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豆瓣上看到這本評分很高的書,自己讀了前幾章,可能因為自己水平不夠,感覺完全get不到這本書好的點,而且語言晦澀難懂,經常有讀不下去的感覺,希望有大神能夠解讀一下這本書。


這本書是個水果拼盤。

在前言裏說得很清楚,這是普及入門向的書,每個方面講一點。

竟有很多讀者嫌它不夠系統,看來真是沒讀明白。

作者的思想就是,很多知識看起來分屬於不同學科,你需要均有了解,並從這些不同的角度,來共同把握同一個問題。這本書就是這麼寫的。可惜大部分讀者習慣於一本書只專註於一個學科,對這種寫法感到摸不著頭腦。

讀者習慣的認知方式,或者是邏輯與演繹的,或者是歸納與統計的,但這本書講的方法,與這兩者都不同,因為這本書考察的問題,是所謂的中數系統,既沒簡明到可以把握,又沒充分到可以統計。

那個經典的坐標系張嘴圖我就不放了。

這種中數系統,是我們大部分時間接觸的系統,其元素既不足夠少,也不足夠多,理論上可以用數學的方式把握,但並不現實,計算的量太大了,我們只能分解,分解成多個學科,來降低計算量。

但同時也盲人摸象了,每個學科只看到一點,問題被割碎了,我們還要把這些認知碎片綜合起來,這樣才能從總體上認識這個問題。

這個綜合,具體該怎麼進行?作者沒說,也不是在導論書裏可能說清的,但作者說了一般的原則。

這些原則基本就是認識論和科學哲學的入門知識,是關於認識的知識,關於思維的知識。對於從未接觸過這部分的小白,這些知識就像是寶庫,琳琅滿目,愛不釋手,又頭暈目眩,不知道怎麼把握。

妙語連珠,又支離破碎。

別忘了作者根本也沒打算寫得很系統,他只是在寫引導入門的書,拿著許多小塊的水果給你試喫,你試喫了感覺不錯,就該去買完整的水果,喜歡菠蘿去買菠蘿,喜歡香蕉去買香蕉。

菠蘿和香蕉,對應著思維這個話題下一個個重要的主題,想要從整體上把握思維,首先還是要研究下面的各個主題,然後再上升到系統的認識。對其他系統也是一樣,不滿足於被割碎的學科,不等於可以不研究這些割碎的學科,只有先從碎片上把握了,纔可能從總體上把握。

系統化思維不是騙子口中的化勁,不能四兩撥千斤,它主張超越千斤,但首先要擁有千斤,然後才能超越。很多朋友對認知升級急於求成,好像升級了就能對別人降維打擊,世上沒有這麼便宜的好事。想提高自己的思維,可以去學哲學,邏輯學,統計學,打好了底層思維的基礎,再運用良好的底層思維,去學習一個個學科,把各個學科的知識學好之後,才能上升到系統的層面,總體地把握問題。

這些苦功夫,一分都不能少,年輕人不要耍小聰明,總想學捷徑,想掌握別人不知道的方法論,一下就彎道超車,有這樣想法的人,十有八九要被割韭菜。方向確實比努力重要,但絕不是有了方向就不需要努力的。別人給你指了幾個方向,並且把每個方向的精要大概說了說,這就做到了一個導論該做的內容,你接下來做的是沿著這些方向走下去。

人總容易覺得自己的思維和高手的思維差距不大,只要有高手一點自己就能透,就到處去找能讓自己瞬間開竅的祕籍,這還是這本書裏說的,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而且不知道自己有多麼不知道,對大部分人來說,扎紮實實地讀二十本關於思維的好書,然後再去想系統不繫統的問題,這是我能想到的唯一祕方。

放心,我也不帶貨,我也不引流,上面說的都是良心話。


這本書2015年由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25週年紀念版的翻譯的實在是一言難盡,讀起來一點都不順暢,極為難受。相比2003年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銀年紀念版,就好很多,可惜現在已經買不到這個版本了。


good


我也正在讀整本書,我的感覺和題主一樣。


因人而異 我沒看過 所以不評價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