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找到一個詞語定義自己,框住自己,因為我不知道我是誰,這讓我覺得我的生活搖搖欲墜。可是找不到也做不到。每找到一個詞語,就會發現不合適,並竭力掙脫這個詞語,做出一些與這個詞語形容相反的行為來。

這個問題也給我的生活帶來嚴重的影響。我的性格不穩定,情緒不穩定,行為也不統一。時而熱情似火,時而冷淡如冰……

此外,我好像喜歡上了自己。靈愛上了肉的感覺,但好像又不是單純靈和肉的區別,其實我也迷迷糊糊的,說不清楚。就是不同於其他人的愛自己,我是把她當作一個個體來愛。

但有時候我又覺得她和其他人也沒什麼不一樣,也不值得我留念。只是緣分,讓我寄存在她的身上,而她出於本能地愛我,最後我感動了而已。

現在懷疑自己心理上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我也覺得自己有點不可理喻。

想聽聽知友有沒有類似的經歷以及你們的解決辦法,請不吝賜教!


水不知道它是誰,但不妨礙它流動。有什麼可辦的呢?你不知道你是誰,為什麼要頭上按頭騎驢找驢呢?


你沒有什麼問題,這很正常呀。

既然用語言說不明白,那就不要說了。用實際行動去體會不是會更好,這能夠讓你瞭解到更多。

如果你想了解的更多,請跟隨我說的去做,因為這些是用語言無法描述的,只能跟著去做去體會去感受。

首先先請你找一個安靜的地方,確保你做下面的事情時不會有人打擾到你,然後在這個地方找到一個讓你非常舒服的地方用舒服的姿勢坐著或者是躺著,輕輕的閉上眼睛,將你的這種感受調動出來,在這個過程中你的頭腦有可能會不自覺的會去描述這個感受、或跟隨那種感受、體驗這種感受、因為你有某種體驗而感到興奮和好奇等等,無論這個時候你的狀態發生了什麼,都請你和你的身體在一起去完全的體驗這種感受,但這個時候你需要注意的是讓自己的身心感受充分的體驗夠這種狀態,因為你的這個問題的所有答案所有信息都在這個階段裏,它要比任何人告訴你的更精確,更有說服力。因為語言是侷限的,而這個時候你的感受所能夠給你的答案卻是濃縮的,信息量相當龐大,你需要自己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去探索,去尋找,去摸索,去體會,去理解,去明白。因為你這個問題,所有答案都在這裡面。

這些答案不是由別人告訴你的,也不是靠著一些文字就能夠讓你理解的,它需要你自己真的去看見,只有你自己真的看見,你纔能夠真的明白。

我只能說它是無法用語言去描述和形容的,只能自己親身的去體驗它的美好。

祝願你可以成功的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你有什麼問題都可以問我哦。

還有一點就是,在這個過程中,你需要不斷的放下你對自己「看到」內容的恐懼,你才能真正有所突破和感悟。


人本來就是善變的,會對不同的情景做出不同的選擇,即使是同一個模式。換了一個人。

對於不同的人。比如,你的同學讓你幫他順路買一件東西,這個同學你很喜歡,熟悉,你就答應了。但換了一個人呢?再者說,過分熟悉,例如你的媽媽,可能也不會。心理學上說人表現出來的意識只是冰山一角,潛意識你是看不到的。

不同的時間。你的情緒可以決定你對人是冷淡還是熱情,你可以看到即使是平時再開朗活潑的人,也會有鬱鬱寡歡,不願意與別人說話的時候; 再沉默的人也會突然對別人熱情起來; 因為開朗,抑鬱,這是人的性格;而開心,憤怒,傷心,這是人的情緒。情緒往往與當下有關,你得到或者失去某樣東西,你受到的表揚還是批評,你會開心,你會難過。

不同的空間。在狹小擁擠的人羣裏,在公交車上,你會覺得煩躁,不舒服,對別人的請求也是喜歡拒絕。在浩渺的湖邊,你會覺得茫然,感嘆宇宙之無窮,時間之浩渺。人生之短暫。如果身邊有一羣人在玩手機,討論最近在追的劇,你也會。如果身邊的人在看書,討論,研究某個事情,你即使聽不懂,也會想著是不是該學習了。

這就是人,不同的時間,不同的人,甚至空間,你的行為都會不同。


冰山理論的內容

冰山模型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麥克利蘭於1973年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模型,所謂「冰山模型」,就是將人員個體素質的不同表現表式劃分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現,是容易瞭解與測量的部分,相對而言也比較容易通過培訓來改變和發展。

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會角色、自我形象、特質和動機,是人內在的、難以測量的部分。它們不太容易通過外界的影響而得到改變,但卻對人員的行為與表現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人都是不瞭解自己的,你知道你喜歡什麼東西,什麼樣的人,但這是為什麼呢?最新的研究表明,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經歷,他的家庭,教育。關於到底是什麼樣的關係,我很抱歉,人類至今不知道。人們只能是試圖找出規律。比如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他把人類的一切行為都歸結到人原始的性衝動。這是一種說法,還有如榮格的精神分析法,主張把人格分為意識、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三層。 但這兩種也只能解釋部分問題,而且僅僅的解釋,不可能預測人的行為。

所以人真的對自己瞭解的很少

你說你是寄居在這個身體裏的,這個說法沒錯。

總得來說,你的問題是一個人都會面臨問題,有些人不會去想,而你想了,並把他歸納出來,僅此而已。


題主問題的補充

因為「我不知道我是誰」,導致「我不知道我究竟是哪樣的人」,進而不知道「我應該以怎樣的方式和他人相處」,這個該怎樣解決呢?

