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一個多月,閑來無事,分享一下最近看過的書,紀錄片和電影。

原本打算只有兩周的假期讀完2本紙質書,隨著假期延長後,又讀完了3本電子書,共計5本,都是比較輕鬆的小說,總體來說,並沒有讀到特別眼前一亮的書。

《人生海海》

這本書和《三體》都是年前休假時直接郵回家的書,講述了一個名為「上校」的男人,經歷抗日戰爭,內戰,及文革時期慘遭迫害,坐牢逃命的傳奇人生。

這是我讀的麥家的第二本書,第一本是大學畢業的暑假讀過的《解密》,麥家擅長寫英雄主義式的諜戰,常以戰亂年代的小人物為切入點,通過一個小人物的興衰來揭示時代的史與鑒。

但從這兩本書的觀感來言,兩本書都存在著一些頭重腳輕的感覺,前面刻畫的非常精彩,越往後反而後勁不足,粗粗收尾。有些部分的情節也總有一種不協調感,暫時不會再讀他的其他著作。

《三體》Ι

《三體》系列很出名,但因為不太喜歡科幻題材的作品,所以一直沒看,讀完才發現,確實比普通的小說費腦子。

小說由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紅岸文明和三體遊戲交叉敘述,我佩服作者宏大的想像力和由物理知識衍生的創造力,從而構架出成了完整的的邏輯框架和嚴謹的三體世界文明,但看完對這類題材還是愛不起來。

(小 Tips:如果覺得難懂,可以搜索B站up主【文曰小強】的視頻,有助於閱讀理解哦。)

由於假期不方便買書,家裡的存貨也不想讀,所以通過網易蝸牛讀書APP看了幾本電子書。

這個閱讀軟體我從大四開始就一直在用,每天有1小時免費閱讀時間,書的類目很多,一些輕鬆的小說,都用它來閱讀。

《82年生的金智英》

這本書在2019年討論很廣,一個女孩長大成人,結婚生子,會經歷多少坎坷?作者用一本「流水賬」似的小說做出了回答,引起了廣泛的共鳴。儘管90後出生的我們大多為獨生子女或者兩個孩子,父母一視同仁,但金智英的上學,戀愛,工作,婚姻等仍然讓人在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比如,金智英與老公討論生孩子這件事時,她說:

「你不是說叫我不要老是隻想著失去嗎?我現在很可能因為生了孩子而失去青春,健康,工作,以及同事朋友等社會人脈,還有我的人生規劃,未來夢想等種種,所以才會一直只看見自己失去的東西,但是你呢?你會失去什麼?」

「你能不能不要再說「幫我」了,幫我做家務,幫我帶小孩,幫我找工作,這難道不是你的家,你的事,你的孩子嗎?」

希望90後出生的我們不再成為金智英。

《假如歲月足夠長》

這一年多來讀到的第三部三浦紫苑作品,她在接受採訪時說,我更喜歡寫男人和男人之間,女人和女人之間,那種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戀人,也不是家人,但不知怎的意氣投合這樣的關係,寫這樣的關係我很愉快。

這本書就是這樣,講述了心思細膩的銀行退休職員國政大爺,和性格灑脫不羈的細工花簪匠人源二郎大爺,兩個加起來146歲的老頭,看似性格不合,實則相知相惜的老友的生活日常。

(嗚嗚~今天也是被兩位大爺陪伴彼此慢慢變老的友誼感動的一天!)

《山茶文具店》

位於鎌倉的山茶文具店,鳩子一人居住在這裡,做著祖母傳下來的代筆工作,表面上寫鳩子代筆寫信,實際上是一份份情感的傳遞,羈絆與和解。

鄰居家的寵物過世要寄去弔唁信;已經結婚生子的男人,想要寫一封告訴前女友「我還活著,我挺好,希望你也好」的問候信;結婚十多年的夫妻離婚,要給當年來參加婚禮的賓客寫告知信;對朋友的借錢請求表達拒絕,也寫信回絕;連絕交也不是撕破臉面,而是寄信告訴對方,雖然有感情,但不想再繼續聯繫了.....

每一種信每一種心情都選擇用不同的字體,紙張,羊皮紙,玻璃筆,鏡像體,古早信封,特製蠟封......這是一本適合慢慢讀和感受的書。

除去以上五本,目前在讀的兩本是閻連科的《我與父輩》 和梅·薩藤的《過去的痛》。

紀錄片

最近看的三部紀錄片還蠻驚喜的。

《水果傳》第一季

這部紀錄片從1月份就開始看,回家時剛好看完。

一部好看,好喫,好玩的紀錄片,講述了世界各國各式各樣的水果,記錄了水果的前生今世,不同的喫法及水果文化,既有趣又長知識。水果拍的也是讓人垂涎欲滴,風格有些類似舌尖上的中國,整體上非常清新自然。

隨手截了一張圖,咦,看完此片種草了好多沒喫過的水果是怎麼回事?

