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醫又累,工作又很辛苦,工資不算高,還要受氣,還有危險,為什麼還有人學醫呢?


這幾天武漢協和西院的危重症患者大幅減少,我們插管隊平時的活兒已經不多了。

外面春光燦爛,武漢的春天來了。

上班的時候特意沒有開車,騎著單車慢悠悠去醫院接班,一路隨看隨拍,有種恬淡的心境。

醫院等我接班的童鞋,那個稍微來晚一點,見諒哈~

在20多天前,我不敢想像居然會有現在這種閑暇時刻。

2月12號我們麻醉插管隊剛入場時,第一條插管17例,每個人輪換入艙,平均每人進艙6個小時。

到今天為止,我們共插管110例,如今有接近20例順利拔管下機。

這些數字讓我很自豪。

至少,我們讓很多人,能看到這個春天。

現在,當班的同事間說說笑笑,可以刷刷抖音,看看知乎;一邊的值班手機,不怎麼響了。

為什麼要學醫?

對此時的我而言,就是能夠坦坦蕩蕩、用發自內心的喜悅去迎接春天的到來吧。

醫學發出的,是純粹的利他主義之光,是人類善良情感的集中體現。

當你觸摸到它的神髓,那種成功救助後的滿足感,會讓你感動。

當然啦,這是凡世,這裡沒有神,也不需要神。每一個美好旁邊,都有醜陋的陰影。無限拔高帶來的,只有加速虛無。

最近在寫東西,比較長比較用心的作品。

摘幾個段落貼在這裡:

對講機里傳來催促我們趕快出艙的叮囑。確實,這個狀態下我們已經沒了戰鬥力,防護服被汗水浸濕,暴露風險大大增高,我們也必須回去了。

出艙的路上我們幾乎站不穩,一個一直在生死邊緣騰挪的麻醉醫生是沒有倦感的,而一旦病人的安危被放下,他的每一個細胞都吐露出倦意。二十七八的鮮嫩慢青年,彷彿一天之內就長出了幾條幹紋,只有一次痛快澡和一場痛快覺,才能彌補那出竅的元氣。

但與疲憊身軀相對的,是我們眼裡越來越亮的光;那是被拯救生命的極致成就感所迷住了,那種滿足帶來的強烈快感佔據了醫生們的心,遮住了他所有感官上的勞累與痛苦而不自知。

可能多年以後,我還能回憶起那天出艙時,同伴間的那份意氣風發---彷彿我們瞬間成為了富甲一方的巨鱷,睥睨地俯視著眾生。我們被成就感充盈的心蕩漾起來,隱約感受到人類命運殿堂的微光,這種光誘惑著我們在醫學道路上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跋涉過山與大海,最終走到能夠用雙手直接挽救生命的地方,實現曾經許下的諾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作為武漢疫情一線醫生,也作為麻醉插管突擊隊成員,我目睹了這座城裡的那些慘烈與悲憫。

春暖花開,武漢快解封啦。

謹把我的故事寫下來,不忘那些人、那些事、那些苦難中的堅韌,和人性的光芒。

重奪武漢心跳:一線麻醉醫生的抗疫全紀實作者 凌楚眠會員專享¥ 19.90去查看?


學醫和學醫不一樣,你懂吧?

每個人有不同的條件,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想法,也將走不同的路線。

路線沒有高低,只有合不合適。

我看到高贊,包括某些勸退行業大佬都點贊的答案,說學醫適合窮苦孩子。

他還給了個定位:家庭收入低於全國中位收入。

我不知道全國中位收入是多少,反正中國的平均可支配收入一年才3萬。

考慮到中位一般低於平均,我猜他指的是,家庭年收入一年低於6萬塊錢?

這算是經濟條件比較差,父母對孩子幫助很有限的家庭了。

這種孩子該不該學醫呢?

要看你走什麼路線。

常規路線1:

讀大學,考研,讀博,博士畢業28,進省級三甲。

十年里,父母基本是咬牙支持孩子讀書了,畢竟即使是獨生子女,一個月人均只有一千五六。

博士畢業,開始規培,養活自己沒問題了。

但規培完了,要不要安定下來?要不要未來發展?

