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為「華語樂壇已死」的人往往只聽到了《學貓叫》等等速食歌曲,沒有關注當下有水平的音樂。這類人也就是樂壇死亡的推手。

華語樂壇只會越來越好。


華語樂壇沒死,但已經出現了許多問題,並且這些問題看起來是一些流量歌手導致的,但實際上,目前中國觀眾對於音樂的整體低鑒賞力纔是主要原因。

國內大多數聽眾的低鑒賞力引起了跟風潮流。這為冒牌音樂人和嘩眾取寵的音樂作品帶來了廣闊的流量市場。相反,將一些真正做音樂的人和一些先進的音樂作品打入冷宮。長此以往,華語樂壇即便不死,也早晚會病入膏肓。

國內大多數聽眾的低鑒賞力降低了音樂的包容性。對大多數國人來說,好聽是評判所有歌曲的唯一標準,這本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孰不知國人所說的好聽可能只是長期一種音樂類型和模式化的無創造力的作品編排薰陶下的習慣聽感而已。

即便如此,我們也不用悲觀。其實,藝術作品鑒賞力低下是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通病。畢竟大多數人還在為生活發愁,又有誰會去打破自己的聽覺習慣而欣賞自己覺得不舒服的東西呢。在這一點上我國是一樣的,但不一樣的是我國是最大,發展最快的發展中國家呀,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主要矛盾逐步解決,對藝術作品的欣賞力自然會有所改善,但這可能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


如果說這話的人多關注一下每年的金曲獎應該會改觀吧,金曲獎還是很有分量的,像近年的謝震廷啊、艾怡良啊等等的都是很優秀的華語歌手,這兩天還發現了一個文慧如,也是剛剛起步不久的,這些都是新一代的,較長一代的像林宥嘉、蕭敬騰啊…他們都是很棒的華語歌手啊!

其實華語樂壇還是很有前景的,只是流量當道,擋住了一些埋頭做音樂的人的光輝罷了,如果你真的有關心過華語樂壇的話,你會發現華語樂壇還是非常棒的。

如果你評判華語樂壇的標準只有QQ/網易音樂巔峯榜/飆升榜/新歌榜,那別說華語音樂了,世界音樂都死翹翹了,畢竟人家也得靠那些流量喫飯的嘛。


脫節

這裡借用一下我喜歡的歌手的觀點。

為什麼說現在的原創音樂很多是「二十年前的音樂」?不是說二十年前的音樂不好,恰恰相反,在那個時代,只有真正有才華的音樂人才能脫穎而出。那些有價值的音樂,又經過時間的沉澱,無疑是成熟而經典的。

這是一個互聯網時代,想擁有知名度太容易了。無數短視頻平臺,甚至一句幽默的話都可以在幾天內傳入千家萬戶。人人都渴望知名,正是這個致命的弱點,造就了許多華而不實的「音樂人」。

而二十年前的音樂,就是因為太經典了,聽眾們都愛聽那樣的音樂,那是一條已經被開闢出來的路。沒有真才實學的人,寫不出屬於自己的好的原創,卻又想成為明星、網紅,輕輕鬆鬆以逸待勞走上了這條修整完善的「捷徑」。

全世界的音樂都在進步,我們的音樂卻原地滯留甚至倒退。這是很可怕的,差距遲早會越來越大,倒時,就真正「死亡」了。

審美

聽眾的審美需要創作者來帶領他們提高。

互聯網傳播速度如此快,一些「音樂人」只是堪堪會點技術,就可以迅速做出好幾首套旋律的歌。這樣音樂這門藝術就跟商業工廠「標準化」的流水線沒什麼區別了。

你只需花費50%的技術和0%的審美,就可以做出一首可能會傳遍大江南北的歌,你還在沾沾自喜,事實上這對你的技術和審美都是沒有任何提高和進步的。它只會讓樂壇這樣「好做」的音樂越來越多,最後泛濫,而真正好的音樂卻變得寥寥無幾並且埋沒在深海之下,迫使即使有才華的人也不得不為了生活向趨勢「妥協」。

這是一個很可怕的惡性循環。最後,華語樂壇的音樂只會越來越差越來越標準化,真正的天賦和努力也會被畸形的審美慢慢磨滅掉,匯入虛榮膨脹的污水中。

創新

這時就需要好的音樂人跳出來帶領聽眾,帶領華語樂壇,做先進的音樂。這就彷彿在雜草眾生布滿荊棘的叢林中開闢一條嶄新的道路。

聽眾聽慣了自稱「好的音樂」,乍一聽到這樣不符合他們一慣口味的歌,必不會接受甚至惡語相向。但如果有1000個人聽到,即使有900個人不喜歡,也100個人喜歡他的音樂。只要那100個人中再出來1個音樂人做和他一樣的事——做好的音樂推動華語樂壇流行的趨勢。那這也是一個良性循環:好的音樂人,好的音樂將會越來越多。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沒有死,只不過是門檻低了,羣魔亂舞


華華語樂壇不單單只有流行歌曲。華語樂壇還存在民歌。還存在美聲。民哥當中有雷佳,譚晶,龔琳娜等一眾大神。還有龔琳娜身體力行的新藝術音樂。以及譚晶的民美通結合的全新藝術道路。美聲有吳碧霞。有幺紅。有黃英。有戴玉強。這麼多華語樂壇優秀的歌手。你有什麼底氣說華語樂壇已死?流行方向也有許多優秀的人才。比如華晨宇,鄧紫棋,張靚穎。李行亮。金志文,袁婭維吉克雋逸。吳莫愁。他們的歌曲都很有特色。有這麼多優秀的音樂家。有這麼多優秀的作品。你怎麼能說華語樂壇已死?


