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態環境部、商務部、發展改革委、海關總署發布《關於全面禁止進口固體廢物有關事項的公告》,明確自2021年1月1日起,我國將禁止以任何方式進口固體廢物,禁止我國境外的固體廢物進境傾倒、堆放、處置。對此,你怎麼看?

相關問題有人說這樣處理中國龐大的垃圾可行嗎?


中國環境網:什麼樣的再生銅原料可以進口?四部門發布管理公告


這是好事,過去我們曾經一度淪為西方發達的國家的「垃圾場」,直到2016年,「洋垃圾」僅廢塑料一項,輸入到我國的就有730萬噸,約佔全球廢塑料的56%。

在往我們國家送垃圾國家中,輸送量最大的是我們一衣帶水的鄰居——日本,第二位就是美帝了。這些國家給的錢夠多,加上我們確實經濟還不夠好,作為全球經濟秩序的一份子,有償地接收這些洋垃圾一方面表示我們正在履行作為全球經濟一體化一分子的義務,另一方面也能稍微賺點發達國家環境稅來補貼本國經濟發展。

然而,大人,時代變了。

懂王上臺後,中美關係急劇惡化,貿易戰開打,

雙方由合作開始走向對立,

2017年開始,我們禁止了包括塑料垃圾在內的24種垃圾的進口,

2018年又禁止了16種洋垃圾。

到了今年,我們已經基本達成了小康社會的目標,52個貧困縣脫貧。

至此,我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

是時候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了,

是時候全面禁止進口洋垃圾了。


禁止「洋垃圾」的原因

1、我國國內生產能力不斷增強,對垃圾中原料提取需求量大大減少;

2、有效減少「洋垃圾」處理過程中對環境的污染和對人體健康的傷害;

3、回收加工再銷售的產品,質量不穩定,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

4、以極低的價格流通,擾亂我國經濟秩序。


早就該這樣了,為了換那點兒稀有金屬貴金屬等材料而污染環境破壞人體健康已經不值得了。

而且不僅要禁那些工業洋垃圾,最好連那些在中國騙喫騙喝騙炮還背地裡罵中國的垃圾洋人也一塊禁了


全面禁止固體廢物是水到渠成的結果。

對國內也好,對國外也罷,短期影響並不會很大。

原因也很簡單,從2017年國家通過調整固體廢棄物進口名錄,發布「洋垃圾禁令」對中國全面禁止洋垃圾進口進行試水。

那時候據說新聞上,國外對中國簡直就是罵聲一片,美國瘋啦,加拿大和菲律賓因為倒垃圾的事情差點打起來,澳大利亞垃圾處理系統都崩潰了等各種各樣的新聞。

但是兩年過去了,中國原本有洋垃圾為原材支撐的產業沒有可見的嚴重影響,發達國家也找到了新的倒垃圾的國家,比如越南,印度,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之類的地方。

此次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最嚴重也就是重複「洋垃圾禁令」發布後的結果,對誰應該都是在射程範圍之內的事情。

另外中國本就是垃圾產生大國,之所以每年進口洋垃圾,有幾方面因素是不得不考慮的,垃圾分類工作做的不夠,導致垃圾質量方面不如國外,自己家的垃圾沒法用,不得不去國外進口,也導致大量可利用資源不得不直接一把燒了。

而且在中國進口的東西裡面,洋垃圾應該是極少數中,進口比國貨便宜的一個。

所以全面禁止之後,或許會加速全社會開展垃圾分類的進程,對當下全國的垃圾分類工作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對建設節約型社會,促進垃圾資源的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

全面禁止進口洋垃圾對以洋垃圾處理產業是一次轉機升級和整合,此外,也有可能將我國垃圾分類工作由純ZF行為,轉變的一定程度的商業化行為,這麼多年,許多企業對垃圾分類相關行業這塊做過許多商業化探索,尤其是「互聯網+」妖風盛行的時候,再生資源行業也刮過一陣,從已經死掉的再生活,到P2P暴雷的小黃狗,以及各種回收類的企業和APP,什麼香蕉皮、回收哥、盈創回收,還有主打B端據說還活的相當的錯的「閑豆「,且不論最後要死的死,殘的殘以及落幕後的一地雞毛和其背後的商業邏輯到底是不是為了垃圾的減量化和資源化,最少在這個領域裡,探索的熱度是過去多少年都未曾見過的。如果這次的全面禁止能夠真正實現倒逼以」洋垃圾「為生的企業探索如何從國內解決原材的問題,不談能否解決我國垃圾利用的問題,但起碼對推動我國垃圾產業有著十分的積極意義。

而且國內垃圾處理好了,提高了國內垃圾的資源利用效率的同時,對改善國內生態環境有著積極的意義。畢竟國內的垃圾,用的多了,燒的,埋的就少了,燒埋的少了,節省了土地資源,也降低了鄰避效應發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