妹的玩具。」兒子一邊玩自己的玩具一邊說道。

這些孩子常常讓人操心,做事馬馬虎虎,學習自覺性差,沒有耐心,動手能力差。其實這都是沒有責任心的緣故。

孩子為什麼會沒有責任心呢?家長的教養方式是最大的造成因素。

1.溺愛型教養方式

望子成龍心切的父母,心甘情願、儘其所有、盡其所能地替孩子做一切事情,滿足孩子物質上的一切需要,把孩子的責任擔到自己肩上。結果卻使孩子變得以自我為中心,並且缺乏奮發向上的願望、缺乏責任心。

2.放任型教養方式

家長不負責任,教出來的孩子也會不負責任。家長的漠視,同樣也會使得孩子變得沒有責任心。

3.專制型教養方式

父母一味地專制教育,會讓孩子變得愛撒謊,沒勇氣去承擔責任。因為害怕在遭到懲罰,所以不作為,所以缺乏責任心。

4.不一致性教養方式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如果父母以及其他長輩不能達成一致,會讓孩子趕到無所適從,不知道應該聽從誰的教育。逾時變得漠視他人及集體,甚至自己的承諾,其責任心自然得不到發展。

那麼作為家長,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呢?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以下原則是必須遵守的:

1.言傳身教。教育家陶行知說:「我要兒子自立立人,我自己就得自立立人。我要兒子自助助人,我自己就得自助助人。」同樣,要培養子女的責任感、事業心,家長首先就要敬業愛崗,有強烈的責任感、事業心,因為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啟蒙教師。然而,現在有些父母把很小的孩子寄養在親戚或老師家,等孩子大了或出現問題了才接回家管教。在這些孩子的眼中,父母就是沒有責任感的人,那麼這些孩子又怎會聽進父母的勸呢。

2、讓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父母的包辦行為會使孩子失去責任心,要培養孩子的責任心,父母就要鍛煉孩子獨立做事的能力。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爸爸媽媽要逐步教導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之前提出要求,鼓勵孩子認真完成。如果孩子遇到困難,家長可在語言上給予指導,但是一定不要包辦代替,給孩子機會把事情獨立做完。兩次諾貝爾獎獲得者居里夫人曾對自己的女兒說:「你們長大以後,要自己去謀業。我只留給你們精神財富,決不給你們留下金法郎。」在居里夫人的影響下,後來女兒成了著名科學家。

3、鼓勵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終,承擔責任。孩子好奇心強,什麼都想去摸摸、去試試,但是隨意性很強,做事總是虎頭蛇尾或有頭無尾。所以交給孩子做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爸爸媽媽也要有檢查、督促以及對結果的評價,以便培養孩子持之以恆,認真負責的好習慣。例如,當孩子要養些花草動物時,家長在答應孩子的要求前,可以讓孩子承諾定時澆水或給小動物餵養等。當然孩子在照顧的過程中,難免三天打魚兩天晒網,這時候家長應該進行監督,並告訴孩子疏於照顧的後果,讓孩子負起責任來。

4、培養孩子的耐心。心理學家提出了用「等一下再享受」的原則來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例如輪流玩的兒童遊戲,小孩如果讓玩伴先玩,自己等到最後,一定能享受到沒有人催促的樂趣;放學回家後要先完成作業再看電視或玩耍;讓孩子學會忍耐,先面對痛苦解決問題,事後享受的快樂才會更大。否則儘管他們智力不比人差,成績卻因不肯用功而落後。

5、讓孩子體驗成功。孩子通過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時,家長要給予積極肯定。家長的表揚與肯定會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樹立自信心,增強其成功感和自豪感,使孩子明白自己能做很多的事、自己應該做很多事並且能做得很好。


平時爸爸媽媽可以做的有責任心,然後以身作則,會對寶寶有正面影響。

其次就是說,如果孩子喜歡小寵物的話,可以在家養貓貓狗狗,但是養之前,我們需要和寶寶商量好,比如寵物的生活起居都是小孩子自己負責。如果孩子做不到的話,就暫時先別養,不然的話可能對寵物和孩子都會是一種傷害。

平時的話,我們可以給孩子多看一些講述責任心的電影,或是書籍,動畫片,動漫等等,比如《超級小飛俠》,樂迪他們都是很有責任心的,可以讓孩子在看動畫片的時候學到簡單的道理。

責任心需要培養,父母是最好的老師,父母做好了,孩子看在眼裡,也就會學到了。


這個是一點一滴培養的,不是什麼辦法,而是父母親有責任感,並將這種責任感的重要性告訴孩子,讓他感受到責任感的重要性,孩子自己的事情最好讓他自己來決定,自己太承擔後果,這個當然要從小事開始,寫作業,吃飯,守時等等,我聽樊登讀書會講,父母事必躬親,比如上學催孩子起床,孩子犯錯大罵一頓等等常見操作會降低孩子的自尊水平,他會覺得什麼都是你說的算,那我還操什麼??,反正怎樣都不對,做父母要沉住氣,別在眾人面前批評孩子,孩子自尊心很強,你打擊他的自尊心,他就會喪失責任心,甚至更嚴重的後果,孩子做的好的時候要表揚,正向激勵,做的不好的時候別急著批評,回憶做的好的時候,鼓勵他像上次一樣,總之我也是個嘴子,可能做父母有時候多少忍不住的,人人都一樣,那我們希望孩子能做更好的人,就從我們自己開始,先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然沒法教好孩子,一點拙見,可用之處還望採納


最簡單的,分擔家務


謝邀。

我認為最好的方法是:

讓孩子從小做家務。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