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究竟是一次曇花一現式的成功營銷?還是意味著國潮崛起?李寧是否正在重回一線?


2月8日,紐約時裝周之「天貓中國日 China Day」,由天貓甄選的四大品牌,組成了中國明星代表隊:李寧、太平鳥、陳冠希和潘世亨創立的潮牌CLOT,以及中國原創設計的先鋒品牌陳鵬Chen Peng。

其中,最矚目的是李寧品牌的「悟道」秀,可以說是一鳴驚人,一向挑剔毒舌的時尚圈也大多給了好評。

這,彷彿讓中國消費者看到了一絲曙光:中國甩掉廉價低質世界工廠的帽子,真正打響「中國設計」的名號,是否已經指日可待?

當然也有人說,這是不是一場民族主義的自嗨呢?

是不是自嗨,就看消費者願不願意花錢啦!

李寧的紐約時裝週走秀款,在天貓上一度賣到斷貨,也許算是一個直接而有力的回答吧。

按照天貓一貫的做法,由於是天貓提供的時裝周資源,所以會有一個月的天貓專供期,也就是1個月內僅能在天貓平臺上銷售。

而這一個月銷售額,似乎還不錯。

其中,李寧時裝週走秀款「軒轅」籃球鞋,售價499元,月銷量5200筆,如果按照10%的退貨率來算,也貢獻了約233萬的營收。

現在過了天貓專售期,全網、線下渠道全面發售。按李寧電商銷量佔比18%~20%算的話,相信可以再貢獻4、5倍,即約1億的營收。

有自媒體總結,李寧這次的紐約時裝周之旅,是一封寫給年輕人的情書:

以西方時尚話語習慣書寫,以中國文化符號為精神內核。

因此大受好評、大賣到斷貨。

其實,給年輕人寫情書,早在2010、2011年期間,李寧品牌就已經開始了。

彼時,李寧品牌提出「90後李寧」品牌重塑計劃,將品牌slogan「一切皆有可能」改為「make the change」。

同時,產品全面提價。

李寧此舉意在打造差異化的價值和體驗,「我2012年推進轉型目的,是要找到設計、體驗等方面的差異化之路,避免陷入到價格戰,晉江系品牌是製造出身,他們打價格戰還有一拼,李寧如果滑到這條路上,只有死路一條。」

如此看來,品牌升級之路,的確是勢在必行,但現實卻不盡如人意。

二、品牌升級,你做好虧損31億的準備了嗎?

與今日頗受好評的high fashion國際範截然不同的是,當年的形象海報一出來,即被市場吐槽是土氣十足的小鎮青年、濃濃的淘寶風。

消費者不買賬,銷量也跟著下滑:

2011年初舉行的Q2訂貨金額下跌6%,Q3則有約15%的負增長。

其後,雖然高層大換血,也沒能阻止2012年~2014年的持續虧損。

3年間,虧損總計約31億。

外界一度流傳李寧品牌即將倒閉的消息,彷彿下一刻這個品牌就會被吳秀波收入《大敗局》做反面案例。

李寧品牌這場賠本的升級之戰,一直持續到2015年。

直到創始人李寧重回管理一線,才開始止損,走入復興軌道。

2017年,李寧接受《約財經》訪問時曾經總結說:這個運轉調整所產生的虧損,並不是因為我們經濟上的虧損......」。

但不可否認的是,因為持續虧損,李寧的股價一瀉千里,從33港元跌到3港元。

其後坊間也一直流傳著,李寧定下500萬年薪也招不來CEO接任者。

即使到了2017年,李寧已經恢復到80億的的年銷售額。

也仍然有人覺得,第二天,李寧可能就會倒閉了。

直到這次2018紐約時裝周,李寧品牌的表現才讓輿論一改風向。

那麼,從2011年至今,李寧品牌為什麼會在品牌升級中走得如此艱難?

三、為什麼方向對了,也努力了,虧損仍然發生了?

