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想聽聽大家看法。


類型不同,時代不同,著眼點不同。說實話不太好做比較,如果從導演技法上來說,芳華好一些。不過說實話,兩部電影都只能算中等水平影片,距離優秀國產片還有差距。
不是一個類型的,感覺整體都算中等水平電影。


無問西東的赤子之心和電影真實 正義 無畏 同情的主題,跟芳華比都更有意義,格局也更大。


兩部作品本身就不能進行比較,因為你找不到合適的角度。只能說相比之下你更喜歡哪一部。我喜歡後者。至少我為它流了淚。


芳華 沒有去看,但是無問西東我看了,剛看的時候很乏味看不懂,不清楚他到底講述的是什麼,劇情轉化太快還有些亂,真的看前面完全不知道講的什麼,到後面大概清楚了。不過沒看過的話還是推薦去看看,看看那時代的青年生活。
本人比較喜歡無問西東吧,喜歡這種四個部分最後串在一起的劇。
不是一種類型吧 都是大時代背景下的小人物 芳華講的是文革時期下的少男少女 以及極致的善良帶來的確實別人的落井下石 文革一結束都成了再普通不過的人 無問西東是清華的校慶片 這個複雜了一點 橫亙四個時空的故事 關於清華名校精神的傳承 但它說的確是在迷茫時堅守你的珍貴 你的善良 聽從你行 無問西東 但文革那一段關於王敏佳的真的同芳華一樣慘
不喜歡看那種題材電影


都是情懷

只是類型不同的情懷

可能無問西東的受眾更偏男性吧


以普通觀眾的角度出發,我覺得:題材不同,時代不同,無法相比較。

任何事物都是有相對性的,這要看受眾以及出發的角度。

所以答案也無非是舉例一些相關知識再拋出個自己相對喜歡的答案。

哪個更好不如說「大家」更喜歡哪個。
先說總結,就個人感受來說,《無問西東》有更強的共鳴。《無問西東》四段故事都在講人生不同境遇下的選擇,還有關於生死、人生、愛情、夢想、藝術的思量和呈現,這種體驗感很感人,感覺就像是上了一堂人生課。

《芳華》的故事背景比較久遠,有導演自己的情結在裡面,所以對於當代年輕人來說共鳴感不強,但這部電影很好地還原了那個時代人們的一種生活狀態,而且整部片子的情緒很剋制,營造了一種失意感,讓人有喜歡和反思的地方

但兩部都是不錯的電影
無問西東陳楚生的部分看的很尷尬

《無問西東》邏輯漏洞非常多,比如一個邊陲的孤兒如何做到,能與另外兩個孤兒成為初中同學,並且考進1962年以前的清華大學。他成分是得有多好?

再如大白天怎麼看露天電影?一邊表彰會一邊還看電影,開批判會?一個單位也太分神了吧。導演可以有導演的匠心,但還是要講現實邏輯啊。再如黃曉明奔去找被批判的王敏佳,所以黃曉明是開天眼嗎?心靈感應知道王敏佳出事?更不用有大量造作的臺詞,比如在王敏佳之墓前,黃曉明對支邊者(我實在忘了他叫什麼)說的話;再如開頭支邊者對院長解釋三人關係,黃曉明給王敏佳和支邊者解釋許老師的家史;比如校園裡餵貓的陌生人,開口就是師哥,這場戲就為了告訴觀眾果果(張震飾)是清華的,然後很有愛心?正是因為這部電影太注重清華傳承的線索,生拉硬扯,才會導致邏輯出現了空洞。

《芳華》敘事聲口也有問題,比如旁白的音色和故事發生時間的關係,另外就是,核心人物劉峯命運的說服力比較低。但,無論如何,還是比《無問西東》要好得多,因為邏輯問題少,原因可能,一個是史料性作品,一個是經歷性作品;一個有宣傳片任務,一個沒有任務;一個是原創劇本,一個是改編劇本,有嚴歌苓的小說做基礎。

大概是我的回答了。《芳華》比《無問西東》好,從本人作為觀眾的感觸來說,《無問》的煽情好幾場都是比較刻意的,而在《芳華》曠野中獨舞那戲真的很打動我,它用力更輕盈。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