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車、塞車,在節假日的高速路上、城市的交通要塞上,已經屢見不鮮。有時候覺得已經是家常便飯了。短的塞車十幾分鐘或者半個小時,長的塞車一天、一夜等都有。很多人說多修幾條路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了。果真是這樣嗎?望大家一起來談談!


目前公路設計通行能力計算是按第20~30位小時交通量來計算的,基本思路就是排除潮湧式的個別時段交通量,修高速是要高額成本的,為了少數時候的通行能力擴能,性價比不高。

另外之前看過一篇論文,紐約(還是洛杉磯?搞忘了)的管理部門發現幾十年來,車輛的增長率和道路的增長率近乎相等,而這幾十年道路新建規劃是50年代就規劃好的,也就是說理論上當初是無法準確預測未來車輛增幅的,然而事實上這幾十年都剛好保持了一致的增長率,結論是很可能道路的建設會刺激更多的車輛增加,修更多的路車就會更多。


謝邀,

結論是不行,就我這幾年在免費高速期間所見來說,包括車流量少的高速路段也會堵,車少路段堵的根本原因還是免費期間很多技術不行的或者是狀態不佳的駕駛員也上路了,幾乎十公里就有一起事故,並且就現場狀況來看,幾乎都是低級錯誤,駕駛技術引起的

另,路再多,在立交,出入口,互通立交等地方照樣堵

以上


沒有用的,多修的路一樣還得最終併到節點上,換個地方堵而已。除非把節點處加寬,增加流通量;或是增加新節點。

多修高鐵可以的。高鐵和高速是替代品。

修高速是不行的,修路速度永遠趕不上汽車增加的速度


不能,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全面普及年假制度,分散出行遊玩日期。


與其多修幾條路,不如考慮學習迪拜高速,通過自動識別車牌信息來扣費

本來就存在漏斗的窄口,還人為關閘開閘,不堵才怪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