相信大家都還記得,小學的時候,我們就常常需要做一道算術題:

一個游泳池,一邊灌水,一邊排水,灌水的速度是多少,排水的速度是多少,問幾個小時水能裝滿泳池。

對於企業來說,排水速度就是各項經營成本支出的速度,灌水速度也可以理解為營收水平。提升排水速度,是為了提升灌水速度。

簡單理解就是:李寧公司的虧損,源於排水的速度遠遠超過了灌水的速度,所以泳池沒達到目的:裝滿水。反之,原來蓄的水還流失了:31億的虧損就是流失的水。

當然,如何調節排水速度,使其有效轉化為灌水速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否則,李寧公司也不會費勁功夫,仍然虧損31億了。

那麼,李寧回歸後,具體是如何調整排水、灌水速度,扭虧為盈的呢?

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瞭解一下當時的市場環境:

2012年1月,阿里旗下「淘寶商城」正式改名為「天貓」,同年雙11第一次以「13小時成交100億」驚艷全球。

同時,2008年奧運,整個體育行業都因為對運動市場抱有過高期望,囤積了大量的庫存。

這時候,加上電商渠道的影響,實體零售大受打擊,庫存積壓成為全行業共同難題、行業危機。

於是,關店潮開始席捲各大品牌,全行業營收下降。

比如耐克,其發布的2013年第二財季(截至2012年11月30日)統計顯示,銷售額為5.77億美元的中國市場下降了11%的幅度。

安踏,2012年度,營業收入為76.2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4.4%。

而李寧公司,全年營收同比大跌24.5%,僅為67.4億元人民幣。

整個行業泳池的灌水速度都在下降,但「李寧」下降得尤其多,多到使其失去了國產運動品牌一哥的位置。

同時,李寧花的營銷費用並不少。換句話說,它的排水速度非常快。

2012年,李寧品牌花費20億高額贊助費買下CBA5年贊助權,同時以1億美元+股權的方式簽約熱火球星韋德。

僅是籃球品類的營銷費用就達到近30億。

但短時間內,這筆花費卻無法快速有效轉化為營收。

同時,在CBA這個營銷戰場,Nike則採取了更精準化的贊助方式:針對明星球員用貼標費買特權,比如易建聯。

明星球員的價值,相信不用再強調了。

這無疑影響了李寧品牌的營銷效果。

貼標費特權,即CBA允許個別國內球員在繳納「貼標費」後穿著其他競品的裝備比賽,但必須對標識進行完整遮蓋。

2017年,合同到期後,李寧品牌續約CBA的贊助費就降為10億元,也表明雙方都認同第一期的20億贊助費過高了。

此外,李寧品牌傾力打造的「90後李寧」,換了產品logo,換了品牌slogan,提高了產品價格。

但在最重要的產品設計、品牌價值感方面,卻沒有相應的提升,導致無法有效引起90後的情感共鳴,無法吸引90後。

單說這個海報形象,再看看同時期主打年輕人的Adidas NEO。

只能說:李寧,你當初怕是對90後有誤解。

總之,非常遺憾,李寧品牌沒有塑造出足夠的價值感,消費者找不到足夠的理由,花比安踏等國內運動品牌多一倍的價錢去購買李寧。

排水速度雖然快,卻無法有效轉化為灌水速度,於是虧損出現。

那麼,李寧回歸後,又是怎樣調整排水速度、灌水速度,扭虧為盈的呢?

四、扭虧為盈,該怎麼做?

首先,李寧大力削減成本。

管理成本從2014年的6.28億元壓縮到3.46億元。公司員工數量從2011年的4215人變為如今的2007人。

營銷上,李寧縮減了非核心品類的資源投放,核心品類的營銷也更加註重轉化。

更重要的是,李寧聚焦核心品類,從營銷模式、產品設計、渠道管理等等方面都做了優化調整。

首先來看最直觀的:營銷模式。

李寧回歸公司管理一線後,宣佈戰略方向由體育裝備提供商轉為:「互聯網+運動生活體驗」提供商。

2015年1月,李寧開通微博,迅速變身微博網紅大叔,投身互聯網+。

跟網紅運動員傅園慧、丁寧合照時,他是這樣的。

宣傳自家代言人NBA明星球員韋德時,是這樣的 :

