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先要為說的是,什麼公有制?正如社會主義者、共產主義者強調的是「生產資料公有制」,而不是「公有制」,恰恰相反個人勞動(活動)時間必須最大化的屬於個人所有,否則就沒有個人的自由,正如一個人的行為時間不屬於自身,並不自身服務,並且反過來與自身對抗,那麼這個人與工具、牲口有什麼區別,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恰恰是對以自身勞動(活動)為基礎的行為(勞動)為基礎的個人所有權的最大否定。正如一部分人獨佔大自然客觀存在的物質基礎,以此來逼迫多數人用更多的勞動時間去交換,讓多數人的勞動時間不屬於自身,不為自身服務,這樣就造就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下,多數人時間奴的命運動。而馬克思就認識到了「勞動(行為)的個人所有權屬於個人,最大化為個人自身服務對於個人自由、個性發揮的重要性。馬克思說:「沒有勞動的個人所有權就沒人個有自由。」

「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資本主義佔有方式,從而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但資本主義生產由於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佔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勞動的個人所有權。」(《資本論》第一卷,832頁。

二、同樣偉人列寧的按勞分配的說法是有邏輯問題的,雖然蘇聯的生產資料公有的實際現實糾正列寧說法的錯誤,但很多左派確不知道為什麼蘇聯的現實(勞動時間或者說收入)分配方式在生產關係下體現了多數人時間節約正確的

在這裡我要用馬克思在《哥達批判綱領》中質問拉「薩爾不折不扣的勞動分配方式(與列寧的按勞動的說法實質上相同)」分配的是價值量、還是勞動的產品?無論從哪個角度上都是有邏輯問題的。

並且按「勞動分配」潛邏輯等於說按「勞動的貢獻分配」,然而正如馬克思所說功勞、成果、貢獻都是對相應對象的相應尺度而言的,對象、目的不同,尺度就不同。並且在這種按勞分配的勞動神聖主義下,恰恰無恥掩蓋了資本家對工人勞動的剝削,可以說90%的左右都理解不了馬克思剩餘勞動(剩餘價值)剝削邏輯的本質,他們都是持一種荒唐的爭功主義邏輯。何為功勞、成果、貢獻?難道對每個人而言都一樣麼?正如日軍通過勞動驅使一個人去剝他女兒的人皮給日軍做皮鞋,對日軍來說是勞動的功勞、成果、貢獻,對被驅使的人來說確是自身勞動與自身意志對抗的痛苦折舊,是個人異化的體現。同樣對於資本主義也是一樣,資本家的經營式的勞動也是勞動,但這種勞動確是與工人的僱傭勞動相對抗的勞動。正如利潤對資本家而言是功勞、成果、貢獻,而對工人來說確是自身勞動製造出,對他們勞動時間更長的權力支配關係。恰恰勞動神聖主義、勞動爭功主義下無恥掩蓋了資本家對工人勞動的剝削

在這裡資本家們佔有生產資料,以此來驅使工人勞動,工人沒有生產資料只能出賣自身勞動力才能生產,剩餘價值剝削以及由此來個人的異化自由的喪失,很多人根本就不能理解。真正的剩餘勞動(剩餘價值)剝削邏輯:資本家驅使了工人N小時,他們怎麼不被工人也驅使N小時,確以勞動的狗屁功勞、貢獻來無恥掩蓋這種支配人勞動上的權力驅使關係,在這裡假如支付工人的社會性勞動時間是4小時,而資本家實際驅使工人勞動12小時,那麼剩餘勞動(剩餘價值)則為12-4=8小時。支配他人的活勞動這就代表了權力,金錢遊戲實際就是人支配人的權力遊戲。並且人支配人,人玩人權力關係上的勞動完全是與技術生產率無關的,這與人與物關係(技術關係)上的勞動完全不同。正如我是資本家,我驅使一個女工1小時,我可以讓她用拖拉機挖土1小時,也可以驅使她用手讓挖土1小時,還可以驅使她在桌子上給我跳舞蹈取樂1小時,在這裡不涉及具體的實物(使用價值)生產,因而找不到像新古典經濟學那樣的涉及生產具體實物蛋糕的邊際生產力。即人支配人行為時間上的勞動完全與技術生產率無關。

