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第六季,鏡像問題:如何評價儲殷教授與馬東老師關於「大多數人」的爭論?


就不抄我自己的答案了 免得被知乎封我的貼

參看我在一個類似問題裏的回答

如何評論「馬東懟儲殷」這件事本身?


其他辯手們也經常說:「我們大多數人」怎樣怎樣吧。。哪怕沒有說出這幾個字,他們辯論時的話不也是說給大多數人聽的(或者代表大多數人的),難道是說給極少數人聽的麼?人說話必然是要找受眾的,儲殷教授認為他所說的話的受眾是大多數人,但是他的表達「我們大多數人」是有私自代表了大多數人的意味,這句話令馬東不舒服了。

儲殷教授的基本觀點我個人是贊同的,他也一針見血的刺破了某些導師們建構的理想世界。

個人倒是覺得馬東有點詭辯,沒有正面面對儲殷說的問題,去找他說「我們大多數人」的毛病。


真的,相關問題已經懶得答了,認識水平根本不在一個頻道上。

知乎在開放註冊以後平均水平是一天比一天低。

已經低到根本聽不懂別人在說什麼,

低到只認同自己相信的觀點,而不在意真相。

馬東反對的是把自己放在大多數人的位置上思維方式。

是「大多數人」對「少數人」的裹挾與要求

因為大多數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變化的事情,

每個人在某些方面都是大多數。

尤其是「我們大多數人」和「大多數人」是不一樣的,

自認為自己是大多數是個極其危險的想法。

而最大的危險就在於,你看這些相關問題,

沒有幾個人能真正的認識到「自認為自己是大多數是個極其危險的想法」。

自認為大多數,往往也是自認為「正義」「正確」。

自認為大多數事實上就是自以為是,就是自以為正義。

這種人往往到死都沒發現自己是錯的,

因為我是「大多數」,而大多數就是正確。

站在所謂「大多數」的思維上去思考,事實上和「聖母婊」沒有任何的區別。

大多數人都能喫飽穿暖了,所以少數人乞討是他不努力。

大多數人都要結婚,所以少數人不結婚是有問題。

大多數人是異性戀,所以同性戀是有問題的。

而這種思維是潛意識的。

很多事口口聲聲自己支持不婚,支持同性戀,

但是當你把他們放在少數人的位置上時,就是一種對立。

雖然一羣人口口聲聲反對996,但是真正辭職不幹的有幾個?

事實上就是薛兆豐說的,

大部分人嘴上反對996,但是大部分人自己貫徹996。

所以你說哪個是真的大多數?

而事實上,很多自認為自己是大多數的人,其實並不是大多數。

比如褚教授,他認為它代表是大多數,他說他有數據,有統計,

所以他說,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結婚是個不壞的選擇。

但是事實上,全球範圍內,結婚率已經低於了百分之五十。

所以,事實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不結婚纔是不壞的選擇。

他所認為的大多數,是個幻覺。

很多人自以為在某件事情上自己是大多數,也是幻覺。

在過去,多子多福是大多數,現在還有人這麼認為,但這是幻覺。

在過去,重男輕女是大多數,現在還有人這麼認為,但這是幻覺。

在過去,要結婚是大多數,現在還有人這麼認為,但這也是幻覺。

是不是大多數不要自以為,也不要把自己放在大多數的位置上想問題。


之所以提這個問題,是感覺原來那個問題,描述的有問題,因為是在熱搜的時候,也沒法修改問題,索性自己提一個問題

在鏡像問題的描述裏,如果只看題目,不再回去看對話內容,很容易就會被帶偏。認為馬東和儲殷教授在爭論「大多數人」。

因為這段是我印象比較深刻,當時的想法就是,儲殷教授那句「我們大多數人」,確有不妥。

(具體他們的對話可以看下方鏈接。)

