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意義上買了不虧的耳機:信仰黨終於買到產品力和信仰一樣高的優質產品;小白能買到的最對得起價格和知名度的旗艦產品;「素質」黨能找到的大牌裏相對比較少槽點的聽起來起碼不刮耳朵人聲不糊一耳朵口水的所謂「監聽味」的耳機。

優點:

三頻分佈真正意義上的均衡,自帶配件齊全,線材不拉跨。大大的包裝看著腦放開滿。低頻質和量都有一定的保證,但是沒有到喧賓奪主的地步。人聲厚薄適中,比較素,男聲女聲都能應付,沒有特別的傾向。高頻伸延表現不錯,信息量足,然而並沒有為了「解析力」太刻意地拔高高頻,整體略亮,給樂器的泛音做了點強化的樣子。工藝進步了,起碼沒有之前的產品那麼容易掉漆。腔體很大但是沒有太墜耳。兩年保修。

缺點:

佩戴容易產生氣密性問題,腔體大戴久了會覺得頂耳朵。對前端有一定要求,普通前端推不出足夠凝聚的低頻,量會略大且表現鬆散,而且整體聲音會發硬像個大鎚子砸腦袋一樣。線材材質容易繞圈圈不好安放。

結論:

如果你需要一個3000以上相對正確又不無聊的塞子,請把M9添加至願望單。


謝邀

更舒適的佩戴

更專業的外觀

介於老哈曼OE target和新音特美target的調音,不像同價位比如dk4001那3khz爆凹的血盆大口的人聲貼耳,和樂器音色的詭異黯淡。M9的音色比較標準,稍微暗一點人聲相對正確的聲音稍微近一點,總體聽起來稍有染色但依然可以正確回放。

是一個無論放在什麼價位但都是一個還不錯的選擇

嗜金水狙:【ShuiJu】潤 潤 潤 大 戰 - 2XR大戰S8大戰M9?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和同價位塞打架的文章在這裡


只說聲音。聲音之外的優點是腔體重量控制很好,佩戴優秀,外觀一貫低調,見仁見智。

相當高的素質,相當強的細節表現(渣錄音警察),中頻人聲貼耳程度對於這尺寸的腔體和導管而言,或許可以說明索索確實積累了不少技術(亂編的),低頻略多但質量絕對沒問題,畢竟動鐵,低頻質量不行那就真活見鬼了……

不少人說高頻刺,我覺得沒啥大問題,是在接受範圍內的。如果能白嫖(買是不可能買的)到Z1R,很有興趣做對比。

整體評價,雜食向,素質足以聽大編可惜調音不是這風格。硬要歸類的話,是帶有一點流行性質的參考風格。

有人說這是封閉腔體所以悶,我覺得這裡邊沒動圈,開腔沒太大必要。而且它比較獨特的自用動鐵單元設計,也不適合作一般的通用理解。

沒有腔體技術積累這樣做是行不通的

沒加蓋板的腔體基本長這樣

我覺得M9是很好的動鐵耳機,而且產品線是可以繼續進化的。


優點:

-所有索尼hifi耳塞中佩戴並列最好的,另一個是同根生M7,改善了從EX700/1000動圈系列到XBA動鐵系列一直以來祖傳單元橫置U盤式插入,無論隔音性還是舒適性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準;

-索尼有史以來最中正還原的調音風格,完全對得起監聽旗艦的定位。新研發的鎂合金超高頻單元錦上添花,對全頻段音色的完整表達起到了關鍵作用,有這極高頻表現,M9纔算得上是高端塞;

