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戰》中各種各樣的殲星艦把人看的眼花繚亂,製作者們真是不厭其煩啊,能介紹一下嗎?還有,製造那些東西是純屬為了耍酷還是實際上真的有價值?如果有一天技術發達了真的會批量生產嗎?


在《星球大戰》正史裏出現過的殲星艦有:

「勝利級」殲星艦(Victory-class Star Destroyer)

共和國與帝國都用。按照《星球大戰》傳說宇宙的設定,「勝利級」只有900米長,徒有「殲星艦」的虛名,其實只是重型巡洋艦。殲星艦必須是1000米到2000米長的軍艦。

「狩獵者級」殲星艦(Venator-class Star Destroyer)

共和國與帝國都用,主要功能是航空母艦,能搭載大量戰鬥機、炮艇、步行機等。

「卡茲級」殲星艦(qaz-class Star Destroyer)

共和國與帝國使用,官方圖片未公佈。

「帝國級」殲星艦(Imperial-class Star Destroyer)

帝國使用,最常見的殲星艦,沒有之一。分為「帝國Ⅰ級」和「帝國Ⅱ級」兩個子級。平時說「殲星艦」如果未加說明,默認都是指它們。

「平頂級」殲星艦(Tector-class Star Destroyer)

帝國使用。與「帝國級」大同小異,最大的區別是沒有底部機庫。

「阻絕者級」殲星艦(Interdictor-class Star Destroyer)

帝國使用。主要功能是利用引力阱投射器阻止敵艦跳入超空間逃跑。

「追擊者級」殲星艦(Secutor-Class Star Destroyer)

帝國使用。「追擊者級」最早是國外星戰迷Ansel Hsiao根據《黑暗帝國》裏的一艘不知名背景飛船創作的同人作品,2012年被官方參考書《戰爭必備指南》(The Essential Guide to Warfare)引入傳說宇宙,2014年被官方小說《塔金》(Tarkin)引入正史宇宙。

「執行者級」超級殲星艦(Executor-class Super Star Destroyer)

帝國使用,共建造了13艘。嚴格地說,它不是「殲星艦」,而是「星際無畏艦」(Star Dreadnought),因為其長度達1.9萬米,已遠遠超過殲星艦的標準。「超級殲星艦」只是它的俗稱。

「復興級」殲星艦(Resurgent-class Star Destroyer)

第一秩序(First Order)使用。嚴格地說,它不是「殲星艦」,而是「戰列巡洋艦」(Battlecruiser),因為其長度達2915.81米,已超過殲星艦的標準。官方參考書作者賈森·弗賴伊(Jason Fry)已經表示在以後的作品裡不會再稱其為「殲星艦」,而改用更準確的「戰列巡洋艦」。

「宏大級」殲星艦(Mega-class Star Destroyer)

第一秩序使用,是第一秩序的移動總部。嚴格地說,它不是「殲星艦」,而是「星際無畏艦」(Star Dreadnought),因為其長度超過1.3萬米,翼展超過6萬米,已遠遠超過殲星艦的標準。「殲星艦」只是它的俗稱。

更多《星球大戰》傳說宇宙裏的殲星艦詳見:Star Destroyer/Legends


搬運下自家的一篇老專欄:戰術大米:詳解《星戰》殲星艦:威力毀天滅地 卻有17萬處弱點

  說到《星戰》,除了死星、光劍、風暴兵、黑武士之外,其中最醒目的符號可能莫過於殲星艦,雖然在正傳電影中,這些龐大的星際飛船很少有發揮威力的機會,但在各個勢力的星際艦隊中,它們都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並充當了不可或缺的一環。

什麼是殲星艦?殲星艦很強嗎?

  殲星艦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正傳開始的4000年前。按照設定,此時銀河系的科技便已經相當發達,星際旅行更是成了易如反掌的事情。也許是純粹出於喜好,當時各個行星都非常流行建造楔形外觀的飛船,而殲星艦就是這些飛船的終極進化版本,同時,它們也廣泛出現在了銀河共和國和銀河帝國的軍隊裏。

  由於任務和尺寸不同,《星戰》中的軍用飛船被劃分成了許多類,並且像現實中的軍艦一樣,被分成了驅逐艦、巡洋艦和戰列艦等不同的艦型。「殲星艦」就是這些艦型中的一種,它的英文原文是「Star Destroyer」,由於「Destoryer」自身還有「驅逐艦」的意思,因此,在國內,也一直有「星際驅逐艦」的譯法。

  為何會出現「殲星艦」這個譯法,如今已經很難考證,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上世紀80年代,它便已經在國內的《星球大戰》電影和連環畫中提及。雖然這一譯法不夠準確,但它確實比「星際驅逐艦」更加簡潔,同時也暗示了這種戰艦自身的威力。

「殲星艦」的名稱實際來自海軍艦種中的「驅逐艦(Destroyer)」

  在《星戰》的世界中,「Star Destroyer」這個詞誕生自舊共和國時代,它具體代指的,是一種能以猛烈的火力摧毀整個星系的艦艇。雖然在更早之前,與殲星艦一樣強大的艦船便已存在,但直到舊共和國的時代,「殲星艦」才被歸為一種專門的艦型。

  另一個需要澄清的是殲星艦的戰鬥力。對只看過電影的人,很容易產生一種錯覺,即殲星艦是僅次於「死星」的超級武器。但情況並非如此。從生存性和堅固程度上來上,殲星艦並非堅不可摧的,相反,很多武器都能給它們帶來巨大的威脅。而從體量上論,在當時的軍用宇宙飛船中,殲星艦也不是最為龐大的:在克隆人戰爭中,殲星艦確實是共和國艦隊的主力艦,但在銀河帝國建立後,為鎮壓反抗運動,星艦也越造越大,其中,殲星艦隻能算是一種普通的艦種。

在《星戰》中,殲星艦有越造越大的傾向,其中從上至下依次為舊共和國的「獵兵」級、銀河帝國的「帝國」級、第一秩序的「復活」級

  不過,與重型戰艦相比,殲星艦的數量更多、部署也更為靈活,這使得它可以承擔許多任務,比如鎮壓叛亂的行星,快速調動部隊,或是護衛巡洋艦和戰列艦等。它令殲星艦在系列中保持著很強的存在感,另外,殲星艦還具有壓迫性的設計和強大的火力,於是很多人相信它們實際是類似「超級武器」的存在。

