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是中國人,最近有很多能和日本人接觸的機會,經常會有日本朋友和我說他們覺得中文的句末語氣詞很難,讓我給他們解釋怎麼才能正確使用句末語氣詞。可是仔細想想,語氣詞對於中國人來說是與生俱來自然而然的事情,真要說清楚是這些詞是怎麼用的還真一時半會給不出一個正確的答案。

上網查了查資料,感覺有的網友回答的很不全面,隨口就能舉例子反駁;專業的對外漢語論文我比較菜又看不太懂。

所以想問問各位已經熟悉漢語的外國朋友學習中文語氣詞的經驗。當然如果有專攻漢語言的中國朋友能回答我的問題也非常感謝!!


蟹妖

我是日語母語的,我剛開始學中文的時候這樣理解;

嗎,疑問:?ですか??ますか?ex)你去中國留學嗎?,あなたは中國に留學に行きますか?

呢,確認:ex)你呢?,あなたは?(另外,和疑問詞搭配使用:你為什麼來中國留學呢?,あなたはどうして中國に留學に來ましたか?)

吧,推測:?でしょう?,ex)你今天沒有上課吧?,あなたは今日は授業には出なかったでしょう?

啊,感嘆詞:?ですよ、?ですね,ex)你學中文進步很快啊!,あなはた中國語の上達がとても早いですね!

我在天朝讀書之後發現,事情並不那麼簡單,中文口語表達比我們想像更加豐富、複雜、精彩得多,但對初級的日本人的話,這樣說明一下應該沒什麼太大的問題。


四個語氣詞不是一個意思

嗎是一般疑問

呢是簡單的問句(「你呢?」),話題標記(日語wa,「你呢還是多去看看書吧」),感嘆(「你真的需要多看看書呢」)

吧是建議(「去看看書吧!」)和推測(「她在看書吧」),有時候也作話題標記(「你吧要多看看書」)

啊是感嘆(「要多看書啊!」),話題標記(「你啊要多看書」)

三個話題標記意義不太一樣,呢是普通標記,吧有建議或者遺憾等感情,啊是「語重心長」的語氣


雖然我並不是外國朋友,也並沒有專攻漢語言,但憑著紳士的氣勢也要強行回答一下這個問題,至少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要說明的是,中國是一個很大的國家,方言和網路語言中有很多不一樣的語法。例如天津普遍用「了」代替「呢」;例如中部南部某些地區「呢」被當成「ね」泛用化,很多他們習以為常的表達例如「對的呢」在我看來就是病句。如果想學習其它地區的語言,請您參考別人的貼子。這裡還是以北京話和標準普通話為基礎,來紳士地介紹這幾個語氣詞的用法。


「~啊」:感嘆

「啊」可以說是漢語中最標準最常用的語氣詞,它像空氣一樣,平凡到很多人意識不到,卻無處不在。「啊」常用到什麼地步呢?——可以說好多其它語氣詞都是它生出來的:「嗎/嘛」=「么+啊」;「吶」=「呢+啊」;「啦」=「了+啊」……就泛用程度來講,可能「誒」和「哦」都稍遜「啊」一籌。

關於「啊」我也沒有什麼可多說的,能想到的小技巧就是口頭說的時候可以多用,但寫的時候盡量省略,別人讀的時候會自動腦補的。

「~嗎」:一般封閉式疑問

很多人以為「嗎」是漢語中最主要的疑問用詞。其實「嗎」的用法很狹窄,基本上只能用於封閉式疑問,絕大部分情況下只能附著在陳述句後面,用來詢問對前面陳述內容的態度是肯定還是否定。例:

  • 是嗎?
  • 行嗎?
  • 走嗎?
  • 疼嗎?
  • 舒服嗎?

像@日本狸貓田中裕之 答案中提到的那樣理解成「~ですか」「~ますか」基本上是正確的,但要注意一個重點區別:日語中的「~ですか」「~ますか」能夠和「どう~」「どこ~」「誰~」「何~」這種開放問句組合使用;漢語中的「~嗎」則不適用於一切開放問題。

這裡再看一個複雜點的句子「你知道我是誰嗎?」。這句話中雖然「誰」和「嗎」出現在一起了,但整個句子的大結構為「你知道~嗎?」,其中的「我是誰」是一個子句,整體作為謂語使用。因此「嗎」在這裡仍然是用於提示封閉式疑問句。

除了上面列舉的肯定陳述句以外,否定陳述句也可以加上「嗎」,這時就構成了反問。反問可以用於強調觀點或者勸誘,和日語里的「~ないか」「~じゃないか」用法相同。例:

  • 不是說好了嗎?
  • 你沒戴套嗎?
  • 不來一發嗎?