要發展,就基金、論文、海外經歷。

要安定,就要積蓄和房子。

規培完以後,以國內大部分省級三甲的收入水平,扣除房租伙食日常開銷,一年能攢個十萬不容易了。

別和我說接私活,年輕醫生很難接私活,也沒時間接私活,下班得去實驗室。

按照50-60萬的首付,大概需要5-6年,期間還有婚禮、買車等大件開支。

如果是期房拿鑰匙更晚,新房還涉及裝修等等。

估計需要7-8年時間,才能安心住進自己的房子。

至此,40歲了,人生才開始。

是不是40歲以後就飛黃騰達了呢?得看你前面10年幹了什麼啊。

論文幾篇,基金幾個?如果順利,應該排隊上副高了,不順利還早著呢。

熬個幾年,四十多歲,省級三甲里高年資了,上位了,風光十幾年退休。

沒上位怎麼辦?一年二十萬的薪水,上有年邁父母,下有嗷嗷待哺的孩子,外加一筆巨額房貸。

每天下檯子累個半死,去實驗室看看你的細胞,九點回家做飯洗衣收拾屋子,忙完了再看文章寫文章,深夜入睡,第二天早起查房。

這種生活年輕時候可以試試,干到40歲怕不是要猝死。

如果你篤信自己實力和精力足夠年手術幾百台,高質量SCI數篇,還喜歡挑戰自己的極限,準備40歲之前不過日子,40歲之後開始碼農工作模式,我覺得這條路適合你。

常規路線2:

讀大學,碩士畢業直接進待遇不錯的市級醫院。

收入尚可,但也沒知乎上宣揚的保底2萬這麼誇張。

基本上,稅後月收入6-12K居多,年底收入隨緣,不同城市不同醫院差別很大。

註:某大型二線城市下轄縣城,醫院給應屆碩士的待遇可以到IT業的70%左右,而當地房價僅12K。

但隔壁某市級醫院,待遇連人家的一半都沒有,房價也有10K。

小城市基本稍高於當地公務員待遇——前提你必須進當地最好的醫院。

這條路還不錯,二十七八歲開始人生,小城市壓力小,房價低,晉陞容易。

工作也許辛苦點,但醫院小,不至於出現晚上9點門診大廳像菜市場的壯舉,手術最多下午2點就結束了。

有時候,下午甚至可以提前回家。

很多工作量在繁瑣的文書工作上,畢竟這裡沒什麼實習生規培生,很多事情都得自己干。

反正鹹魚混日子嘛,能過下去就行了。

適合得過且過,喜歡醫療,不愛攀比的人。

比如過年和高中同學一聚,當年的同學,分明各方面都不如你的,學個IT,在新一線一年30萬,你要是心裡酸溜溜的,那就不行。

這兩條路有翻車的可能性。

比如考研落榜。

比如碩博期間被老闆放在實驗室玩命幹活沒給文章,出來臨床啥也不會,科研就一篇三四區水刊。

比如說好留院、讀博被放鴿子,結果錯過就業機會。

再比如,我知道某市級醫院,其實待遇不錯,但前3-6月是沒有獎金的,扣完五險一金到手才2K,家裡不給錢,每個月交完房租喝西北風?

但總體概率不高,算是比較穩定的路線了。

你說萬一翻車了怎麼辦?

某市某專科三甲公立醫院,中等科室,低年資主治每月公積金1.4K。

當事人自稱每月到手三千多,年底發一萬出頭,基本和公積金推算的工資吻合。

本科生要拼關係拼運氣,碩士生基本都能進。

你說每個月到手三千多的工作,什麼碩士願意來?

家裡沒關係沒背景,又運氣不好翻車的。

這不是下限,下限是:非名校本科,保研沒拿到,考研沒考上,本科就業又翻車了。

大概只能去不入流縣醫院了吧。

這就是寒門學醫的下限。

你就不要和我說什麼提升階級了,畢竟原生家庭年收入才6萬,你幹啥不提升階級?

