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相對程度上論述出佛、道修行上最大的BUG。

非常巧妙與不能自覺的誤區。


心 佛 眾生 虛空,無差別也
修的就是喜歡妄想的毛病。誰讓你這麼想的?是誰?
首先要搞明白一個概念,就是修心的心,並不是我們慣性思維上的 心態,心識。而是佛性,沒有分別,一切平等的佛性。如同你所說,我們出生時的心,和成長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心有區別。這個其實不能叫做心,嚴格意義上應該稱為:區分的心,判斷的心。這個會隨著我們年齡的成長,學歷的提高,環境的改變,都會有變化。但是這個佛性也就是真心,是不會變的,它就是這麼的純凈,乾淨,無污染。所以,所謂修心,其實就是要把自己的佛性找到。


都不是!《楞嚴經》最有名的「七處證心」,不知你有沒有看過?我們常人理解的心,一個可能是思想頭腦,另一個可能是心臟,但是作為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提出了七處心所,心在外嗎?心在內嗎?心在根識中嗎?心是沒有的嗎?諸如此等疑問?

而佛以辯證的角度,一一破斥,原文十分精彩!

佛如同教導孩童一般,循循善誘,當阿難講,心在外時,我們很容易會想到,這個不靠譜,因為心在外即與我不相干,而我能夠見聞覺知,心必定與我分不家,倘若與我覺知分離,那就是別我一個我,可見這點說不過去,又如心在內,心在一處,此時還好理解,接下來,阿難又說心在根塵,此處就比較難懂了!

實際,我覺得大部分人應該是覺得,現在我們能覺知,能夠講話,能夠思考的就是我,還要去哪裡再找個我呢?

阿難尊者也是這個思路,他說我以心推逐,能推者,視為我心,佛云:咄!此非汝心,此是前塵虛妄相想,無始劫來輪迴流轉,皆是此心之過(原文大略意思,不一定準確)。

翻譯過來就是,我們覺得這個「我」,它是我們生死輪迴的罪魁禍首,我們無始劫來「認賊為子」,都是它的「功勞」!

阿難一聽,一下就懵了,就如此時,你也一定懷疑,我自己竟然不是「我自己」,這怎麼可能?

阿難,白佛言「我供養恆沙如來,用的也是這顆心,就算謗法,斷了善根,也是因為此心,如果這個心不是我,那我不和土木金石一樣?除了此心,我什麼都沒有啊?」

阿難對佛有絕對的信心,不像我們世人,一聽這麼講,嘴上答應著「哦,明白了,實際心裡根本不會尋思,」亦或者腦袋中還會打自己算盤,這怕是不科學吧?

阿難不會,因為他出家因緣也很有趣,他是顏控,他看見佛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隨行好,心生渴仰,「哇,佛真的太好看了,流口水」!(並沒有!),他私自想啊,這種相貌不是世間粗俗的慾望能夠產生的,因為世間慾望,腥臊交媾,膿血雜亂,不能發揮聖境妙明紫金光聚,這就是說,這可不是天人,亦或者世間可比的,這種相貌,無法以語言形容,所以他剃度出家,跟隨佛學道。

而且他在佛身邊親眼目睹,佛如何治諸外道,如何降服魔怨,這就好比假如閻羅王現前告訴你,你壽命沒多久了,你不敢有半點疑惑,阿難也如此,當他聽到佛講,「這個你是假的,你無始劫來「認賊為子」時,他就毫無疑問,不敢有半點疑惑,於是他就在思維,這個不是我心?那我的心在哪裡?

比如我們說學佛,你以什麼心去學?這個事搞不明白,學佛都白學了!那麼這部經就是這麼展開的,經文不再多解釋了,感興趣的自己找來看。

以上大概,你也能看到來,佛法確實深奧難明,不是三言兩語能講明白的,所謂佛法在悟,不在修!全賴個人根器!

我們學習的原則就是轉,轉識成智,轉煩惱為菩提,轉凡成聖,轉娑婆為極樂!

但首先你要知道自己是處處有礙的,你的發現自己的障礙是什麼?我們總講的業障,什麼是業障?

它是如何障礙你的?否則,你都不知道敵人在哪?怎麼修行呢?

