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財報和財經文章。以及人脈吧。


這個問題的答案相對比較容易得出,因為可以從巴菲特的歷史持倉中去倒推巴菲特爺爺是如何選股的,因為巴菲特的長年持股數據包含著巴菲特投資對象選擇的原理,也包含著巴菲特投資組合管理的原則,也包含著巴菲特個股買賣的依據。

因此,對巴菲特歷年投資組合的構成和中間的變化過程做追根朔源的分析是必要的,作為全球最傑出的投資人,他的投資組合構建的特徵我們必須熟悉,他為什麼要這樣構建他的投資組合,為什麼這樣管理他的投資組合,理解這個問題我們才可以借鑒巴菲特的做法。巴菲特重倉股的共同特性應該就是巴菲特選股的思路、原則和條件,以下巴菲特核心重倉股的共同特徵:

第一,產品需求永無止盡的快速消費品公司

行業內已經認識到巴菲特幾十年來主要是投資消費和金融,其中消費是第一位的。只是這種消費類公司都是快速消費品,而不是耐用消費品和慢速消費品。巴菲特沒有投資房地產,也沒有投資一些商品更換周期長的公司。

第二,買大不買小、買老不買新、買壟斷不買競爭

巴菲特買大不買小,買老不買新,所有的重倉公司都是其所在行業的超級龍頭和絕對老大,這些公司也是美國企業界的巨無霸。巴菲特不介入處於自由競爭階段的行業和公司,他只買那些已經實現了完全的寡頭壟斷行業中的超核心龍頭股。華盛頓郵報幾乎是美國輿論媒體的旗幟;可樂、寶潔吉列、運通基本上這些企業都佔據著整個行業的半壁江山。

這些大的企業常常被人們視為成長乏力,但事實是這些企業因為長期經營所形成的內部穩定的經營體制和機制,加上行業競爭進入壟斷而非常穩定,成長性並不遜色於其它公司。

第三,買簡不買繁

巴菲特買的公司都不是特別依賴科學技術的行當。可樂是往水裡面加點糖後灌裝的產品,沒有技術壁壘,有人說可樂有獨特的配方,什麼飲料都有配方,配方不是什麼複雜神秘的事情。美國運通本身是快遞出生,快遞也沒有什麼技術。寶潔、吉列更是如此。

巴菲特投資的公司都不是複雜公司,都不是工藝日新月異的行當。事實相反,我們可以看到巴菲特的核心重倉股都是幾十年如一日的在單一產品上經營。所有的重倉股在經營歷史上都沒有業務轉型、有沒有向新產業進軍,持之以恆的圍繞著自己單一的簡單產品,在可口可樂身上這一點體現的最集中,近百年的歷程中,可樂的生產工藝沒變化,公司的主打產品沒變化,什麼都沒有變,就是在這一桶小飲料上做成世界性的飲料巨頭。其它幾家公司也是如此。

第四,買輕不買重

巴菲特買的公司的收入的進一步增長,利潤的擴張,企業的壯大基本上不需要在人力、物力、財務、技術開發、設備投入、廠房建設等投入巨大的資源和力量。大部分公司不是重資產行當,都是輕資產行當。

第五,買每天都可以隨時接觸到的公司

巴菲特所持有的公司都是巴菲特任何時間都可以接觸到的公司,我們發現巴菲特的核心重倉股中沒有一家公司的產品和服務不容易接觸到,是你每天都能接觸到的,只要你想接觸隨時都可以接觸它的商品和服務,了解它是很方便的,沒有認知上的困難。第六,買上下游關係極其簡單的公司

巴菲特所投資重倉股的上下游關係非常簡單,重倉股中沒有一家公司處於非常漫長且複雜的產業鏈中間。

我們看可樂,可口可樂的原料是水和糖類,我們不能想像糖和水這兩個最主要的原材料會有稀缺的問題,也不能想像水和糖本身會有什麼複雜的供需變化,不可能說水的供給發生了無法預期的複雜情況,糖也是最基礎的商品,全球各地都能生產,絕不會被某一家公司壟斷起來逼迫可口可樂接受某個高價,某一個地區的甜菜、甘蔗減產,馬上會被另一個地區的甜菜甘蔗補充。於是,可口可樂不可能受到上游供貨商的制約,上游供貨商某一家出了問題,新的供貨商很快會替代,這就是產業鏈短的好處。

從上面我們知道,巴菲特的選股特點是買快速消費品行業,買超級龍頭(尤其是買壟斷競爭行業中的超級龍頭),買短產業鏈,買產品工藝簡單和產品單一公司,買輕不買重。


習慣的力量極其強大。人的本性就像山中的水,總是尋找阻力最小的路去前進。特別是在面對不確定性時,人們會本能地遵循以前的習慣,而沒有時間去思考以前的習慣是對還是錯。其結果是壞習慣持續不斷,陷入了一個又一個的惡性循環。