你每天都在與人相處,你可能沒有耐心,但也可能很禮貌,這是現在的你,已經決定了的。關於你如何與別人相處,你可以改變,沒有耐心的,語速放慢一點。害怕與人說話的,就少說一點,但不要不說。

我想你的問題應該是如何與別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就是親密感,這是要學習的,不是說你知道你是誰就會的,你不要把他歸結為你自己的原因

你不知道你是誰與你不知道如何與別人相處這兩者毫不相干。

簡單的回答一下:

關心別人 問喫了嗎,在幹嘛 對話不必太長,但日積月累,就很好了

讚美別人 當他做了一件什麼事的時候,就說好棒,你真厲害

具體的你可以找本書看一下,比如劉墉《說話的魅力》


題主補充part2

emm 別人是「可以改變的」,而我不知道改變什麼,我好像什麼都沒有……沒有個性,沒有性格,可以裝成任何一種人,但是我沒有自己,我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我說清楚沒有,表達能力可能比較差)

看見你用了個性這個詞,個性就是有主見,這是不是就是你說的沒有自己,你希望你有主見,沒有主見本來就是一種性格,就是不願意表現自己,俗稱鴕鳥,不知道我理解的對不對

情緒不穩定,沒有主見,這些都是領導者不應該不具有的品質,就是動物中的首領,羊羣中的頭羊,狼羣裏的公狼,你試圖讓別人覺得你很好相處,又有領導力,成為別人崇拜的人

關於主見,多去自己做一些事情,決定,即使是錯的。

不知道我理解的對不對,不對請補充。


好問題,你是想探索深層次自我嗎?


不管怎麼樣的性格,都是你,不管怎麼樣的千變萬化,就是你。

如果暫時找不出自己的定位,正好可以摸索一下/嘗試一下:怎樣做才能讓自己有安全感,怎樣做能讓自己舒服開心幸福。

總之是無限可能。


人生的意義不就是以尋找人生的意義為意義嗎?

什麼是我?我的意義不就是以尋找我的意義,我是誰的意義,我存在的意義為意義嗎?

正是這樣,許多人的對我的意義,對人生的意義那怕是同卵雙胞胎也是不一樣的理解,都是形形色色的理解。

(知乎為什麼非要長評才能贊同量多啊,簡單粗暴不好嗎?)


我是誰這個問題,是人類的終極問題。答案有許許多多,但絕大部分是不能夠滿足的。如果你僅僅想要一個詞來框住自己,來定義自己,這顯然是錯誤的行為。指向月亮的手指不是月亮。辭彙也僅僅是一個標籤而已,並不能代表一個事物的本質,所以你也不會找到一個辭彙,然後說這可以定義我是誰。

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很多人們,比如大學生,當他們得到一個新的辭彙,比如「中二病」,等等,他們會產生認同感,認為自己正處於這個階段,於是會用其命名,以增強自我感。但這都是虛假的,未來還會尋找新的辭彙用來認同,無論形式如何,但其中增強自我感的本質不會改變。

我這個詞很據有魔性。小孩剛會說話的時候,他會這樣表達,強尼餓了,強尼想喝水,用第三人稱。當他學會了「我」這個辭彙的時候,發現了其中的魔力,於是會頻繁的使用。從而衍生出,「我的」這個詞,比如我的玩具。當我的玩具被其他小朋友拿走了的時候,他會產生強大的痛苦,痛苦的原因不是玩具被拿走了,而且我的玩具被拿走了,我的一部分缺失了。在今後的日子裡,這個玩具可能會被拋棄遺忘。但在當時是至關重要的。

你在提問的過程中運用了很多「我」。這也表明了你內心的些許問題。比如強烈的認同感。你認識到自己不等同於身體,於是產生了這樣的感覺,你和身體是分離的,你寄宿在這個身體內。但你要知道,無論怎樣,在這個世界裡,沒有身體便不會存在。身體是心靈的家,要好好愛惜身體。

回到最初的所提問的問題我是誰。就目前而言,我所認知的,唯一能夠通向知道我是誰的方式只有一個。那就是冥想,當然冥想也僅僅是一個辭彙。換句話說,當你深深地進入當下,進入寧靜,你就會有答案。這其中還有很多需要說明的事情,而且很抽象。需要一些靈性知識作為基礎。如果你問我,是否有了我是誰的答案,我只能回答,不知道。我是誰不能用語言來表達。具體的問題,推薦兩本書吧,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去閱讀。這兩本書都是埃克哈特-託利所寫的。《當下的力量》和《新世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