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只負責操作輸出,對CPU要求不高。


你知道百度云為什麼要給你限速么,就是因為伺服器帶寬給你們都免費用百度付不起這個錢。

你換個5G手機速度要是能突破20KB就證明5G確實提高了帶寬。

有時候問題需要搞清楚基本的關係,5G提升的延遲和帶寬那都是基站到用戶的,基站間和基站到伺服器,擺脫不了現有的光纖網路,而且國內的有線網速一直都那樣,這才是瓶頸


跟 @CH兔 @宅叔 的觀點一樣。

5G沒有任何影響。

延時的事情我之前在這個回答中說過

如何評價李楠被爆稱「iPhone 12 出來之前的所有 5G 手機都是小白鼠」??

www.zhihu.com圖標

再說帶寬,5G跟WIF6一樣,都是屬於臨門一腳的方案。

5G的優勢在FR2頻段,而這個頻段毫米波,,頻譜寬、穩定性高、方向性好等優勢,但在傳播時具有很大的路徑損耗,且反射後能量急劇衰減。此外,毫米波還不容易穿過建築物或者障礙物,並且可以被葉子和雨水吸收。但是,毫米波帶來了大帶寬和高速率。基於sub 6GHz頻段的4G LTE蜂窩系統可使用的最大帶寬是100MHz,數據速率不超過1Gbps。而在毫米波頻段,可使用的最大帶寬是400MHz,數據速率高達10Gbps甚至更多。在5G時代,這樣的帶寬表現才能滿足用戶期待。

注意:傳播時具有很大的路徑損耗,且反射後能量急劇衰減。此外,毫米波還不容易穿過建築物或者障礙物,並且可以被葉子和雨水吸收。所以,我說它是跟WIFI6一樣臨門一腳方案

北京二環內房價十萬一平方,而玉門老城區3000元可以買900平方米(大概4元一平方)。

你想平時在北京金融街上班,周末住在玉門的獨棟中,不取決於玉門獨棟的大門(你的5G)有多寬,而取決於北京的路(伺服器那裡)堵不堵,京新高速上你能飈多快(國家骨幹網)。

升級京新高速的成本我先不談,先看看首都治堵的成本。

伺服器帶寬的價錢:

阿里雲1M帶寬配置的價錢,一年464元;

80M帶寬配置的價錢,一年62704元;

80M帶寬意味什麼?意味著單個用戶最快(中間各個網路環節都暢順)可以9MB/s的速度(因為有傳輸開銷,假定是關鍵文件,在誤碼率一般的情況下, 10%的傳輸開銷不算大)從這個伺服器下載一個文件,或者兩個用戶最快各自以4.5MB/S的速度下載各自不同的文件,或者著三個用戶最快各自以3MB/S的速度下載各自不同的文件。。。。。。。

各種互聯網的服務商能夠自己印鈔票么?不能。

那麼,誰是瓶頸,還不明顯么?

PC 的升級需求放緩趨勢一直都在,但是跟5G無關。


不會的。PC僅作為輸入輸出,算力放在雲端,在一些特定場景下能發揮很好的效果。

但是大面積在個人PC上推廣,在5G時代行不通,原因有以下三點:

1、即使是5G,速率依然遠遠達不到將所有算力放在雲端的要求。

先看看國內5G商用的速率:下行1G,上行100M

從測試數據結果來看:國內運營商下行最高速率達到1617Mbps,上行最高速率為139Mbps。

也就是說,如果將終端算力放在雲端,由於原始數據和處理結果是需要雙向傳輸的,最高實時傳輸效率是139Mbit/s

這是個什麼概念呢,來看看我們PC上的Intel-I865PE晶元組雙通道DDR技術的內存寬頻

算力放在本地CPU,實時傳輸效率最低也有2.1GB/s

單從速率上來講,雲端完敗。

再舉個例子,自動駕駛汽車,每秒產生1GB的數據,它需要實時處理車輛信息並做出正確的實時的決定。如果需要將所有數據發送到雲進行處理,5G時代,帶寬依然是最大的限制。所以,汽車上會有算力,每台汽車就是一台計算機,大量數據在邊緣計算解決實時問題,少量關鍵數據與雲端交互。

2、隱私保護需求

大量企業和個人,會對隱私有特別的需求,不希望自己的私有數據通過公網進行傳輸,更別說實時交互了。

3、無線通信模塊的耗能問題

5G基站能耗非常大,將算力放在雲端節省的個人PC硬體資源及能耗,可能遠不及數據傳輸帶來的無線通訊模塊的能耗消耗,從整個社會節能發展和商業趨利性上,都不會向那個方向演進


這個問題似乎有一些歧義,題目中「5G」和「雲計算力」並沒有直接聯繫。不過,根據題主所補充的「 ( 5G 成熟後,) PC只負責操作輸出,對CPU要求不高 」這句話,我猜題主是不是想問:

5G 能否讓雲主機 ( Cloud PC over 5G ) 成為現實?