預告紐約時裝周時,是這樣的:

同時,李寧的互聯網+營銷風格也深入到產品設計上,越來越符合年輕人的口味。

2015年,在花費了巨資贊助費的CBA總決賽頒獎禮上,李寧設計的冠軍T恤是極具網路特色的「牛B」、「削他」等字樣,主辦方怕引起球迷情緒激動,因此貼上了黑膠帶。

結果,這款欲蓋彌彰的黑膠帶帶火了冠軍T恤,瞬間點燃年輕球迷。

在寒冬中,北京地區的李寧專賣店外,大批人羣排隊購買冠軍T恤,一天內銷售高達數萬件。

這不僅反映出李寧品牌的產品設計,越來越能抓住年輕一代的審美口味,同時也說明李寧對於贊助資源的運營轉化能力越來越強。

為什麼天貓會選擇李寧品牌,而不是業績第一的安踏去走紐約時裝周呢?

因為,早在2017上海時裝周,李寧已經展現出了對於high fashion、對於潮流趨勢的強大把控能力。

回想一下當年的「90後李寧」,現在的李寧氣質確實讓人耳目一新。

除了這些直觀的產品設計、營銷模式外,更重要的是:

李寧對於產品結構的調整。

2015年,李寧採取策略性舉措擴大低價大眾市場份額。

比如在功能性跑鞋品類,李寧品牌推出與高性價比教父小米合作的智能跑鞋。

2015年7月15日,李寧發布了跟小米生態鏈企業華米科技合作的智能跑鞋。由華米科技研發的智能晶元安裝在李寧跑鞋的鞋底,可以說是低配版的Nike+,有兩款:赤兔、烈駿。概念新潮,但售價非常親民,199元起。

同時,相比於主打專業的「李寧弓」,更偏向於大眾、更高性價比的「李寧雲」、「李寧弧」等大眾跑鞋也接連上市。

據說,這些產品在2012年已經設計出來,但一度被擱置。

2015年後才重新上市。

張繼科的小藍鞋都有印象吧?是李寧雲跑系列第三代!

總而言之,李寧全採取策略性舉措擴大低價大眾市場份額,相當於給企業泳池開通了更多的灌水渠道,營收增多,復興的步伐自然更加穩健了。

當然,李寧也沒忽略自己的初心:品牌升級。

通過為明星球員定製球鞋,李寧不斷地在改進產品,提升產品質量與專業度。

其中,韋德之道限量款,每次上市,基本都是秒搶空,甚至被鞋販們拿到淘寶、eBay上加價售賣。

2017年,據報道,韋德之道在「福布斯」 NBA 各大球星簽名球鞋銷量排行榜中排名第9。

此外,經過不斷的改進,更多中端價位的爆款也出現了。

比如超輕十三代,16年2季度推出,吊牌價469塊,當季新品不打折,售罄率62%,一個季度,賣了50多萬雙,獲得了2個多億的收入。

而紐約時裝周的軒轅籃球鞋,賣499,屬於中端價位區間,銷量也讓李寧喜笑顏開。

因為2月8日紐約時裝周的出色表現,在2月7日僅有125億港元市值的李寧,股價一路攀升。

3月16日,李寧(http://02331.HK)股票達到了52周最高價8.49港元,市值創下5年來新高——183億港元。短短40天裏暴增近60億!