而勞動成果主義(按勞分配的潛邏輯就是爭對相應對象的成果)下恰恰掩蓋了少數人對多數人的奴役剝削。正如對某某對象的成果、功勞、貢獻,難道我們就可以把其他人的勞動時間的權力支配關係轉移支付出去麼?這與某個人把奴隸主伺候好了,奴隸主把女奴賞賜出去有什麼區別,正如影星、球星的高收入,藝術品、古董的高成交價格,正是在這種時間奴役的貧富分化下出現的,他們的高收入、藝術品的高成交價格,正是源於竊取了多數人時間的富人們的賞賜和地位奢好,對富人們是成果、貢獻的東西,對於多數人而言未必是成果、貢獻。

三、並且只要是商品制度及其附帶必須的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必然造就人對人的惡魔般的壓榨和奴役,把人變成壓榨人的惡鬼的社會性,就是在這種社會關係下形式的。因為當生產的目的是「交換」、「利潤「或者說「賣錢」時,成本標準就不可能是反映多數人時間節約的技術關係上的要素消耗(一種要素可以當成是技術關係上的勞動的迂迴生產),只能是反映人與人經濟上階級鬥爭的花多少錢用多少錢代表的對工人勞動時間的交換比例。如該死的企業為提高利潤率而採用的減員增效,就是讓餘下的工人,相應的工作時間給更低的工資,或者相應的工資幹更長的工作時間,即讓工人更長的工作時間不屬於自身,不為自身服務。在這裡對於企業而言,工人消耗多少勞動要素與企業、資本的成本標準無關,金錢對工人工作時間的交換比例纔是企業的實際成本標準。

在交換的社會關係上,人們的收入與交換或者交換更多掛勾,必然把人變成壓榨人的魔鬼。正如該死的商品化的醫院要利潤,生產藥品的廠商要利潤,生產藥品機器原料的資本,出租廠房的資本,還是它媽的要利潤,這意味著多數人要用多少工作時間去交換,政府的軍備開支、社會福利、公共基建支出等,都等於反過來要向資本的利潤上稅。並且隨著單位勞動力下,資本的積累分利潤的資本量越來越多,必然導致資本的平均利潤率不斷下降(社會的總量利潤確是不斷增加),成本越來越高,這必然導致政府公共開支、福利開支的成本越來越高,個人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到最後必然的延遲退休,變向的工作到死等。

自工業革命以來技術在玩命的進步,按理說,多數人應該越來越能自主控制自身生活節湊,按需分配他們自身的勞動時間。但追求交換的社會,確是要把多數人有限的生命時間用於資本金錢的無限增值,從而多數人就是時間奴!像人口老齡化減少的勞動力,與像指數性提高的生產力提高不值一提,但是資本追求的是利潤,必然導致種種為利潤率而採用的減員增效、壓縮產能,調整資本在各行業的不等交比例,資本越競爭導致對多數人的剝削壓縮越嚴重,正如房地產利潤率太高,其它行業的資本就會通過積累式競爭進行對抗,如直接漲價對抗,當不能直接漲價對抗時,資本就會壓縮產能,開除一部分的工人,出售利潤率較低的一部分資產,同時擁入或者夠買利潤率較高行業的資產,否則對於資本而言低於平均利潤率的金錢積累速度,資本就會縮水或者破產。資本之間的積累式競爭導致以平均利潤率為重心的社會壓榨秩序均衡同時對於一個行業而言,只有利潤率和對工人工作時間不等交換的剝削率,被調整為不低於平均水平時,產能才會恢復和擴大(企業的減員增效,事實上就是這種調整)