我就此談一談看法,先說結論:這種 Cloud PC over 5G ( 以下簡稱 CPo5 ) 的方案,只有少數廠商有能力做,僅有個別廠商有興趣做,而真正付諸實施的可能沒有

首先,我不認為現在某些品牌推出的是真正意義上的 CPo5 ,本質上,它只是軟體解決方案:一種連接到 VPS 的類 VNC 應用。無論 5G 提供多高的帶寬和多低的延遲,除了能讓安卓手機「更順滑地」遠程操作 Windows 軟體之外,再沒什麼優點了 —— 它一方面大炮打蚊子:SoC 的 4K 的解碼能力被用來播放 1080p ;另一方面又因為「低延遲」的需求而仰賴 5G SA 網路,帶來了可觀的功耗;此外,安卓系統的啟動時間直接影響用戶體驗,但這是雲主機服務商無法控制的。

我們可以將上述現象歸結為「客戶端硬體不是專門為 CPo5 設計」。沿著這個思路,嘗試設計一款能夠滿足最低要求的 SoC :

  1. 支持 5G WWAN ( 基本條件 ) 以及 802.11ax WLAN
  2. 支持 1080p HEVC 解碼 ( 接收雲端實時編碼的音視頻流 )
  3. 提供 eDP / DP / HDMI 視頻輸出 ( 1080p@60Hz 即可 )
  4. 提供 USB 2.0 介面 ( 支持鍵鼠、攝像頭、觸控板等外設 )

事實上,拋開 5G Modem,市面上是有現成品的:

  • 2+3 = 同屏器 / 投屏器 / Miracast / Airplay / Wireless Display / TV Stick

這種最小和 U 盤一樣大的設備,主要功能就是將無線流媒體通過 HDMI 輸出到電視,所用協議為 Miracast / Airplay ,常見方案 Realtek RK3036 ,雙核 Cortex-A7 1.2GHz 。

  • 2+3+4 = 瘦客戶端 / 超薄客戶端 / 零客戶端 / Thin Client / Ultrathin Client

瘦客戶機在十幾年前挺流行,和今天 CPo5 概念非常接近,除了當時用的是網線。常見方案:VIA C7 、Intel Atom N270 ,性能為「Pentium-3 級別」的單核 1.5-1.6GHz 。

可以想像,用當前主流製程做出同等性能的 SoC ,功耗會非常理想;再使用精簡的 Linux 系統,只提供 VNC ,又能做到快速響應 —— 很美好,但根本的網路連接問題沒解決:能做 5G Modem 的廠商太少,而這個現象並不會隨著時間而改變。所以,下面將目光聚焦在 5G SoC 巨頭,看看他們的態度:

對四家主要廠商 ( Qualcomm / Huawei / Samsung / MediaTek ,以下簡稱 Q / H / S / M ) 來說,這是一款「尖端網路連接 + 底端硬體性能」的奇葩 SoC ,就算有動力研發,有沒有市場也要看雲主機服務商的態度 —— 因為,CPo5 硬體對服務商不過是實現差異化的附加產品,他們的核心競爭力始終是雲服務本身 ( 大不了只賣服務,讓用戶繼續用手機或平板 ) 。置身於服務商主導的市場,SoC 廠商只能淪為打工仔。這種市場定位,很難想像 Q / H / S 會願意 ( 其中,Q 正是 Windows on ARM 的主要推動者,如果它跑來搞 CPo5 ,豈不是自打嘴巴 ) ,M 倒是有可能,不過單靠 M 很難吸引服務商。

除了打工仔,還有一種「自產自銷」的可能:即「設計 SoC ,搭載到自家產品上,再以低價出售,靠自家的雲服務獲利」。這種設定下,基本上只有 H 和 S 會考慮了,只有他們有相對完整的軟硬體產品線 ( 如果包含雲主機服務,更是只剩下 H 一家 ) 。如果他們真得設計並推出相關產品,這種外形類似平板、開機即接入雲主機的 CPo5 硬體,將搭載集成了 5G Modem 和雙核 A53 的 SoC,厚度和重量相比 x86 平板大幅下降,相比 Windows on ARM 平板又更實用 ( 畢竟雲端還是 x86 ) 。硬體部分考慮定在 ¥1.5~2.5K 的區間 ( 因為 ¥3K 以上有現有 PC 產品線 ) ,雲主機部分按照配置收費,用戶隨時可調整 ( 包括 GPU 性能 ) 。

看起來不錯,那麼「自產自銷」可行嗎?現實是,就算 H 的產品做出來,也很難進入歐美市場 ( 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 ) ;而 S 在雲主機的經驗不足,現在也不大可能做出冒險的決策。所以分析到最後,只剩一種情景:H 會不會為它在國內的「雲電腦」服務專門出一款硬體?我想此問題不難回答:如果 「雲電腦」服務足夠火爆,那麼存在這個可能;然而從現狀看,可能性還在火星


