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想到,類型化是商業電影發展的必然趨勢,那娛樂明星樹立人設、吸引特定的人群,是一個道理嗎?日韓娛樂圈和歐美娛樂圈也是這樣嗎?


不是必然現象,是面對特定的受眾,選擇的特定的策略。

並不是說賣人設就管用,而且你也看到了,賣人設是一種非常危險的行為,只要不是公司強逼著要求你造人設,哪個人也不想帶著面具活著。

根據市場主力的文化素養,審美能力,生活狀態,銷售者會選擇與其對應的銷售手段。

對於文化素養不高,沒有美學熏染,較為初級的消費者們,「賣人設」是相當有效的。因為他們最希望有的是一個偶像,一個滿足了自己在現實中無法滿足的完美人物可以仰望,可以理解為精神戀愛。國內市場錢包最好掏的,就是這批人,所以國內娛樂圈熱衷於塑造人設,當然也偶有砸鍋,比如孫楠,就是人設不完整,被反噬的例子,同理,黃磊,黃渤等人,也均有此類光環(無貶義)

而對於文化素養較好,有一定欣賞能力,處於中級的消費者們,賣人設基本是沒用的。這些人的特徵是「唯能力至上」,如同典型的知乎用戶,他們雖然也會受到人物塑造的影響,但總的來說能夠理解人的複雜性,不去過度關心演藝人士的個人生活。而且由於這個群體的認知局限性,他們往往對商業行為極為反感,一旦出現「人設套路」,他們就會立刻群起而攻,幾乎可以說是不死不休,請參考那邊六小齡童叔叔的屍體。而成功者,請參考發哥。

極少的高端消費者,則能夠很理性的安排自己的注意力,你是不是有人設,他們不在乎。更不會浪費太多的精力在這種吃瓜事件上。他們會欣賞但不會粉,會厭惡但很少黑,因為他們其實不在乎。對於這些人而言,娛樂就是娛樂,不抵觸也不沉迷。

就歐美目前而言,還是以第一種,第二種兩種對半開的,基本沒有人會去打第三種的主意,也沒有意義。出來經營人設的大致佔一半,非常謹慎,因為一旦被反噬後患無窮,所以人設都非常簡單,以「猶抱琵琶半遮面」方式進行,比如才俊學霸,睿智長者等,對於私生活,個人品行都儘力製造一個和平假象,就算外面有十個情人,也和家裡老婆提前談判,出事你要護我,我給你錢花。一般不太翻船。

近期的娛樂圈大戲,如吳京,孫楠,北電假博士,六小齡童,大抵都是由不同階層的意見碰撞導致。


人類存在,人設就存在,只是現在拿了一個比較合適的詞去稱呼了這種現象。

與是不是娛樂圈沒有必然關係,只是娛樂圈被拿到明面上來說的比較多。


人為創造記憶點


應該是吧,現在賣水果的都在搞社群營銷,要吸引特定的人。社會階層極速分化,大家已經不能互相理解,只能和與自己有共同興趣愛好的人一起玩,所以作為偶像吸粉也要有更明確的標籤,更有針對性地吸引特定人群,這樣就需要樹立一種人設,無論是吃貨人設、賢妻人設還是學霸人設。


於明星叫做人設,於產品叫做品牌形象,邏輯相似,主要滿足以下2點特質:

  • 鮮明(一般以產生差異化或者叫做辨識度為佳,其反面則是同質化高、難以被記住的)
  • 被特定群體需要(能滿足某類需求)

因此,超高學歷、文武雙全的演藝界男神、愛心橫溢+模範妻子的絕世佳人、草根出生白手起家成功逆襲的福布斯30Under30、命運多舛從不向命運低頭數度東山再起的傑出企業家們便出現在了大眾身邊,有真實的或適度包裝美化的,自然也有大肆虛設造假的,倘若是後者,那麼墨菲定律或早或晚都將應驗。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