注意,並非所有封閉式疑問都會用到「嗎」,很多情況下可以省略「嗎」,單是以疑問語氣(上揚)或問號結尾就已經足夠構成提問了。

另外,封閉式疑問還有一種問法是把兩個選項都提出來,並列在一起讓對方選擇,這種情況下前文本來就不構成陳述了,自然也不能用「嗎」來提問。例:

  • 是不是?
  • 要不要?
  • 有沒有?
  • 用手還是用嘴?

這種提問句型可以省略語氣詞,也可以用「啊」,或者也可以用「呢」。

「~呢」:強調(進行/存續)狀態

「呢」既可以用於陳述也可以用於疑問,其最主要的功能是強調動作的進行或狀態的持續。用到「呢」的句子,往往表示的是特定時間的情況。例:

  • 哪呢?
  • 幹什麼呢?
  • 跟誰在一塊呢?
  • 在家呢。
  • 忙著呢。
  • 看小電影呢。

陳述句中,除了上面舉例的用於標記當前動作以外,「呢」還有一個經典用法是否定某狀態的到達/完成,即「還(不/沒)~呢」,作為「~了」的反義使用。例:

  • 要射了嗎?
  • 還沒呢。

至於疑問句,「呢」通常只用於開放式疑問。像上面例子中那樣詢問當前動作/狀態時,通常必須加「呢」;此外普通的開放式疑問既可以加「呢」也可以省略「呢」,在這種可以省略的地方故意加上「呢」的話,則往往強調猶豫、不確定的感覺;或者用於設問,即提問後立刻拋出自己的回答。例:

  • 怎麼辦呢?
  • 買不買這本呢?
  • 選高級呢,還是豪華呢?
  • 為什麼會硬呢?因為血液都集中到這裡了。

雖然有各種情況,但簡單來說只要記住一個要點:「呢」在疑問句中的適用場合和「嗎」完全相反,能用「嗎」的地方就不能用「呢」,反之亦然。因此,學會了「嗎」怎麼用,就近似等於學會了「呢」在問句中怎麼用。這一點可能有人會提出反例,如「你還是處女嗎?」「你還是處女呢?」兩句話都符合語法,但實際上這兩句話只是「你還是處女呢嗎?」的不同省略形式而已。

另外還有一些看似反例的曖昧情況,例如下面這樣的對話:

  • 這周末來個大保健嗎?
  • 我不去了。你呢?

雖然話題聽起來只是「去/不去」的選擇,但這裡的「你呢?」要表達的意思是「你怎麼樣?」,本質上依然是開放式問題。因此這裡要用「呢」。

「~吧」:推測或建議

通常來講,在陳述句後面加個「吧」,就可以把「陳述客觀事實」軟化為「表達主觀推測和想法」。性質類似日語中的「~と思います」「~でしょう」,是一種十分好用的說錯了也不負責任的表達方式。例:

  • 我的大約有18cm吧。
  • 射在外面的話,應該不會懷孕吧。
  • 再等幾天就會來的吧。

用「嗎」表示單純疑問的句型中,把「嗎」換成「吧」就導入了更多主觀推測成分。例如「想要嗎?」→「想要吧?」;「舒服嗎?」→「舒服吧?」。

否定句後面接「吧」,通常可以用於表達強烈的不信任感。例:

  • 不會吧?
  • 我出差的時候,你沒偷吃吧?
  • 家裡沒人來過吧?

在祈使句後面加個「吧」,則可以把「命令、要求」軟化為「建議、請求」。同樣非常好用。例:

  • 晚上來我家吧。
  • 今天在廚房做吧。
  • 快進來吧。

雖然「吧」很好用,但有些時候也會由於讀音問題造成困擾。例如:

  • 去吃個炸雞吧。

以上就是題主提到的幾個語氣詞的基本使用方法。希望各位外國朋友能順暢理解。


我想起了

卧槽

這個詞

能表示疑問,感嘆,憤怒,驚嚇等各種情緒


巧了,我的學校前幾天剛剛錄了語氣詞的視頻,正好是講這幾個語氣詞的。

外國人是怎麼區分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從中文教學的角度去看,這幾個句尾語氣詞或者疑問詞還有很大區別的,功能的意義也都不一樣。


我一個中國人,怎麼就被邀請來回答給外國人的問題了呢?另謀高就吧。


其實我很懷疑漢語母語者對這些語氣詞的用法有著相當大的差異。。。

更別說很多方言都有自己獨特的語氣詞


啊?爸,媽呢?


每個詞的通俗常用情況記一記,每個詞的大概語氣是什麼記一記,再多聽,甚至多說,總會掌握得越來越好的。學什麼不難的,一般人不都得花時間精力心思才能學得好嘛。所謂對母語者而言「與生俱來」也是因為從小的課堂學習和課外周圍環境的大量大量的語言輸入和輸出的結果,難道生下來就會了嗎?