三艘結伴行動的殲星艦,按照設定,它們可以承擔從艦隊作戰到鎮壓叛亂在內的諸多任務

  按官方定義,如果一艘軍艦的長度在1000到2000米之間,便可以被列入殲星艦的範疇,然而,對於一些特殊型號,這一標準也可以稍微放開。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復活」級,其長度接近了3000米——事實上,這種情況在現實中也存在:一些驅逐艦的噸位已經突破了10000噸,在火力上更是壓倒了傳統意義上的巡洋艦,但它們依舊被歸入了「驅逐艦」的艦種範疇。

在現實中,有的軍艦尺寸和威力已經遠遠超過了巡洋艦,但出於種種原因,依舊被劃入了「驅逐艦」;同樣,在殲星艦領域,也存在類似的情況

殲星艦有多大?這張GTA5 mod的截圖可以給我們一個大致的印象,它基本上相當於一個街區的大小

  儘管在《星戰》設定中,殲星艦隻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主力艦,但以現實中的標準,它仍是一種體格龐大的存在。在這裡,僅舉《星戰》中的帝國I型殲星艦做一個例子,其主體部分長度達到了1600米,內部容積達到了5000萬立方米以上。而在目前,人類建造的、有著類似結構的最大軍用艦船是核動力航空母艦,其內部容積只有110萬立方米,換句話說,論體格,至少44艘航母才能抵得上一艘帝國I型殲星艦。

建造地點

  既然如此,這些龐大的殲星艦是在哪裡建造的?其中之一是夸特動力船塢(Kuat Drive Yards)——該船塢的名字來自其所在的夸特星(Kuat),該星球靠近銀河中央,環境和地球非常接近,同樣,夸特星也是最早進行星際殖民的星球,由此催生了發達的飛船科技。

夸特動力船塢的標誌

  夸特動力船塢由統治該星的十個富裕家族成立,其麾下有許多彼此獨立,又相互合作的造船集團。後來,它們逐漸發展成了銀河系最重要的造船商。為獲得材料和更好的建造環境,其中一些集團甚至在夸特星以外的行星上建立了分支基地。

夸特星,其外層有一個人造衛星環

  至於另一個殲星艦的建造商是倫迪利星際動力公司(Rendili Stardrive),它同樣有著令人自豪的造船史:舊共和國時期,大部分星艦的建造工作便是由他們承擔的,留下的許多設計更是堪稱名垂青史。但在設計艦船時,倫迪利公司的態度一向極為保守,他們幾乎從不刻意追求技術上的革新,而是更關注船隻的作戰效率和可靠性。其中一個例子是「鎚頭」級巡洋艦(Hammer Class),它們在《星戰》的世界裡服役了數千年之久。

倫迪利星際動力公司的標誌

倫迪利公司設計生產的「鎚頭」級巡洋艦,按照設定,該型艦服役了數千年

殲星艦的起源:「歡呼者」級強襲登陸艦

  銀河共和國末期,由於中央政權腐敗無能,叛亂開始在各個星系抬頭。在西斯尊主達斯·西迪厄斯和杜庫伯爵的策劃下,數千個星系體意圖脫離共和國,這最終引發了全面戰爭。為鎮壓叛亂,共和國決定建造一支強大的艦隊,這讓兩大造船巨頭都看到了機會。為爭搶來自官方的訂單,他們也各自展開了一連串的明爭暗鬥。

議員帕爾帕廷、西斯尊主達斯·西迪厄斯,後來的銀河帝國皇帝,因為原力黑暗面的作用,他的面龐很快變得扭曲了

  雖然夸特公司實力雄厚,但在戰艦建造領域,他們卻缺乏必要的聲望。為扭轉劣勢,他們向許多新設計注入了數萬億的資金,並將它們推銷給有影響力的參議員。通過後者的遊說,夸特船塢開始在競賽中佔據上風。

「歡呼者」級強襲登陸艦——殲星艦的設計前身

  在其新推出的軍艦當中,便包括了一種巨大的強襲登陸艦,這種登陸艦不僅可以攜帶16000名士兵,還安裝了三座的增壓激光炮塔、四具質子魚雷發射器,以及大量的攻擊機、戰鬥機和重型支援車輛。上述武器裝備的存在,使登陸艦自身變成了一個移動的超級基地,讓它既能殲滅敵軍的星際艦隊,也可以有效掃蕩叛亂地區。

《星戰》電影中,搭載克隆人部隊出發的「歡呼者」級強襲登陸艦

  這種強襲登陸艦被命名為「歡呼者」級,儘管它不是一艘真正意義上的主力艦,但卻在設計上充當了後來上千艘殲星艦的先驅。「歡呼者」級的首艦由夸特動力船塢旗下的羅薩那(Rothana)重工業集團設計完成,並在克隆人戰爭期間投入現役。

  在局勢最緊張的時期,「歡呼者」級攜帶大量克隆戰士直奔前線,起到的作用堪稱居功至偉。由於其設計是如此成功,許多夸特動力船塢旗下的集團都爭相效仿,推出了該艦的仿製品和改進型。

威利克斯·布利塞克斯與「勝利」級

  夸特動力船塢的蒸蒸日上,引起了倫迪利公司的嫉妒,在派出商業間諜竊取技術的同時,他們還不惜重金,從夸特船塢挖來了設計師威利克斯·布利塞克斯(Walex Blissex),試圖一舉挽回不利的態勢。

威利克斯·布利塞克斯和他的女兒在設計中

  當時,布利塞克斯也是夸特船塢的技術權威:小到戰鬥機,大到戰艦,許多開創性的武器都出自他的手筆。來到新東家後,他立刻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新項目上,而「勝利」級殲星艦其中最關鍵的工程。

  總的來說,「勝利」級殲星艦在設計上基本參考了「歡呼者」級,但安裝了更強大的武器設備:比如說,在「歡呼者」級上只有三座四管增壓激光炮塔,但「勝利」級上這樣的炮塔卻有整整10座,另外,「勝利」級還安裝了40座雙管輕型炮塔,以及大量的震蕩導彈,火力足以毀滅一支艦隊。同時,「勝利」級還可以搭載2000多名士兵和8100噸貨物,以執行地面作戰任務。

「勝利」級殲星艦

  「勝利」級的另一個引人注目之處是它的艦載機。其中最著名莫過於鈦戰機(TIE Fighter,全名是雙離子引擎戰鬥機)——它們也是星戰系列中的一個標誌性符號。雖然這種戰鬥機的結構不甚堅固,但機動性卻非常優秀,平時,它們存放在機庫內,一旦接到警報,24架戰機便會緊急出動,在戰艦周圍充當保護屏障。