畢竟給自己扣一個大多數人的標籤,就直接給跟他有不同意見的人強制性的貼上了少數人的標籤。恰恰本人討厭貼標籤的人。

我只貼上馬東的發言

  • 馬東:我特別不喜歡儲殷老師那句「這是我們大多數人」,這個世界上沒有這句話,什麼叫這是我們大多數人,我們永遠站在一個 我來代表大多數人 告訴你們 這個世界真相的時候,儲殷老師,極其危險
  • 馬東:是因為你從來都只是大多數人,只是沒有必要在每一件事情上都用「我是大多數人」,因為當你用「大多數人」去概括自己的時候,那少數人是誰?他變成了你的對立面。這纔是我們應該警惕的東西

可以看到,馬東並不是針對,數據,並不是針對儲殷老師對未來的擔憂,也不是反對大多數人會面對這樣的結果。他警惕的是,儲殷老師那句「我們大多數人」

如何評價儲殷教授與馬東老師關於「大多數人」的爭論??

www.zhihu.com圖標

讓自己代表大多數人其實是一個居高臨下的姿態,覺得自己在向下兼容大多數人,這是一種極其自負的想法。

舉個例子,當七大姑八大姨各種年長者,以過來人的身份跟你說有個東西是絕對的,你應該這樣做,這時不管我們說什麼,他們都會過來告訴我們,你還小,你還不懂,等你大了你就會懂的時候,你真的不會感覺到不舒服嗎?是因為他們的經驗他們所說的內容錯了嗎?

不,是因為我們覺得我們被藐視了,諸如,我喫的鹽比你喫的飯還多。此時,我們被降維打擊了,我們在此刻的所思所想全部被否定了,所以我們不舒服。

而說話的這個人,他擁有著自認為掌握了真理的優越感,他不會尊重我們此刻所說的任何觀點。

因此,擁有這樣態度的長輩和晚輩永遠無法相互理解。

代表大多數人的這個表達方式同樣如此。

如果持有不同想法的人——真的想要進行良好的對話溝通和相互理解——我們首先要承認自己既不是大多數人,也不是少數人,我們都是普通人,我們有共通的意義空間,此時我們才能聊得下去。馬東否定的不是大多數人的觀點,而是自以為自己能代表大多數人的這種表達方式。

因為,就我以往為了利益刻意引導輿論寫文章的經歷來看,「對於像我們大多數人來講」,「對於我們少數人」——類似於這樣的開場白是煽動大眾情緒,刻意製造溝通鴻溝的最好選擇,這種表達方式阻斷了你與我相互嘗試瞭解的進程。

一旦你有了立場,你就再也無法與與你相對的立場進行客觀溝通,你就再也無法以一種平等包容的態度去對待異見者,無法尊重與自己不同的觀點,無法讓自己辯證地進行思考。

而通常情況下,大多數沒那麼悲情,少數人也沒那麼歡愉。我完全不能接受一羣人屁事沒有,跑來自哀自憐。

——

馬東沒錯,讓自己代表少數人或多數人是一種極具煽動性讓人失去思考能力變得不客觀的表達方式,不應該被提倡。

而儲殷教授也沒錯,他有他的持方,自然應該煽動情緒以自己持方的利益為先。

我同時也很喜歡儲殷老師身上清高自負不怎麼受待見的文人氣質,很執拗很可愛。

年齡並不是拿來彰顯優越感的資本,沒人有權利以過來人的姿態以大多數人的姿態去否定與自己相反的觀念,因為我們從來,只是一樣的普通人。

20歲有節衣縮食勤工儉學的人,20歲也有揮金如土夜夜笙歌的人。

40歲有老實顧家勤奮工作的人,40歲也有孑然一身四處窮遊的人。

同樣貧困家庭的人,有選擇努力學習踏實掙錢的,有選擇裸貸賣肉的。

同樣富裕家庭的,有選擇混喫等死的,有選擇獻身報國的。

歷史告訴我們,人們的價值觀與選擇,從來與年齡無關,從來與「是大多數人」或「是少數人」無關。

而無論你最後,混成了少數人,或活成了大多數人,你的人生,照樣平庸。

生活就是從我們各自的平庸裏開出花來,生活從不會像影視劇一樣每到精彩之處就響起激情昂揚的音樂。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