你就是不上大學去送外賣,你就是去工地賣體力,也能讓家庭年收入翻番。

要是吃點苦攢點錢,蓋個房子做個小買賣,階級也提升了啊。

我是不是建議家境不好不要學醫?

並不是,我是說,如果家境不好,走常規路線,會很辛苦,上限很渺茫,下限又很低。

我推薦的路是什麼?

偏門1:

本科畢業,進莆田系。

進去熬一年,拿到執業資格,只要口才好,你就是一員虎將了。

畢竟你有國家認證,是真正能單獨執業的高端人才了。

真的不行,你就去理髮店剃個地中海,多看看郭德綱的相聲,很快就能賺得盆滿缽滿。

反正比你在體制內的同學賺得多,多得多。

比如病人來看男科,你就說他腎虧,把病情說重一點,給他開點葯。

千萬要少收費,然後約診定期複查。

開什麼葯呢?利福平。

一個禮拜病人就說你是神醫+預言家,巴巴來找你看病了。

這時候開點中藥,再搞個什麼斯坦福新療法,中西合璧,往死里收費。

重點是把利福平換成維C。

再一個禮拜病人來了,感激你得一塌糊塗啊,神醫啊!

你看,啥風險沒有,嘴皮上下一動,病人就花掉好幾千,甚至好幾萬,你的收入能低?

幹個七八年,攢足資本,直接考公務員上岸。

到時候,你就是個有房有車能說會道的年輕公務員,說媒的能把你家門檻踩爛。

偏門2:

如果你是個講良心的,那就不能進莆田系,只能進正規私立了。

這條路口腔可行,臨床專業未知。

江浙一帶有大批私立口腔發展得不錯,目前正處於快速擴張期,千金買馬骨。

一個專碩,應屆收入能開到20萬。

進去還是要講效益,講營銷,講包裝,但實實在在是醫生,不是銷售了。

將來發展也很多元化,醫院效益好你可以久居,個人發展好你可以跳槽。

都發展得不好(很可能的事情),至少你30歲之前把錢給賺了。

到手的錢才是錢,比畫的餅靠譜。

對於我個人而言——

我受不了張口閉口就是「客戶」、「效益」的風氣,也不想受病人的腌臢氣,所以我不想去私立。

我畢竟讀了不少年書,科研對我來說,可能比臨床更重要,我TM還虛榮,所以我不想去小城市混日子。

可我不是天才,對自己不夠狠不夠push,我只是條鹹魚,今天又刷了一下午知乎。

所以,知乎上我說自己收入時,有人委婉說「你的工資配不上你的才華」,也有人直白說「你太菜了」。

我走的就是常規路線1,你想走這條路,也許將來比我牛得多,但只要你不是神仙,年輕時候你就得過我現在的生活。

如果你家境不好,那你不是神仙也得是神仙,因為你要學會修仙第一步:辟穀。

我的家庭年收入遠遠超過6萬了。

我的父親幹了20年臨床,發現這是條死路,轉行政了。

我媽也在體制內。

我就是一分錢不賺,我家庭年收入,稅前也有7個6萬塊錢,我還是過得挺凄涼的。

想學醫,看看這幾條路,你準備走哪一條?

如果是6萬塊的家庭年收入,你最好別走我這條路。

建議父母年收入在50萬以上,自己不愛賺錢就愛啃老,一天不看論文就渾身發癢,進醫院感覺像回家一樣的人,選擇此路線。


我很奇怪,在我學計算機的時候,我去醫院看病,

會羨慕醫生,就想,如果我高考後報的醫學院就好了,有病自己看,

家人的安全也有一定的保障,

每天坐在椅子上,多舒服。

但如果我真的是一名醫生,可能又覺得,程序員多好,

工資又高,又不危險,不算太受氣,也不累,我早知道學計算機去了。

我就想,學醫的人,可能就和我會有一樣的心態,只不過他們高考時選擇了學醫而已,


13年,見習,每天就在科室待半天,有一次在休息室看書,外面突然吵鬧起來,帶教老師從外面衝進來,告訴我們千萬不要出去,把門鎖好,已經打110了,因為緊張還把打110,說成了120!這是第一次接觸醫鬧!只覺得好笑!

