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是nker一名~學校百年校慶剛過,想問問各位咱們學校這兩年在學科發展,科研成就,科研經費等等方面有什麼樣的突破,有哪些和之前不一樣的大變化可以吹一波呢?


我開的頂級學科需要和北科清復直接競爭角逐,是難點,但也是亮點,相信大力出奇蹟。學科評估是圍繞師資隊伍、科研成果、學生培養、社會服務的綜合考量,僅從部分了解的師資、科研談一談:

頂級學科化學:17年陳軍院士當選打破高端魔咒,18年陳永勝自二,19年周其林院士自一;最近兩年,化學兩刊恢復前三水平,陳永勝、周其林等均發S,傑青隊伍達到20+,預測A+

頂級學科數學:17年龍以明院士拿華羅庚獎 ,17年張偉平院士發四大刊,引進的長江傑青唐梓洲拿TWAS獎(之前拿的都成了院士),引進的長江傑青尤建功ICM45分鐘報告,全職院士、長江、傑青2+4+6,引進培養了一批四青人才隊伍,預測A+

另外,統計學、生物學、環境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工商管理、圖書情報與管理、世界史、中國史、中國語言文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政治學等,可能會出比較出彩的評估成績

多說一句醫學,這輪拿到了直屬醫院,12家三甲組建聯盟,希望曹校任內可以再拿一個直屬三甲,最好是一中心

南開2100+墊底總量師資,這輪週期的傑青達到前十水平,質量優勢明顯。加之前期人才重視及目前進一步擴大招募的趨勢,人才隊伍2300+水平應該會達到,總量還得一步步走。


就拿這次疫情來說吧,截止到3月15號,做出瞭如下貢獻:

  • 預警監測:建言獻策主動發出科研防控預警
    • 統計與數據科學學院黃森忠教授團隊在新冠肺炎疫情控制策略研究中不斷取得進展。該研究通過梳理新冠肺炎疫情發生的核心時間線脈絡,分析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學參數,並將其與SARS(非典型肺炎)和MERS(中東呼吸綜合徵)比較,經過建模分析,最終對新冠肺炎疫情控制的拐點、流行時間跨度、最終規模及復工風險等作出評估預測。
  • 臨牀診治:AI篩查CT影像減輕一線醫生診斷壓力
    • 新冠肺炎AI系統具有三大重要功能:快速篩查及預警提示、數字化精準輔助診斷與病程監控、區域疫情實時監控。截止到目前,該系統已在國內包括疫區在內的40家醫院應用部署,數據累積8.1萬份,為進一步提升系統性能奠定了基礎。
  • 快速檢測:快速檢測助力疫情防控提效增速
    • 成功研製出新冠病毒IgM/IgG抗體聯合檢測試劑盒,並已實現量產。
    • 化學學院龐代文教授、劉定斌教授分別發展了基於量子點和膠體金生長的試紙條技術,用於新冠病毒抗原(N蛋白、S蛋白)、抗體(IgM、IgG)的可視化快速檢測。目前完成了磁性量子點探針(三層量子點)的構建,在試紙條上對抗原的檢測限可達100ng/mL;研製出了膠體金原位生長的試紙條檢測技術。檢測靈敏度比常規膠體金法提高100倍;其對N蛋白檢測限可到100ng/mL;對S蛋白檢測靈敏度可達10ng/mL;針對抗原和抗體的兩個檢測方法目前正在湖北省疾控中心做臨牀樣品測試。
    • 藥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張立雲教授團隊致力於研發特異性識別和結合新冠病毒核衣殼蛋白(N-蛋白)的核酸適配體。該團隊與丁丹教授團隊合作,開發基於適配體的新冠病毒檢測試紙條也有了初步結果,下一步將推出快速檢測產品,為新冠病毒檢測提供一種不同於現有核酸檢測方法和抗體檢測方法的新策略。為將這項研究成果儘快應用於疫情防控,團隊為80多個實驗室寄送免費樣品,用於測試和試劑盒開發。相關成果已申請國家專利,研究團隊承諾該技術免費授權給各單位用於新冠病毒的疫情防控。
  • 藥物和疫苗研發:藥物研發高效有序穩步推進
    • 南開大學藥學院楊誠教授與生命科學學院寧文教授通過模擬新冠肺炎導致的肺損傷和肺纖維化動物模型,正在對抗病毒藥物和中藥單體進行篩選,目前已驗證獲得活性分子5種。
    • 藥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張宏愷教授和藥學院郭宇副教授課題組致力於應用微流控技術從康復者體內分離新冠病毒中和性抗體。通過構建真核細胞表達體系,重組表達獲得了新冠病毒的表面刺突蛋白及其入侵受體,目前正在通過多種技術手段,研發對病毒入侵具有中和作用的人源抗體,該研究成果有望用於新冠肺炎患者的免疫治療,也將有助於預防性疫苗的研發。
  • 醫療服務:
    • 藥學院林建平教授課題組在1個月內利用發展的藥物篩選專家系統,針對新冠病毒靶點rdrp、spike、3clpro、plpro對超過100個草本約5000個單體分子進行虛擬篩選。確定可能靶向rdrp草本數47個、spike蛋白草本數66個、3clpro蛋白74個、plpro54個。目前合作方天津中醫藥大學正進行實驗驗證。針對新冠病毒藥物設計的這個專家系統,優勢是可以遠程操作(降低風險),快速有效為後續實驗提供基礎、節省成本。
    • 藥學院尚魯慶副教授課題組將新冠病毒的關鍵蛋白質3CL蛋白酶,與SARS-CoV、MERS-CoV 的3CL蛋白酶晶體結構進行了結構疊合和序列對比(PDB: 6LU7,6LNQ,4RSP),發現三個蛋白酶的立體結構基本吻合,新冠病毒和SARS-CoV的3CL蛋白酶的序列重合度超過90%。針對新冠病毒的3CL蛋白酶,尚魯慶課題組發展了一系列擬肽類新冠病毒的3CL蛋白酶靶向抑製劑,正在開展細胞水平的抗病毒活性評價工作。
  • 基礎與防護以及社會服務:大眾科普答疑釋惑緩解焦慮

