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软体我是先学的Lr,用著还挺方便的,预设的分类和存储都很方便,就是有一点,有时候在调参数的时候会卡,尤其是在用渐变滤镜以及画笔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我电脑的问题,还有调HSL的时候也会有延迟,不是实时的感觉。在看大佬们后期教程的时候发现大多数都是用CameraRaw,而且CameraRaw好像还要配合Bridge使用才更方便。CameraRaw只是PS的一部分,难道Lr还不如PS的一部分吗?


Lightroom不仅仅是一个照片处理软体,它还有照片管理的功能,这个和Bridge功能相同。

难道Lr还不如PS的一部分吗?

如果问主问题里LR指的是照片处理,那么是的,lightroom就图像处理来说,的确只是photoshop的一个子集,而且还是一个很小的子集。

CameraRaw作为ps的一个插件,功能和LR里的照片处理功能是完全一样的。

换句话说,Lightroom能做的,PS都能做,反之则未必。

其实Lightroom的功能设计,主要是面向摄影师的,是针对处理照片的,而Photoshop则不仅仅局限于摄影师,也可以是插画师,平面设计师等等等等,ps处理的是图片

说起照片和图片的区别,其实大多数人脑子里觉得照片是「真实」的,而图片是创作出来的。所以Lightroom将功能限定在只是针对画面做调整,而不会「更改画面内容」。而图片的编辑(PS)则没有这个限制。

我稍微总结了一下Photoshop所具备,而Lightroom所没有的几个主要功能:

  1. 图层。 图层可以说是Photoshop的核心思想之一,很多重要工具比如蒙版、混合模式等都是基于图层之上的,可以说,没有了图层,就没有了Photoshop的灵魂。而LR并没有图层的概念,所以由图层所衍生出来的众多功能,LR都难以实现。比如说,人像磨皮。
  2. 强大的局部修改。Photoshop提供了强大的选择工具和蒙版,可以根据形状,亮度,颜色,饱和度,锐度进行选择并生成蒙版,利用蒙版,我们可以非常容易和精确的针对局部进行调整。而在Lightroom里,我们只能全局的,或者针对画面某一局部设置粗略的调整点,这和ps中精细的调整最后差别会很大,往往是画龙点睛的区别。
  3. 众多改变内容的工具。Lightroom因为受限于「不能修改图片内容」的思想,所以对于修改图片内容的功能,非常的谨慎。Photoshop因为没有这个限制,所以有非常多的内容修改工具,非常好用。比如说仿制图章,修补工具,内容识别填充,可以用来去除画面中不想要的元素,液化工具,在人像后期中极为常见,可以「大眼、隆胸、翘臀、瘦腰」。
  4. 堆栈的功能。这两年利用堆栈处理风光照片的手法逐渐流行,利用堆栈,我们可以模拟慢门,可以降噪。而这个功能也存在于Photoshop。

简短总结

  • Lightroom的功能包含照片管理和照片处理两大部分
  • Lightroom的照片处理功能可以被Photoshop完全替代
  • Photoshop的图片处理功能远强于Lightroom
  • Lightroom适合需要管理极大量的照片,对照片处理比较简单,往往需要批处理照片的摄影师


LR Classic 就是一个屎坑,但是它对RAW的兼容能力确实无法比拟(尽管效果可能很屎),我用LR基本上只用来「管理」照片。所谓的管理,也就是构建预览、把ARW转换成DNG(该死的索尼没有无损压缩)、进行简单的预调整和挑选可用素材(并删掉多余)。

LR CC 更是一个屎坑,不提也罢。

Camera Raw + Bridge,本质上就是 LR Classic 了。区别不大,主要是和PS集成在一起。

但是有一个问题,LR 和 CR 对 32bit HDR 文件的操作要比在 PS 内直接操作要舒服很多。

Capture One 相比于LR,唯一的缺点是不支持 Pixel Shift,这跟 Phase One 自己的相机还不支持摇摇乐有很大关系(自家相机都不支持,怎么可能提前支持别家的XD)。不过明年如果P1支持了摇摇乐的话,我会考虑从CC订阅转到买C1。

所以如果要考虑后期我们到底更喜欢用什么,我觉得应该分开成四个阶段:

  1. 素材管理阶段:导入、预览、快速调整确定素材可用性、删除不可用素材
  2. 初步调整:Demosaic、确定图像风格、大体调整、降噪
  3. 进一步调整:具体细节调整
  4. 导出和发布

我目前的工作流:

  1. 素材管理:Lightroom
  2. 初步调整:Lightroom 和 RawTherapee
  3. 进一步调整:RawTherapee 和 Photoshop (但不是每张照片都需要如此)
  4. 导出和发布:均可

这里要提一下 RawTherapee。

不论是LR还是C1,它都没给用户调整demosaic方法的权力。而 RawTherapee 最大的特色就在于这里,你可以根据具体照片的需要,去调整具体的解raw方式(演算法和阈值),从而获得最好的效果。

举个例子:下图均为把默认降噪和锐化都关掉时的结果

LR 300% EXP+3

注意细节面板关掉了

可以看到LR的Demosaic生成了一些奇怪的蚯蚓纹路,这些纹路会在后续的处理里被逐步放大,最后可能非常恶心。这个蚯蚓纹路一方面有相机感测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和demosaic/debayer时,LR的演算法自动加了一点点锐化有关系。可惜的是用户并没有办法关掉这样的锐化。

RT,+5曝光,AMaZE演算法默认

而这样的纹路在RawTherapee默认的设置里也会产生,甚至还有像迷宫一样的「回」形纹路,那为什么我还要坚持用RT呢?