14年,實習,有一次收治病人,問病史的過程中,病人家屬嫌我問得太細緻,突然就訓起我來了,當時我年輕氣盛,和病人家屬吵了起來,後來被帶教老師拉開,不了了之!

還是14年,早上來上班,看到住院樓的樓底下圍了好多人,進到樓里,看到樓梯口坐了3.4排保安,心裡想著肯定是出事了,去了科里,大家八卦了一下,才知道早上5點眼科一個病人跳樓了,之後就看到警車開進院里,還有中區特警,拿著防爆盾之類的東西站了大概2.3排,後來也沒聽說有人鬧事!

突然想起來還有一件事,一個家屬過來和我帶教老師質詢病情,後來倆人隨便聊起來了,那家屬問,你知道我手術這個疤怎麼來的嗎?打架的時候,拿手槍打的!不記得他倆是怎麼結束聊天的了!只記得帶教老師那幾秒鐘的沉默!

15—17年讀研,正式進臨床,發生的事就多了!

15年剛進臨床,有一個心梗的病人,術後用欣維寧,他的流氓兒子,覺得我用藥,用多了,在我上夜班的時候,把我拽出病房,好好威脅了一頓!我第二天早上,我向主任告狀,家屬可能懼怕主任,給我道了歉!

忘了哪年了,一個家屬只在老太太入院的時候出現過,之後便消失無蹤,在出院的時候又出現了,我不記得我倆為什麼吵起來,只記得我當時特別生氣,不想和他理論,便繞過他去了休息室,不知道當時怎麼想的,就順便把門鎖了起來,我剛鎖上門,那人便過來要開門,見們打不開,就在外面踹了兩下,罵罵咧咧的走了!

還有一次,夜班,一個醉酒家屬和護士吵架,護士下夜班走了,家屬便在病房裡罵,那天我同學和我一起值班,我倆把休息室門鎖上,用椅子把門抵上!打電話問二線怎麼辦,二線說他也處理不了,便沒有出現!患者罵了一個多小時不停歇,我實在是害怕,便報警了,人生中第一次報警,警察沒來!那人罵累了,也去睡覺了!

還有一個,目前是遇到的最恐怖的事件了!

老爺子,心梗,在來我們醫院住院前,已經去過兩家醫院了,都因為他那個無業游民的兒子鬧事,在醫院裡住不下去,最後又來到我們醫院!

這次總算不是我夜班了,但是那天下班太晚了,我沒走!話說老爺子已經住院幾天了,但是還不到出院的標準,晚上11點左右,他那兒子喝了點酒,醉醺醺的來到醫院,要帶老爺子出院!出院肯定是不行的,值班醫生把二線叫了過來,二線開始和酒鬼談話,二線的宗旨是出院可以,算自動出院,要簽字!醉鬼的意思是,簽字是不可能的,人我一定要帶走,死了就算你們醫院的!這幾句話車輪滾滾的說了半個小時,仍然沒有說通,我有些不耐煩,突然發現二線在錄音!便又忍著聽了幾遍!後來,怎麼結束的,我不太記得了,總之,醉鬼走了,他爹沒出院!

第二天早上,主任查房,老爺子的女兒,女婿,還有那不孝子都出現在了床前!忘了說了,我在的區是CCU,但是很簡陋,就是12長床的大通鋪!老爺子的床的位置在病房的中間,他們那床已經查過了,查別的病人的時候,那邊突然吵起來了,滿屋不是心梗就是心衰的病人,主任嫌他們影響病人注意,就想過去勸一勸,剛走了兩步,還沒說話。老爺子的兒子突然從懷裡拿出一把刀,向他姐夫刺去,他姐夫反應也迅速,猛的把屁股底下的凳子拿出來,向那人砸去,之後就是他兩個姐姐衝過來把刀奪下,把人推出病房,護士報警,把病房前後門都鎖上,用椅子擋上,直到外面聽到警察把人帶走,才把病房門打開!