每個人都是心中有病的,我們看精神病患者,行為舉止異於常人,實際他看我們更加不正常,這個世間不知誰對誰錯,孰是孰非?

你看別人錯,然後,自己起煩惱,最後甚至爭論打起來,本來是他不對,這回反而大家都有錯!

實際也未必是錯,就是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看法而已,你說無神,他說「不,有神,前幾天還撞鬼了呢」,我們的心就像磁石一樣,到處黏著,到處攀緣,到處惹是生非,就無一時一刻消停!

所以,當你曉得這都是病,要治的時候,你就一定要了解戒的含義身語意業,哪些該想,哪些不該想,不要認為做了才有罪,罪從心生,想法本身就是罪業源頭!

我們每天生的都是什麼念頭?是善是惡,還是不記糊裡糊塗的?

因為意業,也就是我們的念頭,我們平時都不注意的,當你真的注意時,可能你的病也要到膏肓了,比如抑鬱,思想停不下來的胡思亂想,我們會思慮萬千,好的壞的,基本沒有好的都是壞的,而且想習慣了,改不過來!

那麼,修行人要怎麼辦?對於會修行的 ,很簡單,就是在此處著力,通過念佛,念咒,觀心覺照等法來轉換此心,不讓此心隨妄想流浪!

講的有點多。先到這吧!


「心」,只是個虛設的主語罷了。


心的本性

心無形、無色,無體;這是它的空相。但是心有知的能力,可以覺察無限種類的現象;這是它的明相。這兩種面相無二無別,空性和明性,就是心之原初、相續的本性。

現在,我們心的自然清明被迷惑所遮蔽。當障礙物漸漸被清除,我們會開始揭露出覺性的燦然,直到一個地步,就如同在水面上畫一條線,畫下去的那一剎那,線便在水上消失,同樣的,念頭在現起的那一剎那同時即解脫。以這種方式體驗心,就是接觸成佛的泉源本身。當心的本性被認出來,這就叫做涅槃;當它被迷惑所遮蔽,這就叫做輪迴。但不論是輪迴或涅槃,都從來沒有離開過究竟的相續性。當覺性到達最飽滿的狀態,迷惑的堡壘會被攻破,究竟的城堡,超越禪定,可以永久把握住。——頂果欽哲法王——

修行最高的境界 天人合一 你重新回到孩童時代的純真與快樂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逍遙遊》

爵士貓1 分鐘前

修行最高的境界 就是你有恢復了孩童時代的純真與快樂

修行其實就是你從後天的複雜的社會生活狀態,又放下了一切,你有恢復了孩童時代的純真與快樂。

佛學的般若性空學,核心就是教你學會如何放下你執著的【心】。

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十卷 道行品第一

大正藏第 08 冊 No. 0227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都教導我們【菩薩為學無所學法。法無所逮得,莫痴如小兒學】

【無所得,是故得無所得法。莫痴如小兒學者,謂有字,不能得,為學習入法中,適為兩痴耳,亦不知,亦不曉,亦不了法。何以故?學字是色,欲得是致是故不了法,所念亦不逮。如是不曉不信故,不於法中住,反呼有身,是故痴如小兒學】

【無所得法】的關鍵,【有字,不能得】【學字是色,欲得是致是故不了法】【如是不曉不信故,不於法中住,反呼有身,是故痴如小兒學】

【菩薩作是學為不學,作是學為不學,佛不作是學,為學佛得作佛】,關鍵是【佛不作是學,為學佛得作佛】。

中心思想是,【如無所有,如是有。如是諸法無所有,故名無明。凡夫分別無明,貪著無明,墮於二邊,不知不見,於無法中憶想分別,貪著名色。因貪著故,於無所有法,不知不見,不出不信不住,是故墮在凡夫貪著數中。】

凡夫又問,【若有問者,是幻為學佛得作佛?或作是問,當何以教之?】

佛祖就直接回答,

【幻與色無異也。色是幻,幻是色,幻與痛癢、思想、生死、識等無異。】

【幻不異色,色不異幻。幻即是色,色即是幻。幻不異受、想、行、識,識不異幻。幻即是識,識即是幻。】

佛祖強調,【菩薩學欲作佛,為學幻耳。何以故?幻者當持此所有,當如持五陰幻如色,色六衰五陰如幻。痛癢、思想、生死、識作是語,字六衰五陰。】

【菩薩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如幻人學。何以故?當知五陰即是幻[6]人。所以者何?說色如幻,說受、想、行、識如幻,識是六情五陰。】