個人覺得華語樂壇就像一個花園,花園一直都在,沒有被誰毀壞,只是大家喜歡的花不一樣了,這個花園裡的花的品種改變了很多,所以我認為華語樂壇沒有死不死一說,只有活的好不好一說。


相比於20年前、30年前的百花齊放,今天的華語樂壇確實有點「青黃不接」的頹勢:許多網路歌手熱衷於抄襲,「流量小生」「偶像天團」成為「中流砥柱」……

但靜下心來想想,我們還有許嵩,有華晨宇,有各類的樂隊。退一步講,我們還有周傑倫、方文山,以及林俊傑這一批前輩們。

而且,優秀的音樂人並不是沒有,他們只是缺少了創作好音樂的動力。但近些日子,在各大音樂APP,付費才能聽的歌開始增多了。已經有不少的人,對版權意識更加看重了。在這一方面,我們已經找回了幾十年前的影子。

所以,華語樂壇沒有死,只是病了——但若是指望那幾個網路歌手,或是某些「流量小生」,亦或是某些「偶像天團」,這病只會越來越嚴重。


魯迅曾寫道:

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樑。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現在的華語樂壇 資源基本被這些「狀元宰相」給佔有了

但是這樣的環境下仍有高質量的音樂人 只是他們不夠火 不夠有人氣 不過是大眾欣賞水平的原因

我認為現在多數國人欣賞水平太差 或者說是文化水平太低 簡直是沒有腦子 從民謠 到嘻哈 再到現在的電子流行 你會發現在網易雲底下刷評論的有大部分永遠是那一批「什麼火聽什麼」的人 試問這批人稍微瞭解了一下這音樂類型個是啥?估計沒有 無非就是快速找個BGM 找個標籤 去裝裝逼 撩撩妹

當然這裡沒有要黑民謠嘻哈和電音的意思 也沒有黑他們的聽眾 我知道這裡面也有很多厲害的音樂人和很好的聽眾

但只能說是大眾選擇了低俗 資本也在大力推出一些快餐歌曲 這樣的相互影響 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導致沒落華語樂壇沒落的跡象越來越嚴重

沒辦法 我們力量個人太微小了 對抗不了資本病毒式的推送 改變不了國人目前的欣賞能力 而且下一代勢必收這樣的影響更大

所以自己能聽到好的音樂就行了 別的也沒法管 別想太多


音樂系畢業的學生一代又一代,科班出身的水平是無可辯駁的,每年中國有大量的學生送往伯克利音樂學院就讀。

但是中國人的從眾心理迫使他們聽別人聽過的歌,追別人追過的歌星,這些歌星都是不知道哪個野路子出來的,不會樂器不識譜真是搞笑了。

但被冠以音樂才子的稱號。

也不知道真正的音樂製作人會不會汗顏。

中國樂壇被娛樂搞得烏煙瘴氣,不得不向所謂的流量妥協,有張臉有話題就可以「火」,為了讓自己高雅一點和娛樂明星區分開來稱自己為「音樂人」

中國樂壇最可怕的地方不是不可救而是拒絕被治療。


智障黑說因為華晨宇在所以華語樂壇已死……牛皮牛皮惹不起這羣失智人員。

華晨宇不但每年精進自己的音樂,而且作為一名歌手,他知道自己對樂壇有責任,他有在儘力扭轉樂壇的一些不正之風,儘力發掘有才華的音樂人。他在做一些能讓樂壇變好的事,黑子卻欲除之後快,好吧。

華晨宇做歌手無愧自己和歌迷,當導師無愧自己職責,這都要被顛倒黑白,肆意抹黑的話,樂壇沒死也病的不輕了反正。


這個屬於有害垃圾,請按類處理,謝謝


劉小天說的一番話

劉小天說的一番話

死是確實死了,音樂人如果都生存不了,怎麼發展,但中國現狀,大部分人不會為版權花錢,只有偶像的粉絲肯花錢,音樂類型就固定住了,怎麼說也要再發展一代人吧


水貨太多了唄,沒有什麼特別出眾的實力靠著包裝出了名。讓很多人感覺現在的華語樂壇沒有了以前那種實力,特別是從那個諸神大戰過來的人,經歷了那個時代自然對現在的樂壇失望。

如果說以前是神仙打架那現在就是諸神黃昏的時代。老一輩的開始準備退場,新一代卻沒有可以抗旗的。挺尷尬的,不是說沒有有實力的而是他們現在的實力想抗起華語樂壇這面旗還是差了,無論你舉新生代誰都沒辦法完完全全讓覺大部分認同。

但是當今華語樂壇也沒有死,只是現在流量當道,魚龍混雜。加上那些口水歌什麼的使一部分人感覺不到華語樂壇的未來了,單純的說新生代中有實力的還是有很多的像華晨宇、鄧紫棋、毛不易等等,只是他們離他們的前輩們還有距離,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完善自己。

華語樂壇不會死也不可能死。


其實華語樂壇並沒死 只要你想去聽 很多歌兒都是寶藏值得你去發現


華語樂壇不會死

真正的音樂總是被冷落。


沒死,只是你不會去找優秀的作品罷了。

不要以為學貓叫這類歌滿大街火就認為華語樂壇只有學貓叫了。


資本主義搞壞的...

就如鄭鈞所說:把屎擺在你面前你喫不喫...你不喫可以,總有人願意喫,而且還說挺香的。


裝逼罷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