商業頭腦是天生的

1930年8月30日,沃倫·巴菲特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沃倫·巴菲特從小就極具投資意識,他鐘情於股票和數字的程度遠遠超過了家族中的任何人。他滿肚子都是掙錢的道兒,五歲時就在家中擺地攤兜售口香糖。稍大後他帶領小夥伴到球場撿大款用過的高爾夫球,然後轉手倒賣,生意頗為紅火。上中學時,除利用課餘做報童外,他還與夥伴合夥將彈子球遊戲機出租給理髮店老闆們,掙取外快。

1941年,剛剛跨入11歲,他便躍身股海,購買了平生第一張股票。

1947年,沃倫·巴菲特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財務和商業管理。但他覺得教授們的空頭理論不過癮,兩年後便不辭而別,輾轉考入哥倫比亞大學金融系,拜師於著名投資學理論學家本傑明·格雷厄姆。在格雷厄姆門下,巴菲特如魚得水。格雷厄姆反投機,主張通過分析企業的贏利情況、資產情況及未來前景等因素來評價股票。他教授給巴菲特豐富的知識和決竅。富有天才的巴菲特很快成了格雷厄姆的得意門生。

天才也會被哈佛拒絕

1950年巴菲特申請哈佛大學被拒之門外。

1951年,21歲的巴菲特學成畢業的時候,他獲得最高A+。

1957年,巴菲特掌管的資金達到30萬美元,但年末則升至50萬美元。

1962年,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資本達到了720萬美元,其中有100萬是屬於巴菲特個人的。當時他將幾個合伙人企業合併成一個「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最小投資額擴大到10萬美元。情況有點像現在中國的私募基金或私人投資公司。

1964年,巴菲特的個人財富達到400萬美元,而此時他掌管的資金已高達2200萬美元。

1966年春,美國股市牛氣衝天,但巴菲特卻坐立不安,儘管他的股票都在飛漲,但卻發現很難再找到符合他的標準的廉價股票了。雖然股市上風行的投機給投機家帶來了橫財,但巴菲特卻不為所動,因為他認為股票的價格應建立在企業業績成長而不是投機的基礎之上。

1967年10月,巴菲特掌管的資金達到6500萬美元。

1968年,巴菲特公司的股票取得了它歷史上最好的成績:增長了59%,而道·瓊斯指數才增長了9%。巴菲特掌管的資金上升至1億零400萬美元,其中屬於巴菲特的有2500萬美元。

嗅到危險的味道

1968年5月,當股市一片凱歌的時候,巴菲特卻通知合伙人,他要隱退了。隨後,他逐漸清算了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幾乎所有的股票。

1969年6月,股市直下,漸漸演變成了股災,到1970年5月,每種股票都要比上年初下降50%,甚至更多。

1970年-1974年間,美國股市就像個泄了氣的皮球,沒有一絲生氣,持續的通貨膨脹和低增長使美國經濟進入了「滯脹」時期。然而,一度失落的巴菲特卻暗自欣喜異常,因為他看到了財源即將滾滾而來──他發現了太多的便宜股票。

1972年,巴菲特又盯上了報刊業,因為他發現擁有一家名牌報刊,就好似擁有一座收費橋樑,任何過客都必須留下買路錢。1973年開始,他偷偷地在股市上蠶食《波士頓環球》和《華盛頓郵報》,他的介入使《華盛頓郵報》利潤大增,每年平均增長35%。10年之後,巴菲特投入的1000萬美元升值為兩個億。

連戰連捷,運氣還是實力

1980年,他用1.2億美元、以每股10.96美元的單價,買進可口可樂7 %的股份。到1985年,可口可樂改變了經營策略,開始抽回資金,投入飲料生產。其股票單價已長至51.5美元,翻了5倍。至於賺了多少,其數目可以讓全世界的投資家咋舌。

1992年中巴菲特以74美元一股購下435萬股美國高技術國防工業公司——通用動力公司的股票,到年底股價上升到113元。巴菲特在半年前擁有的32,200萬美元的股票已值49,100萬美元了。

1994年底已發展成擁有230億美元的伯克希爾工業王國,它早已不再是一家紡紗廠,它已變成巴菲特的龐大的投資金融集團。從1965-1994年,巴菲特的股票平均每年增值26.77%,高出道·瓊斯指數近17個百分點。如果誰在1965年投資巴菲特的公司10000美元的話,到1994年,他就可得到1130萬美元的回報,也就是說,誰若在30年前選擇了巴菲特,誰就坐上了發財的火箭。