鈦戰機,星戰系列的又一個符號

  「勝利」級殲星艦的數量沒有留下精確數據,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它們總產量肯定超過了數百艘。另外,隨著時間流逝,倫迪利星際動力公司還推出了一些改進型號。比如,在早期版本上,「勝利」級存在著行動遲緩的問題,這使得它們容易被靈活的飛船襲擊,在編隊和編隊之間,也需要額外安排艦艇執行警戒任務。針對種種問題,威利克斯·布利塞克斯推出了「勝利II」和「勝利III」型,它們安裝了更強大的發動機和武器——然而,當它們成批服役時,共和國軍隊的優勢已經非常明顯,許多艦隻甚至還沒有參戰,戰爭便結束了。

「勝利I、II、III」級的差異,由星戰愛好者製作

  另外,「勝利」級也不是克隆人戰爭期間、共和國唯一使用的殲星艦——在威利克斯·布利塞克斯離職之後,夸特動力船塢明顯感覺到了威脅,在關鍵時刻,他們啟用了布利塞克斯的女兒——莉拉(Lira),以主導後續的殲星艦設計工程。

莉拉·布利塞克斯與「獵兵」級

  雖然在當時,星際旅行早已如同家常便飯,但作為一名設計師,威利克斯·布利塞克斯卻無法熟練使用計算機。在很多情況下,他的工作都需要助手幫忙。正是因此,在小時候,莉拉便接受了專門的助手培訓。在克隆人戰爭期間,軍事技術突飛猛進,各方都在拚命建造更強的艦艇——期間,莉拉也耳濡目染,成了一名熟練的星艦設計師。

漫畫中的莉拉·布利塞克斯

  然而,莉拉的性格卻和父親截然迥異。總的來說,布利塞克斯是一名和平主義者,他之所以為共和國設計星艦,更多是希望用它們結束戰爭,至於如何將這些武器的威力推向極致,他實際並不是特別感興趣。但莉拉則不同,她從小便生活在父親的陰影之下,對父親的成就充滿了嫉妒和怨恨,內心也沒有那麼多的道德束縛。

  當父親離開夸特船塢後,莉拉立刻接到任命,設計一種足以與「勝利」級媲美的殲星艦。這種殲星艦後來被命名為「獵兵」級,在接手之初,莉拉的目標就非常明確——讓它全面超越父親的作品。

  憑藉夸特船塢的技術,莉拉的夢想很快得到了實現:長度超過1000米的「獵兵」堪稱共和國艦隊的精華。它專為艦隊作戰而研發,有著匕首般咄咄逼人的外形,其艦上安裝了強大能量保護系統,在兩座高聳的指揮塔裏,由克隆人和其他共和國軍官組成的艦員將監控著整艘飛船的行動,並操縱各種威力巨大的武器。

莉拉設計的「獵兵」級

  該艦的主武器,是8座重型和兩座中型增壓激光炮塔,外加52座雙管輕型炮塔。另外,它的動力系統也非常強勁,如果反應堆動力全開,許多以靈活見長的艦船也無法逃脫它們的追擊,也正是這一點,讓「獵兵」級很少需要護航艦艇的保護:只要三到四艘編成一隊,它們便可以掃蕩一個區域。

  當然,「獵兵」級的最引人矚目的地方遠遠不限於此,其中最令人瞠目結舌的是它的艦載機。其數量堪稱空前:其中包括了192架V翼戰鬥機、192架絕地戰機、36架ARC-170戰鬥機,外加20艘LAAT/I炮艇——這些飛機起飛時的場景如同鋪天蓋地,無論是數量還是規模都令「勝利」級望塵莫及。

「獵兵」級的結構圖

  「獵兵」級的出現,對共和國艦隊來說可謂如虎添翼,其參加最重要的戰役,就是科洛桑(Coruscant)防禦戰——這場戰鬥也可以被看做克隆人戰爭的轉折點:當時,叛軍艦隊利用祕密超空間航道發動突襲(這一切其實是幕後反派——共和國最高議長、西斯尊主達斯·西迪厄斯自導自演的),許多「狩獵者」級在未開啟護盾的情況下被當場擊毀,但仍然約有1000艘左右在突襲中倖存,他們在援軍抵達後立即投入反攻,並擊潰了入侵艦隊。在這場一波三折的戰鬥中,叛軍領袖杜庫伯爵也被斬殺——從此,叛軍陷入了羣龍無首的局面。

科洛桑戰役中的「獵兵」級

  「獵兵」級的問世,也為莉拉贏得了巨大聲望,許多人聲稱,她已成了全銀河最優秀的設計師。但莉拉的夢想遠遠不止於此,在她看來,「獵兵」級雖然十分剽悍,但並沒有達到技術上的極限。正是因此,在該設計完成後,莉拉就像是嚴酷的監工一樣,督促著麾下的技術人員,為研發真正強大的戰艦而不懈努力。

舊共和國的衰亡與銀河帝國的崛起

  此時,銀河的政治環境已發生了巨大變化。戰爭爆發之初,幕後的反派、達斯·西迪厄斯藉機上位,成了共和國的議長,接著,他便以「維護銀河安全」之名,將更多的權力掌握到了自己手中。

奉皇帝之命,達斯·維德大肆殺戮絕地武士

  隨著大權在握,達斯·西迪厄斯開始大批肅清絕地武士,並把克隆人部隊變成自己的私人軍隊。對於這種變化,莉拉的父親——威利克斯·布利塞克斯感到非常痛苦,完成最後一批項目後,他很快淡出了星艦設計的圈子。但莉拉則不然,她將達斯·西迪厄斯的崛起視為一個機會,她希望通過帝國,來實現自己的長期抱負。

德恩·威塞克斯:莉拉的丈夫,達斯·西迪厄斯的心腹

  不僅如此,莉拉也是一個精於算計的人。克隆人戰爭末期,她和共和國艦隊指揮官德恩·韋塞克斯(Denn Wessex)結婚,這位指揮官也是達斯·西迪厄斯的心腹之一。雖然這次婚姻並不是一場純粹的政治聯姻,但通過韋塞克斯,莉拉獲得了巨大的政治影響力,這也為實現她的夢想鋪平了道路。

