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粹拋磚,拿奢侈品行業的一些有共性的規律來說一下。

1、這個品牌可以是新的,但必須要來自歷史悠久的原產地或工藝世家(至少和其有緊密關係);

2、藉助媒體、權威拍賣行、名人等做營銷,總之是盡量和國際知名的品牌出現在一起。

但這個很難的點可能是所謂的中國文化中間經歷斷裂,至今也沒有知識、文化專家系統的提煉中國文化的符號體系,基礎比較薄弱。

能。但需要實力、機遇以及時間。

1、文化自信之後的定位。

文化自信是大國崛起的必要條件,只是珠寶的範疇著實太廣,對於西方已經成熟的品牌,不管是做銀飾餐具起家的蒂芙尼還是一出道就高標準的格拉夫大多都走在世界公認五大寶石的大道上。而我們傳統珠寶囿於物產限制,過往都主要在玉文化,用器選石多是多晶質寶石。多晶質寶石複雜,美學價值認可不公允,沒有相對均一公開的標準。所以要想好是中體西用呢還是走個純粹的中式范兒?所以選材是個定位,要走什麼樣的路選什麼樣的材決定了上限和瓶頸,如果選了瑪瑙,那基本上就是飾品級里競爭下,努力向施華洛世奇看齊。

設計也是定位,所有牌子想做出水平,看那些已經在金字塔尖尖上的牌子,每年都出新的高級珠寶款,這些款式也許賣得不是那麼快,但這就是行業水平、標杆和別人望塵莫及的實力,從選石到設計都要扛打,還有工藝,要不斷推翻過去,展望未來,比如梵克雅寶當年就憑藉著無邊鑲改寫了傳統鑲嵌。我們做珠寶,硬實力到底有沒有?多久能具備這些別人沒有的高精尖能力?這說的是高級珠寶。品牌要生存,也離不開普貨,中國文化的提煉能做到什麼地步,能否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標準、著裝習慣,能像寶格麗的DIVA之類能滿足小女孩到大女人這麼寬泛的審美嗎?創造性的瓶頸不亞於資源性的瓶頸。

2、市場接受之後的追捧。

一個品牌,只要想在市場上發展,永遠不能只做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必須傾聽市場的聲音,了解市場的走向,滿足市場的需求,甚至引領市場的走向。目前那些頂流品牌,過去都有金主爸爸的眷顧,不說「皇帝的珠寶商」卡地亞之類了,新貴品牌們為了討好市場、賣出溢價,在苦練內功的同時,拍電影、說故事、做廣告一樣都沒拉下,要獲得時代的認可、市場的肯定,和大客戶的訂單,是品牌面臨的現實壓力,畢竟公司運轉需要現金流。

市場的接受是不夠的,珠寶品牌要做到市場認可、甚至市場追捧,文化是內核,更是鎧甲,傳統的中國文化與現實的市場情況能不能很好地融合,一方面取決於品牌驚人的運作能力,另一方面也和國家的文化戰略、經濟走向和國際地位息息相關。早在1900年左右,很多大牌就做東方文化的珠寶,之前卡地亞故宮展覽里就能看到一些作品。迎合東方市場的背後,是在向東方資本示好。而珠寶品牌獲得國內外的認可,更需要世界認可東方,需要文化浸透甚至文化崇拜。

3、時間積累之後的沉澱。

能做到以上兩點,已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好的品牌一定不能像疫情期間在上海香港廣場跑路的BLOVE婚戒一樣。順風時可以大張旗鼓,逆風時能夠收起羽翼,但絕不能違背信義的底線。梵克雅寶這些牌子,他們會回購百年前自己的高級珠寶作品,這些回望行為,是在向市場顯示自己的肌肉能力,更是為品牌做信用背書(雖然他們永遠不會回購普貨線,但這不影響他們成為優秀的一線品牌)。時間永遠是最好的試金石,品牌的精神內核到底有沒有時間的凝練,不是嘴巴說說就能做到的。

一邊是海水、一邊是火焰。誘惑有多大,危險就有多大,野心有多大,能力就要有多大。

平衡好市場審美和藝術造詣、品牌盈利與長續發展,是很難的事情。

但我相信,有一些時代勇士,德財兼備,他們能在這個風起雲湧的時代大有作為。


亂入一下 不太懂

珠寶業是藝術 文化 時尚 價值 工藝的一個綜合體現行業如果只打算糊弄國內的跟風者 大筆錢砸營銷即可如果野心較大想做國際品牌 勸你死心 10年內不可能


麒麟珠寶 一個我國本土成立的品牌 可以借鑒學習下


當然需要。古代,是以宮廷定製登峰造極。現代,則要準確定位,無論定位高低,做大還是做精專,都需要把握國人習慣,審美,及中國文化的根.個人認為,ANNA HU是一個代表.

最近我看過很多國內珠寶品牌的簡介、文化、歷史等,都在往國外靠攏,某某某大師來自古老家族、知悉珠寶工藝,切工、鑲嵌、買家也很領情,看不懂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