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經常批評孩子,會使孩子自尊心受挫,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做什麼都做不好,給自己貼上標籤,長大後很難撕下來,這個標籤會伴隨孩子的一生~


個人更傾向於鼓勵孩子。

但作為一個十二歲孩子的父親,我盡量控制自己做到不批評。(碰到問題我有時會不自覺進行說教,其實說教對孩子幫助並不大。)正確的做法是站在孩子立場,理解他(她)當時感受,並且表達自己感受。在能和孩子建立有效溝通前提下用提問方式引導孩子去思考為什麼會這樣做,這樣做是不是最好方式,還有沒有更好方式來解決。在過程中肯定孩子進步,鼓勵孩子用正確方式來解決自己碰到的問題。久而久之你會發現孩子會進入一個合作的良性循環,而不是事事對著干。


對於孩子成長的熱切希望,常常使家長對孩子的態度過於激烈偏頗。這種表現給孩子一種冰冷的感覺,在父母發火的這一瞬間覺得父母充滿了敵意,而無絲毫愛的溫暖。孩子的這種感覺將他們推向抵制的邊緣,所考慮的是如何抵禦,激化了矛盾,對教育孩子十分不利,同時也會影響父母與子女間的感情。

父母如果對孩子經常性地打罵,不能很好地收起自已的憤怒,會使孩子在人格和心理方面均受到不良侵害,精神麻木,自尊心受損,自暴自棄。有些人離家出走,以逃避打罵,常常是越打子女越不聽話。不僅如此,一些青少年同時還對父母滋生仇恨心理和報復情緒,或公開對抗,或暗中使壞,或遷怒他人,去欺負更加弱小者,從而使抑鬱的仇恨得以發泄。甚至會成為當面唯唯諾諾,背後無法無天的兩面派人。

那麼,父母在要求孩子時應採取怎樣的態度呢?

(1)心平氣和地與孩子探討問題

父母不要總是板著面孔教訓孩子「應該怎麼樣」,即便是建設性的批評,如果提出的時機不對,也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最好避免當場說出改進意見,可以在事情過後心平氣和地和孩子一同探討解決辦法。

(2)要注意說話的語氣和方式

父母的目光應當是充滿愛心與信任,說話應當用商量的口氣,盡量不用居高臨下的命令式,並儘可能尊重孩子的意願。孩子的事要與孩子商量,商量確定的事,讓孩子自己去完成,並給以充分信任。

(3)勇於向孩子認錯,做一個民主的家長

是人,就有急躁、激動、憤怒、情緒不穩定的時候。當孩子確實犯了較大的錯誤,家長會因為控制不住自己而罵孩子,打孩子。但是,時過境遷,家長一般也很後悔。這時,向孩子承認自己的錯誤是最好的辦法。

當孩子有了某種程度的進步,便及時表揚孩子,並善於發現孩子的長處,通過表揚孩子的長處,從而抑制孩子的缺點。

(4)激發孩子的上進心

孩子有缺點,如果父母能夠激發孩子的上進心,使他振作起來,不僅可以改掉孩子的缺點,還可以提高他的自信心,去爭取更好的成績,做一個人格比較完善的人。

(5)切忌嘲笑孩子,應給孩子更多的關愛

孩子的心靈是脆的,是最需要呵護和關愛的。嘲笑只會刺傷孩子的心靈,只有在愛中孩子才會改正缺點和不足。


主要是看批評的方式,孩子還小總有做錯需要大人引導的地方,需要家長們注意的是方式態度,要以客觀的眼觀看問題 分析問題,不要最後變成批鬥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的!


謝邀,我個人認為批評孩子是有必要的,當孩子做出錯誤的決定或者錯誤的事情時批評可以讓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但是經常批評我覺得不可取,因為雖然孩子會做出錯誤的決定,但是這是孩子走向成熟的表現,當孩子的錯誤不是很大時並不需要批評他,孩子需要對自己的選擇有一定自信(適當批評是為了不讓它轉變為盲目自信)。

家長把握一個度就好了,祝您家庭美滿,生活愉快。


瀉藥。

孩子的心靈是脆弱的,批評孩子一定要把握分寸,經常批評不僅達不到你想要的效果,還會讓孩子不再愛你。

也不再愛自己。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