「帝國」級的誕生

  克隆人戰爭後期,莉拉的新殲星艦終於設計完畢。這款戰艦的母型,是其父親設計的「勝利II」級,但卻有更龐大的體量和更強大的武器,然而,由於使用了大量的新技術,其中蘊藏的風險也很顯著。

  事實上,儘管《星戰》設定中的科技已極為先進,但殲星艦工程仍然牽扯甚廣。每個星艦工程從定型、籌備到啟動都要花費好幾年的時間。另外,一旦定型,同一級別的殲星艦往往會生產上千艘,每艘都可能服役數百年以上,這將消耗巨量的資源。因此,如果設計存在重大問題,其結果將產生災難性的影響。

想像畫:在船塢中建造的殲星艦,按照設定,儘管當時科技已經極為發達,但建造殲星艦的工程依舊牽涉甚廣

  毫不奇怪,莉拉的設計一問世便引發了轟動,許多上層人物不惜撕破臉皮,許多人認為莉拉的設計簡直過於激進,產生的技術風險是無法承受的。然而,軍方,甚至是達斯·西迪厄斯卻喜歡這個計劃。通過一系列的行賄、施壓和政治交易,上層慢慢達成了共識。

  最後,該型戰艦被命名為「統帥」級,其建造工作則交給了夸特動力船塢。當第一艘該型殲星艦慢慢成形時,甚至它的反對者都被它震撼到了。的確,從技術上說,這艘終極宇宙戰艦是一個奇蹟,同時也充當了達斯·西迪厄斯尊主的權力象徵。

「帝國I」級殲星艦,該級最初被命名為「統帥」級

  在共和國演變為銀河帝國之後,出於避諱的原因,該型艦被改名為「帝國」級。「帝國」級的長度達到了1600米,在尺寸上完全超越了前幾個型號。其主武器包括了六座雙聯裝和一座四聯裝重型渦輪增壓激光炮塔、兩座重型雙聯裝離子炮塔。另外和其他殲星艦一樣,該船上還安裝了許多尺寸較小的副炮,其中一些可以對付較小的敵軍戰艦,而另一些則可以摧毀來襲的導彈和星際戰鬥機;同時,有些改進型還安裝了質子魚雷和其他特殊武器,從而大幅提升了打擊能力。

「帝國」級底部的機庫艙口

  「帝國」級的機庫同樣令人印象深刻,其中可以容納72架鈦戰機和8架Lambda級T-4a穿梭機。儘管被軍方認為完全夠用,但它們在數量上其實遠遠比不過「獵兵」級,在對付義軍飛船時依舊非常喫力。至於為此犧牲的空間,很可能被用於容納更多的士兵和武器,每艘「帝國」級都可以搭載一個9700人的暴風突擊隊軍團,以及全部的配套武器設備。

在「帝國」級艙室內集合的帝國風暴兵

  在設計上,「帝國」級一個稱道之處在於控制了成本:其造價並沒有想像中貴,這對窮兵黷武、軍費喫緊的帝國來說無疑是一種安慰。也正是基於這一點,達斯·西迪厄斯很快決定大規模投產「帝國」級,並讓它們充當艦隊的支柱,以肅清此起彼伏的起義威脅。

  在《星戰》系列的一些外傳中,提到過「帝國」級驚人的建造數字:至少25000艘。在帝國的全盛時期,幾乎整個夸特動力船塢都在全負荷運轉,將新艦成批送入太空。同時,這些戰艦也成了「新秩序」的象徵,對許多厭倦了動蕩的公民們來說,「帝國」級的存在無疑是安全的保證,但另一方面,他們也失去了許多同樣寶貴的事物——比如獨立和尊嚴等。

「帝國」級殲星艦的停靠地,來自電影《俠盜小隊》

  在部署上,「帝國」級殲星艦通常比較靈活,一般情況下,它們會編成所謂的「作戰中隊」,每個中隊有24艘殲星艦,他們可以在一個星區內鎮壓叛亂或者執行封鎖任務。同時,一些「帝國」級也成了帝國將領、星區總督的座駕,其中一個例子就是該級的二號艦「勒索者」號(Exactor),它曾是達斯·維德的私人座艦,並參與了鎮壓絕地武士的行動。

「勒索者」號曾暫時充當過達斯·維德的座艦

  不過,很多人認為,「帝國」級的強大隻是一種假象,因為其設計存在大量問題。其中一個弱點在於指揮塔,它不僅防禦薄弱,而且容易遭遇攻擊。作為全艦的中樞,如果其所處位置中彈,整個星艦便可能徹底癱瘓。另外,其護盾發生器也很脆弱,火力也存在死角,很容易被熟練的戰機駕駛突襲得手。

「帝國」級的指揮塔特寫,這裡也是該艦的一個重大弱點

  事實上,以上問題只是「帝國」級設計的冰山一角,這從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解釋,它們為何在正傳中如此容易被擊毀。按照設定,該艦上共有174000處瑕疵和弱點,只是因為莉拉夫婦和帝國上層的良好關係,皇帝才沒有嚴厲追責這些問題。

「帝國」級的變種:「鎧甲武士」級、「阻絕者」級和「帝國II」級

  作為產量最大的殲星艦,「帝國」級同樣存在一些變體。其中之一是「鎧甲武士」級(Tector Class),它可以被看做一種「帝國」級的特化版本,早在克隆人戰爭末期便已經少量生產,其中取消了容納艦載機的腹艙,並用裝甲覆蓋了原先的機庫開口和反應堆區域。

出現在《星球大戰》電影中的「鎧甲武士」級,其特徵是表面沒有艦載機進出的艙口

  由於沒有艦載機,因此「鎧甲武士」級生存性上雖然較「帝國」級高出一籌,但仍然有部署靈活性差的特點。在戰場上,它們經常需要其他艦艇戰鬥機的掩護,另外,在克隆人戰爭期間,該型號還出現過內部計算機遭病毒入侵、導致護盾會在特定狀態下自動削弱的重大事故——受到這些因素的牽連,「鎧甲武士」級在產量上完全無法和母型相提並論。

  「帝國」級的另一個變形是「阻絕者」級,這是一種特殊的型號,其特徵是艦體上八個巨大的鼓包——這些鼓包被稱為「重力井發生器」,可以將敵軍飛船從超空間中拉出,或者阻止對方進行超空間跳躍,從而將其困住,對機動作戰的義軍飛船帶來的威脅尤其顯著。

