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傳統建築的「三進」概念,把空間畫分為污染區丶消毒區丶清潔區

或者在人防工程的基礎上(防空襲防毒氣),加入防疫準備,改變為方艙醫院,要注意什麼?

採用荷面丶光觸媒丶平滑無孔……等材料

自動消毒系統(類似自動灑水)

……


寫論文要自己想


按照目前抗肺炎的狀況考慮,毋庸置疑,以後每個市的會展中心都會考慮臨時需求.那麼規範一定會有如下的改動:

1、按照避難人數考慮的排污、供水。排污需考慮生化污染的可能,整體排污系統要預留殺毒液等投入口,且一定會有關閉排入污水管網的功能。

2、全封閉負壓設計的通風。以後通風方式不再是從建築左邊吸氣往右吹這樣的「南北通透」形式了,統一改為從建築全場吸氣往某個預留了過濾組件的通風口吹。

3、規定預留少部分全封閉控制室,控制室的通風采用另一套系統,預留戰備過濾套件模塊插入。

4、大廳與場館的通風、建築雙隔離,且必須預留消殺室、隔離室。這部分消殺室、隔離室在平時可以作為驗票間、安檢、接待室、商店等房間。這樣的系統必須要有兩個,且互相必須分開,封閉。一個作為疫情出口,一個作為疫情入口。

5、必須存在兩個小展覽廳、會議廳等形式的小型空間,作為治療突發重症和預備治癒病人的觀察間。小型空間也考慮消殺、隔離等房間的存在。

––––––

題主提到了人防做完防疫設施的可能性。我在此稍做分析。

人防的通風設計遵從於防化防輻射防爆,也就是從某個點吸空氣往空間外吹。要改變通風兼顧正負壓也許存在工程問題或者成本問題。而且人防平時基本昨為車庫使用,疫情來臨時清空是很困難的。

同時,人防也大多存在於小區地下室和寫字樓,商場等地下室,疫情使用時難以避免排污的生化污染,也會對居民的生活與工作造成影響,把幾千個瘟疫攜帶者往某個小區裡面一丟,想想就很不對勁。

而且,人防那麼多,遠超防疫使用的輕症收納需求。那麼接下來就存在一個公平問題,憑什麼某一個小區的人防就得做為防疫預備設施而別的小區不用?憑什麼要這個小區的居民花更多的錢,給自己買的卻是自己用不上的東西,而且說不定還是風險?

所以我認為,人防做為防疫預備機構是不可靠的。


一,對於疫情期間需要堅持運行的政府部門、商業、工業建築,可以參考分區規範並適度簡化,考慮在大門口加一個半污染區,半污染區是穿戴、脫卸防護裝備的場所,備有洗手檯、防疫物資櫃、淋浴間、消毒。在疫情期間,使用過的防護用品禁止帶入建築內部的潔凈區。

空氣循環系統禁止使用再循環風,做到100%新風,避免不同房間的交叉感染。

二,普通民用住宅

大門口設計一個可封閉的半污染區,設置單獨排風、獨立洗手檯。

三,可能改為方艙醫院的展覽館等場所

展覽館等場所在設置半污染區基礎上,可以在每一個展位上提前預埋上下水管線、供氧管線、負壓吸引管線、電源、網線、醫用純水管線。供氧、負壓、純水管路引入預留的設備間,設備間安排水、電、壓縮空氣等基礎設施介面,如有需要可以立即安裝設備啟用。

在室外安裝次氯酸鈉儲罐、加藥泵和相關儀錶,設置並聯的污水反應池(輪流蓄水、消毒),池體可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做防腐處理,設置單獨外排閥門。如該場館改建成臨時醫院,污水處理設施可以立即啟動。

四,新建醫院

門診、病區均按照規範設置傳染病分區,分離病人通道和醫務人員通道。

具體要求:【發熱門診設置標準 - 豆丁網】

http://www.docin.com/touch_new/preview_new.do?id=1939869537


經過今年的疫情,我覺得把抗疫加入建築設計規範也未嘗不可。

需要注意,這條規範的適用範圍。一般住宅應該不需要,在一些公建上可以做適當分級(類似放火)。人流量大的建築(商場,寫字樓,車站等),特殊功能建築(醫院,學校,會展中心等),這些應該區別對待。