回顧李寧3年來的努力,與其說紐約時裝周是李寧市值回升的原因,不如說紐約時裝周只是李寧品牌升級之路的成果之一。

所以,當年李寧的品牌升級戰略是對的。

當然,這並不等於簡單粗暴的換logo、換slogan、提高價格。

李寧回歸後,不斷聚焦核心品類、豐富產品結構,兼顧專業運動、時尚娛樂、大眾休閑等不同價位、不同消費羣的需求,才使品牌升級之路走得更穩健。

除了營銷模式、產品設計,渠道模式也可以說是對於李寧品牌升級至關重要的一環。

如今,新零售正如火如荼,誰還記得當年實體零售的一片哀嚎。

2012年一年,李寧關閉1821家低效店鋪。

到2014年,李寧關閉了近3000家店鋪。

如今,李寧的品牌升級之路漸趨穩健,關掉低坪效的小店,專註更有品牌感的大店、體驗店應該說是無可厚非的。

但在2012年的市場環境下,李寧公司到底有沒有更穩健的渠道策略,避免虧損如此嚴重。

我們不妨看看安踏當年是如何做的。

安踏對非常重要的加盟店,會選擇入股,有的店甚至入股達51%,實現渠道控制。

當年,丁世忠(安踏的創始人兼董事會主席)走遍500個地級市,深入瞭解市場後,就展開了深思熟慮的渠道提振計劃:

1、改革訂貨方式,採用配貨制替換訂貨制。

兩者的區別是,訂貨制完全是經銷商自主決定,自擔風險。

配貨制則由安踏公司根據市場需求,靈活分配貨品。

2、降低經銷商拿貨折扣,同時採用財務補貼的方式分擔終端壓力。

配貨制加補貼政策,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來說,是雙贏的。

經銷商的庫存壓力、運營風險降低了,而安踏則通過這種方式快速的穩定經銷商,為去庫存提供了強大的戰鬥力,

同時,安踏也因此實現了對終端市場數據更精準的把控。根據這些真實的市場數據,安踏總部制定的市場策略也更加切實可行,可以說達到了類直營的效果。

因此,2012年,安踏成為行業中最早實現去庫存的品牌,其後在行業危機中奮力一躍,晉陞為行業一哥,市值大漲。

五、安踏與李寧,誰與爭鋒?

當然,如今再怎麼說都只是事後諸葛亮,而且適合安踏的策略未必適合李寧。

如今,李寧公司有接近50%的店鋪是直營店,這為李寧實施全渠道庫存一體化、實現新零售體驗式服務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當然,實現品牌升級,安踏通過收購義大利時尚運動品牌FILA,在迅速爭奪一二線城市的中高端消費人羣市場。

由此說來,安踏與李寧可以說是殊途同歸。

得到專欄老師吳伯凡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服裝業不僅是製造業、媒體業,更是金融業。

服裝業是製造業,這個無需贅言。

服裝業是媒體業,也可以理解。服飾是一個人的媒介,無時無刻不在透露這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經濟狀況、品味等等信息。

但服裝業是金融業怎麼理解呢?

我們都知道:貨幣是一種被認證、被背書的關於信用的信息。

而幾百元物料成本的奢侈品牌服飾卻可以賣出上萬的價值,甚至在二次交易時都不貶值,就是因為它也擁有了被認證、被背書的信用價值。

因此,服裝業,也可以說是金融業。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李寧的品牌升級之路,實際上就是關於中國製造、中國設計的信用價值的升級之路。

因此,對於中國製造來說,嘗試著在向全世界講中國故事、中國方法的李寧或許意義更加非凡。

而安踏的模式,更多的是使用歐美資本運營模式在推廣歐美故事。

當然,李寧距離真正實現品牌升級,還任重而道遠。


覺得只是公關上、口碑上搬回一局,李寧的新媒體營銷並沒跟著做起來,時裝周的產品也不一定會量產,銷量應該也只是止跌吧,李寧啥時候一線過?


反正我從年前就在買悟道2 到現在沒買到。
國家實力強大了,民族文化也更應自信起來。

紐約時裝周後李寧股票大漲 你懂的


我感覺挺好看的,打算入一套~

如果咱們國人紋身,很多人會選擇英文,選擇漢字的很少,因為我們對漢字太熟悉了,很容易就直接忽略美感去看字面意思,老外紋身就會對漢字蜜汁感興趣,也是同樣的道理。

所以李寧在整體設計上符合潮流追求,加上無敵閃閃的神祕東方字體更有辨識度,在海外潮爆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