《但是還有書籍》

特別好。

書籍編纂與翻譯,二手書文化,繪本與其創作者,書的裝幀與設計,媒體時代的閱讀,短短5集,每集一個主題,並不沉悶,風格明快輕鬆,講述了與書有關的大大小小的故事。

這世界上所有的書籍,都不會給你帶來幸運,然而他們祕密的引著你,找回你自己。

平時我看書往往隨心所欲,沒有章法看完我才發現紙質書日漸微頹的時代,原來有那麼多人喜歡讀書,有那麼多人會讀書。收穫蠻多,既認識了一些好的書和作家,很多熱愛讀書的小夥伴,又更加堅定自己把讀書作為終身喜好。

《人生第一次》

這部紀錄片是目前正在追的,還沒有更新完。

人生初見,春和景明。

第一集講述了即將第一次來到世界的小生命,其中一位做心臟瓣膜置換術的患者,同時也是將要生產雙胞胎的準媽媽,丈夫外表胖乎乎實則細膩溫柔,妻子外表柔弱內心卻堅強,妻子經歷心臟手術和剖腹產手術,最終母子平安,他們為孩子取名:春和 景明。

初來乍到,多多關照。

第二集寶寶們長大了,第一次上幼兒園,第一次成為小學生,自帶萌點屬性的孩子,帶來很多笑點。

第三集,人生第一次遇見詩歌的留守兒童,用詩歌來記錄他們的孤單和思念,我在爸媽看不見的地方偷偷長大.....

電影

截止目前以兩天一部的頻率,大概看了十多部電影,其中比較喜歡的兩部是《入殮師》和《甜蜜蜜》。

《入殮師》

《入殮師》從2017年就躺在我的片單裏了,一直以為它是一部壓抑的電影,所以遲遲未看。

最近看完才發現,原來不是這樣子的,前半段竟然還很搞笑,原本是大提琴演奏者的男主第一次進行入殮工作,做模特拍入殮視頻,木訥又耿直的樣子惹人發笑。

導演把原本有些恐怖和沉重的入殮工作拍的平靜祥和,充滿美感和藝術感,意外的溫柔好看。

我一直佩服日本人在工作中的工匠精神,無論是多麼不起眼的工作,也用百分之百的認真態度去對待。他們所提倡的職人精神就是一輩子只做一件事,並且把這件事做到極致。

推薦幾部看過體現日本職人的作品:

紀錄片:《壽司之神》豆瓣:8.7

一件事做80年還能不斷的進步,最終封神。人生和壽司一樣,下一道可以更美味。

電影:《哪啊哪啊神去村》豆瓣:8.6

三浦紫苑的書改編而成,關於日本伐木工的電影,充滿青春熱血,無釐頭,歡快的電影。

書:《編舟記》:編纂詞典的編輯;

《強風吹拂》:參加箱根傳驛的業餘跑者;

《假如歲月足夠長》:細工花簪匠人;

《山茶文具店》:代筆人。

《甜蜜蜜》

也是在片單中躺了很久的電影,這個假期看完。

《甜蜜蜜》裏總共講述了五段戀情:主線一條,黎小軍和李翹的錯戀、苦戀;輔線兩條,李翹和豹哥的身不由己中年生活苦戀、黎小軍和小婷的淳樸青澀苦戀;配線兩條,為齋滷味和芥蘭的錯戀以及黎小軍姑姑單相思威廉的苦戀。

即使是兩條配線的感情,細細品來,也讓人唏噓。名為齋滷味的外教外表看起來花心風流,但即使芥蘭有艾滋,依舊陪伴著她,回到她的家鄉。小軍的姑姑因為和大明星威廉短短相處幾日的情,終身未嫁,等了他一輩子。

豹哥為李翹紋的小老鼠。

「傻女,聽我說,現在立刻回家,洗個熱水澡,明早起來,滿街都有男人,個個都比豹哥好。」

張曼玉實在是太美了。

同類型文藝愛情片推薦:

《花樣年華》豆瓣:8.6

《重慶森林》豆瓣:8.7

《寄生蟲》

本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蟲》,通過講述窮人一家寄生在富人家中如寄生蟲般的生活,反映了貧富階級的差異和對立。

相比去年反映種族問題的最佳影片《綠皮書》歡快的劇情和溫情的結尾,這部電影情節設置更加緊湊,氛圍更加緊張,有幾個鏡頭是真的血腥驚悚啊(深夜被窩看此片的我嚇得不敢睜眼~)。?

還有一些劇和電影,覺得不太出彩,不再做推薦,以上就是近期宅在家裡看過的比較喜歡的書和劇啦,希望疫情快快過去,早日恢復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更多的讀書和觀影分享,我都放在公眾號 TAgc 了,歡迎來找我玩哦~)


《許三觀賣血記》。

餘華在《活著》裏將福貴身邊的人一個一個帶走,不給觀眾一點活的希望。從這個角度看,《許三觀賣血記》可能是餘華給讀者的彌補。

你如果帶著《活著》的影響去看這本書,這將是一個特別有趣的閱讀體驗。因為當你每次讀到許三觀和家人遇到生活的似乎難以逾越的困苦時,都會有接下來要死人的預感;而當你戰戰兢兢翻過這一頁,驚喜地發現他們又一次化險為夷了。

但是不管這兩本書裡面的主人公境遇如何不同,它們都會讓你在合上書時,不由自主地向隱忍著那個時代造成的傷口努力活下去的普通人表達尊敬。


杜君立的《歷史的細節》

附上喜歡的一段話~

對任何社會而言 暴力都是社會的決定力量 誰掌握了暴力 誰就主導社會 暴力集中於人或家族之手 就是獨裁 暴力掌握在異族手中 就是殖民 暴力掌握在少數封閉的祕密社團手中 就是恐怖極權暴力掌握在一個開放高尚的社會精英手中 就是民主 ???


白鹿原,白夜行,追風箏的人


重讀柏楊先生的《中國人史綱》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