修行人要想證得正果,還是要從【五蘊】入手,明了【法無所得·,五蘊為幻,幻即是識,識即是幻。】【佛不作是學,為學佛得作佛】。

道家無為的思想,與佛家的思想【佛不作是學,為學佛得作佛】,是相互呼應。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 學誠法師 身病與心病 中說

身心不二

明朝的一如法師說:「一切諸法唯心本具,即是妙色妙心,心即是色,色即是心,心外無色,色外無心,互具互攝,故名不二。」

就是色心不二,我們如果能夠悟到這一點,覺悟到這一點——色心的關係是不二的,是相依的,我們內心就不會為自己的煩惱所動搖,外相就不會為客觀外境的種種境界所擾亂,我們就能夠遠離主觀跟客觀的對立,我們就能夠遠離和解脫落入種種名言概念的是非價值評判的標準中去,能夠逐步逐步與佛法的標準相應,能夠頓悟,能夠解脫,能夠自在,能夠快樂。

我們不自在、不快樂,其實就是對外在法界的真實境界的扭曲、曲解、誤解所造成的。反過來說,外在的這些境界僅僅滿足了我們內心的煩惱,而不是用我們內心的智慧去關照,所以種種的分別產生種種的執著,就有善有惡,有喜有憎,有高低,有貧富,有是非,有對錯,這樣種種的二元對立。

實際上佛法告訴我們,要正確的來認識世間一切的境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一個人對世界對人生種種的感受,就如喝水一樣,水溫到底有多少度,合適不合適,是燙的還是太涼了,我們應該有這樣的一個正確的感受。

我們如果知道這個水是熱的,知道這個水是冷的,這個太冷了我們不能喝,太熱了我們也不能喝,最後有一個如理的取捨,有一個理性的認識,就不會活在一種盲目的、無序的、混亂的、迷茫的生活當中。

學誠法師的話與佛祖的教導是完全完全應的。

般若性空學一個核心思想,就是教導一切法本是自性空,都是施設的假名法相而已。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十一 初分教誡教授品第七之一

[0056b29]

佛言:「善現!菩薩摩訶薩但有名,謂為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亦但有名,謂為般若波羅蜜多,如是二名亦但有名。善現!此之[4]三名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如是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

[0056c06]

「善現當知!譬如我但是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謂之為我。如是有情、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見者,亦但是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謂為有情乃至見者。如是一切但有假名,此諸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如是,善現!若菩薩摩訶薩、若般若波羅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謂為菩薩摩訶薩、謂為般若波羅蜜多及此二名。如是三種但有假名,此諸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

[0056c19]

「復次,善現!譬如色但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謂之為色;如是受、想、行、識亦但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謂為受、想、行、識。如是一切但有假名,此諸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如是,善現!若菩薩摩訶薩、若般若波羅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謂為菩薩摩訶薩、謂為般若波羅蜜多及此二名。如是三種但有假名,此諸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

不一一舉例說明。

中國的道家學說,也強調修行最高的境界 就是你有恢復了孩童時代的純真與快樂

莊子批評執著追求長壽或者長生的,就算是你真的長壽了,但是如果內心中不能獲得一種平和安樂的心境,活著也沒有什麼意思。比如一個人整天擔憂這,思慮那,整天心中為一些瑣事所擾,別說這樣的人往往不能長壽,就算是長壽也沒有什麼價值,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生活質量不高。

逍遙而游!這才是道家的主旨。所以《莊子》內篇中的第一篇就是《逍遙遊》。

怎麼樣才能做到逍遙而游呢?《莊子?逍遙遊》中這樣說:「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

這裡莊子先講了一個叫列子的人,傳說他會乘風而游,真是讓人羨慕啊,。像列子這樣就夠自在的了,但莊子卻說他還是借了風力,還是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遙自在。那莊子說的是什麼樣子呢?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逍遙遊》)

