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稍微好一些的本科,順利畢業;考上研究生,順利畢業;考上博士,發夠論文,順利畢業。

在我國高等教育現狀之下,除了以上幾樣以外,其實基本不太需要別的。


雖然是個歷史本科生,還是謝邀

歷史這條路很難走,和本科生相比,很少有人能走到歷史的博士。

在專業人士看來,歷史愛好者眼中的「歷史」真的很假,拿不上檯面,歷史不是閑話家常的八卦來源,你需要有豐富的閱讀量,強大的閱讀史料能力,優秀的論文寫作能力,才能把故事寫好寫完整,很多人都做不出來成果的...

所以,比起興趣,穩重和能力更寶貴。


除了你「愛好」的東西,也能接受更多你「不愛好」但必須知道的東西。


1.家裡不差錢。

2.敏銳的問題意識,腳踏實地的學術品格。

3.合乎規範的學術訓練。

4.強大的心態。

這樣,你就能夠在兩袖清風苦坐十年冷板凳的過程中自得其樂,能做出成就,還不會心態失衡了。

具體說說第一條吧,特意指出不差錢是因為做歷史科研所需要的積澱太過豐厚,產出又太慢,基本上三十五歲前的學習都是在夯實基礎。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讀博期間還要分心分時解決經濟問題,大概率是讀不出什麼花兒來的。

而歷史讀博其實挺貴的,經常要買書甚至買檔案或者資料彙編等,要到各地查檔,一去半月一月是常事。其中一冊檔案、一套資料彙編的價錢動輒千兒八百,時新或絕版的學術著作好幾十一本,外出查檔一個月的飲食住宿車馬錢算下來更是嚇人。

學術的事就沒便宜的。

這些開支很多時候都要自己負擔。

而讀博的年齡,本來就是大部分人人生的轉折期,看著身邊同齡的親友一個個買房買車成家立業,沒有一顆強大的心臟真的會很難熬。

即使且不說煎熬不煎熬,人情往來份子紅包錢總要隨的吧,多了也不是個小數目。

更嚴峻的是現在設有歷史學博士點的大部分高校都將博士學習改為了四年制,人文社科學術科研逐漸內卷化,發c刊越來越難,沒有核心論文無法畢業(本學科博士延畢已經非常常見),核心論文不夠強勢數量不夠多,無法找到好工作(並不是每一所大學都設有歷史系,學科趨於飽和)。找到好工作,至少五年內(默認五年評上副教授)都要為職稱與待遇不懈奮鬥,否則就要面臨被淘汰的風險。

在這漫長的時期里,如果父母不能夠提供支持,生活將一直處於入不敷出十分清貧的狀態,看到這些,題主確定自己真的做好選擇了嗎?

如果並不是很堅定的話,還是要好好審視自己,慎重考慮到底要不要選擇走歷史博士這條註定崎嶇的路的。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以上所說並不包括一種例外的情況,那就是如果題主真的十分熱愛歷史研究的話,那什麼條件不條件的都不是事,只管去做就是。

但是題主既然問出了這個問題,這裡就默認你並不是很喜愛。

那就再想想吧。

祝你成功。


先習慣看cnki論文再做打算不遲。

基於看論文不犯困不無聊的基礎上再談以下條件

1.不差錢

歷史學經濟價值真的不高,雖然有人靠寫通俗歷史讀物賺的盆滿缽滿,但是歷史這行學術路線的人賺的真不多,一個985博士青椒剛入職一年能有個12-15萬綜合和收入算很好了,現在高校基本不分房子了,有的是給宿舍,有的是給點錢,當然,也有一些條件不好的偏遠學校或者緊缺人才的學校會提供住房。

想在京滬這種地方入職就有房,先混到領域學科帶頭人再yy吧。(印象里2017/2016年復旦大學招聘世界史學科帶頭人,給一套130平住房加300萬安家費,微博可查。)但是混到這個份上基本要50+了。

2.有耐心,有恆心,肯細心

能坐住冷板凳,碩士三年博士三到五年都很正常,八年的也有,三篇核心發不出來畢不了業,教育部專家評審不過畢不了業,天天看論文看書找檔案。如果遇到表格多的還是在檔案館機器上看,眼睛不近視也近視了,順便看串列也是常有的事。

