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本來是粉絲一枚,義務宣傳就已經被身邊的人說幼稚,獲得了別人不少反感。這次搞了有償調查,只限老用戶,題主興沖沖做了八九份問卷,到返現時候傻了。在羣裏問了一下,被各種圍攻,拿到錢了各種巴拉巴拉批鬥我~心累,反應個問題至於嘛,不就50元,還不到一頓飯的錢。題主心理學本碩,因為看各色宣傳是把心理學和統計學,基因什麼的結合在一起的才感興趣的,去年幫助宣傳一直是義務的。之前就有很多朋友同事對此嗤之以鼻,這次事件之後題主心理也產生了動搖,也許在中國搞這些所謂的基因什麼的真的和很多人說的一樣是騙錢的吧~想聽聽大家怎麼說?(ˉ?ˉ?)。第一個知乎問題


原來「各色DNA」真的是「各色DNA」……

對不起。

打擾了。

告辭


如果你說的「各色DNA」是指「通過部分或全基因組測序來獲取個人遺傳信息並做出對……的預測」的話,這種技術或者說服務是有科學依據的,但不包括以下形式:

DNA算命,DNA測心理性格……

以下回答無利益相關,特此聲明,如果有的地方打碼有問題,請指出。

截取一下某家公司的的預測結果例子:

從圖上可以看出,這種基因測序分析報告主要包括個人祖源分析(通過一些「祖傳的突變」來獲取進化信息),一些特徵性基因,主要與疾病、運動、代謝以及藥物相關,的兩大部分。

前者沒什麼好說的,技術成熟,世界上每天都有無數實驗室在進行各種各樣的生物的進化信息的分析,從你的基因組中某些位點讀出來你從哪裡繼承了你的染色體除了吹X之外,最多也就是找一下你第二項內容,也就是特徵性基因中那些可能跟尼安得特人相關的疾病基因,然後把鍋甩給你的某個管不住X的祖先……(說起來這不還是前一個吹X的功能嘛)

對於後者,也就是一些特徵性基因,在這家公司的官網上是這麼說的:

這其中有一個信息比較重要,換言之可以提出這麼幾個問題?

這家公司會對我的基因組的多少位點進行檢測?

人類現在對自己的瞭解到了什麼程度?涵蓋了所有與疾病相關的基因了嗎?

很顯然,除非你購買下面這個3999的套餐,公司並不會對你的基因組進行全測序,只會對一些特定的,目前已知的與性狀有關的位點進行檢測——而後,如果你的這些位點的信息出現了新的注釋,公司會更新你的報告,如果是這些位點之外的位點被證明跟疾病有關呢?對不起,當時沒測,請購買3999豪華版。(如果我對技術細節理解有誤,歡迎指出。)

實際上,促成了我們很多疾病或性狀的遺傳性因素往往分佈於基因組上的多個位點,目前人類對此的瞭解還很少,是否值得去進行基因的檢測,還得要看你是否有這個閑錢——這種檢測對於每個人來說都不是必要的,但有時檢測的結果確實能夠讓你眼前一亮——而且這種眼前一亮還不是算命、手相那種莫須有的東西,而是科學研究的成果

李翛然:我是如何科學地證明瞭「我天生能喝酒」?

關於基因檢測的更多內容,可以參考李翛然的文章。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基因」和「性狀」的關係,科學家們依然在不停探索之中:

Sci . Adv. | 夏昆/郭輝團隊發現新的孤獨症高風險致病基因及可能的致病機制

Cell Reports | 張岱/李俊課題組揭示易感基因OPCML參與樹突棘發育和精神分裂症相關認知行為


孢子學院的生物學


泛泛說一下,沒看具體的產品,但是差不太多。

先說結論,DNA算命基本就是扯淡的。(這個用詞比較強烈,但是我認為十分精準)

論據有以下幾點:

第一,關聯研究太多,這個包括基因型和性狀的關聯研究(相關不等於因果),也包括基因區域其他marker和具體基因的關聯研究(一個基因非編碼區的marker變化推斷基因編碼區的變化)。現在的產品為了能多給你點信息,各種基因的變化,研究只要沾邊的都往上寫,很多根本沒有足夠多的可重複性研究支撐。

第二,心理特質多是連續性特質,這種特質一般是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種結果在統計學上就更難建模,羣體都難以建模,何況根據個人的幾個位點變化分析個人。

第三,心理這種環境和遺傳共同影響,如何僅僅從基因型分析?環境因素如何影響雖然假說是epigenetics外顯遺傳學,但是並沒有大量研究結論講是否是這個途徑以及如何通過這個途徑影響,即使有研究證明某些心理特質通過某個甲基化(外顯遺傳學的一種作用方式)影響,也無法推定其他心理特質通過類似途徑影響,否則研究更加確定的疾病的科學家可以回去睡覺了。如果真的是外顯遺傳學,那麼現在有的產品基本都是不測的。