謝邀。利益相關,嘻嘻。

由提問來看,我們事實上能看到三個部分。

第一點是前提,5G成熟,那麼所謂5G成熟,在我們看來,不單單是大家一直提到的5G速度能達到2GBs,同時,延時性,也就是大家玩網路遊戲一直講的ping值,必須不單單是5G的理論「鏈路延遲」,還需要加上周圍的輔助設備的延遲性也減少。這一點是比較常見在5G討論當中忽略的。

現在的主力4G,鏈路延遲大約是在50毫秒這個量級,所以現在很多網路遊戲,視頻等高流量應用,一般針對200毫秒的總延遲做出優化,讓用戶覺得使用流暢。而5G時代,鏈路延遲可以被降低10倍以上,這就對周圍設備提出了要求,不能僅僅維持4G時代的總延遲,應該也由更進一步的提高。

所以,5G成熟,帶寬和延遲,缺一不可。

在這一點上,阿里雲目前正在和中國移動合作,建立起5G時代的基礎網路設施,同時解決帶寬和延遲的問題,重點在於vCDN領域,解決最終流量的分散式和下沉式分流,同時,藉助阿里達摩院無數高手的能力,進行AI數據傳輸處理,讓大家的數據不會在傳輸過程當中」塞車「。

第二點是條件,雲計算力足夠。事實上,對於雲端計算的要求,是隨著網路發展而逐步增加的,很多時候,不得不放在本地計算的事情,當網路成熟了以後,都可以放到雲端。比如大家熟悉的一些遊戲,之所以外掛屢禁不絕,有一個重要的技術原因,就是網路和雲計算力,因為傳輸速度不夠快,就要求雲端計算速度增加,當雲端計算速度不夠的時候,就只能放在遊戲者的電腦上計算,這就給了黑客外掛可乘之機。

而阿里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投入了大量研發團隊來解決計算力的問題。比如我們和杭州政府合作的城市大腦項目,能夠為整個城市提供充足的計算能力,能夠實時地計算整個城市熙熙攘攘的各個角落,無論是數百條公交線路上飛馳著的無數公交車,還是整個城市路網上川流不息的人流車流,又或者是市政供水,救助,每一個細節都能計算清楚,提供宏觀和微觀數據,讓決策者能快速制定或者改變策略。

第三點,就是結論,在5G成熟,並且有著強大的雲計算背書的時候,PC升級會不會需求放緩?我們的回答,是 」是也不是。「在這樣的前提下,對於不同的PC用戶來說,提供了充足的選擇性,」有得選」,這其實是阿里雲一直在追求的為客戶服務的目標之一。

當5G成熟以後,有部分用戶,可以把大量的計算移動到雲端,這時候,他可能會減緩對PC的要求,轉而向便攜性,輕薄型,外觀時尚發起挑戰。而更快的網路,更強勁的雲端性能,又可能催生出更多新的玩法需要更強的PC來支持。比如你可能會不滿足於二三十寸的顯示器,而購入全牆顯示器,即使網路和雲計算能承擔顯卡的大部分工作,但是在本地將內容顯示在巨大的設備上,仍然需要更強的PC性能。就像我們無法在2G時代,想像有朝一日我們會用手機直播抖肩舞,或許,到了5G成熟的時代,新的娛樂方式也會應運而生,說不定到了那個時候,新的PC設備也會應運而生,除了聲光電以外,觸覺,嗅覺的人機介面也會因為基礎設施的成熟而蓬勃發展,讓我們可以坐在家裡就和遠方的朋友一起開燒烤派對。

當然,我們想要在這個話題上,稍稍引申一點。也就是稍稍跳出PC這個範疇。提一個5G時代繞不開的概念,邊緣計算。

在5G時代以前的互聯網雲計算玩法,主要是上雲。將大量分散的物理機房和機器,集中起來管理,從過去的機器為單位,變成計算力為單位的使用。而5G時代到來,尤其是5G基礎設施完善以後,下沉,再次出現在大家的視野里。

在今年3月的北京峰會上,阿里雲邊緣計算技術負責人楊敬宇表示:「5G時代,邊緣計算將發揮更大價值,或將成為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之一。」所謂邊緣計算,就是再次重新利用PC,智能手機,乃至於任何能夠聯網的計算設備,參加計算,提供算力。

這一點上,在過去網速和雲計算力不足的時候,是力圖避免的事情,而現在,當邊緣和作為核心的雲平台之間的鏈路被5G技術打通以後,過去被物理隔絕的兩個端點,可以重新聯通起來,組成一個牢不可破,並且能無縫溝通的整體。將一些採集,低敏感計算分散到邊緣去,再通過高速高可靠的5G鏈接傳送回中央的雲處理平台,這可以大大增強整體計算能力,並且減少對現有設備的浪費。到那個時候,或許在你手機當中正在運行的遊戲,是由周圍成千上萬的人的設備加上雲中央伺服器一起計算的結果!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