2000年3月11日,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的網站上公開了今年的年度信件——一封沉重的信。數字顯示,巴菲特任主席的投資基金集團伯克希爾公司,去年純收益下降了45%,從28.3億美元下降到15.57億美元。伯克希爾公司的A股價格去年下跌20%,是90年代的唯一一次下跌;同時伯克希爾的賬面利潤只增長0.5%,遠遠低於同期標準普爾21的增長,是1980年以來的首次落後。   

2007年3月1日晚間,「股神」沃倫·巴菲特麾下的投資旗艦公司——伯克希爾·哈撒維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公布了其2006財政年度的業績,數據顯示,得益於颶風「爽約」,公司主營的保險業務獲利頗豐,伯克希爾公司去年利潤增長了29.2%,盈利達110.2億美元(高於2005年同期的85.3億美元);每股盈利7144美元(2005年為5338美元)。

1965—2006年的42年間,伯克希爾公司凈資產的年均增長率達21.4%,累計增長361156%;同期標準普爾500指數成分公司的年均增長率為10.4%,累計增長幅為6479%。

2007年3月1日,伯克希爾公司A股股價上漲410美元,收於106600美元。

最後:

巴菲特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投資家,他依靠股票、外匯市場的投資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富翁。他倡導的價值投資理論風靡世界。

價值投資並不複雜,巴菲特曾將其歸結為三點:

(1)把股票看成許多微型的商業單元;

(2)把市場波動看作你的朋友而非敵人(利潤有時候來自對朋友的愚忠);

(3)購買股票的價格應低於你所能承受的價位。

「從短期來看,市場是一架投票計算器。但從長期看,它是一架稱重器」——事實上,掌握這些理念並不困難,但很少有人能像巴菲特一樣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下去。巴菲特似乎從不試圖通過股票賺錢,他購買股票的基礎是:假設次日關閉股市、或在五年之內不再重新開放。在價值投資理論看來,一旦看到市場波動而認為有利可圖,投資就變成了投機,沒有什麼比賭博心態更影響投資。」

作者:財經社區

鏈接:?????https://www.toutiao.com/a6794442805679751683/來源:今日頭條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風險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的意見,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


回顧歷史,巴菲特買進的第一隻國內股票是中石油的H股,時間大約在2002-05年,他買入的原因僅僅是因為該股票便宜,當時的股息率約為15%,市值為350億美元,巴菲特認為應該值1000億美元。他陸續買入4.88億美元中石油股份,買入價2港幣下方;到2007年年中,中石油港股股價達到14港幣左右,巴菲特陸續減持,獲利約7倍左右。 巴菲特買的股接下來是不是很多人買

當年他在賣出時,正當A股處在瘋漲階段,國內很多投資者都笑話他,認為他賣早了,因為到了17年10月份,中石油A股最高價漲到40多元。如今,中石油的H股價格只有4.88元,A股價格也只有7元多,時間卻已經過去了12年。這就是他獨具慧眼之處。

巴菲特買入的第二隻股票是比亞迪,2008年9月26日,A股市場又經歷了暴跌之後,巴菲特每股8港元的價格認購2.25億股比亞迪H股,大約又賺了5倍多。僅此兩筆A股交易,巴菲特投資天賦就足以讓國內投資者折服了。

那麼,巴菲特的投資選股原則是什麼呢?不妨追溯到2018年的股東會上,巴菲特透露了其在中國市場的選股標準:只有凈資產收益率不低於20%而且能穩定增長(連續10年)的企業才能進入其研究範疇。而且,他還認為,只有在估值水平低的時候才可以買入,認為在PE和ROE兩個數字差不多的時候估值相對合理(如PE20倍,ROE20%)。

但是,由於國內股市歷史太多,按巴菲特這麼嚴苛的選股要求,幾乎沒有符合他條件的公司,為此,本文不對時間嚴格設限,只對符合ROE超過20%的公司做一個篩選,按上市滿五年的公司,

上市滿5年,且每年ROE(凈資產收益率ROE(Rate of Return on Common Stockholders Equity),凈資產收益率又稱股東權益報酬率/凈值報酬率/權益報酬率/權益利潤率/凈資產利潤率,是凈利潤與平均股東權益的百分比,是公司稅後利潤除以凈資產得到的百分比率,該指標反映股東權益的收益水平,用以衡量公司運用自有資本的效率。指標值越高,說明投資帶來的收益越高。該指標體現了自有資本獲得凈收益的能力。一般來說,負債增加會導致凈資產收益率的上升。)超過20%的公司。

編輯不易,喜歡請各位少俠點贊關注,有問題可以互相探討,期待頭腦風暴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