也就是說,在追求交換(賣錢)的制度下(即商品制度),像房屋等就不是單純的用來居然使用的,而是更多的用來炒(賣錢)的。這無疑造就的就是時間奴隸制,而貧富分化,事實上就是少數人驅使了多數人大量的行為(生命)時間,在這裡並不是什麼財富、蛋糕分配,金錢的實際並不是商品拜物教的垃圾們認為的財富、蛋糕,而是對人勞動時間支配的權力。1如果說金錢代表的是財富蛋糕,難道30年前你父母給你存錢,30年後你取錢出來夠買MP5、5G手機、個人電腦等,如果金錢代表的是所謂的財富、蛋糕,而不是對人勞動支配的權力,難道說三十年前就生產了這些來庫存???2現實中庫存的絕大多數消費品頂多維持幾個月,認為金錢代表的是財富蛋糕,停止生產幾個月試試,看金錢是否有所謂的死財富來兌現。3再者生產中勞動使用不同,生產什麼具體財富就不同,對於資本家而言不可能一天喫一千個人的飯,穿一千個人的衣,但無疑資本家、富人某天消費的奢侈品足以消耗成千上萬人的勞動,而商品拜物教的垃圾及財富、蛋糕分配主義者確認識不到這一點,貧富分化的實際並不是什麼蛋糕、 財富分配的不公,而是少數人支配驅使了多數人絕大多數的勞動(行為)時間,這種貧富分化的實質是少數人對多數人的時間奴役。

三、生產資料公有制下實現的是什麼?是多數人時間的節約,最大化的屬於自身。並且生產資料公有制實現的前提,必須是社會有計劃有比例的分配勞動時間來取代商品生產(賣錢驅動生產)。如社會如果像一個人使用自身的勞動時間一樣使用,社會的總勞動時間,那麼任何社會組織成本標準就無需考慮賣錢、贏利與否,而只會考慮社會總勞動時間或者說每個人勞動時間(及預算)的節約,當然這意味著貨幣的非商品化,盧布、東德馬克、人民幣等不再是真正的貨幣,而如同「 戲票」一樣,由於社會成員收入與賣錢、交換無關,而取決於預算(總勞動時間)與節約與更大化使用比選、競賽(看清楚不是它媽的「爭」,而是「賽」字),這意味著用盧布等兌現了產品,無論是否形式上銷毀,都等於實際上的兌現即銷毀。同時真正的價格、價值也就被消滅,社會將不再為價值而生產,而是為使用與時間節約而生產。

同時一切規模性化社會性生產的非商品化,導致社會的財政完全不依賴於對商業經營的稅收,而是直接按時間節約規則來組織生產下達預算,當然這意味著貨幣的非商品化。(相反財政依賴稅收的後果,就是今天的這種賣地財政!這成為今天社會越來越大的毒瘤。)

在這種時間節約的規則下,具體的分配方式、社會規則確是葉枝上的次要的東西。因為社會成員的收入(勞動時間分配)差距,超過了一定的限度,而導致社會預算支出過高,這就使得時間節約不可能,因而時間節約的規則必然限制收入差距過大。因而具體的分配方式確是次要的,這些可能是對歷史上、文化上相應的收入分配方式繼承下,按時間節約的原則來不斷的修正和調整。但應該指出的是,在存在商品關係過多殘餘的情況下,應該較平均的分配勞動時間(社會收入),只有等到資本形式的財富(實質是對人勞動支配的權力)等被根除後,才能各盡所能,最大化的按需分配自身的勞動時間,而不是按需分配什麼狗屁不通的消費品

蘇聯的分配方式之所以對於多數人節約時間的這個目的而言正確,並不是由哪個人理論定的,而是蘇聯客觀的生產資料公有制以及實現公有制必須的有計劃有比例分配勞動時間,使得它正確,相反這種有計劃有比例的分配勞動時間原則被破壞,這就會導致多數人的重新異化