還有好多事情,可能是和病人吵兩句,自己生兩天悶氣就好了的,不值一提!

我在臨床學到的就是大概就是少管閑事,少說話,能把病人安安穩穩的送出院就好了!

1 7年,最後一年忙著寫論文,不在病房,去了急診,一周就去一天,急診那地方,比病房更恐怖,就和幾個小夥伴商量著買了防狼噴霧,幸好,一次都沒用上過!急診好像沒遇到過特別恐慌的事情!不過,那裡真是人間百態!

17年,畢業典禮前一天,學校附屬醫院一位主任醫師被患者刺傷,生命垂危。幸好,最後救了回來,後來聽說又回到了工作崗位!

我舍友的帶教老師被患者從背後刺傷,命大,沒死,只是摘了一個腎!

17年至今,規培,可能是在軍區醫院吧,也可能自己脾氣好了,這3年竟然沒和病人吵過一次架!

這期間遇到很多進修的醫生,有些記憶深刻,一名外地來的進修醫生,說他們那裡醫患關係特別惡劣,有一次一個醫生把病人的跟腱砍斷了,賠了點 ,就完事了,你沒看錯,是醫生把病人的跟腱砍斷了,具體情況不知,好像是那病人鬧了幾次事,醫生忍無可忍,動手了!他們醫院所有醫生建了一個微信群,叫一呼百應群,如果有家屬來鬧事,就在群里說一聲,其他的醫生都來支援!把醫鬧趕走!我聽了覺得不可思議,覺得好像生活在法律之外,這還是21世紀嗎!不過在醫院裡待的時間長了,也知道警察確實不管醫鬧的,只要沒出人命,只是罵了你兩句,威脅了兩句,警察是不管的!

學醫之前的所有美好想往,進臨床之後都消失殆盡了,我仍然喜歡醫學,對各種疾病充滿好奇,對生命充滿敬畏,只是治病似乎在工作中變得最不重要,重要的是寫好病例,千萬別被病案室質控,這都是醫療文書,都有法律效應!向患者交代好病情,簽好字,劃分好責任,催患者繳費,看患者是哪種醫保,不要超醫保用藥,超了就要自己出錢了,計算葯佔比,超了扣錢,患者住院時間長,影響周轉,催出院,看患者面相,這家人有沒有醫鬧潛質!等等瑣碎又重要的事情!

不過我常安慰自己,眾生皆苦!既然不是富二代,就得老老實實的幹下去!

跑題就跑題吧,我就是來吐槽的

看,疫情還沒結束,傷醫的新聞好幾例了!


我可以直白的說,從一零後開始,家庭收入在全國排中位數以下的孩子,想要抗風險能力高的職業,擺脫低層次生活圈子,學醫是少數幾個選擇之一,這個選擇性價比甚至可以長期排進前三名。當然我的說法跟當前的輿論相反,輿論是一片勸退聲,看到這你是不是覺得我腦子抽抽了?看清楚前提條件!