RT,单VNG4默认,没有了AMaZE和LR的纹路,但是「有点模糊」

因为RT还可以选择别的debayer演算法啊~你要是觉得VNG4太糊了,RT还允许你使用双debayer,也就是说你可以选择在画面里高频信息比较多的地方用AMaZE解码,而在低频信息比较多的地方(比如天空等你希望能获得平滑过渡的地方)使用VNG4解码。RT可以通过对比度阈值来分配对应的演算法。

VNG4的天空(600%)

AMaZE的天空,明显有更多的纹路

好的Debayer可以给你后续的操作降低很多困难,因为它是所有后期的第一步。除了双Debayer之外,RT还有专门为高ISO降噪设计的IMMSE和IGV这两种演算法,可以尽量降低降噪的副作用。这两点对于我用的相机(A7R4)来说非常重要。

而这些都是LR和C1所无法提供的。总之RT是款非常geek的工具,双Debayer/高级Debayer也仅仅是其中功能之一。它还有很多其它功能,唯一缺点就是——掌握起来学习成本还是蛮高的。

另外RawTherapee其实也有照片管理功能,但我觉得不如LR好用所以就几乎没用(逃

最后说下降噪。同一张非常noisy的图片,用RawTherapee可以生成相当可用的图像。因为它的降噪工具也是完全可调的,并且细分为好几个工具:

  • 降噪工具:用来对付普通的由光的随机性造成的杂讯,也包括胶片颗粒和一部分感测器读取杂讯。
  • 暗场工具:可以用dark frame来抵消长曝光时的热杂讯以及相机的读出杂讯。
  • 坏像素滤镜:可以去掉坏像素或者过热像素
  • 脉冲杂讯抑制工具:可以剔除一些偶然产生的白点、黑点,以及坏像素
  • 线性杂讯滤镜:可以处理像下图这样的形状的杂讯:

另外还有一些感测器上面的PDAF阵列也可能会造成类似形状的杂讯,同样可以尝试用LNF去处理。比如尼康的Z6 Z7就在RT的官方说明中提到了可以用它降低影响。

总之说来说去,RT功能极为强大实用,但是学习成本也是高得很。不过一旦习惯了以后,RT会是你用来处理「你最得意的照片」的强大助手。你不一定每张照片都需要进到RT来精调,就像很多时候大家还是觉得「拍来拍去还是手机好啊.jpg」一样。


我都用bridge加ps,lr一直用不习惯


这两个软体的内核是一模一样的,之所以会出LR是与苹果的Aperture争夺市场。

以下内容来自歪博士

进入21世纪之后,RAW开始流行起来,不少数码相机厂商相继推出了支持RAW格式的高端机型,同时配套推出了相应的RAW处理软体,这无疑是摄影领域的一场革命。但是,由于各相机厂商采用的RAW格式各异,相应的配套软体也各不相同,因此,基于RAW的摄影基本上呈现一种混乱无序的局面。

面对RAW这块不算小的蛋糕,ADOBE这个数字图像处理领域的霸主自然不会无动于衷。据说,早在2002年,ADOBE便决定开发一套专门处理RAW图像功能,代号为「Shadowland」,这套功能开发出来以后,ADOBE并没有以一个专门的软体推向市场,而是作为PS的一个插件出现在2004年发布的CS版本中,这就是ACR。ADOBE的这种策略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以一个单独的软体推出的话,可能会使越来越多的专业摄影师渐渐摆脱对PS的依赖,同时有弱化PS图像处理功能的危险,将ACR以一个插件的形式与PS捆绑在一起的策略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难题,既实现了对RAW的支持,又扩展了PS的功能,进一步巩固了PS在图像处理领域的霸主地位。加之配套了不断升级改进的BR,完全满足了专业摄影师对RAW图像处理的要求。

在图像处理领域一直享有盛誉的苹果自然也不甘寂寞,经过精心研发,于2005年11月发布了面向专业摄影师的RAW图像处理软体——Aperture 。苹果的这一举动打碎了ADOBE当初的美梦。Aperture作为一个独立的处理RAW图像的软体,相比ADOBE的BR--ACR--PS链条来讲,更为简洁,更为专业,得到了许多专业摄影师的认可,构成了对ADOBE的很大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争夺专业摄影这块市场,ADOBE不得不冒著其麾下各软体之间功能重叠、相互倾轧的风险,将ACR与BR的基本功能予以整合,换了一个马甲—— Lightroom来迎合专业摄影师的胃口 ,该软体于2006年1月率先在MAC系统推出测试版,7月又推出于WINDOS系统的测试版,2007年2月,正式版开始发售。

有两个细节我们应该感受到ADOBE与APPLE这两大对头之间背后的博弈:ADOBE为何首先在MAC系统推出LR的测试版?毫无疑问,明显是冲著MAC系统既有的Aperture;2008年2月,正值LR正式发布一周年之际,APPLE推出了Aperture的升级版本,更为戏剧性的是,升级后的Aperture降阶为199美元,而LR当时的公开售价则为299美元,刚好相差整整100美元,这难道只是偶然的巧合吗?


你不要忽视这么一个问题:正版LR比正版PS(Camera Raw)便宜太多了,这才是美国摄影师很多人用LR的真正主要原因。我见过一个摄影师的Ins动态说的是「今年的生日礼物是给自己买了一套PS,终于可以给LR说goodbye了」说明了人家能PS的时候根本不会想著LR。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