四、並且要指出的公平是對於相應對象而言的尺度,像共產主義者反資本主義就不是在什麼扯蛋的公平來反對,而是從異化的角度上真正的反對。並且社會也不應該去追求所謂的公平,正如對老人、殘疾人、保衛社會的軍人、兒童等進行救濟和優待,對其他社會成員而言就是不公平的,但是社會就需要這種不公平,以有利於多數人的自由發展,擁有更多的自由時間。

正如卡爾.馬克思所指出的:「但是,一個人在體力或智力上勝過另外一個人,因此在同一時間內提供較多的勞動,或者能勞動較長的時間;而勞動,為了要使它能夠成為一種尺度,就必須按照它的時間或強度來確定,不然它就不成其為尺度了。這種平等的權利,對不同等的勞動來說是不平等的權利。它不承認任何階級差別,因為每個人都像其它人一 樣只是勞動者;但它默認勞動者不同等的個人天賦,因而也就默認勞動者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權。所以就它的內容來講,它像一切權利一樣是一種不平等的權利。權利,就它的本性來講,只在於使用同一的尺度;但是不同等的個人(而如果他們不是不同等的,他們就不成其為不同的個人)要用同一的尺度去計量,就只有從同一個角度去看待他們,從一個特定的方面去對待他們,例如現在所講的這個場合,把他們只當做勞動者;再不把他們看作別的什麼,把其它一切都撇開了。其次,一個勞動者已經結婚,另一個則沒有;一個勞動者的子女較多,另一個的子女較少,如此等等。在勞動成果相同,從而由社會消費品中分得的份額相同的條件 下,某一個人得到的事實上比另一個人多些,也就比另一個人富些,如此等等。要避免所有這些弊病,權利就不應當是平等的,而應當是不平等的。」


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

經濟學分為尖銳對立的兩大派——馬克思派和非馬克思派,即共產主義派和資本主義派。

共產主義派的經濟學認為能實現公有制,而且必須應該實現公有制。資本主義派經濟學認為不能實現公有制,而且不應該實現公有制。

題主問從經濟學角度看能實現公有制嗎,這個叫我怎麼回答你?是用共產主義派經濟學來回答你,還是用資本主義派經濟學來回答你?

就好比說,你學神學,神學告訴你衛星不能上天。你學科學,科學告訴你衛星能上天。這就看你信哪一個了,而且哪一個說的是實話了。

這個話題就壓下去不說了。再說說分配的問題。

公有制裏的分配有按需分配和按勞分配兩種,通常要兩種結合起來用。

按需分配就是對一些生活必需品實行按需分配,例如住房、主食、主衣、醫療、教育、養老。這些都按人的正常生活需求免費供應。不按勞動量大小,貢獻大小,按需分配。但是,享受分配的人必須參加勞動,什麼都不幹的懶漢是無權參與分配的。

按勞分配的部分,是非生活必需品,包括一些天然的稀缺品(公有制裏無奢侈品),例如煙酒、猴頭燕窩、化妝品。

按勞分配會使生活水平略有差距,但是不會造成兩極分化,再說還有按需分配的部分作為基數。

我是笨蛋,還是懶漢,我幹8小時只能造10件產品,你又聰明又勤快,你幹8小時能造10000件嗎?不能。你最多也就造30件,你的收入比我高兩倍。能比我高一萬倍不?不能。

而兩極分化,是幾萬倍、幾十萬倍的差距。比如我們老百姓,辛苦幹一天也就收入個百八十塊,而馬雲一天可能去打高爾夫了,但是人家一天就是幾千萬的收入。

一塊玻璃平不平?很平。但是在顯微鏡下一看,仍然坑坑窪窪,高低不平。可是我們為什麼認為玻璃很平呢?是因為玻璃上的每個點,高度差距很小,我們在宏觀上就感覺不到差距了,就認為很平。如果有少數點的高度比多數點高几萬倍,這塊玻璃還平嗎?

