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


首先,這個問題需要限定在十二平均律內;如果是非十二平均律,則小三度與增二度的音程可以有細微差別。

其次,假如限定在十二平均律內,其給人觀感不同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於其他音的「襯托」

比如說,在大多數七聲音階里,假如有增二度,意思就是說這是音階中的二級,中間不會有音,後面會緊跟著一個三級,即:1 - #2(b3) - 3

假如是小三度,也就是音階中的三級,在前面還會有一個二級音,即:1 - 2 - #2(b3)

所以,我們對 1 - #2(b3) 這個音程大小的感知,取決於音階里的其他音的襯托,也就是不同的「參照物」的存在與否會很大程度影響我們對音程的判斷

我覺得這個思路可以用 @Raymond 曾經提到的「格式塔」理論去解釋;就比如著名的艾賓浩斯視錯覺現象:

這兩個紅色的圓形是一樣大的,但右邊的圓形因為旁邊小圓的襯托,看起來就比左邊圓形更大。在人的聽覺認知里也應或多或少會出現這種錯覺,大概便可以類比為小三度與增二度的聽感區別


最近想著手研究一下對稱矩音階,正好強答一波。

認為它們都只是三個半音的這種思維方式,會使君很難理解西方調性音樂。

度也是,升降號也是,這些東西都不是給十二平均律設計的。升號和降號的同時存在,大小和增減的同時存在,對十二平均律都是冗餘的,多麼顯而易見的事實。十二平均律「本質上傾向無調性」,對於調性音樂的創作其實比較局限。[1]

它們是給中庸全音律七音音階(meantone[7])設計的。

所有西方調性音樂,從巴洛克開始,要麼是在用中庸全音律,要麼是在近似中庸全音律。所以小三度和增二度,在現在看來都是三個半音,這沒有任何區別,但它們的「意思」可不是。它們要近似的對象是不同的。

什麼?不知道什麼是中庸全音律?!

7.7. meantone family 中庸全音律

把4個純五度(3/2)疊加當作大三度(5/4)的一類調律。這一類調律都調和了合音差。中庸全音律是大家最熟悉的、歷史上最有名的、應用最廣泛的調律,因此特別適合做對照。因為它調和了咕,所以這一類調律都叫咕。映射表:

[公式]

嘉納芙未:微分音音樂理論術語翻譯與簡介?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參考

  1. ^Toward a Theory of Meantone (and 31-ET) Harmony http://www.huygens-fokker.org/docs/terp31.html


如果單獨聽,是一樣的,因為它們實際上就是等音等距離。可如果在旋律曲子中,的確有時會感覺很不一樣,這是由於音高級數及和聲功能進行不一樣導致的。


就像一對男女在一起,當他們是夫妻時,是自然的;當其中一個是小三時,是不自然的。

增二度音程其中必然有一個變音,這個變音就是小三。如果小三轉正,那就是重組家庭(轉調),就從增二度變成小三度了(自然音程)。


聽覺習慣決定的,小三度的兩個音在自然音程自然調性中排列自然出現得多,會養成下意識的認知習慣,增二度排列情況在自然調式中比起自然音程來就少太多了


音樂中,樂音給人帶來的感覺本質上來自於音程。不同級的音,比如上屬音,下屬音,導音等也是音程的表現形式。在一個旋律中有兩個音符MN(不用AB怕混淆),MN帶給人的感覺除了要考慮這兩個音的音程外,他們跟主音的音程關係也不能忽略。比如自然大調中,23和67都是大二度,但是給人的感覺就不太一樣。

回到增二度的問題上來,增二度是和聲調式的特徵音程,它出現在和聲大調的下中音(b6)和導音(7)上,以及和聲小調的(主音為6)下中音(4)和導音(#5)上。而小三度在別的音級上,自然也就會聽感不同。


Emmm ,我不理解這個問題,能舉個例子么?

在鋼琴上都是E到G,無論怎麼彈這兩個音,其音階變化,給人的都是相同的。

是在說不同的調式中的區別么?


這兩個音程本質上是一樣,之所以聽感不同源自內心參照點不同,或者說套用的規則不同,

其實文字表面就已經說明了這兩套規則的差別,分別參照二度音的位置和三度音的位置為預期音響音程(源自音樂理論學習留下的邏輯認知),然後再去接受增減帶來的不同感受。


配到和聲里的整體感受不一樣


它們是相同音程哪裡來的不同聲音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