「阻絕者」級,注意其艦體上巨大的鼓包

  至於產量最大的變體則是「帝國II」級,它誕生於帝國鎮壓反抗運動期間:當「帝國」級殲星艦的缺陷暴露時,反抗運動已呈現出燎原之勢。這讓帝國軍隊不得不迅速開始殲星艦的改進工作,「帝國II」級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產品,它在建造時採用了更高強度的船體,更強大的能量防護罩,其武器系統的效率也有了顯著的提升。

「帝國II」級殲星艦

  在設計時,莉拉針對新的戰爭形勢,撤換了笨重的大型渦輪激光炮塔與離子炮,取而代之以較小型的炮塔——雖然其單發威力不如前者,但火力卻更密集了,這在對抗叛軍戰機和小型戰艦時也更有效率。另一個重大改動是在機庫間的增加了兩個牽引捕獲設備,它們能允許殲星艦更方便地檢查和捕獲小型艦隻。

第二次銀河內戰中的殲星艦

  但即使如此,「帝國II」級似乎仍存在許多問題,在對抗靈活的叛軍時,它們仍然比較喫力。其中的早期型在戰局膠著之際參戰,並見證了關鍵的雅文戰役。當時,帝國察覺到了義軍基地的位置,並派出了王牌武器——死星。期間,兩艘「帝國II」級殲星艦也出現在了護航艦隊中,然而,它們卻被義軍的MC80星際巡洋艦摧毀。

在雅文戰役中,帝國的王牌武器——死星被摧毀,殲星艦未能完成保護它的任務

  在失去護航艦的掩護後,死星實際上成了一個碩大的目標。不僅如此,義軍還掌握了它的弱點。在一場一波三折的戰鬥後,其內部發生了巨大的爆炸——包括塔金總督在內,上萬名軍官也隨它一道被炸成了齏粉。

  雅文戰役後出現的一個變化,是大部分「帝國」級的護盾都進行了升級。戰前,義軍已經針對它們護盾發生器相對脆弱的特點,展開了一系列試探,並成功擊毀了「Kotiate」號殲星艦。鑒於此,帝國被迫將殲星艦的護盾升級為較貴的消耗性護盾,這讓義軍的戰術一時無法奏效,這也給他們後來的行動帶來了極大挑戰。

抵禦義軍攻擊的殲星艦,在雅文戰役後,它們的護盾都進行了升級

  在死星被摧毀後,帝國展開了規模空前的報復行動——這也構成了正傳中《帝國反擊戰》的劇情。對義軍藏身的冰雪星球霍斯(Hoth),他們派出了規模龐大的艦隊,這些艦隊由皇帝的副手——達斯·維德親自率領。其中除了有數量驚人的「獵兵」級和「帝國」級殲星艦外,最引人注目的莫過與達斯·維德的座艦「執行者」號。許多作品中,它也被稱為「超級殲星艦」,但實際上,這是一種不嚴謹的說法:「執行者」號的長度突破了19000米,是「帝國」級的10倍以上,實際應被列入「無畏艦」的範疇。

遊戲《星戰:前線》宣傳圖,其中反映的就是發生在冰雪星球霍斯上的戰鬥

  關於「執行者」級的情況,我們在這裡只做簡單的敘述,在戰鬥中,其作用更像是殲星艦集羣的旗艦,除了負責投送強大的火力(該艦上搭載了多達5000門各種激光炮)之外,它們還充當了艦隊的指揮中樞。同時,這些巨艦還逐漸替代了殲星艦,成了達斯·維德等帝國要員的私人座艦。

「執行者」級的尺寸是殲星艦的數倍,該艦通常被作為帝國要員的座艦,以及艦隊的指揮中心

  在霍斯戰役中,「執行者」號帶領艦隊搗毀了義軍的主要基地,讓後者蒙受了成立以來最大的損失。然而,其中一些骨幹成員卻設法逃脫了。在幾個月後,義軍便恢復了一部分元氣。

  此時,出現了一件足以改變歷史進程的事件。義軍的成員發現,帝國正在建造第二艘死星,其位置大致在一顆名叫恩多(Endor)的星球附近。同時,皇帝本人也來到了死星的建造現場,試圖親自監督整個工程。

建造中的「死星2號」

  然而,對建造死星的做法,帝國內部始終存在爭議:當時,一個殲星艦編隊其實足以毀滅一個行星級文明,而且造成的殺傷絕不比死星要小,但皇帝達斯·西迪厄斯卻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和容易受損的殲星艦相比,死星更為強大和可靠,不僅如此,後者還有著絕對的威懾力,只要它存在,反抗者便不敢輕舉妄動。

  正是因此,甚至一號死星被毀後,皇帝仍在推動後續的建造項目,許多殲星艦的工程因此被推遲。對義軍來說,這成了一個巨大的機會:如果他們發起大規模襲擊,便可能同時實現兩個目標——即消滅帝國的超級武器,以及發動整個戰爭的罪魁。

恩多戰役中,義軍艦隊和戰鬥機突向死星2號,但遭到了早已在當地待命的帝國艦隊的埋伏

  這一切,最終導致了恩多戰役,它是義軍和帝國衝突的關鍵之戰。在戰鬥中,帝國投入了重兵,他們的計劃是在叛軍突襲死星2號時,將其一舉殲滅。

  在恩多戰役中,帝國調動了龐大的殲星艦艦隊,他們在火力和數量上壓制了義軍的星際巡洋艦,儘管後者進行了絕望的反抗,一艘義軍巡洋艦甚至向殲星艦發起了自殺式撞擊,但依舊無法扭轉不利的局面。然而,情況卻突然急轉直下,在恩多星上,義軍先是摧毀了為死星服務的護盾發生裝置,接著,達斯·維德臨陣變節,向皇帝反戈一擊,殘存的義軍巡洋艦集中攻擊了帝國的旗艦「執行者」號,讓該艦失控撞向了死星——這令義軍在幾乎絕望的狀態下贏得了勝利。

星戰電影中,義軍艦隊阿克巴上將發現遭到伏擊時喊出的「It#39;s a trap」,後來成了廣為流傳的一個星戰梗

恩多戰役也是《星戰:前線》中一張地圖的背景,這張壁紙便展示了在恩多星表面、義軍和帝國風暴兵在密林中追逐的場景

  在皇帝死亡、死星2號灰飛煙滅之後,帝國陷入了分崩離析的狀態,在此期間,一些高級指揮官變成了軍閥,他們掌握的殲星艦則成了其維持統治的工具。與此同時,更多的殘黨遁入了銀河邊緣的未知地帶,他們手中的兵力雖然只是帝國極盛時期的一個影子,但其麾下仍有數以百計的殲星艦。