所以公有制下,不一定絕對沒有差距,少量的差距是允許的,只是和巨大的貧富分化差距比起來微不足道,讓人感覺不到。

還有一個區別,按勞分配造成的差距是可控的,如果認為差距過大了,就可以適當再調小一點。而私有制下的貧富分化,是不可控的,由於市場的自由作用以及各種非法手段的作用,貧富是自動地向兩極移動的。即使通過高稅收來減小貧富分化,也是減小不了的,至多能延緩。


1,能實現公有制。問題只不過是怎樣的公有制。

2,分配仍舊實行目前這種按資分配與按勞分配相結合的方式。後者用於勞動力的再生產,前者在扣除擴大再生產部分後在每一位公民之間平均分配。由於後者可以近似看成定值,而前者是平均,所以個體之間的收入差異不會達到兩極分化的程度。

3,當然上述只是理想狀況。因為前者不依賴於勞動,而僅僅只是基於生產資料共有,所以必須還要考慮懶漢問題,所以可以考慮這部分收入只能用於社保。

—————————————

190908

抽象地說,一個社會的產品就是用於如下幾個方面:1,勞動力的再生產;2,生產資料所有者本身的再生產;3,生產資料的補償;4,生產資料的擴大;5,超越生產的精神消費。在扣除1和2之後,就是所謂的「剩餘」,不論勞動與生產資料是否分離(即不論是否私有),這個「剩餘」都是歸生產資料所有者所有。因為只有生產資料所有者才能行使生產資料的補償和擴大的職能。所以現在全部的問題最終歸結於:勞動是否與生產資料分離。


公有制和市場經濟到底能否相融??

www.zhihu.com圖標人大經濟論壇-國有企業有三種去向 - Powered by Discuz!?

bbs.rdjjlt.org圖標人大經濟論壇-如何應對自私自利、自由交易? - Powered by Discuz!?

bbs.rdjjlt.org圖標人大經濟論壇-法治、公有制、計劃經濟和社會主義 - Powered by Discuz!?

bbs.rdjjlt.org圖標人大經濟論壇-按勞分配是分利潤,不是精確無誤地發工資。 - Powered by Discuz!?

bbs.rdjjlt.org圖標人大經濟論壇-社會主義的優越性,資本主義的落後性。 - Powered by Discuz!?

bbs.rdjjlt.org圖標徐生:什麼叫社會主義?定義是什麼?和其他概念的區別是什麼??

zhuanlan.zhihu.com圖標

首先要明白

空想資本主義是空想共產主義的充分必要條件。

二者是可以互相推導的。

從純理論上,共產主義於私產不矛盾,反而每個勞動者都獲得了其勞動的價值。而純正的資本主義中市場是均衡的,勞動者也是準確地獲得其價值的。

然後二者的實際版本由於現實條件的破缺,各自產生了很大的問題。破缺的條件各異,非要歸納的話都可以歸納為生產力。

資本主義的問題在於其從未實現過完整的自由,其實質是用一系列暴力體系來保證資本特權並進行系統性掠奪(即資產階級法律)。比較明顯的兩個就是由暴力保障的知識產權和中央銀行,或許再加上關鍵資源(如土地)的暴力壟斷。這種掠奪(剝削)往往體現在其系統性上,而非一般的人與人相處上,所以很難被直觀地認識到。

共產主義的問題則在於,不存在自動的過程以實現其所期望的分配,而必須尋找一個憑空出現的「天鉤」來將其實現。列寧-斯大林主義試圖創造一個人造神來解決問題,結果就是一個比沙皇更加集權的官僚體系。而打破了一切枷鎖的權力,最後一定會腐化並把鎖鏈套到它的信徒頭上,絕不會乖乖扮演救世主。

所以回到問題上,自然界中不存在天然的「按勞分配」這種分配/再分配方式,它一定是由「誰」來進行分配的。

這個掌握了分配權力的「誰」一定會蛻變為新的剝削者,形成對勞動者的剝削關係。除非它100%地直接來自勞動者本人(即完整的自由)。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