或是區別平時和發生疫情時,應有可應變的措施(類似人防,平時可用作停車)。

考慮到這些細節問題,出具具體的防疫規範。

還有審批,防火需要消防來審批,防疫設計該由什麼部門審批。這會延長施工圖過審時間,也考驗今後設計師的能力了。

如真出了詳細的規範指導,相信廣大建築師還是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的。


方艙醫院未必經常會建,但住宅可是在不斷開發更新的。

經此一疫,建築的「健康屬性」其實應該要考慮進建築規範或參考執行的標準了。而對於我們每一個居住者來說,「空氣和水」無意是每時每刻都要「通過建築進入身體」的關鍵物質。

因此,不妨從居住者的角度談一談疫後可能需要注意的幾個住宅設計的小重點。

首先是戶內:

1【入:居家健康微氣候+多重過濾的直飲水】

人這一輩子,重複最多的動作就是呼吸,肺炎疫情過後居家健康離不開微氣候話題,

如果想創造一個優秀的【居家健康微氣候】,可以對新風系統設置獨立迴風控制,新增空調空氣凈化模塊。這些科技模塊,通俗來講,就是既可以解決北方的霧霾顆粒,又可以解決南方的梅雨通風,在特殊時期還可以進行空氣凈化甚至是溫度調節。

此外,在家每天「攝入體內的」除了健康空氣,還需要健康的水。

「水」的健康設備:通過全屋前置過濾、末端超濾、RO反滲透三重過濾,實現凈水保障。多喝水的前提是,隨時隨地都有足夠健康放心的水。

2【出:抗菌地漏+集中水封】

家中的一個細節在此次疫情中也博得關註:那就是與氣溶膠傳染緊密相關的【地漏】,「地漏」這一個小小的細節,卻是非常考驗住宅的精細化設計、施工以及後期的管理維護。

傳統的乾濕分離只是家居水系統的基本功課,而現在則需要將地漏與排水整體優化,提高抗菌、密封性和環保性。

首先,幹區地漏應設為抗菌地漏,利用重力作用,實現有排水時地漏打開、無排水時地漏封閉,最大限度地防止廢氣上竄。

升級抗菌地漏

其次,對以往乾濕區的分散式水封設計,改良為幹區地漏和洗手盆或淋浴間共用【集中水封】,也能防止污水、污氣的互串影響,防止病菌擴散。

集中封水

第三,改進水封接頭構件,用一體化的U型管材替代以往的拼接構件,減少管道空間浪費,保證衛生間使用的舒適性。

一體化U型管材

說完戶內,再來看看公區和戶外:

1【無接觸式通行】

買一套房子,不僅僅買的那圖紙上的「建築面積」,實際上從小區大門外到社區園林、公區大堂,無一不是「健康的家」的一部分。

社區環境,解決的是每時每刻處於怎樣的空氣和動線中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在最近的疫情時期,則更為凸顯。在此次疫情中,出現過電梯傳染的案例,如何優化公區的接觸及安全通行問題或將成為疫後關注的重點,保利通過升級人臉識別+電動門+智能呼梯定層,實現【無接觸通行】。

2【公區健康微氣候】

關注公共區域的健康與安全,必然是未來全行業產品提升的趨勢,也是疫後升級的重要突破口。

除了大堂、地下室、電梯廳等公區強化通風、排風設施之外,更要優化電梯內微環境,在電梯轎廂裏增加光離子等除菌技術,把過去被動式的環境污染處理,升級為主動。

疫後如果將抗疫納入建築規範或行業標準,等同於是對目前行業的一次總結和升級,而恰恰,這個升級的本質「健康」,因這次疫情讓所有的居住者對居住環境得以有更深刻的理解。


本回答節選於POLY技術匯WeChat公眾號(id:POLY-Technology),此外對於疫後建築趨勢我們還進行了有關公區、戶型居住空間規劃等研究,歡迎搜索關注。(公眾號id:POLY-Technology)

http://weixin.qq.com/r/GEjs9N7E6YOWrZqX9x0K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