嗎,一般來說用法是「某某東西什麼什麼嗎?」,也就是「(topic) わ ...(sth.)... ですか。"這種感覺。

呢,一般用法是「這是/那是什麼呢?」,也就是「これ/それ/あれ/どれ わ 何ですか。」還有「為什麼呢?」「怎麼做呢?」這類5W1H的問題。「嗎」相對而言像是Is/Are sth.……?的感覺。

吧,一般用在當敘述某個不大肯定的信息時,這種情況下搭配「應該」/「大概」這種詞(再解釋一下「應該」的肯定程度比大概「更高」),又或者是其實大概率確定、但是不想顯得很自大也為了避免出錯所以即使自己覺得就是這樣的也會表達成「這東西大概是這樣吧」,這種委婉語氣日本人應該一點也不陌生。

啊,一般用在感嘆句句末。不多說了!咱小學不就是這麼教的嘛。

當然這四個詞還有很多其他用法,但尼瑪對一個初學者而言當然不能一開始就如此「全面」地教嘛。真要說明的話可以再補充一點就是這後邊兩個詞都可以用在疑問句句尾,但是「啊」一般含有質疑的意思如果用在疑問句里所以最好不要用噢!「吧」呢一般用於確認某樣東西的疑問句句尾,而且一般是在徵求對方的認同而不是真的在詢問對方的想法噢~比如「這東西不錯吧?」先把基本掌握了,其餘的、不能拿母語者的水平期待和要求。

我現在在拿日語課,要記的東西不少,但是真要說難度,真不能說很高,至少入門的時候那種相似語法和漢字使用和某些讀音相類似所帶來的熟悉感是比起英語母語者而言大大降低了難度和提高了自信心的。

說個題外話,有的人(不是說題主你)喜歡拿別人說學中文難來獲取一點自豪感實在有點那啥,尤其是日韓人學中文,搞屁啊三種語言相似度可是蠻高的相對和其他語言比起來,一般人一般天分學語言肯定要花時間精力,做任何事都不能輕鬆就做好的,但其實有的情況就是他人壓根沒這個心思好好學,沒這個興趣去辛苦一點點把一門有熟悉感但是是新的語言給學好,比如想在中國發展又說不了幾句中文的韓國藝人,我不是diss誰,其實就是做生意的和我們消費者互相滿足需求而已,但是有些粉絲老是拿「中文難學」所以人家「日語比中文好」那就過於借口了吧?說白了就是人家沒花時間學,或者在準確點說,人家團隊就沒怎麼安排時間讓他們學,背後當然還有市場因素等等,但總不能用是「中文難」當理由,粉絲把這種理由擺出來只是反而顯得藝人團隊沒點誠意罷了= =(雖然對於小白還是能博取一波理解的- -)我日語課上多少英語母語者也拿這節課,為什麼學日語,動漫/漫畫輸出強啊,人家感興趣啊,這個時候「難」還是事兒嗎?

當然人家是不是真有心思和興趣學這門語言在和那人接觸時能體驗出,有的人一邊嚷著「難吶」一邊苦逼地好好記辭彙語法好好學習,有的人則只是不想好好學用一句「中文難」搪塞一下而已。以上沒有diss的意思,就是想說,中日韓三種語言對中日韓人民來說真不算難了。愛學的加油好好學,不愛學的就別勉強。以及被別人說「中文難」不是誇獎「中國人聰明」,對別人而言難但是人家還是大把大把人想學你這門語言那才是真的強。


另外還有 嘛 唄

嘛 多數時候表達僅此而已 不屑 的語氣

唄 多數時候表達 請求的語氣


謝邀,可我是炎黃子孫中華兒女啊,不適合回答你這個問題。我還挺驚訝,有很多外國人用知乎嗎?

來都來了,就回答一下吧。

我小的時候,剛學英文那會兒,老師讓一個升調一個降調念東西,我記得有一個尋常的清晨,小同學們依次站起來,輪流往下念課件,到我是讀字母W。我念:「打不牛!大不拗!」。我個人覺得話落那一瞬間小同學們也沒有什麼異議,但是在老師挖苦「說繞口令呢」後全班哄堂大笑。而且老師也沒有解釋到底應該怎麼念,時至今日我說了這麼久英語,在國外也生活過了,你要問我,我依然不知道這個字母W怎麼念一個升調一個降調。

所以啊,我覺得這就是個語感問題,機械的練習很扯淡。

比方中文「你吃了嗎?」這句話,你就是說成「你吃了吧?」、「你吃了呢?」、「你吃了啊?」,只要你語感帶個勁兒,都完全不影響交流,也沒有絕對對錯。

只要多用,建立了語感,一切自然都會捋順了。沒有什麼難度噠,也沒有什麼捷徑呦。


還有鴨,吖,嘛,吶呢


別問為什麼,說多了就會了


重慶這邊 哈 這個語氣詞用的比較多很萬能


最難區分的應該是「了」的用法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