第四,即使上三點都被克服了,統計學數據準確,也難以指導生活。這一點在連研究廣泛的疾病風險,即使數據準確,都難以指導生活,比如糖尿病風險提高30%?所以呢?比其他人健康生活30%就可以抗拒這個趨勢嗎?並沒有這樣的科學研究。心理方面的就更沒法指導生活了。

網上很多人拿到結果覺得很準確,那是因為(1)十幾頁的研究關聯性總會有那麼幾個,(2)確認偏誤。

確認偏誤是個人選擇性地回憶、蒐集有利細節,忽略不利或矛盾的資訊,來支持自己已有的想法或假設的趨勢,屬其中一類認知偏誤和歸納推理中的一個系統性錯誤。

我倒想知道如果真的認真蒐集100個用戶讓他們逐條寫一下他們認為準的和不準的,還有多少人覺得準。

既然樓主都心理學專業碩士了,舉個例子,MBTI人格測試,這玩意非心理學的人都覺得很準,心理學知道不靠譜,那為什麼其他人會覺得準?這裡只是把其中的答卷換成了DNA marker而已。

說實話我也很不理解為啥碩士還會信這玩意...


現階段,基因領域的產品有以下四種:

1.科研向。

2.醫療向。

3.大健康向。

4.娛樂向。

1.科研向:這屬於最前沿的醫學基因檢測,只有大三甲的專家才會給患者推薦,比如cart、基因編輯這類的。患者不用怎麼花錢,因為大頭都花的是專家的科研經費。還有做之前肯定會簽協議,就是這屬於科研項目,不保證結果和療效。這類的學術性最高。

2.醫療向:這屬於第一類的研究成果,通過多方論證有明確作用,可以用做臨牀使用了。正規公立二乙以上的醫院差不多都有,比如親子鑒定、無創唐篩NIPT、第三代試管嬰兒、腫瘤靶葯基因檢測、單基因遺傳病基因檢測、病原微生物宏基因組。患者花費從一千多到幾萬都有。只會由副主任級以上醫生開單。結論都是用來輔助指導臨牀治療方案的。這類的學術性中上。

3.大健康向:這屬於第一類研究的副產品。因為臨牀醫學是非常嚴謹的,當結論不完美會被質疑時是不能用做臨牀的。但要說它完全錯誤也不嚴謹,因為它畢竟也做過研究。所以這種副產品就放出來給非公立醫院、體檢機構、健管公司來操作了。比如各種腫瘤風險評估、酒精耐受基因檢測、P53基因檢測。價格從幾百到幾萬不等。結論都只能作為參考,無法用於輔助指導臨牀治療。這類的學術性中下。

4.娛樂向:這屬於娛樂的。啥公司都能賣,價格幾百到幾萬,學術性最低。(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這條就不多展開了哈,大家意會就好)

綜上所述,題主說的應該是第四類。

By:如何區分1、2和3、4?看是患者還是非患者。前兩個是真正得了病的人才有可能做的,比如腫瘤、遺傳病、唐氏兒高危。後兩個是誰都可以做。


同感,在他們的羣裏不能有質疑,有質疑立馬踢出,這樣的企業做出的產品能相信嗎,純粹騙錢


如果你連「DNA檢測產品」都只能泛泛概括為「各色DNA」的話 說明你對「DNA」並不瞭解 給別人宣傳的也只是毫無根據的鸚鵡學舌 被別人批鬥只是必然結果

對一件事物不深入瞭解就去迷戀宣傳 古人叫這個「葉公好龍」 更何況DNA到底是什麼 知乎和百度上都有詳細介紹

題主如果真是心理學...國內什麼情況不知道 反正國外學心理的必然會上生物基礎課 有的會結合神經學課程上 我只能說你可能對自己的專業也學的一知半解


  1. 進羣之後發現羣裏的人emmm 從說話、頭像、名稱、朋友圈看出來挺low的(我個人的感覺)
  2. 從他們搞那個給性狀投票(一塊錢一票),滿1000就開始更新形狀開始。就覺得這公司真噁心。和那種氪金遊戲有啥區別?
  3. 正念訓練營看了簡介真的就是非常基礎的心理學常識,還搞得煞有介事,說白了還是純靠自己。
  4. CEO到微信羣下場控評。說是帶著敬畏之心很高逼格的樣子實質就像是想賺錢想瘋了,基因檢測搞這麼久能收割的韭菜都割完了就趕緊想別的法子圈錢。圈錢可以,請拿出一點誠意。


什麼叫各色DNA?食品多樣性?題主最近食慾下降了只喜歡喫少數幾種食物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