-索尼真正意義上具有成熟調音完成度的純動鐵hifi耳機。第一代的XBA1-4屬於試水,低頻成團高頻亂彪,幾乎無法入耳,國行都不好意思上;第二代XBA10-40稍有起色,兩頭收了點,沒那麼刺激,可數碼味還是太重;後來學乖了開始做XBA-H圈鐵混合系列,加了動圈,聲音沒那麼機械冰冷,但分頻問題依然沒解決;A2、A3時代已經好聽了不少,但素質又降成hufi水準;XBA-Z5算相對成功,能和自家賣了快10年的經典動圈EXK一戰了,但調音過分動次打次,濃濃的電音風格,又十分難推,還是撐不起索尼的旗艦名頭,直到M9和Z1R雙旗艦的推出,索尼終於摘掉hifi耳塞落伍者帽子,一舉躋身高端IEM主流社交圈。這次的自研五單元可以看作音特美ER4系列的全面提升版,乾淨平直、染色極少,幾乎可以聽任何音樂,且綜合素質非常優秀,瞬態、解析、定位等,都對得起價位,應該是僅次於IER-Z1R的索尼IEM(不考慮justear)裏的歷史第二高。

-做工紮實、配件豐富。最擅長把金屬材質做成塑料材質的索尼這次在M9上依然體現了低調的奢華,鎂合金外殼配上碳纖維面板,整體純黑的主色調對於信仰充值的索粉來說應該是相當滿足了;標配13對耳套和Z1R一樣,基本能照顧所有耳道類型;單端線平衡線各1,母座卡口設計有改良,更牢靠,官升線個人覺得沒必要。


缺點:

-啥都能聽,但沒有特別好聽的。M9素質高,但味道少,對大眾流行樂的欣賞並無優化,而相對更適合作監聽。因此前端搭配最好配味道足一些的機器,比如自家的「黑磚」WM1A或「金磚」WM1Z,否則會顯得味道過於寡淡;

-低頻。沒辦法,動鐵天然缺陷。M9的低頻量感在它這個價位裏算比較少的,因此對很多喜好歐美流行、搖滾的音樂愛好者來說有點不夠勁,氛圍感、節奏感不足。雖然有獨立的低頻單元,但實際低頻表現還是無法和Z1R這種標配動圈單元的高端耳塞相比;

-難推。更具體的說應該是喫控制力。20Ω阻抗、103dB/mW靈敏度,屬於低阻低敏,其中靈敏度和Z1R並列在索尼所有hifi耳塞裏最低。手機、電腦是搞不定M9的,光有大推力也是搞不好M9的。因此M9算是個挑前端的主,比較不錯的搭配,之前提到的官配黑磚、金磚是其一,注重高控制力的hifi播放器也是另一種思路,但目前市面這種非主打大推力、而注重控制力的機型少之又少,頭圖裡的本人主力機樂彼L6就是其中之一。之所以一直留在手上,忍受著並不舒服的操作,就是因為其定位的無可替代性——專門對付低阻耳塞,能收住毛刺,同時提升聲音的潤度和細膩度,優化聽感,玩隨身時間長了,就知道搭配的重要性。一味看推力指標並不可取,失真指標包括調音往往更重要


從意義上來說,EXK到M9中間這段時間,索尼的有線入耳式耳機水準已經遠遠落後於其他正經耳機生產商了,包括大量新老國產和歐洲老牌廠商。

而M9的出現把索尼拉回了主流耳機品牌的及格(甚至優秀)水準線,讓索尼重新可以不依賴情懷因素跟其他廠商平起平坐,算是日漸式微的索尼耳機產業的重大轉折。

而不久之後推出的IER-Z1R和早前的MDR-Z1R讓索尼在頂級耳機市場也有了立足之地。(大Z1R大概有五千級別的實力,而小Z1R算是萬元以上的塞子裏比較優秀的了…)

從實際音質來說,M9是索尼真正配得上「監聽耳機」這一分類的型號,中正直白素質出色,還難得耐聽大氣適應性強,在五千到一萬這個價位段確實沒幾個對手,就算盲狙也絕對不會翻車。

去年寫的體驗可以參考下,這一年來聽音觀有完善,當時的觀點不一定正確,看著玩玩就行了

https://zhuanlan.zhihu.com/p/54214310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