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從幼兒園到高中教育,從社會角度的目的至少有兩種:一種是盡量讓所有人都獲得某些素養(如邏輯思維,客觀看待問題),一種是為培養某種人才打下基礎(如一些生活中完全接觸不到的數學理論等,雖然平時用不到,但是需要有源源不斷的人才來發展一些學科)。當然,這兩種情況是相互聯繫生長的。那麼,中學學習文言文,很明顯存在有後者的目的。但是我總覺得還有其他原因,是什麼呢?如果能夠普及一下我國語言文字的發展,就更加感激不盡。


先從功利角度討論

文言文和白話文從來不是涇渭分明的兩種語言,白話文是在文言文基礎上產生的。沒有文言文打底,白話文表達就成了無根之木,寫出來的句子通常啰哩啰嗦。

大部分漢字,古代和現代的含義都有差別。而很多字的古代含義並沒有完全消失,偶爾還有些詞保留。不學文言文,這些詞語你就理解不了。

比如:中國隊大敗美國隊。根據甲骨文和說文解字,敗字的本意就是打敗,所以大敗美國隊和大勝美國隊是一回事。勝和敗最初不是反義詞,反而是近義詞,後來各自產生形容詞詞性的引申義,才變成一對反義詞。

比如:敬謝不敏,謝絕。學過文言文都知道謝字的古義是推辭、道歉,不學文言文,這些詞語就會顯得很奇怪。

學文言文,可以拓展辭彙量,豐富語料庫。

現在正是因為課本里文言文教學有限,所以一大批成語成了死的成語,很少有人用,只能在成語詞典里看到。成語就是一種凝鍊傳神的表達方式,如果完全不學文言文,當代中國人所懂得的類似表達方式就會大大減少,語言表達能力也會更差。同樣的意思,辭彙量少的人想表達清楚,勢必要更加啰嗦。

再從文化傳承方面說。

教授文言文,等於給你打開了一扇門,你可以直接去和老祖宗們對話。哪怕半懂不懂,也能理解個大概。

不懂文言文,就好比被關在門外,屋子裡的少數人告訴你裡面的情況,告訴你老祖宗做了什麼事,說了什麼話,而你連真假都沒能力判斷,可不可悲?


不學文言文,怎麼閱讀古籍,對我們科研工作有利。

如果不搞文學研究平時看看書散散心總行吧,我們古代名著數量和質量也沒得說,要是都不學文言文,這麼多書擺在那裡,全都愣是讀不懂,你難不難受


我只糾正一個問題——文言文從來沒有被我們拋棄,它只是被要求更簡單直接的一般日常生活拋棄。然而我們的生活遠遠不止簡單直接的交流,我們還追求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意蘊


如果沒有文言的基礎,只有白話,很多東西看不懂的,因為文言記載。還有,沒有文言,寫不出好文章的,文言像毛筆,白話像鋼筆。會寫毛筆,鋼筆寫得不會錯,但是會寫鋼筆,毛筆卻寫不了。


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首先,我們從未拋棄文言文,否則怎麼會有那麼多美麗的文章流傳。其次,語言的發展是存在變化與衍生的,英文也如此,所有的語言都如此。


我自己專門建了一個公眾號——李曰。

專門分享或講解文言文和古詩詞。

在做這個公眾號之前,我也想過,我們為什麼要學文言文。

不學習文言文,你就想不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美麗

不學習文言文,你就理解不了「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的積累

不學習文言文,你就不懂什麼叫「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德

我們學習文言文,不僅僅是學習一種語言,更多的,我們是在學習古人的智慧,古人的文化,古人的經驗。

人類就是通過不斷傳承得以發展


幾千年積累的智慧和文明在那浩若煙海的文言文典籍里。文言文比白話文變化慢,利於傳承。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