能夠順應自然,駕御六氣(指陰、陽、風、雨、晦、明)的變化,暢遊於無邊無際之中,那就沒有什麼依賴的,所以說,至人超越自我,神人不求有功,聖人不求有名。

道家的最高境界是啥呢?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道德經》

使心靈達到虛的極致,堅守住靜的妙境,就能從萬物的變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道德經》

天下最柔軟的東西,可以在天下最堅硬的東西之間自由馳騁。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道德經》

大自然的規律,利於萬物而不加害萬物。聖人所遵從的原則,是給天下人帶來好處但卻不與之爭利。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逍遙遊》

修養最高的人能任順自然、忘掉自己,修養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人無意於求功,有道德學問的聖人無意於求名。

中華文化的源頭就是【易經易學】,《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易經易學】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即人的言行都合於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國人最基本的思維方式,具體表現在天與人的關係上。它認為人與天不是處在一種主體與對象之關係,而是處在一種部分與整體、扭曲與原貌或為學之初與最高境界的關係之中。

由於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範,各種思想體系觀念以及複雜的哲學科學概念,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正法秩序】,變得與自然【正法秩序】不協調。人類行的目的,便是「絕聖棄智」,打碎這些加於人身的藩籬,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於自然,你重新回到孩童時代的純真與快樂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達到一種「【物我為一的正法秩序】」的精神境界。

由於人類後天受到各種名利、慾望的蒙蔽,不能發現自己心中的【正法秩序】。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慾望的蒙蔽,「求其放心」,達到一種自覺地履行【正法秩序】的境界,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天人合一的思想與佛學的般若學唯識學是一致的。

天人合一的思想就告訴我們,其實極樂,天堂,還是地獄,都在心識內可以內證觀察得到。外在有個極樂,心識內一定有極樂,外在有地獄,心識內一定也有地獄。因為天人合一嘛。佛陀是這麼內證觀察,中國的祖師也是這麼內證觀察的。


開始的那個心,明白這個心,也就明白後面這個心,車軲轆話,佛說此心,是名此心


此心非意識,非思維,非心態,非一切知見,乃後面的東西,此物和你黏在一塊你卻無法知曉,每時每刻都在忽悠你,折磨你,控制你,你現在還沒有辦法認識到他,所以你不知道修什麼,這也是禪宗倡導"悟後起修"的原因,就是首先你要開悟,認識到這個心,也就是所謂的"解粘",把這個和你粘一塊的東西分別出來,你就真正懂的了修心是修什麼。此物非語言所能點破,因為語言本是他的把戲,你想認識他,還得老老實實修持,靜坐觀心,機緣和合那日,自當明白,原來還有這麼個傢伙一直和我在一塊我竟然沒有發現,彼時心中自有答案。

個人愚見:

人通過各種感官認識感受世界,隨著成長,慢慢再將所有感官的主觀因素摒棄。我理解的「心」是反射事件的那面鏡子。修心是將這面鏡子變得更真實的過程。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佛性分為兩種:一是智慧的佛性,也即證悟空性的智慧佛性或法身佛性;二是方便的佛性或報身佛性。也即除了證悟空性的智慧以外的,諸如布施、持戒等廣大行為的佛性。

所謂的修行,就是從心地開始努力,慢慢慢慢慢慢地與內在的光明如來藏相合,當自然住佛性與隨增佛性走到一起,變成無二無別的時候,就叫做成佛。

先修隨煩惱,次修根本煩惱;修的是第六意識。

後修第七末那識的俱生我執。六祖偈:

大圓鏡智性清凈,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六七因轉,五八果成。
把你的心給我,我有時間幫你修一下吧。。。。。
參看《楞嚴經》。分明現前,你卻疑它。本是自心,卻稱境界。物若非見,云何見物;物若即見,復云何物。但除器方,空體無方。物本是我,三界本我體,自心相取,相互作用,我今便不是物。
以妄心識妄心,是為修。

個人見解,是妄心。

妄心了不可得,佛法則如同把你從夢裡叫醒的方法,所以修心做的事情就是用佛法去磨損你的妄心,兩者都磨沒了,就醒了。醒了之後,夢裡的妄心自然沒了,而夢裡叫醒你的方法也沒了。


打破所有受世俗制約的牢籠,回歸心性;然後用心性約束行為,做到知行合一。

人之初,性本善。回到最初的真誠善良無煩惱,回到童年的那個小孩。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