疫情發生後,藥學院郭宇副教授第一時間撰寫了《從病毒學的視角聊聊2019新型冠狀病毒》等多篇面向大眾的科普文章,從新冠病毒的病毒學基礎知識、血漿療法、動物模型及結構生物學方面的研究進展等進行了介紹,相關科普文章被多個高校和科普媒體轉發。此外,他還接受市科協和天津廣播電視臺的邀約,參與製作了多期特別節目,向市民介紹疫情防控的科學知識。

  生命科學學院張曉東教授於2月3日,經天津市科協推薦,接受了天津廣播電臺「我們愛科學」節目的電話採訪,利用專業知識,主要圍繞RNA、糞口傳播、免疫力、病毒毒力比較、和復工注意事項等市民關心的問題為公眾解讀新冠肺炎相關知識。

  在2月8日舉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新聞發布會後,氣溶膠傳播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不再是純學術領域研究的名詞。物理科學學院張連眾教授立即加入到全國氣溶膠研究熱點組開展學術研究,參與中科院應急項目「氣溶膠在新冠病毒傳播中的作用」研究。同時,受全國氣溶膠學會主任委派,在《科技日報》《中國科學報》等媒體進行科普。

  物理科學學院潘雷霆教授在申報新冠肺炎相關科研項目的同時,積極開展科普教育宣傳,在南開大學微信公眾號以三期連載的方式,發表了萬字科普文章——新冠肺炎的發生與治療,詳細解讀了新冠病毒自身特性、侵入人體機制及目前臨牀展開的各種療法。最近,潘雷霆教授接受了中國科協的採訪,進一步解讀了為什麼康復者血漿能治療新冠肺炎,相關內容被媒體刊登,湖北省人民政府網站轉載。

  此外,人工智慧學院段峯教授在製造防疫服務機器人、生命科學學院張曉東教授在研發抗病毒口罩、洪章勇教授在研發新冠病毒疫苗等方面的科研工作也在快速推進之中。

持續科研攻關 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南開力量-南開要聞-南開大學?

news.nankai.edu.cn圖標

南開大學科技工作者正用實際行動,展現責任擔當,努力將科研成果應用到疫情防控第一線,在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中貢獻南開力量。


近幾年是幾年。。以2016年開始吧。所謂進步是什麼進步,我認為從沒有到有,從好到更好都是進步。

一、科研和學科建設

化學學科:

(1)周其林院士的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啊!這20年來就南大、清華、科大和南開四所自然科學研究高校獲得過,其他三所都是物理,只有南開是化學。周其林院士的高效手性螺環催化劑算是比較原創的研究,希望未來能夠更進一步。

(2)南開這兩年化學science+JACS/Angewandte達到高校前三,北大南開科大,名副其實化學三大牛校。南開發表的Nature Chemistry僅次於北大,兩者都快10篇了!

唯一遺憾的是刷數據總量不行,主要還是政府投入不足吧。2004年,我們說南開小,好歹第一單位SCI還在高校第11,這幾年南開更小了,SCI估計40名開外了。這深刻地影響著南開大學在排行榜的位置,從而影響了學校的聲譽,希望學校能有所改變。

醫學學科:

(1)成立直屬附屬醫院——南開大學附屬醫院,http://fy.nankai.edu.cn/,成立了南開大學骨科研究所,張英澤院士擔任兼職博導;

(2)參與天津市醫院改革,附屬12所三甲醫院,完成醫院從醫療型醫院走向醫教研型醫院;2020年在南開大學人民醫院成立轉化醫學研究院,為學校中層單位;

(3)設立臨牀醫學專業博士學位點;

(4)成立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徐建國院士擔任院長,並聯合天津醫科大學成立天津市公共衛生與健康研究院。

二、校園建設

這是屬於硬體建設,南開校園土地6600畝左右,發展空間充足,八里臺校區修建的海冰樓觀感十足,設計者董功為法國建築科學院院士;文中館會進一步裝修,八里臺正在進行校園規劃,未來環境越來越美。津南預留未來發展土地充足,只要資金投入,可以立即引人進行新學科發展。

三、校友工作

近幾年校友工作做得很好,校友之間凝聚力很強,例如,各大校友每年固定的年會,大家歡聚一堂,校領導也會跟大家彙報學校過去一年的工作進展。最近,廣州校友會就為武漢抗疫進行募捐,近百位校友積極響應。


2020年3月,南開的計算機科學(Computer Science)學科新增上榜,成為南開大學第13個進入ESI全球前1%行列的學科領域。南開計算機近年人才引進和培養做得不錯。

http://news.nankai.edu.cn/ywsd/system/2020/03/14/030038236.shtml?

news.nankai.edu.cn

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信息學科口上提名了65項 比數學、物理、生物三個口提名的總和還多。信息學科,尤其是計算機,是非常核心關鍵的基礎學科,在信息化社會越來越重要。

2020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受理項目公佈(通用項目)


給學生宿舍裝了空調。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