奇斯人的殲星艦和帝國殘黨的「洶湧」級

  而這一時期,恰恰處在《星戰》電影三部曲和《星戰7》之間。雖然在電影中全無提及,不過,相當一部分漫畫和小說卻將這個時期當成了故事的舞臺:它們主要講述的是天行者盧克後來的冒險經歷,以及新共和國同帝國殘黨及其他文明的較量。由於後來,《星戰》系列的版權曾發生過變化,衍生作品的作者也很難取得一致——這也導致一些設定存在矛盾,並且多次被推翻。

奇斯人,他們和人類出自同源,同樣也具有高超的星艦製造能力

  不過,上述作品中也提到了一些新的殲星艦,或者與殲星艦類似的艦船。奇斯人(Chiss)是在這段時間登場的一個星際文明,該文明與人類出自同源,但由於居住的環境發生了劇烈變化,他們也演化出不同於人類的生理特徵。同樣,這個種族也有發達的飛船技術,其中一種同樣有著與殲星艦類似的艦體,但沒有突出的大型指揮塔,由於其戰鬥力基本與殲星艦相當,在分類時,這種飛船也常常被歸為殲星艦的行列。

愛好者設計的、奇斯人的殲星艦

  另一種同類作品中登場的是,是帝國殘黨使用的「洶湧」級(Turbulent class)——一種專門針對「帝國」級缺陷進行過改良的產品,與此同時,由於帝國失去了主要的資源產區,「洶湧」級的規格也比它的前輩們要小,並得到了「袖珍殲星艦」的綽號。

「洶湧」級至今沒有詳細的設定圖,這裡是一些愛好者藉助3D建模工具、結合設定還原的該艦大致外觀

  事實上,每艘「洶湧」級的長度只有大約1000米,不到「帝國」級的70%。但另一方面,它的生存性確實更強了:其中一個重大改進,是其機庫的位置從下方移到了船尾附近——這減少了它中彈的危險,同時,在船隻上部增加了許多縱橫交叉的維修通道,這不僅方便了船員對受損部位進行修復,還容易避免敵人登艦,在內部製造破壞。在「洶湧」級上,這些通道錯綜複雜,如同迷宮一般,除非掌握特定的逃生路線,闖入者很難抵達艦船核心區域。另外,「洶湧」級還增加了大量的防護隔艙,這也大大降低了該艦被擊毀的概率。

新共和國艦隊:「共和國」級和「星雲」級

  另一方面,在掃蕩帝國殘黨的戰鬥中,共和國也在重建自己的艦隊體系。此前,共和國艦隊的主力是蒙卡拉馬里人的星級巡洋艦,後者是一個非人類種族,雖然他們的軍艦很有戰鬥力,但控制界面只適合蒙卡拉馬里人自己使用,對構成義軍主體的人類來說,他們感覺相當不適應。另外,蒙卡拉馬里人還是一個獨特的種族,他們將飛船視為藝術品,並認為每艘飛船都理應存在差異,但這一思路並不利於它們的批量建造。有鑒於此,共和國很快決定,建造自己的星際艦隊,以作為未來防禦力量的基礎。

實際上,布利塞克斯的形象也在《星戰》正傳電影中出現過。截圖來自《星戰6》的恩多戰役中,他當時正在向義軍飛行員佈置任務

  作為全銀河系資歷最老的殲星艦設計師,此時的威利克斯·布利塞克斯也回到了工作崗位。事實上,早在義軍舉兵期間,他便提供了許多幫助,在新共和國成立後,他更是成了飛船設計界的第一把手。他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品包括兩種型號的殲星艦。其中之一被稱為「共和國」級(Republic Class),這種軍艦的外觀和之前的殲星艦大不相同,該艦的藍本依舊是老式的「勝利」級殲星艦,但也參考了大量蒙卡拉馬里人的飛船設計。

漫畫中的「共和國」級,它的外觀實在不甚威武,看上去就像一隻飛行的鴨嘴獸

  總的來說,「共和國」級要比帝國的殲星艦更小,但作戰效率卻得到了大幅提升:總的來說,其威力雖然不如「帝國」級的一些改進型,但該艦的船員數只有「帝國」級的五分之一,火力則比其高出了20%,因此也具有更高的性價比。

  一艘「共和國」級殲星艦的武器包括了大量的重型渦輪增壓激光炮,20座離子炮和10部重力光線牽引裝置,同時還能搭載72架遠程戰鬥機,但另一方面,這種設計也導致了一些其他性能上的犧牲,比如說,該艦隻能搭載約3000名官兵,和之前的殲星艦相比無疑十分有限。

另一種「共和國」級的概念設計圖

  在設定中,「共和國」級的總產量也不多,這主要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當時,負責建造該級戰艦的是倫迪利星際動力公司,新共和國政府希望通過訂單拉攏這家造船企業,並杜絕帝國殘黨對它們施加影響力。在布利塞克斯的另一個設計——「星雲」級服役後,「共和國」級殲星艦的建造便被暫時中止。

  單從尺寸上論,「星雲」級和「共和國」級的尺寸非常接近,都在1000米左右。儘管與「帝國」級有巨大的結構差異,並且取消了醒目的指揮塔,但由於其船身上分明的稜角,因此,可以說該艦仍然保留了許多舊共和國和帝國時代的艦船設計特點。在武器方面,「星雲」級和「共和國」級幾乎沒有區別,只有載機量和部隊運載量稍微偏小,但另一方面,該級的性能要明顯要強於後者,這是因為其安裝的激光炮都是最新的型號,另外防護系統在全銀河系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星雲」級殲星艦

  儘管是一種優秀的戰艦,但「星雲」級的服役之路卻異常坎坷:新的共和國政府和末期的舊共和國一樣軟弱無力,一系列此起彼伏的政治事件更是讓它們的建造一再推遲。和帝國動輒數以千計的殲星艦不同,「星雲」級總產量只有大約兩位數,由於它們非常珍貴,在新共和國同各勢力的衝突中,該級艦通常被部署於核心區域、作為預備力量使用,而很少採取主動出擊的態勢——一旦登場,它們便能發揮決定性的作用,甚至僅一艘「星雲」級就能扭轉一場戰鬥的戰局。