那麼我到底懂不懂醫生職業面臨的問題?懂,懂得水平還可以排在知乎前三成,那還勸人學醫,是不是想天打雷劈?不是,我只說我的觀察和判斷,學不學在你。

首先聲明,學醫收入不要跨地區比,尤其是不要跨國比,你就跟你的高中同學,義務教育階段同學比,看看到了四十歲你的社會資源和收入情況,離退休後情況是不是在他們之中的前四成,是就說明你比你的父輩有進步。為什麼不能跨地區比?大家心裡多數都明了,但為什麼不能跨國比很多人尤其是醫療行業之外的人清楚的就不多了,歐美日韓學醫的投入的時間和我們比有差別,但不是很誇張,都是長期時間成本投入,但是個人家庭承擔的純資金投入差別就是天壤之別了,美帝讀醫科,沒有三五十萬刀打底,你取得執業證書的可能性無限低,至於國內學醫投入,按美元來說三五萬刀應該是可以的(有人該說了3~5萬刀還少?你要看明白,那是八到十年的總開銷,賬自己算吧。),直接資金投入有執業證書後的收入,普通級別的醫生收入差別很大,他們的普通執業醫生年入15~20萬刀左右,到了國內三甲副高職稱後,跟國外收入差別就沒這麼大了。國內學醫的投入是國家在砸錢兜底,使得全民學醫成了可能性。當然必須承認,學醫三十五歲前多數都要家庭支撐,時間沉默成本很大,這塊國內外同樣差別不大。

所以我在勸人學醫時有了個前提條件,家庭收入在全國中位數以下的,想靠讀書擺脫當前階層的,學醫是性價比極高的路子。

網上勸退學醫,很簡單,當前的醫患關係,學醫的大量時間投入,以及工作壓力對於多數三線及以上的城市,家庭收入相對不錯的孩子來說,學醫極其不友好,相比於他們本身家庭的社會資源,家庭財富來說,沒到副高,收入跟他們的高中和義務教育階段同學對比,簡直不能看,肯定心裡不平衡,勸退是理所當然的,但是除去當前互聯網發聲的主體,另外的6~8億人口來說,學醫考公務員可能是讀書性價比最好的選擇,知乎眾很難理解中下層家庭孩子面臨的問題,讀書方向一旦失敗,他們大概率一輩子都追不上那些高中就跑出去打工的同學,大學純開銷四年,畢業了再晃蕩幾年,那些打工的同學相對靠譜的都在老家買房了,普通學科的本科,只是看起來很美,現在的性價比在持續走低,他們沒有任何可以幫他們的錢和其他資源,除了極少數行業,他們的未來毫無保障,這就是社會現實。你一旦進入了低端無限重複次行業,國外有不少紀錄片已經證實了,你幾乎沒機會積累,我記得前幾天有個熱搜是大佬模擬從零開始又站起來了,這事都成了新聞熱搜,你自己細品吧。學醫是極少數可以積累長期有效經驗又不容易失業的學科。

當然,最後依然重申,看清楚限定條件,不要拿你去對比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做任何選擇你都要付出代價,學醫有學醫的代價,學其他學科有其他的付出。

有人說醫療體系改革,我覺得我們很難走他們那條路子,他們長期大量投入才積累了這麼多醫療資源,美帝就在2020年依然缺少大批社區醫生,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大幅度提高普通醫護的收入都很難,條件在那擺著呢,那條路我們走不通,當前的路子肯定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象,頂級優秀學生學醫的越來越少,有理想不善於處理複雜問題的醫生也開始離開這個行業,但是再改也很難有多大的變化,換國外發達國家的路子,本質上就是改變了政府性質和黨的性質,十億普通收入人口的醫療水平會飛速下降。

補充一下

回答爭議很大,贊不多,評論二百多了。

我堅持我的觀點,特別是所謂「窮人不適合學醫」觀點我非常不贊同,說赤裸點,經濟體量大點的國家,只有在中國,真正天賦不那麼高的窮人才有機會讀醫學,其他區域你想都不要想有那麼多貧困家庭的孩子有機會學醫,醫療行業從過去到未來可以預見的時間段,學醫大富大貴的不多,但是只要是一個合格的醫生,運氣沒有背到極點,到了四十多歲把家庭帶到中產水平有沒有問題?你從事其他行業做到合格有多大機會把家庭帶到中產水平?就國內的情況而言,絕大多數產業產能過剩,這就意味著失業再就業會成為常態,家境不好,沒有其他社會資源,有多少人可以在這個劇烈波動的社會環境里可以掙扎出頭?真有那叱吒風雲能力憑什麼不能在這個超大規模幾乎永不失業的行業里出頭?

