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岸的世界無疑是被個體化原理支配的個體化世界。

只有那真屬於你的纔是和你同一的

@雪鳶yukitobi


(交不到真朋友就別說什麼沒有真正的朋友,希望答主反思自己身邊的朋友和自己如何交上這些朋友的過程以及自己交朋友的目的,自己對別人感同身受過嗎或真正把別人當真朋友了嗎?

如果不是自己的問題,也請別懷疑真正友誼的存在。你只是沒有找到罷了,請別失望太早。)

———————————更新———————————

追求利益是目的,問題是對誰的利益和你對對誰是怎麼看待的。

當你在你認為的他人自私行為中對施者之私與對己之利的權衡時:

要求太高,則認為人都是自私的(連自己也不自覺的被包含進去,那要不要再懷疑一下自己的自私呢,只允許自己自私不許別人,那不就成了古代的專制皇帝了,只不過無法實現罷了)。

要求太低自己只會無償地感激和奉獻(喪失自我存在價值走向湮沒或最終覺醒而因懷疑走向前者,後者不叫無私而是毫無價值因為他沒有所謂前者單純的「自私」的動機去先為自身創造價值更別說對別人有什麼價值)。

以上兩種都是極端不可取的,事實上我們都是先有自我價值纔有對自我價值和他人社會價值的權衡的意識,怎一個自私了得。是否自私只是自我或社會對利益的評判。

有答主把利益廣延化到自我滿足,認為人都是自私的,那請問私與利一樣嗎?顯然不一樣(私利與公利,私與利可不是近義更別說同義),怎麼就把追求利益簡單地與自私相等同了呢?如果自認為一樣,那為什麼不把自私的私也做一番廣延化呢?(僅作討論並無他意)

其實這不能廣延,這種說法只是排除了關於自私的社會標準最後只剩下一個東西——利己(對自己有利),這對利己的理解是十分模糊的(後面解釋),僅看重對己利追求的纔是所謂的自私)。自私的確是較絕對的利己,但利己就是自私嗎?

幫助別人(真正地感同身受)所獲得的自我滿足不是自私的而是利己的,利己是為了增加動機(難道動機也要分個廣狹嗎,那就當就成是燃料吧,人沒有動機就是沒思考和意識就不能為人)去為了更好地發揮和分享自己的價值,就算是這個人(目的不純的人)一等一地與社會在市場上交換也算是公平的吧,那為什麼還要過分責難他呢(未免太強盜了吧)?(這裡的責難是指人都是自私的所造成的對人的具有迷惑性的污衊)

【建立在利他基礎上然後才產生的正當的利,有人說是先(為)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但是假如別人拒絕了,你還會有滿足嗎?如果不會,你就是一個普通人,而非聖人,但兩者的利都是正當的,只不過對獲利的感知度不同,我們為何要苛求人性中難得的共情力做到無欲無求呢?共情力本就是一種(情感)指向他人的動機,苛求的人就好像與那些說:燃料為什麼要佔據汽車的油箱而不是無私地在加油站無線傳輸動力?的人一樣愚蠢】利己

什麼時候成了

(有且僅有對己的利)利己

並把它們都當成自私(即有且僅有對己之利)了呢?

兩種利己的行為會有相同的形式但有不同的目的(最終目的或利益的確定不是根據利他與利己的採取措施或產生效果的順序而確定的,而是根據當事人的看重點確定的,同情這一燃料是服務於助人(燃料讓汽車行駛)這一目的的,自我滿足是建立在外界的認同上的(如汽車給了燃料油箱,燃料才能燃燒發光發熱),是助人後應得感謝和附贈品。有意思的是,當事人的目的的相對純正性也在這時得以難為人知地被驗證)。但我們難以辨別的,不代表它們就是模糊一體的。

不區分利己在不同人身上的效果且拿自己的標準或自己所看到的「最後」實現的結果(「最後」他人獲得的利益)去為別人設定一個終極目的或利益,且把這都定義為不加解釋的「自私」(這種做法是單純建立於個人利益或自己利益與外界一切的對立狀態上的行為,這纔是真正的自私),是對人正當地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統一的行為與僅且僅為自己(必要時把別人一定利益的實現當做手段或條件的)謀利行為的混淆、這是極其簡單的、不恰當、不公正的。


假設,你曾遭受過一次人間悲劇,或是天災或是人禍。有一天你看到了一個人正在遭受的悲劇是你的過去的完美復現。在這種場景下,感同身受或許存在。

任何人的任何行為都是以利益為目的的。這裡的利益是廣義的利益,不僅僅指物質財富,還包括內在的自我滿足。這種自我滿足包括娛樂和利他行為,比如所謂的幫助弱小便是出於同情心的自我滿足。「看啊那個人多可憐,我幫助了他」

人是自私的,無一例外


不是!

當今很少有人會談及「友誼」這個詞。一談這個,好像就是古惑仔,或是掃黑對象。而且現在這個社會,人與人之間要嘛是對手,要嘛是資源,哪裡來的什麼友誼?

其實在古代把友誼看得挺重的,中國就不說了,什麼桃園結義,八拜之交,都講這個。

西方更是如此,無論是古希臘神話中阿喀琉斯和他的朋友帕特洛克勒斯的友誼,還是亞裏士多德在《倫理學》中對友誼的重視程度,都充分說明瞭這一點。

題主所說的感同身受,其實沒那麼複雜,只是沒有一個人值得讓你靜下心來去觀察和思考,對方到底在想什麼。這個人甚至包括自己。

士為知己者死。這樣的話現在聽起來可能覺得可笑,在古代可多了去了。比如宸濠之亂中,被寧王殺掉的孫燧,他完全可以不死的,但是他覺得王陽明肯定能搞定寧王,而且他認為如果王陽明換成他的處境(當時的地方官),一樣會這麼做。(這段話是我穿越回去他親口告訴我的!!!)

最後說利益。。。它從來就不是人類追求的目標,只是當今社會在題主意識裏呈現的表象,而且。。。我也雙手雙腳贊成!


謝邀,我可以告訴你,存在,在沒有利益衝突的情況下,就算夾雜利益,更多是讓你看清楚一個人,而不是什麼終極目的,沒有那麼多人有野心,終究是少數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