第一秩序和「復活」級

  不過,在幾十年後,新共和國的安全也遭到了越來越大的挑戰,在其無法有效控制的銀河邊緣地帶,帝國殘黨的力量正在不斷重組和聚集。其最終的產物,就是「第一秩序」,該政權的領導人是最高領袖斯諾克——一位強大的原力黑暗面使用者,同時,「第一秩序」還得到了許多帝國追隨者的支持,他們還為第一秩序提供了大量的技術和武器。

最高領袖斯諾克,因為名字與撞球術語相近,它也常被星戰迷們稱為「撞球」

第一秩序的祕密基地

  然而,和銀河帝國不同的是,第一秩序無法掌控大量的資源,無法具備像過去一樣的軍事優勢。戰後幾十年,他們雖然處心積慮想顛覆新共和國,但雙方實際上保持著對峙的態勢。當然,在這段時間裡,第一秩序的備戰工作從沒有放鬆過,大量船塢、基地和研究機構在銀河邊緣建立起來。同時,銀河內的一些企業(如夸特船塢)也私下向第一秩序提供過援助,這導致他們許多艦船的威力上超越了共和國的艦隻。

「復活」級殲星艦,其尺寸是各殲星艦中最大的

「復活」級上的可伸縮式導彈發射架

  第一秩序艦隊中的骨幹是「復活」級殲星艦,它秉承了帝國一貫好大喜功、追求極致的風格。該型號的長度達到了2915.81米,幾乎接近了「帝國」級的兩倍,同樣可怕的是它的火力,感謝技術進步,「復活」級上安裝了1500門渦輪增壓激光炮和離子炮,外加大量的導彈,數量至少是「帝國」級的10倍以上。其中,兩舷安裝是標準的渦輪增壓激光炮,而重型渦輪炮塔和離子炮則被佈置在了靠近船首的位置。當上述武器火力全開時,威力完全可以把一顆星球融化,但另一方面,這也給「復活」級的能量供應帶來了問題。

「復活」級的尾部噴口

  在平時,「復活」級的火力和動力都來自一臺規模巨大的III-ala型物質湮滅反應堆,但即使如此,該艦有時仍然需要限制動力系統的功率,才能為武器提供充分的能量供應。作為一種解決方案,第一秩序從銀河系邊緣採集了一部分凱伯水晶,這種水晶同樣也是光劍的能量來源,只要有一小塊,便可以讓一艘殲星艦航行數年。但在銀河系,由於凱伯水晶是如此稀少,因此,它們一般只會用於戰功最卓著、或是最重要的星艦。

圖中光劍中央、燃燒的就是凱伯水晶,它可以產生驚人的能量,也被裝備於一部分第一秩序的殲星艦上

  基於帝國時期的作戰經驗,「復活」級將艦載機的數量提升到了144架,其起降艙口位於船體的左舷和右舷,而戰機則被儲存在艦體更深處的容納庫中,以免遭敵方火力破壞並引發連鎖反應。

「復活」級的機庫內景

  另一個防護上的重要舉措,體現在了艦橋的設計上。如前所述,在銀河帝國的殲星艦上,其艦橋的位置非常暴露,而且容易受到攻擊,但在「復活」級上,艦橋的高度明顯降低了,其防禦水平也較過去提升了一個臺階。同時,「復活」級還增加了備用的指揮和控制系統,它們位於艦船的中部的船體以內。如果主艦橋陷入癱瘓,在當地待命的人員將繼續控制戰艦,另外,在指揮體系的軟體上,「復活」級也進行了優化,並可以輔助工作人員處理更多更複雜的數據。

「復活」級曾運載風暴兵參與了對圖阿努爾的掃蕩,這也是《星戰7》的開頭一幕

  由於第一秩序的資源有限,「復活」級的總產量相對較少,不過,即使如此,在與新共和國的戰爭中,它們的表現仍然相當活躍。其中之一就是凱洛·倫的座艦「定局者」號,在《星戰7》中,該艦曾經在掃蕩圖阿努爾的戰鬥中亮相,也正是在這場戰鬥中,一名前風暴兵突然變節——他後來加入了抵抗組織,並且改名為芬恩。而在《星戰8:最後的絕地武士》中,至少30艘「復活」級組成的第一秩序艦隊幾乎全殲了抵抗組織的艦羣,包括阿克巴上將在內,許多後者的高級將領也在戰鬥中喪生。

結語

  以上這些,基本涵蓋了《星戰》系列中出現的、殲星艦的主要型號。無可否認,在電影中,它們的本質更像是一個背景,或者一個大號的拍攝道具,但由於《星戰》系列的火爆,隨後10多年裡,它很快從眾多設定中脫穎而出,並成了《星戰》的一個象徵。期間推波助瀾的,還有觀眾與生俱來的、對超級工業製品的敬畏和好奇——其實,只要想一想我們小時候購買的玩具飛船,就不難理解自己被殲星艦吸引的原因——事實上,但凡是男人,內心都曾有過「征服星辰大海」的情懷在。

  從科學的角度,類似殲星艦的超級飛船可能永遠也不會誕生,畢竟,僅僅建造一艘類似的飛船,便幾乎需要耗盡一個星球的資源,其中採用的技術,如物質湮滅引擎、空間跳躍等,對人類來說更是相當遙遠。但另一方面,保持夢想似乎並沒有錯,雖然以《星戰》為代表的作品完全稱不上是嚴肅的科學幻想,但它至少為我們指明瞭一個模糊的方向,沿著這個方向,人類將繼續探索的腳步,並向一個更宏大和未知的領域前進。

  回顧過去,情況似乎一直是如此:是幻想,讓我們告別了茹毛飲血的時代,建立起現代文明,並最終把火箭送上太空——而這些,僅僅憑藉「理智」和「冷靜」是無法做到的——狂熱的衝動一直在暗中推動著這一切。


直接百度殲星艦系譜,舊正史不少殲星艦的介紹那位大神都翻譯了

不過詳細的更多的sw飛船確實得去星戰維基這種地方看


獵兵級是最帥殲星艦,沒頭之一


只要能單艦鎮壓一顆中等星球的都叫殲星艦,比如歡呼者


可以看一下這個http://tieba.baidu.com/p/2278371135?share=9105fr=shareunique=1F370486FBCCD00E48284860AA50C8E3st=1553123171client_type=1client_version=9.9.14sfc=copysee_lz=1


A翼星際戰鬥機(A-wing starfighter)