知乎有個問題很熱,「為什麼農村大學生畢業後大多數沒有城裡孩子好?」也是有幾千個答案的,低收入家庭人群在孩子培養中是很難培養出有強烈自信,陽光,領導能力,強大的溝通能力的,有多少人長期跟家境帶來的強烈自卑做一輩子鬥爭?創業成功無限低,有潛力的崗位絕大多數需要溝通領導能力,走技術路線受行業大環境制約又需要較高天賦才能出頭,這對於有點家底的家庭還有點緩和餘地,中興那個高收入工程師跳樓自殺不就是被裁員了,房貸車貸以及工作壓力過大又得不到家庭一點幫助而心理崩潰的。

普通醫生是不需要那麼強的溝通能力的,只要在你的專業里深耕,吃的苦絕大多數人是可以換來應有的東西的,有多大天賦大部分人就可以發揮多大天賦,醫學這個職業可以最大限度容忍你的性格缺陷,以及可以靠著悶頭靠著技術吃飯。

我看有很多人糾結於三十來歲了沒錢,甚至是養活不了自己,沒錢買房買車結婚我信,要說真是讀到碩博你還是養不活自己那你真的不是窮人出身,你確定你真的了解真正的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成長軌跡嗎?知道他們讀書路上只要稍有偏差就是無法繼續讀書,他們的原生家庭是他們最大的固執,但有幾個人真的可以甩開爹媽?我非常明白那種同學都結婚有房了你還在讀書的窘境,雖然我不學醫,我的受家庭拖累畢業後有五年不婚不戀愛不買房,看著別人孩子都會跑了,我老婆還不知道在哪呢。我一個地區的大學同學,家境貧寒,軍訓衣服穿到畢業都沒扔,木訥,不善交際,研究生畢業了他選擇上海拼殺,十年廝殺松江買了房,三十七歲才有第一個孩子,這人倔,就要跳出曾經的圈子,走的技術路線,吃了多少虧,那是真的苦熬,坦白說要是一般人早就從上海撤了,有了孩子這幾年又他媽面臨著真正的中年危機,外企對於工作年限長年紀大的人各種隱性不友好,又不是掌握了屠龍技能,從來不敢主動提漲薪,能保住當前收入就很難了,別拿年輕人的經歷去考慮人生,等你到了四十歲,明白了自己並不是可以輕易大殺四方的,該你的苦如果沒有爹媽替你擔著點,你一點都逃不掉。

很多行業看似掙錢快,但上限很低,尤其是對於家境普通和窮點的家境的,你的人生經歷在那擺著呢,窮給你打下的烙印不是那麼容易擺脫的,衝上去的概率很低很低,這塊請你參考劉強東,劉強東是七零後,可能是真正窮人出身未來可以在商業領域達到的頂點,並且已經很難出了,後面的美團,位元組跳動創始人啥家庭自己去了解吧,八零後創業你聽說哪個真正家貧可以走到京東那體量。更不要說九零後零零後了,劉強東身上帶著強烈的窮人家庭出身的印記,他在互聯網頭部企業創業者里互聯網口碑也是最差的,形象也是最不堪的,他的創業史和所為可以說是窮人在擁有財富後的一面照妖鏡。

普通家庭和貧困家庭出生的孩子根本經不起風浪,讀書,工作稍有波折就大概率無法翻身,就算是婚姻你如果離婚了都很大可能無法再結婚或者是往下兩個台階兼容。絕大多數普通人最需要的就是穩中有升,這是最靠譜的路子,也可能是你唯一的選擇,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要是學醫沒有時間沉默成本缺陷,普通天賦的家庭是很難有機會學醫的,別問我為什麼這麼武斷,哪裡有超高收益資本就會漫進哪裡,個人天賦在一般強度的競爭上不是資本的對手。

我的話暮氣,人吶,都是越早認清自己人生路就會走的越順,明白自己想要什麼,明白怎麼做,接受自己的不那麼吊,挺難的。真懂了,又錯失機遇了。

就這樣吧,我最後堅定的認為普通階層或者是貧困家境的,學醫是最大概率可以通往中產的路子,做到合格就可以,學醫「窮「這個字最多伴隨你到三十五歲。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