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承認自己的方案真的不行,自己的造型給結構帶來了麻煩,給甲方增加了成本之類的,好奇建築師那麼傲嬌的職業,會承認自己的錯誤嗎?


有趣的問題。設計師冒傻犯錯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大部分建築師應該不會承認自己的錯誤,首先一個工程本身環節很多,不同於國外的建築師負責制(即建築師總包設計費再負責僱傭各其他專業顧問團隊),國內的建築師很多時候只是營建環節的一環而已(有時也可以說人微言輕哈),項目搞砸了可以甩鍋的環節多的是。

典型的比如業主傻逼(比如翻出郵件溝通往來記錄『當初就是你叫我們這麼改的!』),施工隊傻逼(不按圖施工我TMD能咋辦!),其他顧問方傻逼(空調怎麼給我裝這呢!這管道怎麼走的亂七八糟!)等等。

對於建築師來說一旦承認了是你設計的失誤首先責任很大,因為房子蓋了,這麼大投資花出去了,你的失誤造成的後果遠遠不是一點設計費能夠彌補的。搞不好則還要喫官司。這點尤其國外成熟的建築事務所總是需要聘請長期的法律顧問以應對不知道什麼時候一口巨鍋從天而降,例如誰誰誰在你設計的房子摔死了,水管漏了,外牆板被風吹掉了等等。

因此,從經營策略的角度來說,我也建議建築師面對的項目出包的時候盡量還是選擇維護自己『合法辯解的權益』,尤其是口碑對於任何一家乙方事務所的重要性。

再舉個例子,作為本人比較的熟悉商業設計領域來說。衡量項目成敗的因素很簡單,就是開業的項目(mall,街區,百貨等等)是否賺錢。如果開業撲街了,這後果非同小可,幾個億的投資搞成了個不良資產每天的運營維護還要不斷貼錢進去更是個無底洞。

這個時候上面追究下來往往就會見證商管和設計口兩波人馬互相撕逼的壯觀場面。商管往往會強調這是設計的硬傷導致空間沒人氣,店鋪不好招租,動線不合理,總之圖一爛則百爛,基因就有問題。設計口這個時候甲方設計部和乙方設計單位這兩個前期設計發展時天天撕逼的對頭則在此時空前團結一致:這尼瑪是個絕世好設計啊,從形體到空間,從平面到動線,從得鋪率到內裝均完美無瑕宛如白蓮花,完全就是傻逼商管能力低下,運營團隊不失進取導致最終浪費了這麼好的基因啊!

所以說,不同於在學校做做設計作業錯了也就錯了,現實的營建的是一個多方參與相當複雜的系統工程,作為建築師我認為在實誠認錯之前最好三思而行哈。


有錯誤很正常啊,承認也很正常啊。

給大家講1個真實的故事。

某前同事,畫施工圖的時候複製跑偏了。本來一層出入口上方有一個雨棚,複製來複制去直接做到三層住戶的窗戶上了。然後施工方居然就按這個做了(*/ω\*)。做完之後施工方左看看又看看覺得不對勁,給前同事打電話......不承認怎麼可以!這個錯誤明顯得令人髮指!雖然同事心裡對自己和施工方的智商都有所懷疑。

後來,前同事考過一注辭職了......

辭職前,同事做了一個小項目的項目負責人(也是設計人)。項目是給一個6層的老住宅樓加電梯。

出圖之後,因為各種原因,項目停工了一段時間。當項目開工時,前同事已經在南方某地逛奢侈品商店了。

這個項目的施工方和甲方是崩潰的,因為建築圖紙是6層電梯,結構圖紙是4層電梯......甲方負責人給前同事打電話,結論是——我已經辭職了,我不管。

甲方負責人來到我們院,院長剛換,新院長是崩潰的。於是乎,重新設計,重新出圖,設計費是不能要的,又賠了甲方几十萬,院內結構專業設計人,各級審核人,建築專業各級審核人罰款。

這個錯誤發生的原因是:結構專業經過計算髮現只能做四層,跟建築專業商量無果,加上甲方催得緊。建築按照甲方要求出圖,結構按照自己計算的結果出圖......

項目賠錢之後,前同事依舊在南方某地逛奢侈品商店。


建築師不是神,犯錯了當然要認啊,只是有些時候認錯了也不會有什麼改變就是了。

但同行結構專業,犯錯了就嚴重多了。

花旗銀行大廈事件

案例簡述:

坐落在紐約市中心曼哈頓區的花旗銀行大廈是結構工程師威廉勒曼歇爾生平得意之作。在這棟大廈的結構設計中,他有三處與眾不同的設計亮點:

第一,巨大的腳柱並沒有位於建築物的角落,而是由一個大樓外側的抗風支撐組成的梘構架傳導它的重量負載的一半及風負載。

第二,對角線支撐的設計將大廈重量分散到四根分別位於大廈底部每條邊的中點而不是頂點上的支柱上,工程師設計安裝了一個大型的協調減震器,在油性承座上懸浮一塊重達400噸的混凝塊,用來抵消樓羣風對大廈造成的晃動。

第三,第一次在高層建築物上安裝了一個可調節的質量阻尼器,用來防止建築物在大風中搖擺。

建成一年後,勒曼歇爾和他的學生關注到這個結構有可能承受不住從斜對角線吹來的強風引起的某些負載的問題。經過一系列的計算,諮詢和實驗後,他感到深深的不安:斜向風負載引起的應力超過垂直風負載的應力,其幅度遠遠大於由理想化的教學模型所預計的百分之四十,足以引起某些關鍵螺輇連接失敗,因而整個大樓出現倒塌的危險。這種強度的大風,在紐約16年就出現一次。

意識到這些的勒曼歇爾面臨著一個工程倫理的困境,這涉及到很多問題,比如他保證他的建築物對用戶安全的責任,以及與他對各種經濟合夥人及自己利益的責任之間的衝突。但是最終,他果斷的選擇了公共責任,立即與他的合夥人,律師,銀行經理及城市建築部門各方達成了一個翻新改造的計劃:通過在200多個螺輇結合部每處都焊上2英寸厚度的鋼板加固抗風支撐的要害位置,並且在結構的關鍵點安裝上在遠處監測鋼所承受的實際應力的應力測量裝置,必須安裝一臺應急發電機以保證阻尼器不會受影響而中斷工作。花費了數百萬美元的修復工程,成功地防止了更加嚴重的災難的發生。

錯了就錯了,改不改纔是最重要的。

(案例描述文字及圖片來源網路,侵刪)


沒想到有這麼多大佬評論,各位大佬就當笑話看看唄,這麼當真的嗎?

————————————————————————

當時讀本科的時候,有個老師給我們講他有次畫圖把樓梯扶手尺寸標錯了,標大了十倍。

然後施工隊覺得不對來找他,他一看就知道是自己不小心多寫了個0

但是他是這樣說的(原話忘記了,大概意思):本來是給這個無趣的空間增添一點趣味性,如果你們接受不了這種誇張的藝術手法,那我勉為其難的改成普通的算了。

(抱拳,學到了學到了)


建築師不會錯,因為沒有統一的判斷標準。每當其他人認為錯的時候,建築師只要拿出自己的標準的時候,就又正確了。就像藝術家的藝術品會錯麼?不會,為啥?同樣道理,沒有統一標準。結構有對錯,暖通有對錯,因為標準都很統一不變。

以對錯的眼光看建築,錯的是那隻眼睛。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