尺寸:9.6米

武器:激光炮、震蕩導

隸屬:義軍同

類型:星際戰鬥機/截擊

製造者:多登納和布利塞克斯

A翼星際戰鬥機。其絕密實驗的成果就是銀河內戰中最快的飛船——A翼。

兩臺諾瓦爾德克斯J-77「事界」引擎在實空間推動這種小飛船,賦予其非凡的亞光速速度和性能。雖然微軸LpL計算機能努力控制這種強大的飛船,但只有最好的飛行員才能完全利用A翼的速度和武器系統。

飛船兩邊有一對可60度俯仰調節的同步激光炮。有些型號的武器甚至能全向旋轉以攻擊後方的目標。A翼通常在沿前邊緣的凹槽中安裝震蕩導彈發射器。

A翼還攜帶強大的感測幹擾器,能使小型戰鬥機的探測系統失效。這種幹擾器對大型飛船無效。其實,它是一個較大的風險,因為在主力艦的感測網格中,這種幹擾器的強大頻率會被顯示為一個誘人的大信標。

ARC-170星際戰鬥機(ARC-170 starfighter)

尺寸:14.5

武器:2門中型激光炮,2門機尾激光炮,6枚質子魚

隸屬:銀河共和

類型:攻擊偵察星際戰鬥

製造者:英康/薩布普羅

保衛科洛桑天空的是專門的克隆人戰鬥機部隊,他們駕駛的戰鬥機運用了最新的星際戰鬥機技術。ARC-170戰鬥機是一種體積龐大的攻擊飛船,機身遍佈武器。這種先進的戰鬥機配備三名克隆人飛行員,駕駛員掌控飛行機動,副駕駛操作飛船寬闊機翼上的激光炮,機尾炮手操作飛船背部的後向炮。戰鬥機上也有宇航技工機器人負責機載維修。

科洛桑戰役期間,由克隆人指揮官「老怪」率領的第七中隊為歐比-旺·克諾比和阿納金·天行者駕駛的絕地星際戰鬥機提供掩護。「老怪」及其中隊的職責就是清除尾隨絕地的機器人星際戰鬥機部隊,好讓絕地們完成拯救被俘議長帕爾帕廷的任務。第七中隊傷亡慘重。

克隆人戰爭期間,ARC-170參加了共和國各地的戰鬥,包括絕地大師普洛·孔指揮的卡託內莫伊迪亞空戰。

B翼星際戰鬥

尺寸:16.9米

武器:激光炮、質子魚雷、離子

隸屬:義軍同

類型:重型突擊星際戰鬥

製造者:斯萊恩與科皮爾公司

B翼星際戰鬥機可能是義軍同盟艦隊中外觀最奇特的星際戰鬥機。它很醜很強大。這艘飛船的結構幾乎完全被其主翼佔據。主翼的一端有一個圓桶形駕駛艙,中部是引擎組,底部是重型武器艙。一對S翼就位於引擎組下方,能張開擴大一對激光炮的火力範圍。

B翼的駕駛艙有獨特的陀螺控制系統。飛行員能改變它的姿態,使它始終平行於預先標識的地平線。不管B翼在橫向以何種方式機動,飛行員總是保持正直

隨著像坦·農布這樣的義軍飛行員駕駛B翼戰鬥機投入恩多戰役,這種飛船在這場歷史性決戰中功勛顯赫。

銀行業集團通訊護衛艦(Banking Clan communications frigate尺寸:825米武器:2門重型渦輪激光炮;2門遠程離子炮;26對渦輪激光炮;20門輕型渦輪激光炮;38門點防禦激光隸屬:獨立星系邦聯(星際銀行業集團類型:星際護衛艦(慷慨級製造者:赫爾施-科舍爾動力公司和格沃裏革命工業公司

星際銀行業集團在其固若金湯的金庫間執行巨額財富運輸任務時,使用專門的軍艦護航。這些巨型主力艦的火力足以抵抗最亡命的海盜。克隆人戰爭期間,銀行業集團將其部隊貢獻給獨立星系邦聯後,這些護衛艦被塗上了分離勢力統一的六邊形標誌,參加對抗共和國的大戰役。

舷側導彈巡洋艦(Broadside missile cruiser )

尺寸:500米

武器:40條導彈發射管;2門渦輪激光

隸屬:銀河帝

類型:遠程導彈突擊巡洋

製造者:夸特動力船塢

「舷側級」巡洋艦是夸特動力船塢在銀河內戰早期生產的。這被設計為帝國海軍的遠程導彈艦。「舷側級」的大多數型號都只有輕型裝甲,依靠少數艦員運行。早期型號攜帶昂貴的金剛石硼導彈;導彈的高威力大面積爆炸被證明能有效打擊密集編隊的艦羣。後期型號配備了更經濟的震蕩導彈

夸特動力船塢的工程師斷定這種飛船不需要傑出的速度和機動性;因此,「舷側級」幾乎不會在沒有護航的情況下參戰。

同盟突擊護衛艦(Mark II)尺寸:700米武器:15門激光炮、20門四管激光炮、15門渦輪激光隸屬:義軍同類型:改裝過的「無畏級製造者:倫迪利星際驅動公司

義軍工程師把陳舊已退役的「無畏級」巡洋艦架構作為起點,協助彌補同盟主力艦的不足。「無畏級」原是一種臭名昭著的軍艦,艦員擁擠在一起,被大幅度改裝後,大塊上層結構被去除,以降低燃料消耗,增加引擎容量。

雖然改裝過程使不同飛船間存在一些差異,但最常見的突擊護衛艦配置包括巨大的垂直尾翼和廣泛的自動化操作,而且只要不到5000名艦員就能運行——不到「無畏級」的三分之一。

少數倫迪利星際驅動公司的設計員看到了突擊護衛艦的改進餘地,偷偷開發了被非正式命名為同盟突擊護衛艦Mark II的飛船。該版飛船仍基於「無畏級」架構,但整合了蒙卡拉馬裏設計的高級偏導護盾子系統,能在有限時間內提高整體護盾輸出,而不燒毀護盾發生器。這讓該護衛艦有了一種短期戰術優勢。

Mark II比更常見的「mark I」少,但很耐用,尤其在銀河內戰早期。當倫迪利星際驅動公司覺察出內部存在反政府的設計員後,一場愛國肅清運動導致了Mark II的終結。雖然少數義軍船塢繼續使用Mark II的改造和製造藍圖,但起義軍自己設計的Mark I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新政府成立初期,Mark I甚至成為新共和國艦隊的一部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