3.佛系青年心態好

你讀博士的時候本科小學初中高中同學已經是本單位骨幹了,要麼有錢要麼有閑有名。你本科畢業後十幾年同學孩子讀小學了,你的專著可能才出版,沒有重大成果,申請的課題沒過審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大部分歷史科研人就是無名的。

同時,從本科畢業就開始的同學婚禮在博士階段迎來高潮,一邊隨份子,一邊被家人朋友同學問:啥時候畢業?啥時候結婚?畢業去哪?這個問題被問二十遍是很正常的事情。

4.身體健康

認識的幾個老師科研做的好,身體沒有特別多毛病的,基本就是愛鍛煉,羽毛球,足球,自行車,游泳。之前一個博士師兄還特別推薦過我羽毛球,說是對緩解頸椎和視力疲勞有幫助。認識的大部分人都喜歡熬夜寫論文,因為晚上安靜沒有人打擾,還有靈感。白天你可能要去圖書館陪女朋友(如果你有)或者去吃飯或者幫老師或者師兄師姐貼單子跑腿報賬取快遞跑出版社(還不一定能一次完事)……

5.有對學術的敬畏之心,不投機取巧,三觀正

沒有這一條,錢再多再健康再聰明也沒有用。

6.有長久的學術規劃

這事關你的學術生命力。

7.家庭支持。

認識的已經畢業的青椒,無論是農村出來的,還是城市公務員家庭出身,都談到過家庭的支持,包括父母,或是妻子女友,或是孩子。歷經坎坷讀了十幾年,最後都要有一個支持你的後盾,這是孤獨的學術道路上最後的心理慰藉。

最後,謹慎讀博,特別是歷史。如果不是學二代不是高富帥,可能會在科研上走很多彎路。博士階段買資料跑檔案館其實不僅費錢也費精力,甚至可能發現蹲了好長時間也沒有什麼結果,如果你要是做解放戰爭,滿洲國史研究,民族邊疆相關研究,可能有些資料國內不走關係比較不方便看。或者,不差錢,也不差語言和論文,出國讀博。


歷史在讀本科生,初高中時期對歷史抱有很大的興趣,於是大學堅定選擇了這個專業,如果題主真的非常熱愛歷史,想要成為歷史學者,那就報吧!但是我接下來說的這些很重要:

1.穩重沉靜的心,不浮躁。做學術主要閱讀大量的資料文獻,這些資料文獻有的有趣,有的乏味,有的通俗易懂,有的晦澀深奧,沒有一顆沉靜的心是很難讀下這些文獻的。

2.多語種優勢。做歷史研究不僅要讀中國文獻還要讀外國文獻,除了中文要好,至少還要再學一門外語,這在題主考研考博是也是相當有幫助的。

3.家庭經濟要好一點。有句話叫「學史窮三代」 這樣你才不會擔心養家糊口的問題,像我是家中老大,真心壓力大。

4.注意保養好頭髮,學歷史的容易脫髮。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建議,合理採納。


1、擁有研究生學歷

2、考取歷史學博士研究生

3、發表兩篇cssci論文或者一篇ssci

4、完成博士論文答辯

其實就這麼多,什麼興趣愛好、有錢沒錢都不是必要條件。


好問題。

成為歷史學博士,大概率意味著你願意以歷史研究為志業。與其他任何行業一樣,professional意味著對自己的作品負責。談古論今已不再是飯後閑言,而必須在符合學術規範的前提下,拿出具有創新性的成果來。跟其他行業一樣,這都意味著嚴格訓練。

經濟條件重要嗎?當然重要,因為這不是一個很容易「變現」的職業,你的作品很難填飽家人的肚皮。但是,又有多少歷史學者是經濟自由以後「出道」的?當一名合格的歷史研究者是很苦的,如果不能從中獲得自己方能知曉的樂趣,還是當愛好者吧。


與球場老大爺相比,成為科比需要哪些條件?


需要寫符合學術規範的學術論文吧。


2個條件就可以了。首先,你要考到博士。其次,你要順利畢業。後者難度超過前者


無他,有錢....

最起碼也要有財務自由的條件,沒錢你玩個什麼歷史,文史哲哪個是窮人玩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